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方面的内容,什么是城市规划 ?那么说到城市规划,什么是城市,什么是规划 呢?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 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 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规划指的就是计划和谋划。 那么城市规划指的就是对城市的谋划。 在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是这样 定义的 ,“城市规划指的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有着更紧密的联系,城乡由二元化转变为了一元化的结构。在 2007 年 10 月 28 日,由中华人民共 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
2、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自 2008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在这之前我们一直用的都是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是在建筑学下属的二级学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城市规划这么专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就在 2011 年我国学科调整中,城市规划成为一级学科,正式更名为城乡规划学,属于工学,所设 6 个二级学科:区域发展与规划、城乡规划与设计、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城乡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学( urban planning)是研 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要建设
3、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 条件。城市规划又叫都市计划或都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和试题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其对象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 3.与相关学科的
4、关系 城市规划是随着社会、经济、工程技术、人们的审美观和对生活环境、生活质量追求目标的不断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城市规划与建筑学、测绘学、地理学、环境艺术设计、工程管理、房地产以及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密切相关。 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测绘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工程管 理、房地产以及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密切相关。 二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1.设计目标的不确定性 一般的建筑设计是由委托者提出设计任务,也就是设计目标,作为建筑设计人所作的就是利用有关建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发现和提供各种达到设计目标的备选方案。 这样我们可以说建筑设计技能实质上就是问题求解 “ 找方案 ” 的
5、技能,或者说是一种 “ 答案搜索 ” 的技能。 因此对建筑设计人材的培养就是围绕着培养生成和检验方案的技能,也就是说重点在方案能力的培养。 建筑设计的过程是答案的启发式搜索过程。建筑设计的教学基本上就是培训学生 掌握各种类型建筑的模式。 一般来说,每幢建筑的性质和使用功能都是较为明确和稳定的,每一个建筑设计基本上都是一次 “ 终级目标 ” 的静态设计。 建筑设计以其具象性强为主要特征,对建筑师的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他们形象思维的能力。 而城市规划则是对巨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进行研究,通过对城市的认识来改造城市。 因此,城市规划学科中对于问题解决的方法只能是系统分析与综合的过程,在思维方式上也只能是发
6、散的,既没有 “ 任务书 ” ,也不可能有终极目标,规划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目标搜索过程,任何规划的成果都只能是阶段性的和有限理性的。 城市规划 往往没有明确的任务、目标,提不出具体的任务书。 建筑设计的委托者一般说来,就是该建筑的拥有者、使用者或开发承包者。 而城市规划就不可能有这样以拥有者、使用者的身份的委托者,所谓的委托者只是该城市的建设管理部门来充当。 因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拥有者或使用者,因此他们也无法提出类似任务书那样的 “ 规划目标 ” 。 我们城市的拥有者和使用者是人民,是城市居民,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他们应该需要什么、拥有什么?这可以说就是城市规划目标和任务的本身,就是城市规划工作的
7、对象和工作的内容,就是城市规划所面临的任务。 因此城市规划 的过程并不是一个问题求解的过程,而首先是一个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因而,城市规划师并不是一个 “ 答案搜索型 ” 的人才,而是一种 “ 问题研究型 ” 或 “ 目标分析型 ” 的人才。 如果说建筑设计可以根据设计目标从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挑选出一个 “ 理想 ” 或者 “ 满意 ” 的方案来的话,那么城市规划就无法有这样一个最终目标来作出选择和评价。 因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标准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因此城市规划是一种不断调整和改造的过程,是一种无终级目标的设计活动。 2.多目标系统分析与综合的过程 建筑设计的过程是答案的启发式搜索过
8、程。建筑 设计的教学基本上就是培训学生掌握各种类型建筑的模式,城市规划则不同。 城市规划并不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而是在同一规划过程中考虑多目标的权衡过程;它不是一个推理、演绎的过程,而是系统分析与综合的过程,城市规划所面对的是城市居民的多方面、多种类、多层次的需要,并且存在着彼此矛盾的价值判断。 因此,规划的目标是一个相互矛盾的多目标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并且是变化无常的。 中国为幅员辽阔的大国,城市内外发展条件、目标、基础和功能类型差异很大,没有两个城市是完全相同的。 并且对于规划来说,各种制约因素也 不可能有完全雷同的情况。因此城市规划就无法找到类似的模式,无法通过 “ 法式
