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区域分析与规划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一、区域的概念(见课本 P1)(一)区域的定义1.不同学科的概念:经济学:经济上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如城市经济区、我国的三大经济圈。政治学: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行政单元,如我国的省、县、三级行政管理单元。社会学:某种社会特征(语言、宗教、民族、文化等)相同的聚集区,如人种分布区、民族分布区、宗教教信仰区等。2.区域概念的概括: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3.区域的本质:就其本质而言,它是地球表面各种空间范围的泛称或抽象。4.举例(二)区域的基本属性空间性、地域性、层次性、客
2、观性二、区域划分(一)依据区域的概念划分1.内部空间特性(1)自然地理区域(2)社会经济区域2.按内在结构(1)均质区(homogeneous region) (2)结节区(nodal region)(二)依据区域特性划分1.整体性(矿业城市;生态破坏)2.结构性(城乡、城镇、环境)3.动态性第二节 区域发展与区域科学一、区域发展(一)区域发展的概念【: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二)区域发展的新趋势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可持续性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
3、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二、区域研究(一)区域研究的意义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科学,而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理学是研究区域的科学。(二)区域研究的主要领域1.区域特性(特征、差异)2.区际联系(三)区域研究的新动向1.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1)区域文化2)信息资源3)科技、资金、人才2.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3.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4.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三、区域科学(一)区域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定义区域科学定义(见教材 P9-10)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
4、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二)区域科学的研究内容1.通过区域发展要素的分析,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人口-胡焕庸线,文化-辣味分布,五大商帮及方言分布)胡焕庸线1935年我国地理学界的老前辈胡焕庸教授发表第一张中国等值线人口密度图。从黑龙江爱珲(今黑河)到云南腾冲一条直线,将中国分为东南、西北两半壁,东南部 36的面积集中了 96%的人口,而西北仅 4%。大半个世纪后,该线仍然实用,根据 1990年的人口普查数字,东南、西北两部分的人口比例还是94.2%比 5.8%。卓莉等人利用夜间灯光平均强度遥感数据,将县域
5、人口统计数据分布到 11km2网格上,得出1998年人口密度图。中国五大商帮山东:青岛、威海、烟台、济南等地,儒家文化:鲁商们一手拿孙子兵法冲杀、一手拿道德经搞阴阳调和。缺陷:产权问题。苏南: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吴文化:吴文化重格物致志,强调均衡、集体、等级。特点:所谓“又红又专”的集体所有制模式。缺陷:产权模2糊。浙江:温州、宁波、台州、杭州等地,文化因子:永嘉文化(也叫浙东文化) 。永嘉文化重经世致用,强调个性、个体、能力。浙江商帮吃苦耐芳,有着强烈的事业心。闽南:泉州、漳州、厦门等地,文化因子:闽南商帮的文化是闽南和吴越文化的交融,是一种典型的客家商业文化,特点:“爱拼才会赢”这句闽南
6、俗语,代表闽南商帮特点。缺陷:人力资源缺乏。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东莞、顺德、中山等地,文化因子:南粤文化。经商胆大,打架胆小,有着中国商人少有的自由开放、冒险开拓、务实创新的精神。缺陷:过于强调利润,战略前瞻性不足。2.区域差异(城市居住分布)3.各利益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冲突。 (社会地理学)四、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之间关系(P10-11)第三节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一、区域分析的概念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区域分析概念:简单的说就是研究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二)区域分析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与经济学2.与地理学3.与社
7、会学4.与数学5.与其他科学6.与区域规划二、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一)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主要是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两个方面。资源的组合;适用性技术;政府政策认识与执行的一致性的差异(二)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从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三个方面分析。 (水平阶段/产业空间结构)区域发展方向与策略研究第五节 当代世界面临的区域问题一、全球和地区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正在变暖,海平面上升;土地退化;森林资源日益减少,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全球工业化导致臭氧层的破坏;淡水资源供应不足(海水淡化南水北调) ;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南水北调东线: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引水,
