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农业大学 2008 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 果 名 称: 水稻抗旱性及其节水高效灌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完 成 单 位: 四川农业大学 主 要 完成人: 马 均、刘代银、廖尔华、刘基敏、粱南山鉴定组织单位: 四川省科技厅鉴 定 时 间: 2008.5.12成 果 水 平: 国际先进成 果 简 介:1、该项目系统阐明了水稻芽期、苗期和开花 结实期在水分胁迫下的形态及生理生化变化规律,揭示了开花结实 期持续水分胁迫下重要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丰富了水稻节 水抗旱理论。2、建立了科学、准确的水稻芽期、苗期和开花期抗旱性筛选鉴定形态、生理综合指标体系,使水稻抗旱性得以量化;确定了以
2、苗期抗旱鉴定为主、芽期及开花期抗旱性鉴定相结合的水稻节水抗旱品种筛选鉴定方法,为水稳抗旱品种、材料的筛选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3、结合水稻高产或超高产栽培,建立了 节水效果突出、增产效果显著的“湿、晒、浅、间”水稻控制性 节水高效灌 溉技术,制定了生 产应用技 术规程。4、筛选鉴定的一批抗旱性较强、 综合性状优良的水稻品种、材料已直接 应用于生产或育种;研究的水稻节水高效灌溉技术在四川省累计推广东省 1160 余万亩,增产稻谷 8.35亿 kg,节水 21.58 亿 m3,累计纯收益 15.13 亿元。项目成果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综上所述,该项目研究技术路线合理,方法科学,资 料详
3、实可靠,学术水平高,技术创新性强, 总体研究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四川农业大学 2008 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 果 名 称: 优良牧草种质资源挖掘、新品种选育及应用完 成 单 位: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阳平种牛场、贵州省草业研究所主 要 完成人: 张新全、杜 逸、李天华、杨春华、吴佳海、何丕阳、吴彦奇、龙忠富、彭 燕鉴定组织单位: 四川省科技厅鉴 定 时 间: 2008.5.6成 果 水 平: 国内领先成 果 简 介:一、该成果收集保存了扁穗牛鞭草、 鸭茅、多花黑麦草等重要牧草种 质资源 2227 份,其中向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中期库提交易额 800 份,起草完成国家草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3
4、 套,为合理保存和开发利用野生优良牧草种质资源奠定了基础。二、从饲用价值、抗性生理、遗传多样性等几个层次 对扁穗牛鞭草、鸭茅、多花黑麦草等优良牧草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评价,揭示了其遗传背景和亲缘关系,筛选出高羊茅雄性不育系、抗锈鸭茅等优异种 质材料 48 份;采用太空诱变、远缘杂交等技术创制出优异育种材料 5 份, 为牧草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支撑。三、采用野生驯化、杂交育种等方法, 选育出“长江 2 号”多花黑麦草、 “黔草 1 号”高羊茅、 “广益 ”和“重高” 扁穗牛鞭草、 “威宁”球茎草芦等牧草新品种 5 个,并通过国家审定。四、以选育的新品种为基础,建立了新品种种子 规模化生产与牧草丰产栽
5、培配套技术体系。牧草混播组合使人工草地群落稳定性增加,延长了利用年限;已建成优良牧草种子基地 1.5 万亩,推广牧草新品种 460 万亩,种子 产量增 产 30%50%,产草量提高10%30%;发表论文 192 篇(SCI 收录 9 篇),出版 专 著 6 部;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综上所述,该成果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在种 质资源收集评价、种 质创新、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资料齐全、数据可信。该成果总体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其中扁穗牛鞭草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居国际先进水平。建议进一步加快该成果的推广应用。四川农业大学 2008 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 果 名 称: 成
