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4 ,大小:1.03MB ,
资源ID:1040247      下载积分:3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04024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园林绿化专业基础与实务-考试纲.doc)为本站会员(龙***)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园林绿化专业基础与实务-考试纲.doc

1、12015 年 园林绿化专业基础与实务考试纲第一部分 专业基础知识 一、城市绿化条例 北京市绿化条例 了解:城市绿化条例对城市绿化规划和建设、保护和管理的有关规定; 熟悉:北京市绿化条例(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于 2009 年 11 月 20 日通过,自 2010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 掌握:北京市绿化条例对北京市城乡绿化规划、建设、保护、监督和管理的规定。 二、园林绿化标准 熟悉:园林绿化国家标准 掌握:园林绿化北京市地方标准 (一) 城市园林绿化用植物材料木本苗 (二)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三)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标准 (四) 居住区绿地设

2、计规范 (五) 屋顶绿化规范 (六) 园林设计文件内容及深度 三、植物学 了解:植物学基础知识、植物基本类群、植物细胞、植物组织、高等植物、种子植物的概念。 熟悉:植物的六种基本类群;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组织的六种类型及其功能;植物的分类单位和植物的命名方法。 23四、生态学 (一)生态学基本概念 (二)生物与环境 (三)生物种群 (四)生物群落 (五)生态系统 了解:生态学的概念及其发展、现代生态学的特点、环境、环境要素、生态因子、生态作用、生态适应;生态反作用;种群;种群生态学;生态入侵;生态对策、竞争、互利共生;生物群落物种多样化;群落演替;生态系统;食物链;生态效率;生物循环;生态

3、平衡;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生态学前沿的理论及其应用熟悉:生态学主要研究对象;环境的功能及其特征;生态因子的分类;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生态因子的主导作用;生物与环境相反作用的基本形成;研究种群的意义;种群分布格局的类型;种群环境容纳量;群落基本特征;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的类型;生态金字塔的类型;生态系统的分类;生态效率的种类。 掌握:掌握现代生态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环境与生物的生态关系;掌握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生态对策的类型及特点;他感作用及其生态意义;物种多样性指数的计

4、算与掌握;岛屿生态理论在自然保护中的意义;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功能;举例说明食物网复杂性与生态稳定性的关系;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特点。 生态学生态学基本概念了解(一) 生态学的概念及其发展1、 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其生存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和生物生存状态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海克尔,1869 年)2、 生态学根据其形成和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生态学建立的前期(公元 16 世纪文艺复兴之前) 1生态学的成长期(17 世纪20 世纪 50 年代) 2a.萌芽期(17 世纪后期18 世纪后期)b.成长期(18 世纪后期

5、20 世纪初)c.巩固和发展期(20 世纪初20 世纪 50 年代)四个著名的学派:北欧、法瑞、英美、苏联4现代生态学发展期(20 世纪 60 年代今) 3(二) 现代生态学的特点1、 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2、 在现代生态学中,动物生态学和植物生态学已经融合在一起3、 系统理论在生态学中得到广泛应用4、 从描述性科学发展到实验性科学5、 研究对象继续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6、 应用生态学迅速发展熟悉(一) 生态学主要研究对象1、 生态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从分子到生物圈,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生物环境(

6、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2、 生态学研究的内容:经典的生态学研究是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中心开展的,属于宏观生物学范畴。按照研究的生命现象三微生物学可以划分为(生理学、形态学、遗传学、进化论等) ;按系统分类可以划分为(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3、 研究的层次:现代生物学可以把研究对象划分为大小不同的组织层次。生态学的研究主体是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层次,但是完整的生态学层次应分为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近年来,也有人将量子生态学和宇宙生态学分别加入到这个层次的最前面和最后面。掌握(一)