9、 ” 、通过推论、演绎出具体城市的规划来,当然也更无法套用其他城市的规划图纸了。 3.城市规划设计目标的超前性 一般来说,每幢建筑的性质和使用功能都是较为明确和稳定的,每一个建筑设计基本上都是一次 “ 终级目标 ” 的静态设计。 但城市规划不是有终级目标的稳定性系统,城市规划的整个过程都是对未来目标的探讨和修改、调整的过程,是必须顾及发展变化的动态设计。 4.城市规划的概略性和统摄性 建筑设计以其具象性强为主要特征,对建筑师的教育是培养和提 高他们形象思维的能力。 城市规划师所从事的是城市结构(空间、用地、环境、社区、部门经济、产业、科技文化、人口、基础设施等等)的组织与调整的建构工作,因此城
10、市规划师不仅要有形象思维的能力,而且培养把各种城市要素高度抽象化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更为重要。 现代的城市规划已不仅是物质规划和工程规划,而且还是社会发展规划与环境规划。近年来,被称为 “ 信息丰富域 ” 的城市规划,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面相当广,具有极大的信息量。 城市规划专业知识面要求宽。 5.城市规划是一个多学科参与和渗透的研究领域 城市规划所涉及的范围十分 广泛,所以跨越多种学科领域,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研究城市问题的成果。所以说它是一个多学科参与与渗透的研究领域。 6.城市规划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可以说
11、,我们城市规划工作,是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形体环境。 综合性体现在: 比如,我们在考虑城市的建设条件时,要涉及气象、水文、工程地质等范畴的问题; 在考虑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时,又要进行大量的技术经济和社会调查工作; 而具体到城市空间的组合,建筑的布局形式等时,又要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研究处理; 而我们规划的最主要的工作是统筹安排城市的各项建设,象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生活居住、文教卫生、行政管理、市政建设和公用设施等等的各行各业,方方面面。 政策性主要表现在: 我们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各项用地的安排上都关系到国家和地
12、方的一切方针政策。 另外,因为我们城市规划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它既要解决当前的建设问题,又要考虑今后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 如果我们规划工作者,没有政策观念,没有长 远的观点,我们的规划工作就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跟不上城市的发展而起不到指导作用。 所以还可以说,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对建筑学思维方式的摆脱。 在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中,从 1950 年代初就从建筑学中分离出去,重于区域、城市发展在政策层面的实施控制和管理,将物质规划和非物质规划综合起来,完全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而城市规划是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
13、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城市物质要素与空间资源愈加依靠市场力量进行优化配置;同时,随 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规划也越来越走向宏观与战略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则愈加依靠政策的导向,同时为防止市场力的自发性、滞后性与市场力的失效,城市规划越来越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作为城市管理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服务于城市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为了实现一套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长远目标,提供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并借助合法权威通过对城市土地使用及其变化的控制,来调整和解决城市发展复杂背景中特定问题的职业的社会活动过程。 第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 本章从城市的基本概念
14、及其最初形 成入手,阐述了城市在历史不用阶段所取得的进展和布局特征,以及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介绍了城市化现象的一般概念和表现特征,指出了中国未来的城市化道路与国家发展前途的关系。未来的中国城市化发展应当是立足于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走向理性、健康、永续、和谐。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 .居民点的形成 古人类学家发现,早在 330 万年前的东非大峡谷,就有人类的出现,那么东非大峡谷是可以确认的人类发源地。北京周口店猿人的发现,距今 50 万年前。长江流域的巫山龙骨坡。 在原始社会,人们过着依附自然的生活,当时的原始人 过着穴居、树居等群居形式。在长期与自然的斗争中,人类创造了工具,(
15、 达尔文首次提出的,人类会制造工具,是因为人类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的原因和结果。 200 万年前的工具,只有石器。人类本是大型动物口中的食物,就是随着石器的产生,人类成为了猎人。我国的石器是石灰岩,东非大峡谷是有砾石,制作的。 )提高了自身的生产能力,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从采集果实中发现一些更适宜人们食用的植物予以集中栽植,出现了农业,从狩猎中发现一些比较温顺的动物可以集中牧养,出现了畜牧业。 于是 原始群落中就产生了从事农业与从事畜牧业的分工,这是人 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原始聚落的分布:与河流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尼罗河、两河(底格里斯、幼发拉底)、印度河、黄河、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发达与原始
16、村落的出现(约 5000年前) 原始聚落的形态:人类聚居的痕迹奥地利新石器时代( -2000 年)、西安半坡遗址( -5000 年) 二 .城市的形成 随着人类对生产方式的改进,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品有了剩余。就 产生了交换的条件。物资交换形式是从以物换物开始的,随着交换量的增加及交换次数的频繁,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交易的商人,交换的场所也由临时的地点改为固定的市。由于原始部 落中生产水平的提高,生活需求的多样化,劳动分工的假期,逐渐出现以下专门的手工业者。 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