8、水源丰沛,可利用现有泵站和河道,基本沿京杭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供水,终点为天津。涉及范围为苏、皖、鲁、冀、津 5省市。但黄河地段地势较高,建设许多泵站;水质污染比较严重,尤其是南四湖和东平湖。中线:近期中线工程将从长江支流汉江的丹江口水库,通过干渠引水至北京,远景考虑从长江三峡水库或以下长江干流引水增加北调水量。可解决京、津、冀、豫 4省市京广铁路沿线的城市供水问题,可基本自流,水质较好。但工程投资较大。西线:从长江上游(大渡河通天河雅砻江)引水入黄河,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地区干旱缺水问题。供水范围为青海、甘肃、陕西、山西、宁夏、内蒙六省区。但地质条件复杂,投资较大。二、人口和资源问
9、题1.人口问题2.粮食问题3.资源问题三、世界和区域性的社会问题1.城市问题2.民族主义不断升温四、区域发展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五、当代区域问题的特点1.面临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所面临的问题已直接威胁人类的生产和生活3.所面临的问题相互影响、互为作用4.局部问题的解决必须从更大的地域范围进行考虑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特性1、概念:自然界中能被人类利用并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环境要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
10、境因素和条件。注:(1)当前经济技术条件(2)相对概念(动态)32、分类1)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地下资源,地表资源2)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等3)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划分:直接生活资源、劳动资料资源4)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划分:可再生(本身特性),可更新(生物资源) ,不可再生(矿产资源/土壤资源)(二)自然资源的特征1.有限性2.区域性(区域分布差异及组合差异)如煤、石油(可再生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矿产资源具有地质规律)3.整体性(发菜与土地沙化/富营养化)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
11、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它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4.多用途性(全面权衡)5.社会性(人地关系角度)(三)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1)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决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例如: 目前为止,我省没有发现大宗矿产资源,也即没法形成集中的矿产开采业;西北有广阔的土地与光热资源,但水资源缺乏,无法发展大农业。显然,资源数量影响到产业规模。
12、课堂讨论 关于自然资源与发展某产业关系,谈谈你对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必要条件的理解。 (最好能举例说明)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的数量影响区域生产规模(农矿业)如山西成为我国煤炭能源基地;黑龙江成为商品粮基地,等等。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山西/中东及克拉玛依/上海宝钢)如中东的石油开采成本是美国的 1/20;我国山西吨煤成本是湖南的 1/2、苏南和浙江的 1/3;我国棉花生产条件依次是新疆、华北平原、成都平原和辽河平原。等等。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东北)一般地说,某种自然资源,就有以某种资源开发为主的产业结构;多种自
13、然资源组合,就可能形成以开发这些资源为主的不同产业部门。如东北大兴安岭地区以森林为开发对象的林产业结构;东北地区形成与煤、铁、油、粮食为开发对象的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结构。等等。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一)评价原则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2、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钢铁)附:钢铁工业布局模式(1)鞍山模式铁矿石基地(鞍山、攀枝花)(2)鲁尔模式煤炭基地(德鲁尔英伯明翰美匹兹堡黑乌)(3)日本模式港口基地(日本三湾一海、上海宝钢)我国钢铁工业布局图3、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讨论经济合理性(铁矿云母矿)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
14、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自然资源。 (晋江陈埭)晋江陈埭经济繁荣的背后:晋江是中国知名的“鞋都” ,是中国最大的旅游运动鞋产地和世界运动鞋的重要生产基地。晋江年生产旅游鞋约 4亿双,占全国产量的 40%,占世界旅游鞋产量的五分之一。在晋江沿线,陈埭的经济是最发达的,但陈埭的用水危机也最严重。在当地,占主流的观点认为,是陈埭发达的制鞋业造成了当地水污染的现状。其中,陈埭镇 2004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 109亿元,主要是鞋类。因此,当地人把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戏称为“陈埭频道” ,因为该频道的运动鞋品牌广告基本全部来自陈埭。据陈埭镇企业办的资料,该镇在政府登记的鞋厂达 3000家。但这个数字不