7、现代生态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1、 特点(见上)2、 发展趋势现代生态学将多学科联合起来。从全球的角度,站在更高的层次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密切配合,在促进各学科发 1展的同时,促进生态科学自身的发展。使现代生态学在宏观方向发展迅速,表现为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的发展。电子显微技术使生态学向细胞、分子甚至更深层次发展。进入 20 世纪末,近代数学、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开始向生态学渗透,特别是高精度高速分析测定技术、高分辨 2率的遥感仪器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成熟,有力的促进了生态学向实验科学的方向发展。电子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使生态学处理大型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实时监控、实时预测预报等定量、动态的研

8、究 3方面达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些科学技术使生态学的研究效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生物与环境了解(一)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它是一个相对于特定的主体或中心而言的。其内涵随主体不同存在差异。以生物为主体,生物体以外的所有自然条件统称为环境。环境分类:按环境的性质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按环境的大小分为(大环境、小环境、内环境)(二)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整体和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组分。环境要素可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三)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

9、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在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的生存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是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不同的生态因子之间相互组合、制约,形成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为不同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可能。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四) 生态作用5各种生态因子如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等对物种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地理分布等所起到的作用。(五)生态适应生态适应是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生态适应是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10、。生物与环境的生态适应通常可分为两种类型: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环境条件下时,会形成相同生活类型,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理特性具有相似性。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体,同种生物如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它们为了适应所在的环境,会在外形、习性和生理特性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别。(六)生态反作用生物改变自身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便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过程称为生态适应。而生物反过来对环境的影响和改变称为生态反作用。熟悉(一) 环境的功能及其特征1、 环境的功能是指以相对稳定的有序结构构成的环境系统为人类和其他生命体的生存、发展所提供的有益用途和相应价值。2、 环境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1、空间功能:指环境提供的人类和其他生物栖息、生长、繁殖场所,且这种场所是适合他们生存发展的。 1营养功能:指环境提供的人类和其他生物栖息、生长、繁殖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及各类资源、能源。 2调节功能:各类环境因素具有吸收、净化污染物的功能,使受到污染的环境得到恢复、调节,与自净能力的有限性 3一致。3、 环境的特征整体性与有限性:环境的整体性指组成环境的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环境的有限性包 1括三方面涵义,其一指地球在宇宙中独一无二,但其空间有限;其二是指人类限度的,环境资源有限不能无限供给;其三是指环境容纳污染物质的能力有限,或对污染物质的自净能力有限。变动性和稳定性:

12、环境的变动性是指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 2中。环境的稳定性是指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功能的特征。显隐性与持续性:环境的显隐性是指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后,对人类和其他生物产生的后果,有时立即出现,有 3时需经过一段时间。环境的持续性是指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后果是长期的、连续的。(二) 生态因子的分类1、 气候因子:包括光、温度、空气、水分、雷电等。2、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有机质和矿物质、土壤动植物和微生物、土壤质地、结构和理化性质等。3、 地形因子:包括地貌(地球表面上的海洋、陆地、山川、湖泊、平原、高原、山岳、丘陵等) 、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经纬

13、度等。4、 生物因子:包括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如种群内部的社会结构、领域、社会等级等行为,以及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5、 人为因子:指人类对生物和环境的各种作用,包括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改造、引种驯化和破坏作用,以及环境污染的危害作用等。上述五类因子也可概况为非生物因子(气候、土壤) 、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三大类。生态因子的分类有多种,按生态稳定性可分为稳定因子(地磁、地心引力、太阳辐射常数等)和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和非周期性变动)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2、生态因子的等值性和不可替代性3、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4、生态因子的主导作用5、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6、生

14、态因子的阶段性67、生态因子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四)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是个别因子,而是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其产生的整体效果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同时,环境因子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生物对某一个极限因子的耐受限度会因为其它因子的改变而改变。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五) 生态因子的主导作用虽然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具有等值性,但在不缺乏的情况下,一般有一种或几种以上的生态因子,对其生存和生态特性等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准确找到主导因子,在实践中