17、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卡洪城) 城市的职能:非农业人员的居住场所,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商品交易的场所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 城市的选址 防御的需要(保卫劳动成果,抵御入侵)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淮南子 原道训 交通方便 (与乡村、其他城市的联系) 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君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万物之所殖也。 西汉盐铁论载桑弘羊言 环境容量(用地、人口)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必参相得。 礼记 王制 良好的生存环境(水、食物、能源等)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
18、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 乘马 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 。 阳宅十书 1、城市的诞生 ( 1)城市实际上是因人 类聚居而产生。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大分工。 ( 2)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目前外国发现的是公元前三千二百年左右建于尼罗河下游最南端的孟斐斯城。 ( 3)在中国的城市发展中,普遍认为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2、城市的形成 ( 1)中国最早的城市据考古知道的是商城(现郑州)。 ( 2)中国最早的城市群产生于西周时期,计有 26 座。 ( 3)古时候城市象征着国家。 ( 4)周礼 考工记据研究为春
19、秋战国时的作品。曾记载: “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轨,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 三 .城镇与城市的界定 1、城镇的定义 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村庄;相对于村庄,城镇一般聚居更多的人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 城市的字源学解释 (1)“ 城,廓也,都邑之地 ” , “ 而市则意味着市场 ” 。 (2)从我国文字字义来看, “ 城 ” 是拥有大量人口聚集的具有防御性构筑物, “ 市 ” 是交易的场所。 (3)辞源对 “ 城市 ” 注释是 “ 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
20、地方 ” , (4)城市与乡村的区别,主要 是产业结构 职业不同,人口规模、密度不同 3.城市的定义 ( 1) 1933 年在雅典宪章提出城市的四大功能 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 2) 1977 年马丘比丘宪章城市是依靠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一定地域组织起来的居民点,是该地域或更大腹地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 3)现在学术界把现代城市的含义概括为:一般包括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三方面的因素。 ( 4)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解释城市为: “ 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 ( 5)在 1990 年 4 月 1 日 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21、城市规划法明确规定:“ 本法所称城市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 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建设都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面面因素的影响。城市因人类在聚居中队防御、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要求而产生,并随着这些要求的变化而发展。人们聚居形成社会,城市建设要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也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和制约。 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一、古代 城市 的 发展 1.城市与防御的要求、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防御要求。最初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由于原始部落之间的战
22、争,进而加强了防御的功能。 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已经记载了有关城市建设与攻防战术的内容,还记载了城市规模大小如何与城郊农田和粮食的储备保持相应的关系,以有利于城市的防守。 中国古代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成发展成为两套城墙,都城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均有深而广的城壕,这都是从防御要求出发的。 西亚巴比伦城的平面呈矩形,有两重墙,两重墙间隔 12m,四周城墙又高又厚,城墙外有很深的壕沟环绕,有 明显的防御目的。 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西周时期,计有 26 座,规模较小,职能比较单一,完全是为政治服务。到西周末年
23、,有 140 多个诸侯城市。 秦汉时期开始确立郡县制度,主要的城市还是以行政中心为主。 西汉末,作为行政中心的城市已达 1690 座。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城镇发展的重要时期,城镇的职能已多样化。出现政治型城市、手工业城市、交通型城市等。 二 .近代城市的发展 隋唐时期重要贸易功能的港口城市开始形成。政治上的统一,带来了 城市间联系的加强。城市间发达的水运网逐渐形成。广州成为主要港口,扬州地区和长江、运河会合口,成为我国中部河海大港。这一时期,城市形态的成熟引起了另一层面城市观念的变化,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生活也从贵族化转向平民化,城市商业、大众服务业和娱乐业开始面向平民百姓。 城市工业的发展
24、与人口的聚集 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半开放近代城市 鸦片战争后,中国城市的发展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具有两个主要特点 : 第一,二元结构的城市体系。 第二,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区域差异明显。 城市化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出现的重要现象,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趋势,近年来,我们的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城市的人口数量也不断上升,这些说明我们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的时期。研究各个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分析出城市化过程中的一定规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我国的城市化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