15、包括接单生产的家庭作坊在内,如果全部统计起来,估计有四千多家,安踏、恒强、三星、达克等品牌均属于陈埭。熟悉制鞋工序的人说,晋江陈埭段的污染大部分是由制革引起,制革产生的废水,含有化学硫化物、铬和氨氮。化学耗氧量、生物耗氧量和硫化物能导致水发黑发臭,铬为可疑致癌物,而氨氮则主要危害水里的鱼类。更严重的是,鞋厂普遍使用的胶水,大多含苯,而苯的衍生物是致癌物,排入水体后,对环境的影响不言而喻。富人外迁:陈埭镇不仅水体污染,空气等其他自然环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当地将这一问题归结为人口的急速膨胀,与有限自然资源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根据陈埭镇政府提供的数字,陈埭现有户籍人口 7.2万,外来人口 20多
16、万,4土地面积 38.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 8000多人。而全国大中城市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深圳,也仅为 3597人。但富人外迁是显而易见的。(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1)技术上可能性(2)经济上合理性(3)需求上迫切性如铁矿石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1)搞清绝对量,明确区域主要资源(2)对已开发资源,研究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如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与两淮煤炭比较)(3)分析资源相对量,明确资源对需求保证程度及开发潜力(人均占有量,如宁夏煤炭)(4)分析区域资源的组合状况(如钢铁冶铝发电)3、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评价(1)资源地理分布影响其开发
17、利用先后次序、成本及效率(如我国森林资源)(2)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及区域经济特征(资源密集区我国西部地区 新疆)4、自然资源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及经济前提的评价(1)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是多样化的(如煤炭)(2)资源开发利用方向需要一个经济前提(如淡水资源海水淡化及南极洲淡水利用)5、自然资源资源开发利用效应评价(综合评价)三、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一)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定义: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注:1)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相对性);2)客观性1.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18、1)时空内涵2)社会经济内涵3)可持续内涵2.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1)有限性2)动态性3)可增强性(二)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1.自然资源的代际分配2.自然资源的代内分配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次重点)一、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一)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一定条件下,自然环境及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如全新世(距今 8500-4000)以来气候出现过多次的冷暖、干湿波动,其中以距今000 年的降温最明显,这次气候事件在我国和世界各地都有表现,是一次全球性的气候降温事件,在我国以温度降低、降水减少、气候带南移、北方地区气候恶化为特点,对古代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人群
19、迁移,文化格局变动,原农业文化区出现小范围“空白” 。在这次极端气候事件中,北方文化采取了更为积极主动的应变策略,并取得良好效果。人群迁移又造成战争频繁,规模扩大。这些大规模战争也为我国社会进入成熟的国家和文明阶段奠定了基础。环境恶化最终导致经济形态发生变化。距今000 年以后,由于环境恶化、草原带南移,内蒙古中南部、陕北、晋中北、甘青等地区畜牧业成分明显加大,利用较大草场牧牛放羊已经成为北方地区的普遍现象。此后北方长城沿线的半农半牧畜牧业文化带,正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从原来的狩猎、游牧积极转变经济形态)楼兰国 消失之谜区位:新疆境内,北距孔雀河故道南岸 16公里,东距罗布泊北岸 28公
20、里处,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发现:1900 年春季,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正在罗布泊西部探测,他的维吾尔族向导阿尔迪克,在返回考察营地去取丢失的锄头时,遇到风暴,迷失了方向。却发现了古城。 楼兰佛塔和“三间房”成为楼兰遗址的标志。据史记 大宛列传和汉书 西域传记载,早在 2世纪 以前,楼兰就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园” ,有人口一万四千余,士兵近三千人,可谓是一个泱泱大国。古楼兰又是古丝路上西出阳关的第一站,当年在这条交通线上是“使者相望于道” ,交通繁忙,城市经济繁荣。奇怪的是,声名赫赫的楼兰王国在繁荣兴旺了五六百年以后,却从 4世纪之后,史不记载,传不列名,突然消声匿迹了。
21、考古专家向人们揭示了楼兰的历史:上溯 4000年左右的一段时期,楼兰地区生活着一支以游牧为生的金发碧眼的原始欧洲人种,他们留下几具干尸,就神秘地走了。其后的2000多年,楼兰找不到一丝痕迹,史书中也没有半点墨迹。汉一晋时期,楼兰地区出现了蒙古人。这时的楼兰演绎出农业文明,并以其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理位置,传递着东西方文明。而在晋代之后的 1500年,楼兰再次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 100年前,人们才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缘,偶然看见了楼兰残破的城墙和佛塔。消失原因:说法一:楼兰消失于战争,公元五世纪后,楼兰王国开始衰弱,北方强国入侵,楼兰城破,后被遗弃。5说法二:楼兰败于干旱缺水,生态恶化,上游河