6、都平原土壤质量演变与持续利用完 成 单 位: 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郫县农村发展局主 要 完成人: 王昌全、张世熔、李 冰、杨 娟、曾 敏鉴定组织单位: 四川省科技厅鉴 定 时 间: 2008.4.29成 果 水 平: 国内领先成 果 简 介:(1)综合运用随机过程理论和地统计学等方法,首次系统地研究了成都平原土壤肥力质量演变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引起土壤肥力要素演变的结构性和随机性影响因子。深入研究了成都平原土壤酸化特征及驱动因子,引入 ArcGIS 对土壤酸化风险概率进行了时空预测。(2)综合运用地质累积指数、GIS 与地统计学结合等方法,系统深入研究了成都平原土壤重金属
7、污染现状、空间结 构变异、分布 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 约化技术、聚类 分析和灰色关联法,量化了城市化发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首次引入 BP神经网络预测了城市化发展影响下土壤重金属的演变趋势。(3)采用地统计学方法(与 GIS 结合)研究了成都平原土壤重金属形态的空间结构变异,探讨 了作物籽粒重金属累 积与土壤重金属形态含量间的关系。应用生态环境效应法,结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与成都平原土壤中重金属各形态含量分布特点,参考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首次提出了土壤重金属活性态含量的限量参考指标,可为修订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地方标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4)首次引入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
8、和遗传算法(GARBF)优化神经网络等方法开展土壤质量预测研究, 显著提高了土壤属性数据的预测准确性和空间插值精度,在样本数量减少一半的情况下仍得到了较高的插值精度,降低了土壤属性空间数据获取成本。综上所述,课题组首次系统深入地开展了成都平原土壤质量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子研究,其成果对有效防止土壤退化和污染,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 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显著。 总体水平达国内领先,神经网络等方法在土壤质量评价上的应用达到国际先进。四川农业大学 2008 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 果 名 称: 四川几种重要果树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完
9、成 单 位: 四川农业大学 主 要 完成人: 邓群仙、黄 云、王永清、张 猛、曾光荣鉴定组织单位: 四川省科技厅鉴 定 时 间: 2008.4.27成 果 水 平: 国内先进成 果 简 介:1、该项目针对四川梨、柑橘、桃等果 树生产上存在的品 质、安全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无公害、标准化关键 技术系统研究,探索出生态果园建设模式,提出了平衡施肥技术方案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形成了无公害优质丰产技术体系,制定了 1 部地方标准和 5 部企业标准。2、该项目探索了果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及范中各利益关联体多元合作模式,提出了“协会+ 公司+ 标准+基地+市场”模式和“合作社+ 公司+协会+标准+基
10、地+农户”两种合作模式,有效地推动了果树产业 的健康发展。3、该项目累计示范推广面积 162.6 万亩,其中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3 个,省 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4 个,省级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15 个,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优秀专业合作组织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A 级认证产品格个、国家农业 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 品 11 个、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 13 个。培养了数十万无公害果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农户、企业和协会会员。取得了 显著的经济、 经济、社会、生态效益。4、该项目在梨、苹锈病菌重寄生菌梨锈生生座孢新种、重寄生现象、控病效果和控病机制
