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综述及对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影响能源和环境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和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空间太阳能电站作为一种能够大规模稳定利用太阳能的方式,日益受到世界主要航天大国的高度关注。随着空间技术和相关技术领域的快速进步,空间太阳能电站有可能成为实现可再生能源战略储备的重要手段。一、空间太阳能电站概述空间太阳能电站(SPS ) ,也称为太空发电站,是指在空间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通过无线能量传输方式传输到地面的电力系统(图 1) ,也包括直接将太阳光反射到地面、在地面进行发电的系统。图 1 空间太阳能电站示意图相对于地面太阳能光伏发电,空间太阳能发电具有明显的效率优势。据中国空间
2、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李明介绍,由于太空的太阳辐射每平方米可以达到 1353 瓦,是地面的 5 倍以上,在地球同步轨道,99%的时间可以接受太阳能辐射。如果在地球同步轨道上部署宽度为 1000 米的太阳能电池阵环带,以转换效率 100%计算,从理论上说,其 1 年接受的太阳能辐射,可以为地球可知开采石油储能的能量总和。随着世界能源供需矛盾和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国际上开展了广泛的空间太阳能电站技术的研究,目前已经提出了几十种概念方案,并且在无线能量传输等关键技术方面开展了重点研究。近年来,太阳能电池发电效率、微波转化效率以及相关的空间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为未来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
3、基础。虽然空间太阳能电站没有不可逾越的技术原理问题,但作为一个非常宏大的空间系统,其发展还存在许多核心技术难题,需要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以取得突破性进展。二、空间太阳能电站的最新进展2.1 国外发展概况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应用前景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以美国、日本等为代表的多个国家对于空间太阳能电站开展了长期的研究工作。21 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组织、企业和个人都开始关注空间太阳能这种取之不尽的巨大空间能源。(1)美国美国是在 SPS 领域投入资金最多的国家,也是研究最长的国家,推出了众多创新性的概念方案和技术,虽然未列入正式的国家发展计划,但得到了持续的关注和支持。20 世纪 70 年代
4、末,美国能源部和美国航空航天局( NASA) 耗资 5000 万美元开展 SPS 系统和关键技术研究,完成第一个详细的SPS 方案5GW 的 1979 参考系统。1995 年,NASA 开始重新评估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可行性。1999 年,NASA 投资 2200 万美元开展了“空间太阳能发电的探索研究和技术计划( SERT) ”研究。该计划提出了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发展路线图,并提出了集成对称聚光系统等新概念。2007 年,美国国防部发表了 “空间太阳能电站作为战略安全的机遇”中期报告,引发了新一轮的空间太阳能电站的研究热潮。2009 年,美国 PGE 公司宣布与 Solaren 公司签署了正式购买
5、 200MW SPS 电力的协议,成为世界第一个 SPS 购电协议。(2)日本日本是第一个将 SPS 正式列入国家航天计划的国家,提出了正式的发展路线图(图 2) ,得到了长期持续的关注和发展。虽然投入有限,但在无线能量传输等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图 2 日本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路线图(2011 年)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日本就成立了特别委员会,组织数百名科学家参加了 15 个技术工作组,开始研究 SPS 概念方案和关键技术。2009 年,日本宣布以三菱公司为主的集团将在 2030 2040 年间建设世界第一个 GW 级的商业 SPS 系统,总投资额将超过 200 亿美元。根据 2011
6、 年日本公布的最新发展路线图,日本 SPS 发展将分为 3 个阶段。第一阶段: 研究阶段, 2020 年前2012 年前完成 1kW 级地面无线能量传输试验。微波无线传输功率为 1. 6kW,传输距离 50m。激光无线传输功率为 1kW,传输距离 500m。2015 年利用小卫星或国际空间站 JEM 舱开展低轨无线能量传输验证,微波无线能量传输功率为 kW 级。第二阶段: 研发阶段, 2030 年前选择无线能量传输方式,开展 100kW 系统验证,预期地面接收能量为 10kW。研发 2 200MW 级系统。2MW 系统为商业系统的一个完整的模块单元( 2024 年) ,200MW 系统为商业系
7、统的 1 /5 缩比模型( 2030 年前) ,为最终的验证系统。第三阶段: 商业阶段2035 年前后,实现 1GW 的商业系统。根据 2013 年日本最新公布的航天基本计划,空间太阳能发电研究开发项目列入七大重点发展领域,并且作为国家三个长期支持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其它两个为空间科学和深空探测领域、载人空间活动领域) 。(3)其他国家欧空局、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及相关国际组织非常关注该领域的发展,提出一些新概念,并重点在无线能量传输、超轻大型空间结构等先进技术方面开展研究工作。2007 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RSI )正式发布“URSI 空间太阳能发电卫星(SPS)白皮书” 。2011 年
8、 10 月,国际宇航科学院组织的国际联合工作组正式发表“空间太阳能电站第一次国际评估:机遇、问题及可能的发展途径”研究报告。2.2 我国发展概况2006 年 7 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组织进行了“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必要性及概念研究”研讨。2008 年,国防科工局启动“我国空间太阳能电站概念和发展思路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2010 年,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王希季、闵桂荣等七位院士牵头开展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空间太阳能电站技术发展预测和对策研究。2010 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组织召开首次“全国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技术研讨会” ,多位院士和近百位专家参加。2014 年 5 月,“空间太阳能电