22、水被截后改道,人们不得不离开楼兰。楼兰曾颁布过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律。那具著名的楼兰美女(3800 年历史)在解剖的时候就已经发现肺部沉积有大量沙土。说明当时气候已经开始恶化了。 说法三:楼兰的消失与罗布泊的南北游移有关,斯文赫定认为,罗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 1500年左右。3000 多年前有一支欧洲人种部落生活在楼兰地区,1500 多年前楼兰再次进入繁荣时代,这都和罗布泊游移有直接关系。说法四:楼兰消失与丝绸之路北道的开辟有关。经过哈密(伊吾) 、吐鲁番的丝绸之路北道开通后,经过楼兰的丝绸之路沙漠道被废弃,楼兰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辉说法五:楼兰被瘟疫疾病毁灭。一场从外地传来的
23、瘟疫,夺去了楼兰城内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侥幸存活的人纷纷逃离楼兰,远避他乡。说法六:楼兰被生物入侵打败。一种从两河流域传入的蝼蛄昆虫,在楼兰没有天敌,生活在土中,能以楼兰地区的白膏泥土为生,成群结队地进入居民屋中,人们无法消灭它们,只得弃城而去。 2.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如居民种族、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客家文化、文化融合(二)区域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人类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问题如人类活动是沙漠化的主导因素。 现今我国东部沙区为农牧交错带,从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一直纷争不断,每次战争都会造成人口迁移及农、牧生产方式的变化。游牧民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相对
24、较低,而农耕民族的破坏程度则较高。研究表明,现在的沙漠分布接近于末次盛冰期,而实际上现在的气候条件更接近于全新世适宜期,这表明人类活动已大于自然影响,成为诱发沙漠化快速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定义:沙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与自然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所产生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发展态势:我国北方地区近 50年来的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展,但就整个北方而言,是逐渐加快的,进入 20.90年代,沙漠化土地的蔓延又有加速的趋势,以每年 2460km2的速度扩展,现在已达近35万 km2。影响因素:自然与人为两方面。人类活动总是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起诱发作用,表现在历史
25、上沙漠化的发生期往往与一些重大事件相关联,如民族之间的征战频繁和政治上动荡不定的东汉末年、唐代末期及五代、宋辽对峙以及明中叶以后和清中叶以后的时期都是沙漠化的发展期。而这些时期也正与气候较为冷干相吻合,这也加剧了沙漠化的过程,减弱了退化土地自我恢复的能力,导致了自然环境的进一步退化。治理对策: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为根本,重视生态建设,统筹水资源的地区分配,采取科学的治理方法。因为:1)北方的干旱主要是经济发展,工农业用水增加,江河、湖泊干了改抽地下水,长期超采使地下水位愈来愈深,整个环境干旱化。另外,江河源头地区水源涵养林、水源涵养草甸等绿地的破坏,使江河源头的产水量减少,加之上下游不能统筹兼顾
26、,上游超用严重,造成下游生态用水紧张,生态环境恶化和土地沙漠化。2)多头管理,易政策失误。我国防治土地沙漠化牵涉到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等多个不同的政府部门。如近几年我国继续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了防沙治沙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统一植树造林。但我国90%的沙漠化地区年降雨量在 400毫米以下,除局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外,都达不到“植树造林”所需的条件。(三)两者的良性互动1.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2.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区域发展。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一)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内容(三个阶段)1、生态环境调查影响因素调查(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生态环境状况与
27、特征调查(系统特点、资源特性、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效应分析(影响效应、健康效应、经济效应)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介绍评价思路)(1)评价单元确定(注意不同目的要求不同) ;(2)评价因子筛选和指标体系构建指标选取的原则(代表性、不可替代性、数据易获取性)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综合性、区域性、主导性、限制性)指标体系构成(综合指标、分类指标、具体指标)(3)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确定不同指标类型的标准选取不同(详见,P35)采用逐级综合法得到生态环境质量值(4)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6(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略,P37-44)三、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与生态补偿(一)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值技
