1、 环境科学概论 复习资料 第一篇 环境与环境问题 绪论 1. 工业化追求的是集聚和积累人工资本,而不关注人类文明赖以生存的基础 自然资本。 2. 环境科学中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3. 环境的特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环境变化的滞后性,环境的脆弱性。 4. 环境承载力:衡量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 实质是在维持人类和自然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 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活动的阈值。 5. 近代环境科学思想的产生的标志:蕾切尔 *卡逊的寂静的春天 6. 我们共同的未来分为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共同的努力;第一次回答了寂静
2、的春天走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7. 我们需要一场变革,我国环境保护事业杰出代表 曲格平。 8. 环境科学的任务: 1)探索 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变化规律; 2) 揭示人类同自然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响; 3)探索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作用机理以及对人类的影响,从而为人类的生活健康服务和指导; 4)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第一篇 环境与环境问题 自然环境 1. 自然环境:是指以自然界事物为主体的外部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一切事物的总和。 2. Gaia 假说:大地女神假说
3、,也称地球自我调节理论。 主要论点: 1)地球上所有生物都在不断地、主动积极的对地球环境起调节作用; 2)正是以上调节使得地球生态系统维持稳定; 3)强调把生物和环境看成整体才能真正了解地球; 4)在地球进化系统中包括所有的生物和物质环境。 3. 自然界的圈层结构: 大气圈 大气的垂直结构:由低到高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水圈 岩石圈:地球圈层的最外层,人类生存环境的底层,分为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圈对人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为人类提供各种能源和资源。 土壤圈:处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交界处,由岩石演化而来 ,因此对岩石圈有一定的继承性和保护性。 生物圈:地球上所
4、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4. 自然环境的多样性:自然环境类型的多样性、环境过程的多样性、结构多样性、环境功能多样性。 5.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矿质元素的输入与输出,以及它们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间的交换称为物质循环。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 物质循环特点: 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做循环式运动,这表明任何一种元素和物质都可以重复利用; 物质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是由于环境介质多样,涉及的元素众多,形态各异 ,循环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化学作用; 环境污染物在物质循环中很难被消除,还会通过食物网进行迁移和富集,治理花费的代价以及潜在的环境风险巨大。 7. 物质循环可以用库和流通率来描述。流通率
5、通常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流通量。 8. 物质循环的类型:水循环(物质循环的核心,物质循环的驱动力)、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矿质元素的循环,如磷、硫、钾;多数为不完全的循环)、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9. 物质流动分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对特定的某种物质进行工业代谢的研究的有效手段。所谓的工业代谢是指将原料和能源转变为最终产物和废物的过程中,一系列相关联物质变化的总称。 物质流动分析的任务是弄清楚各物质流动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 目的是找到节省天然资源,改善环境的途径。 10.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三个基本过程: 能量的固定作用; 分解还原过程;
6、 贮存和矿化过程。 流动的特点:单向性、递减性、能量的质量逐渐提高、变动性 生态效率能够说明说明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和转化的程度,并进一步说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能力或效率。一般用摄取量、同化量、呼吸量、生产量这四个参数来计算。 11. 信息传递:使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消耗。 特点:双向;生态系统传输信息的多样性;信息量大 .主要有植物与动物的化学信息;动物之间的化学信息;声信息。 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营养信息。 12. 自然环境地带性规律: 陆地生态系统分布规律: 水平地带性 垂直 地带性 水生生态系统的分布:同样存在水平和垂直分布的规律。以海洋为例,主
7、要包括河口生态系统、浅海生态系统、深海生态系统;湖泊生物按区域划分为沿岸带、敞水带、深水带生物。 第一篇 环境与环境问题 人工环境 1. 人工环境: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2. 通常意义上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最大的区别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人作为主导因子影响周围的环境。 3. 人工环境中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的比例越大,人与自然矛盾越激烈,生态环境越脆弱,环境问题产生的可能性越大,解决环境问题的难度就越大。 4. 人工环境的类型: 根据空间特征: 点状环境(以人类聚集地为中心,分为城市环境、乡镇环境、农
8、村环境、城郊过渡带环境); 面状环境:农业和林业等范围的人工工程,可分为:农田环境、人工森林环境、水利环境。 线状环境:公路铁路环境等交通路线。 根据人类控制程度的高低可分为:完全人工环境、不完全人工环境。 5. 人工环境的特点: 人类作为主导因子,环境人工化明显; 人工环境多样化 人工环境的脆弱性 环境污染严重 6. 城市环境:城市是以人为中心,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背景、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是人类占绝对优势的自然 -经济 -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特点: 人口数量和密度较大 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 限制因子多 形成特殊的城市景观 城市环境的空间特征:不同的空间尺度,根据不同