9、站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香山科学会议召开,多个领域的专家研讨了发展空间太阳能电站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发展建议。国际上也非常关注中国在此领域的发展。利用国际会议和交流机会,我国与美国、日本、欧洲和俄罗斯的专家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技术研讨。2013 年,国际宇航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专家应邀作了“21 世纪人类的能源革命空间太阳能发电”的空间发电分会主旨发言,葛昌纯院士作为特邀专家代表中国参加空间太阳能发电论坛。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十二五”期间,在国防科工局等的支持下,国内有更多的研究团队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包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
10、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等单位,开展了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方案和多项与空间太阳能电站相关的关键技术研究工作。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原总经理马兴瑞指示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于 2013 年 6 月论证形成系统谋划,加快推进中国空间太阳能电站领域发展的研究报告,提出了我国 SPS 发展路线初步建议。 2013 年,杨士中院士和段宝岩院士向国家建议开展太空发电站关键技术研究,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正在组织开展其发展论证工作。今年 3 月 6 日,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在全国两会期间向记者透露,五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团队已开展太阳能电站具体研究工作,目前正
11、处于研究试验阶段。三、空间太阳能电站关键技术与类型通过对十几种空间太阳能电站概念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从运行轨道、构型、无线能量传输方式、发电方式、电源管理等几个主要方面对于空间太阳能电站进行分类(表 1) 。空间太阳能电站概念的发展重点是以轻型化、模块化等为目标,重点解决系统的控制、大功率电力管理、散热等难题。表 1 空间太阳能电站概念的比较3.1 运行轨道空间太阳能电站可能的运行轨道包括: LEO( 低地球轨道) 、GEO( 地球静止轨道) 、SSO( 太阳同步轨道) 、L1( 太阳- 地球第一拉格朗日点) 、月球及行星环绕轨道等。低地球轨道的优点是轨道高度较低、发射或接收天线面积较小、运输成
12、本较低、可利用空间站进行组装维护; 缺点是每个轨道内需经历较大的阴影期,无法实现连续供电,地面需多个接收站与之配合,运行控制和姿态轨道维持较为复杂。低地球轨道较适于小型试验系统。太阳同步轨道可较好地保持太阳电池阵的对日定向和发射天线的对地球定向,全年的大部分时间均可连续工作; 缺点是地面需要非常多的接收站与之配合,才能实现连续供电,控制非常复杂。地球同步轨道是空间太阳能电站的最佳运行轨道,可以很好地实现与地面接收站间的定点传输,易于实现太阳电池阵的对日定向和发射天线的对地定向,全年的大部分时间均可连续工作; 缺点是轨道高度高、距离地球远,因此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面积大、运输成本高、维护困难。日地
13、 L1 点轨道作为日地第一平动点,仅需很小的姿态控制即可实现太阳电池阵的对日定向和发射天线的对地球定向; 缺点是距离地球远( 约 150 万 km) ,发射天线面积大、运输成本高、维护困难,且地面需多个接收站与之配合。月球及行星环绕轨道主要用于月球和行星( 火星) 探索的供电。目前已提出基于行星环绕轨道的供电方案,为行星表面移动目标、极地阴影区探测器和行星基地供电。国际上也提出了利用月球表面建立月球空间太阳能电站的构想。从目前的轨道分析,大规模能源利用最优的空间太阳能电站运行轨道为 GEO 轨道,但空间太阳能电站构建的关键在轨组装过程,应从运载能力和装配能力角度考虑 LEO 和 GEO 两种轨
14、道。3. 2 结构型式空间太阳能电站从构型角度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聚光空间太阳能电站概念,保持聚光器对日定向,并利用聚光器改变太阳光的方向,入射到太阳电池阵上; 另一类是非聚光空间太阳能电站概念,利用旋转机构保持太阳电池阵列对太阳指向或不对太阳定向。非聚光空间太阳能电站的代表为 1979 SPS 基准系统。系统配置相对简单,易于扩展功率水平,但也存在一些难题,特别是高功率传输和电源管理的挑战。其主要技术特点包括: 构型简单,太阳电池阵适合采用较轻的薄膜太阳电池; 通过增加太阳电池阵列模块可轻松实现功率的扩展; 需采用高功率旋转机构,维持太阳电池阵指向太阳; 将电能从太阳电池阵传输到微波器件,
15、需大量的输电电缆进行远距离、大功率的电力传输,会产生较大的功率损耗。聚光空间太阳能电站是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的新方向,典型代表为最新提出的聚光系统方案。主要技术特点包括: 采用聚光系统确保发射天线对地球定向的同时,入射太阳光可反射到太阳电池表面; 消除了高功率导电旋转机构; 采用高效率聚光电池,减小电池阵的面积; 采用夹层结构很好地解决了长距离电力传输问题; 由于增加了聚光系统,通常包括主聚光器和二级聚光器以及支撑结构,构型和控制变得非常复杂,系统规模很难扩展; 在高聚光比情况下系统散热将成为一个重要问题,需采用高温部件。3. 3 太阳能发电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是影响空间太阳能电站整个系统的效率、尺寸、重量和截面积的主要因素,重点是要提高发电效率、比功率和增加寿命( 30a 以上) 。主要考虑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太阳能热动力发电系统两种方式。太阳能热动力发电系统从未在空间中应用,故不以此作为主要候选方式。光伏发电技术成熟,在空间应用超过50a,随着太阳电池效率的逐步提高,光伏发电系统成为空间太阳能电站研究的主要选用方式。空间太阳能发电系统追求较高的光电转化效率和较高的功率/质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