28、术1、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评价程序(详见下页)2、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方法(P45-50,自学解疑)直接市场法(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机会成本法、费用分析法、旅行费用法、资产价值法、人力资本法)实验评价法(条件价值法)成果参照法(二)生态环境补偿(详见 P52-56)补偿主体认定(政府、市场、社会补偿)补偿标准界定(注意理解“庇古税”理论)补偿方式(经济补偿与非经济补偿)第三节 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了解)一、区域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理论(一)生态学理论1.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规律3.负荷定额规律4.多样稳定性规律5.地域分异规律(二)环境经济学理论1
29、.环境与经济对立统一理论2.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理论3.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内部化理论(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四)阳光经济理论二、区域发展中的外部性与区域间环境问题(一)外部性概念1.定义:指经济主题之外的经济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2.分类: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二)外部性与生态环境问题(三)外部性的解决对策第三章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第一节 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一、区域经济背景(一)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1.区域经济特色形成原因(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自然差、位势差、趋势差(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所谓指向性就是在考虑了其他因素的条件下,突出其中一个决定性引力因素,使
30、产业建立在与这种因素最近的地点。 (世界人口-产业布局图)a.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主要是生产资料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如第一产业、水电、旅游等。b.原材料指向偏在原材料对原料依赖性高,原材料消耗量大,运输费用所占比重大的工业部门。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如甜菜或甘蔗制糖厂,低品位铁矿砂冶炼厂、化纤厂等。加工后体积与重量大大减少而价格又低廉的原料,需接近原料产地,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的工业。像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蔬菜加工厂等,应接近原料产地。这类原料易于腐烂,不便于长距离运输,且多需要保鲜设备。另外,动力指向型工业:消耗能量多的工业,布局在能源供应量大的地方。
31、如炼铝厂等有色金属7冶炼厂,多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c.消费市场指向市场的区位:一般建于交通便捷、人口集中的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及附近地区,市场区位对工业区位的影响:从空间位置上讲,市场集中的区域是工业生产的最佳区位。从空间上讲,若消费者分散,则区域的近似中心是较理想的工业区位。工业企业的配套产品企业应靠近其服务对象。劳动力供给分类: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只适合在本地销售的工业,如食品工业,特别是汽水、啤酒等瓶装饮料的制造业,以及家具厂、印刷厂等,应接近市场。原料加工制成产品后,重量并不减少,而运输在成本中占很大比重的工业,如棉纱织成棉布、石油加工等,应接近市场。d.劳动力指向对普通劳动力需求量大
32、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选择在劳动力廉价而丰富的地区。如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业等等。e.高科技指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往往对科研条件、科研人员有着较高的倾向性。如 ICT、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核工业、精密仪表、航天工业等。f.交通枢纽指向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产业往往对交通有不同的需求,故有不同的指向性。世界工业布局的变化与交通运输的发展总结:注意:产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正在逐渐加强。随着交通运输技术与手段的进步,运费在产品成本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在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就不再成为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了