25、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来讲一下这节课需要的基础知识 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 Fisher) 和克拉克 (Clark)将经济活动 分为三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那么下面相对应我国的职业类型来看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农、林、牧、渔 水利业。 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工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服务业。谁知道建筑业属于第几产业?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城市化的含义 一 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这个概念,我们在政府报告、文献、书籍等都能经常看到,因为城市化可以涉及到城市的方方面面,那什么是城市化呢?城市化是一个现象和过程
26、,他是由农业转化为非农业的过程。书中给出的定义是这 样的。 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它是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 城市化分为直接的城市化过程和间接的城市化过程,直接的城市化过程就是能看得见的实体变化过程,间接的城市化过程是指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在城市化进程中,各个城市结构产生许多的变化,其中包括: ( 1)人口职业的转变。因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农民的职业发生了转变,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产业的工业、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现在在我国的建筑业、服务业中农民工占有很大的的数量。 ( 2)产业结构的转变。 在工业革命促使了工业不断发展,
27、使第二产业的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农业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变为机械化生产,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建筑业、第三产业的服务业。 ( 3)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例如长春市的外五县,由农村发展成了城市,居住形式、生活环境都向城市靠拢。将农村以前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化为城市中较集中的、成片的、高密度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很多时候,我们用城市化水平来衡量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什么是城市化 水平呢?城市化水平指的就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水平也是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发展程
28、度。 解释清楚了城市化的含义,那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二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市人口不断上升。以长春为例,三十年前长春人口只有 127 万,现在是 360多万甚至更多。因为城市化首先表现为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步提高。 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此消彼长,不断变化。进入工业化时代,农业的比重会持续下降,工业的比重有一个上升时期,但上升 到一定时期将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这时将主要依托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会停滞和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会稳步增加。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及
29、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表现。城市化水平越高,国民生产总值也越高,居民生活水平也高。 4.当前,城市化水平较高,这不仅是第二、第三产业为城市化进程所做出的贡献,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成果。由于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作业,农业人口的剩余成为了城市化的推动力。 那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城市化的历史过程 三城市化的历史过程 早在 18 世 纪,西欧开始了产业革命,城市中出现了现代化的工厂化大生产,资本和人口在城市集中起来,农民涌向城市,城市用地肆意扩大,把周围的农田变成城市,村镇变成了城市,小城市又发展成为大城市。 针对这个现象,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 ray northam),在总结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历
30、程中,发现并提出来城市化发展的 S 形曲线,又叫“诺瑟姆曲线”。它将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稳定阶段。 在初期阶段,一般生产力水平较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当城市化水平达到 30%左右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达到 60%左右时,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 当然这样的历史进程各个国家是不一致的。英国在 19 世纪末进入稳定期,美国在 20 世纪初城市化进程最快,现在已经稳定。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比西方晚而且发展不均衡,东南沿海地区发展较快。当今我国已经进入的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农村多余的大量人口是城市化的动力,也会成为城市的压力。他们的住房、医疗卫生、教育等许多问题都城市现代社