15、具有重要的意义。主导因子也称限制因子,它限制了植物的继续扩展与分布,甚至生存。两个含义: 主导因子的改变会引起其它因子改变 主导因子又称限制因子(如光照决定植物生长量) 1 2(六) 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形成)当地球形成以蓝藻门为主的光合自养生物时,他们在原始海洋中逐渐繁殖、蔓延,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分子,氧分子的出现改变了大气的组成部分,使气体的还原性逐渐变化为氧化性,氧化大气的形成为绿色植物登陆提供了条件,高空中臭氧层的形成使陆生生物的生命有了保证。此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基本形成。最小因子法则: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完全缺失植物就不能生存。如

16、果 1其数量极微,生长就会受到限制。如:植物的小叶病、黄化病。最小因子法则只有在严格稳定的条件下才能应用,在应用最小因子法则的时候,还要考虑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耐受法则:生物对每一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一因子的耐受范围。每一种生 2物对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耐受范围有所变化;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往往取决于该因子与其它因子的关系;耐受是生物的一种特性,受遗传、进化规律所制约。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任何一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在进化过程中,他们对 3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能进行各种小的调整。如:驯化、休

17、眠、昼夜节律。驯化:如果一种生物长期对它的最适生存范围上限或下限偏一侧的环境条件下,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个新的最适生存范围,其上下限值发生了移动, (酶的改变起作用) ,不同植物有不同的驯化能力。休眠:是生物抵御和适应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在致死限度内维持生存,进入休眠状态。这样对环境的耐受范围就会(比正常活动时)宽得多(种子、昆虫的休眠) 。昼夜节律和其它周期性的补偿变化:是生物对生态因子周期变化不断适应的结果。如: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黑夜进行呼吸作用。掌握(一)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1、植物与环境的生态适应,由于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而形成不同的适应类型:植物的生活型和生态型

18、。植物的生活型:长期生活在同一区域或相似区域的植物,由于对该地区的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共同适应,差生了相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并从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都属于同一生活型。植物的生活型是植物在同一环境条件或相似环境条件下趋同适应的结果,它们可以是同种,也可以是不同种类。趋同适应范围可大可小。植物的生态型:同种植物的不同种群分布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生态适应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种群之间的变异与分化,形成不同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并且通过遗传固定下来,这样在一个种内就分化出不同的种群类型,这些不同的种群就称为“生态型” 。生活型是不同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趋同适应的结果,生态

19、型是同种植物的不同种群对不同环境条件趋异适应的结果。 1生态型是植物内遗传基础的生态分化,其分化程度与种的地理分布幅度呈正相关。生态分布广的植物比生态分布窄 2的植物所形成的生态型相应的多一些。生态型多少与该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呈相关关系,生态型多的植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相对较强,生态型少的 3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相对较弱。生态型的形成有很多原因,通常按照形成生态型的主导因子将其划分为: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4人为生态型 4 种。2、植物的生态适应方式取决于植物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其它生物之间的关系。在一般逆境时,生物与环境的适应通常并不限于单一的机制,往往涉及到一组彼此相互

20、关联的适应方式,甚至存在协同和增效的作用。这一整套协同的适7应方式就称为适应组合。植物对于某环境条件的适应是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表现为范围的扩大、缩小和移动,使植物的这种适应改变的过程就是驯化的过程。植物的驯化分为自然驯化和人工驯化两种。3、生态因子对植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六大生态因子是:光因子、温度因子、水因子、土壤、生物、大气,各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地对植物发生作用,而是综合在一起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态环境决定着植物种类(一定的植物一定的生境)有什么样的生境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植物种类(适地适栽) 。每一个生态因子对植物各个不同发育阶段所起的生态作用是不相同的

21、,即植物对生态因子的需要时分阶段的。(二)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1、概念(见上)2、基本原理美国科学家小米勒总结出的生态学三定律: 1a.生态学第一定律: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的效应,其中许多是不可预料的。(多效应原理)b.生态学第二定律:每一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 (相互联系原理)c.生态学第三定律:我们所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不应对地球上自然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 (勿干扰原理)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也体现着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规律,生态 2学的一般规律大致可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人与环境的关