9、的环境特点主要有家庭、社区、城区、地区、大陆 /地球 7. 城市化: 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单个城市地域的扩大及城市关系圈的形成和变化; 形成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组织结构、文化; 拥有现代市政服务和管理系统; 具有一定量的流动人口。城市化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来表示。 中国城市有如下发展趋势 :国际化;连绵化;郊区化 。 8. 城市过渡带:位于城市和郊区的过渡地区。有如下特点: 城市系统和乡村系统交错的地带,城市人口和乡村人口混杂,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混居,工商业区和居民区交错,社会服务水平落后,处于低效运行状态; 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薄弱地区。 9. 城市人
10、口承载力:也称城市人口环境容纳量,指一定条件下,城市生态 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量。 10. 中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崛起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其重要作用。 主要表现在 :对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差距;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了农村现代化;促进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 出现的问题: 处于城市和乡村的过渡带,景观多样性和丰富度增加; 城乡规划不合理,布局混乱; 产业结构不合理,工艺落后,过度消耗资源; 资金、执法力度、技术等因素限制了城乡基本设施的建设,严重的环境污染使综合控制难度加大。 11. 农村的特征: 土地、草原、林地退化现象普遍,水土流失、侵蚀强度和危害程度在某部分地区呈加剧趋势;
11、 原是落后的生产观念和生活方式与现代生产方式和技术的冲突; 城市、乡 镇、农村巨大的差异,造成系统间交流的不平衡,使资源不断流向城市 污染废物流向城镇和农村。 12. 乡镇企业:污染重、产量低 13. 人工种植: 特征: 环境和人工成分呈现多样化; 环境污染点面结合,污染程度加剧; 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的各种污染物和废物通过各种物质作为媒介,把污染腹肌在所种植的各种浓度产品中,间接危害人们健康。 14. 水利环境的 特点 : 复杂的网络系统,对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均有重大影响; 建成的人工水利工程部分或完全成为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周围环境对水利环境结构、功能以及正常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人
12、类主观意识是人工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的决定性因素。 15. 生态水利模式: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16. 水利工程的利与弊: 利: 提供清洁能源、减轻环境污染、改善航运、改善水质、提供水源、创造 和改善旅游及娱乐。 弊 : 引起河道断流、地下水超采、湿地破坏、淹没土地造成移民。 17. 绿色交通:采用低污染、适合都市环境的运输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交通概念。 18. 中国交通环境特点: 时间资源浪费、自然资源浪费、空间资源配置交通结构管理协调低。 空气污染严重、噪声、忽视环境影响和生态环境建设。 19. 人文环境:各种人类文化活动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的环境要素总和。 特点:
13、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 具有美学和文化内涵; 自然和人类活动会对人文环境产生影响。 第一篇 环境与环境问题 人类活动和环境问题 1. 环境史:诞生于环境危机形势严峻、人类环境意识空前强烈的 20 世纪后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对象:自古至今与自然其余部分先关联的人类的生活、劳作和思考。 核心概念(概念单元):生态过程 研究方面: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研究方法:将生态分析运用到历史研究中 宗旨:从与自然相关联的新视角重新探索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类对历史的影响,从而为寻找环境问题的答案提供了基本视角。 2. 环境问题:由于自然力或者人类活动
14、所导致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 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 实质 :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造成对生态系统平衡关系的破坏,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未能协调发展引起的问题,是人对自然规律的忽视和不尊重。 3. 环境背景值:亦自然本底值,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环境组成的各要素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基本化学成分。反映环境质量的原始状态 , 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环境背景值 。 意义:对开展区域环境评价、进行环境污染趋势预测预报、制定环境标准、合理布局工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4. 水环境污 染: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
15、物质在水体的本底含量和环境容纳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的生态系统及其功能。 分类:地表淡水污染、海洋污染、地下水污染 5. 资源短缺与耗竭型:区域资源短缺 绝对短缺、相对短缺、资源结构性短缺、资源经济型短缺、工程性短缺(有时还包括资源质量型短缺) 6. 低碳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发展形态。 具体方面: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要求;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新型工业,建立生态文明。 经济模式: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 实质:能源的高效利用,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 GDP 核心: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