31、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世界城市化展望报告中预测,在未来的 50 年,我国还要增加 100 个左右的 50 万人以上人口的城市,直到 2030-2040 年我国城市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 阶段。那么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城市化道路应该咋样走,将会是我们未来要思考的问题。 以上就是我讲得第三个问题。 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我们重点讲了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重点讲了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诺瑟姆曲线。 第二章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第一节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世界各地原始群居地点的选择和居民点的选址,普遍利用有利地形,建在近水、向阳和避风的地段。 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夏代:(公
32、元前 21 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的勘测。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 设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城市的雏形。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及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在考古发掘的证据,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 周代: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 .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 设的空间布局“匠人
33、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到了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目的的相关关系的论述。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战国时代:周礼的规划思想受到了各方挑战,向多种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充分考虑了因地制宜,根 据自然地形布局。出现了多本著作,管子、孙子兵法、商君书。管子 .度地篇中,已有关于居民点选址要求的记载:“高勿近阜而水用
34、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他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其影响极为深远。商君书更多地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商君 书中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及山陵丘谷之间比例的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秦代:求大,城市的建设规划实践中出现了不少复道、甬道等多重的城市交通系统,这在中国
35、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汉代:在城市空间中导入了大规模的礼制建筑。 三国时期:曹操于公元 213 年营建的邺城在规划布局上已经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长安布局松散,宫城与坊里混杂的状况。邺城功能分 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邺城的规划布局对此后的隋唐长安城的规划,以及对以后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南北朝:一是城市不居中出现了大量宗庙和道观,城市的外围出现了石窟,拓展和丰富了城市空间内容;二是城市的空间布局强调整体环境观念,强调形胜观念,强调城市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整体和
36、谐,强调城市的信仰和文化功能。 隋初建造的大兴城(长安)汲取了曹魏邺城的经验并有所发展。除了城市空间规划的严谨外,还规划了城市建设的时序:先建城墙,后辟干道,再造居民区的坊里 。 建于公元 7 世纪的隋唐长安城是利用两个冬闲的时间由长安地区的农民修筑完成的。先测量定位 ,后筑城墙、埋管道、修道路、划定坊里。整个城市布局严整,分区明确 ,充分体现了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想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城市干道系统有明确分工,设集中的东西两市。整个城市的道路系统、 坊里、市肆的位置体现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旁三门,左祖右社等也体现了周代王城的体制。 108 个坊中考虑了城市居民的社会活动场所和寺庙用地。
37、 五代后周世宗柴荣在显德二年关于改建、扩建东京(汴梁)而发布的招数是中国古代关于城市建设的一份杰出文件 。 宋代开封城的扩建,进行了有规划的城市扩建。从宋代开始,中国城市建设中延绵了千年的里坊制度逐渐被废除 ,在北宋中叶的开封城中开始出现了开放的街巷制度。 元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全部按城市规划修建的都成 大都。城市布局更强调中轴线对称,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城市规划又结合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并反映了元大都选址的地形地貌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思想,主要受到儒家社会等级和社会秩序而产生的严谨,中心轴线对称规划布局外,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还大量可见“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体现的是人与 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公元前 500 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来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希波丹姆模式寻求 几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以及秩序的美,这一模式在希波丹姆规划的米列都城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公元前 300 年,罗马几乎征服了全部地中海地区,在被征服的地方建造了大量的营寨城。营寨城有一定的规划模式,平面呈方形活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通向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