11、,桃黄化病新病原一植原体的原体的分类地位和分子检测等应用基础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发表研究论 文 24 篇,部分研究内容已编入国家级教材;出版了中国农村文库书籍 3 部。综上所述,该成果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桃黄化病的新病原植体和梨、苹锈病菌重寄生菌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议在四川及其他类似生态区果树产业中推广应用。四川农业大学 2008 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 果 名 称: 川黄柏品种选育及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完 成 单 位: 四川农业大学 主 要 完成人: 叶 萌、朱天辉、何 嘉、王永清、周祖基鉴定组织单位: 四川省科技厅鉴 定 时 间: 2008.5.11成 果 水 平:
12、国内先进成 果 简 介:1、该成果在对四川和重庆 19 个县市的黄柏产区资源调查、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目前川渝地区栽培的黄柏树种主要为秃叶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var.glabriusculum),并选育出 经省级认定的“荥经黄柏”新品种,在其适生区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2、通过系统研究,提出了黄柏规范化育苗技术体系和黄柏无公害中药材造林配套技术,并编 制了川黄柏规范化育苗技术规程(SOP)、 无公害中药材造林技术规程(SOP),具有可操作性。3、研究提出了川黄柏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技术,并按照 GAP 技术规范,采用“ 公司+农户”的模式, 为四川荥经鸿龙天然
13、植物生化有限公司建立了川黄柏 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4、提出了黄柏剥皮再生可持续利用技术体系,并 对黄柏剥皮后再生过程的组织结构、生理特性、活性成等方面进 行了系统研究,黄柏 环剥再生技术经济可行, 为黄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具有创新性。5、该成果培育优质黄柏种苗 300 余万株, 规范化栽植 1.5 万亩,示范推广 10 万亩,示范作用明显,具有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该成果技术路线合理、方法科学、数据可靠、结论可信。成果总体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选进水平,其中黄柏剥皮再生理论与技术研究居国际先进水平。四川农业大学 2008 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 果 名 称: 基于三电平台的雅安市
14、农村科技信息化示范工程完 成 单 位: 四川农业大学主 要 完成人:鉴定组织单位: 四川省科技厅鉴 定 时 间: 2008.4.29成 果 水 平: 国内先进成 果 简 介:1、该项目针对雅安市地处四川西部低山丘陵区、 农业科技覆盖度低、 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不高的具体市情,以四川农业大学硬件资源和技术资源为基础,以电话、 计算机、网络、电视 及“GIS 、RS、GPS”等现化信息技术为手段,建立高效、 实用、广覆盖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改造传统农业,全面提升农业和农材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项目选题正确,优势突出,特色明显,意义重大。2、该项目通过技术集成和创新,建成了雅安市星火
15、科技网、 “农民科技 110”及电视网络专家系统。三个系统同时 于 2002 年开通,通 过近 6 年的运行和发展, 实现了不同平台、不同传播媒体、不同机制的 结合, 满足了不同层次企 业、 农户的需求,具有优势互补、适应性广、可持续性的特点。3、项目有效整合了四川农业大学的农业信息资源、科技成果及专家资源,建成了覆盖面广、普及性强、实用性广的农业信息库;组织了涵盖 农业、林 业、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与储藏等领域的农业专家服务群体,为“三电”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和人才支撑,实用性和时效性较强。4、项目建立了“政府+ 高校+ 公司+农户”的组织运行模式,构建了基于“三个
16、一点”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 总结提炼了“抓好一个前提,提供一个保障,建好一支队伍,搞好三个结合” 的推广应用经验 ,有效地推 进了各种资 源的整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5、2002 年至 2007 年, “农民科技 110 声讯服务系统”已接待来电咨询累计 60000 余人次,并有 800 余人次带上样 品上门求助;专家亲临现场解决农业生产问题 600 余次;星火科技网访问量累计达 30 余万人次。每年项目在中心示范区通过“ 三电”平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粮油作物 16 万 亩, 辐射面积 70 多万亩,并指导了畜禽健康养殖及疫病防治。6年累计增加效益 3.5 亿多