22、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a.种群的自然调节在环境无明显变化的条件下,种群数量有保持稳定的趋势。一个种群所栖环境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只能承载一定数量的生物,承载量接近饱和时,如果种群数量(密度)再增加,增长率则会下降乃至出现负值,使种群数量减少;而当种群数量(密度)减少到一定限度时,增长率会再度上升,最终使种群数量达到该环境允许的稳定水平。对种群自然调节规律的研究可以知道生产实践。例如:制定合理的渔业捕捞量和林业采伐量,可保证在不伤及生物资源再生能力的前提下取得最佳产量。b.物种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任何物种都与其他物种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常见的是:食物链:在食

23、物链中,居于相邻环节的两物种的数量比例有保持相对稳定的趋势。如捕食者的生存依赖于被捕食者,其数量也受被捕食者的制约;而被捕食者的生存和数量也同样受捕食者的制约。两者间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竞争:物种间常因利用同一资源而发生竞争(植物间争光、争空气、争水、争土壤养分;动物间争食物、争栖居地等)在长期进化中,竞争促进了物种的生态特性的分化,结果使竞争关系得到缓和,并使生物群落产生出一定的结构。例如森林中既有高大喜阳的乔木,又有矮小耐阴的灌木,各得其所;林中动物或有昼出夜出之分,或有食性差异,互不相扰。互利共生:如地衣中菌藻相依为生,大型草食动物依赖胃肠道中寄生的微生物帮助消化,以及蚁和蚜虫的共生关系

24、等,都表现了物种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以上几种关系使生物群落表现出复杂而稳定的结构,即生态平衡,平衡的破坏常可能导致某种生物资源的永久性丧生。c.物质的循环再生生态系统的代谢功能就是保持生命所需的物质不断地循环再生。阳光提供的能量驱动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停地循环流动(既包括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生物间的营养传递和生物与环境间的物质交换,也包括生命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物质形式的转换)物质循环的正常运行,要求一定的生态系统结构。随着生物的进化和扩散,环境中大量无机物质被合成为生命物质,形成了广袤的森林、草原以及生息其中的飞禽走兽。一般说,发展中的生物群落的物质代谢是进多出少,而当群落成熟后代谢趋于平衡,进

25、出大致相当。人们在改造自然地过程中须注意到物质代谢的规律。一方面,在生产中只能因势利导,合理开发生物资源,而不可只顾一时,竭泽而渔。目前世界上已有大面积农田因肥力减退未得到及时补偿而减产。另一方面,还应控制环境污染。由于大量有毒的工业废物进入环境,超越了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降解和自净能力,因而造成毒物积累,损害了人类与其它生物的生活环境。d.生物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生物进化就是生物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地由环境输入并向其输出物质,而被生物改变的物质环境反过来又影响或选择生物,二者总是朝着相互适应的协同方向发展,即通常所说的正常的自然演替。随着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展,对环境的影响也越加

26、明显。在改造自然地活动中,人类自觉或不自觉地做了不少违背自然规律的事,8损害了自身利益。如对某些自然资源的长期滥伐、滥捕、滥采造成资源短缺和枯竭,从而不能满足人类自身需要;大量的工业污染直接危害人类自身健康等,这些都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大自然受破坏后所产生的一种反作用。(三)环境与生物的生态关系1、作为生态系统来说,生物和非生物成分是缺一不可的。2、如果没有非生物环境,生物就没有生存的环境和空间。生物与其环境都成为了这个“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二者居于平等的地位,这虽然强调了二者之间的整体性,生物不能离开环境独立存在,却淡化了生物形成于环境、对环境的单向依存的事实。3、非生物的环境作为生