33、。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时代,全球产业的区域分工成为主流,对外贸易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经济模式,因此,区位指向性也会发生变化。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科技以及高素质劳动力成为经济最关键的经济要素,因此,直接影响产业布局指向性。另外,国家或区域发展政策、投资者心理倾向、产业粘性等都会影响区位变化。(3)劳动分工规律包括部门分工和地域分工。尤其是劳动地域分工规律是全球产业体系形成的基础。因而其变化将导致全球生产体系的重新部署,如从产业部门分工到生产工序/环节分工。(4)区域利益区域利益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如我国政府权力下放、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8博弈、西部地区的产业定位等。2.区域经济特色的
34、表现形式(1)区域产业结构特色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辅助产业;基础设施(2)区域产业布局特色经济发展水平或阶段主导产业及经济技术背景区域产业布局如前面不同经济时期的产业区位指向。(二)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收入水平、消费观念、信仰、行为模式、风俗习惯、生活习惯等因素区域市场结构以及创新环境等区域产业结构(三)市场化水平1.市场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导向作用,是促进区域优势发挥,增强区域生产专业化协作,促进区域具有个性特色的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市场需求信息供给(专业化分工)主导产业2.市场规模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需求门槛(从单一产业出发)3.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35、从多个产业的需求门槛角度出发。4.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5.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市场意识强,善于捕捉商机,有利于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四)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社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分类:1)狭义基础设施:为生产服务,如交通。2)社会设施:为生活服务二、区域文化背景分析(一)区域文化的涵义地域文化或称区域文化、地方文化,它是由区域内部若干特征相近的文化单元组成的文化空间区域。其产生、发展受着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居住的不同民族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心理特征、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形态等物质和精神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从而形成具有鲜明
36、地理特征的地域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这“水土”不仅指自然环境的“水土” ,而且主要指“地域文化”之“水土”。(二)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1.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如儒家文化中的重义气、讲信用;永嘉文化中的重实际、重利;美国硅谷文化中允许失败、开放性、崇尚知识与交流等。2.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增长方式与文化,中国与德国、日本、美国等对比。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如国民素质、教育观念与区域发展。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创新环境与文化产业
37、三、区域历史基础分析见教材 P75-76第二节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一)人口数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及增长影响区域的生产规模(规模经济 资源型工业及重化工)2、区域人口的数量及增长影响区域的市场规模及投资规模(如非洲人口过快增长/中国?)3、区域人口数量及增长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如我国西部退耕还林/长江边上的中国 )负影响:我国由于每年新增人口多,每年新增消费基金中有 58%用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只有 42%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由于由于我国人口总量大,每年新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群很大。自 1996年到 2000年,共净增劳动适龄人口 6200多万
38、人。(二)人口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人口素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结构。“人多力量大 ”这一口号早已经过时,为什么?(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分析农村封建生育观念产生(三)人口分布与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人口分布9人口分布与资源分布、国土开发及生产力布局是否相适应。衡量指标:人口密度2、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1)对区域经济的影响:a人口迁移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更优配置b人口迁移促进地区间文化技术交流(2)对产业布局的影响a欠发达区域人才与资金的外流导致产业萎缩b欠发达区域的大开发国际尺度上:欧洲向美洲的移民,始于 15世纪末国内尺度上:我国建国以来有组织向东北、西北及西南移民美