17、元。其增产、 节支、增效作用十分明显,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四川农业大学 2008 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 果 名 称: 四川省“农业科技 110”示范工程完 成 单 位: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主 要 完成人: 邓良基、徐增华、李 晓、李光灿、张世熔、魏 宏、胡玉福鉴定组织单位: 四川省科技厅鉴 定 时 间: 2008.6.4成 果 水 平: 国内领先成 果 简 介:1、项目针对四川省农业信息发展的迫切需求,以 农业资源、 农业专家知识、农业科技成果等为基础,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集成创新,构建四川“ 农业科技 110”信息服务体系,对提高四川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8、2、该项目建立了农业资源数据库、 农业专家资源库和农业专家系统。数据 库包括 7 个大类、86 个子类,涵盖了农业、林业、畜牧 业、水产养殖业、土壤与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加工与储藏等领域;专家资源库 22 个,共有专家 1284 名;农业专家系统 62 个。为四川“ 农业科技 110”信息服 务提供了 强大的技术、知识、成果和运行保障,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实际问题, 针对性和实用性强 。3、项目融合了多种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建成了集 电话、网 络、电视、短信等多种传输手段为一体的农业科技 110 信息协同服务综合平台,构建了省市县乡四级农业科技 110 信息服务体系,探索出了“政府+高校+ 公司+
19、农户”的组织运行模式和“ 三个一点”的长效运行机制。其研究内容全面,特色优势明显。4、项目建立了基于“3S”技术的农业信息动态集更新技 术本系,农业科技 110 声讯平台基于国际标准 VoiceXML 及 CCXML 的 VoPromote 智能语音操作平台,实现了“ 三方通话”服务和声 讯、网络、视频 信息平台的有效集成,体现了项目技术创新。5、项目建立了由雅安市试点到全省的“农业科技 110”信息服务体系应用示范区和辐射推广区,取得显著社会经济 效益。累 计实现农业产值 增加 13 亿多元, 显著提高了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综上所述,该项目技术先进实用,集成 创新性强,示范应用效果显著,对四
20、川农业信息化发展意义重大。项目总 体水平居国内领先行列。四川农业大学 2008 年鉴定科技成果简介成 果 名 称: 重穗型杂交稻骨干恢复系蜀恢 527 的选育与应用研究完 成 单 位: 四川农业大学 主 要 完成人: 李仕贵、黎汉云、高克铭、王玉平、李 平、周开达、马 晖、马炳田、张武军鉴定组织单位: 四川省科技厅鉴 定 时 间: 2008.5.5.成 果 水 平: 国际领先成 果 简 介:1. 项 目 组 创 造 性 地 提 出 重 穗 型 杂 交 稻 育 种 理 论 ,确 定 提 高 恢 复 系 的 单 穗 重 和 一 般 配 合力 ,组 配 重 穗 型 杂 交 稻 为 主 要 育 种 技
21、 术 路 线 。利 用 国 外 优 良 品 种 作 亲 本 ,通 过 渐 渗 杂 交 扩 大有 利 基 因 重 组 ,提 高 有 利 基 因 频 率 ;采 用 增 加 千 粒 重 和 单 穗 重 ,早 代 配 合 力 测 定 、抗 病 性 和稻 米 品 质 单 株 选 择 ,以 及 利 用 分 子 标 记 快 速 改 良 单 一 性 状 等 方 法 和 技 术 ,成 功 育 成 了 重 穗型 杂 交 稻 骨 干 恢 复 系 蜀 恢 527。2. 蜀 恢 527一般配合力高,所配组合杂种优势强, 实现了高产、 优质、多抗和广适的有机结合。 组配出经国家或省 级审定的三系和两系杂交稻组合36个,其
22、中国审 17个,5个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9个达到国颁优质米标准, 4个被评为四川“ 稻香杯”优质米。3. 蜀恢 527 是新恢复系选育的优良亲本和遗传研究的重要材料,在全国水稻 遗传和育种研究单位进行了广泛交流,利用蜀恢 527 为亲本已选育出新恢复系 29 个。4. 研究表明蜀恢 527 所配 组合光合效率高,源、库、流协调,千粒重高、 单穗重,稳产性好。揭示了高光效、高库容、高转化是重穗型杂交稻高 产的生理基础。5. 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据不完全 统计,至 2007 年,蜀恢 527 系列组合累计推广 1.538 亿亩,新增稻谷 66.7 亿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 99.5 亿元。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资料翔实可靠,育种理论和方法创新性强,育成的恢复系蜀恢 527 及所配杂交稻组合推广面积大,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