27、态系统的成分,其不论从数量、研究难度、体积、重量、复杂程度都强于生物成分本身。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前者而不是后者。4、生态系统的本质是生物系统,因被生态学家研究而成为生态系统。那么,生态系统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依存于环境,没有环境的供给任何生态系统都不能存在。生态系统依赖环境存在的同时也反作用于环境,改造环境。动物的筑巢行为,人类种植、养殖行为,植物的绞杀现象等都是在改变自身的环境。一、光与生物的关系1、光强的作用:生长发育、形态建构作用。 (植物黄化现象)2、光质的作用:光合作用影响红、橙光,能对叶绿素有促进。绿光不被植物吸收称“生理无效辐射” 。红光有利于糖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光对动物

28、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有影响。紫外光与动物维生素 D 产生关系密切,过强有致死作用。3、光周期现象生物对光的生态反应与适应定义:生物对昼夜光暗循环格局的反应所表现出的现象称之为光周期现象。生物和许多周期现象是受日照长短控制的,光周期是生命活动的定时器和启动器。植物的光周期现象:长、中、短日照植物(根据不同光照时间对开花的作用而定)动物的光周期现象:鸟类的光周期现象最为明显,它的迁徙是由日照长短变化所引起的。动物的生殖(野兔、雪貂、刺猬)长日照兽类(绵羊、山羊、鹿)短日照兽类二、温度与生物的关系1、温度与生物生长发育生长:“三基点”最低、最适、最高温度发育:植物的春化作用(某些

29、植物要经过一个“低温”阶段才能开花结果)2、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对低温的适应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的表现。贝格曼 Begman 定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减少。阿伦 Allen 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为四肢、尾巴、外身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的趋势。在生理方面,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植物通过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等物质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3、物候节律物候又称物候现象,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季节变化的反应现象。物候学则是研究生物与气候周期变化相互关系的科学。三、水与生物的关系1、水因子对

30、生物生长发育的作用水分不足,使植物萎蔫;使动物滞育或休眠。某些动物的周期性繁殖与降水季节密切相关(澳洲鹦鹉干旱年份停止繁殖;龙脑香科植物干旱年份产生爆发性开花结果)2、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植物依其对水分需求划分为水生植物、陆生植物两类。各类型下又分别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旱生植物和中生植物等。陆生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形态结构上的适应:以各种不同形态结构,使体内水分平衡。行为上的适应:沙漠动物昼伏夜出;迁徙等生理上的适应:“沙漠之舟”骆驼可以 17 天不喝水,身体脱水达体重的 27%,仍然照常行走。它不仅具有贮水的胃,9驼峰中还储藏丰富的脂肪,在消耗过程中产生大量水分,血液

31、中具有特殊的脂肪和蛋白质,不易脱水。四、氧、氮、二氧化碳与生物的关系1、氧的生态作用2、氮的生态作用3、co 2 的生态作用(对动植物个体潜在的影响)使植物气孔开度减少,减少蒸腾,提高水分作用。 1co2 浓度相对提高,使植物光合作用不断增加。 2co2 能促进植物的生长植物生长速率随全球 co2 浓度的提高而增加。 3高浓度的 co2 能改变植物形态结构幼苗分枝增多,叶面积指数加大等。 4五、大气污染与生物的关系1、大气主要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影响)二氧化硫(叶片脉间呈不规则的点状、条状或块状坏死区)氟化氢(叶尖和叶缘坏死)臭氧(叶面上出现密集的细小斑点)乙烯(“偏上生长”致使叶片、花、果脱

32、落)2、植物对大气的净化作用吸收 co2,放出 o2:造林绿化与人类维系呼吸吸收有毒气体:吸收二氧化硫及氟化氢最优驱菌杀菌作用:有些植物分泌杀菌素(松柏林)阻滞粉尘:针叶林阻粉尘量 3234 吨/年,阔叶林 68 吨/ 年吸收放射性物质:吸收中子射线3、大气污染监测指示植物作为指示植物的基本条件 1能够综合反映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强度能够较早地发现污染(敏感)能够同时监测多种大气污染物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的污染历史常用指示植物:地衣最敏感 24、大气 2 污染的植物监测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气孔开放度,细胞膜透性,叶液 PH 值变化,植物体内酶体变化等。六、土壤与生物的关系1、

33、土壤化学性质与植物的关系PH 值3 或 9 对根系严重伤害 矿质营养元素与植物 1 22、植物的盐害和抗盐性植物的抗盐方式:排除盐分泌盐植物(富集盐分)稀释盐分稀盐植物(拒绝吸收)3、植物对土壤适应的生态类型对 PH 值的适应嗜酸性植物、嗜酸耐碱植物、嗜碱耐酸植物、嗜碱植物钙土植物、盐生植物、抗盐植物4、土壤污染的植物监测重金属污染(汞、镉、砷) ,化学农药污染生物种群了解(一)种群1、概念:是指一定时空同种个体的总和,是物种具体的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因此,种群是在一定时间占据特定空间的具有潜在杂交能力、一定结构、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的个体群。2、特征:数量特征 1这是种群的最基本

34、特征。种群是由多个个体所组成的,其数量大小受四个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10率)的影响,这些参数继而又受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率、内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从而形成种群动态。空间特征 2种群均占据一定的空间,其个体在空间上分布可分为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此外,在地理范围内分布还形成地理分布。遗传特征 3既然种群是同种的个体集合,那么,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但不同的地理种群存在着基因差异。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世代传递,在进化过程中通过改变基因频率以适应环境的不断改变。系统特征 4种群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它以一个特定的生物种群为中心,

35、也以作用于该种群的全部环境因子为空间边界所组成的系统。因此,应从系统的角度,通过研究种群内在的因子,以及生境内各种环境因子与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机制与规律。(二)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生物系统规律的科学,即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内部各成员之间、种群与其它种群之间以及种群与周围非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如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相互作用。(三)生态入侵是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殖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使当地生物生存受到严重影响,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其危害表现在物种水平、生态安全、经济和人体健康上。控制和消除的方法是化学、机械

36、和生物控制。(四)生态对策又称生活史对策,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特有的生活史特征,是生物适应于特定环境所具有的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的设计。生活史的关键性内容是生物的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不同物种间的生活史差异极大。能量分配原则r-选择和 K-选择(五)竞争1、概念:是生物为了利用有限的公共资源,相互之间所产生的不利或有害的影响。其中资源指的是对生物有益的客观实体,只有在生物所利用的资源是共同的,而且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才会产生。2、竞争的方式主要有:资源利用性竞争(间接竞争):生物之间没有直接的行为干涉,由于共同资源可获得量减少从而间接影响竞争对方存活、生长和繁殖。干涉性竞争(直接竞争):

37、竞争者之间直接发生作用,如争夺配偶、食物、栖息地,他感作用等,迫使竞争对手离开、死亡。3、竞争可以分为种内竞争(争夺竞争和对抗竞争)和种间竞争。竞争效应的不对称性是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的共同特点,具有调节种群大小的作用。(六)互利共生1、互利:指不同的物种个体之间的互惠关系,这种关系可增加合作双方的适合度。如果互利合作是通过自然结合方式共同生存的,这种互利称为共生互利。如果相反,为非共生互利。2、专性互利:是指互相双方的合作是永远的,离开合作对方将使一方或双方不能生存。兼性互利:它不是两个物种的固定配对(专性互利) ,合作往往是分散的,即合作一方是多物种的混合。大多数互利共生现象属于兼性互利。3、互利共生表现类型:种植与饲养的共生(人与作物) 1有花植物与传粉动物的共生 2高等植物与真菌的互利共生(根瘤菌) ,地衣是藻类和真菌的互利共生。 3熟悉(一)研究种群的意义研究种群的意义在于了解种群的起源、发展,多种静态和动态的特征以及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深化对自然界的特别是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为人类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推动生物群落向特定方向发展,或保持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提供理论依据,因此,种群的研究在生态科学和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