39、国西部大开发、俄罗斯人口东移、我国西部大开发?思考: 我国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给区域发展带来哪些影响(以区域进行分析)?二、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分析(一)区域人口结构1、人口性别结构(1)表示方法:以男性与女性人口各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表示;以男性人数对女性人数的百分比表示性别比,即以女性人口数为 100,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表示。在区域人口分析中,除总人口性别比例外,新出生人口性别比和各年龄组人口性别比也是分析的重要指标。(2)影响因素:出生婴儿性比例:据研究,受胎时男性与女性为 120:100 左右,由于片男胎在妊娠期间流产、死胎的机率较大,到出生时,性比例降为 105上下。无论古今中外,这个出
40、生性比例都是基本恒定的,上下波动幅度很小。男女分龄死亡率:在我国由于重男轻女等社会意识影响,针对女婴的人工流产、溺婴,以及“生男为止”的生育观念等,使 01 岁人口的性比例比这个比例要高出很多。以后由于社会分工、战争等原因,在各年龄组中,男性的死亡率要比女性高,使性比例差距逐年有所缩小。人口迁移和社会生产部门对性别的选择性:劳动力的跨区域迁移多以青年男性为主,使迁入区人口男性比例上升,迁出区男性比例下降。重工业、采矿业、林业、渔业、交通、建筑、地勘等生产部门男性比例较高;而纺织、缝纫、手工艺制品等生产部门则女性比例较高。其他因素:战争、疾病等。举例: 性别失调影响区域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东北
41、及东营胜利油田。2.年龄结构(老龄化社会影响区域经济活力日本; 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国 65岁以上人口为 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 6.96%)3.人口民族结构和宗教结构(如回族喜牛羊肉及拉面;西藏居民喜青稞;印度牛)4、人口职业结构和城乡结构(职业结构反映区域经济水平与阶段佩蒂-克拉克定理,城乡结构反映区域工业化及城市化水平)中国第三产业人口占总人口的 24.6%,而美国达到了 78%,澳大利亚达到了 75%。2000年城镇人口比重 36,但在 1995年,全世界城镇人口比重为 45%,发达国家为 75%,发展中国家为 38%。(二)人口增长分析人口增长是人口再生产的表现形式。包括自然增长和
42、机械增长两类。1.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1)增长率分析:主要指标是出生率、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等。(2)增长类型分析:原始型。特点是两高一低,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年轻型。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还保持在原始型水平上,使出生率显著地高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大大提高,人口总量迅速增多,年龄构成趋于年轻。成年型。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大致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出生率比过去有了明显降低,人口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年龄构成由年轻化向老年化演变。衰老型。由于人口的老化,死亡率由低水平回升,出生率继续下降,终于跌到死亡率以下,自然增长率为负数,人口数量逐渐减少。(3)人口增长惯性分析:人口
43、惯性是指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人口群体保持原有增长或减少趋势的特性。人口自然变动的这种惯性来源于人口的年龄构成。而年龄构成取决于过去历年的妇女生育率和总人口死亡率水平,即过去人口持续、快速的增长,10会导致今天较轻的年龄结构和较大的育龄妇女比重。2.人口的机械增长区域人口机械增长是指区域人口的净迁人。通常用机械增长率表示。机械增长率是指一地区年内迁入和迁出人口的差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机械增长率为负,说明区域人口为净迁出,为正则说明为净迁入。2.1人口机械增长的原因:1)区域人口的机械变动受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战争和灾荒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则是经济原因。2)从区域角度讲,则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
44、不平衡,新的矿藏、水力、土地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新铁路等交通干线铺设,新的城市和工矿区的规划建设等原因。3)另外,城市化(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发展,也是人口机械变动的一个方面。2.2人口迁移的后果见前面人口迁移部分。三、人口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口素质影响区域经济水平及产业结构1、人口身体素质(个人劳动时间*个人劳动生产率个人创造财富)衡量指标:人均预期寿命全国现在约有各类残疾人口 5164万人2、人口文化技术素质(如美国硅谷日本筑波中国台湾新竹北京中关村) (我国大学城)衡量指标文化人口比重、文化程度构成、教育普及程度3、人口思想素质(与区域的相互性;社会稳定和谐;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3Q
45、:IQ/EQ/SQ)补充 1:人口逆淘汰问题所谓人口逆淘汰,是指高素质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缩小,而低素质人口所占比例扩大的过程或现象。如果鼓励少生,率先响应的必是高智能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多半因为事业的缘故不愿多要孩子,往往只生一个就已满足,而完全不要后代的高级知识分子更是大有人在。这样就带来了严重的反选择、反优生的后果:高智能阶层的后代不断减少,这样势必拖住整个种族进化的后腿。补充 2:3Q三商兼高(IQ + EQ + SQ):21 世纪的企业强调全面与均衡。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不只要看他的学习成绩或智商(IQ)的高低,而要看他在智商(IQ) 、情商(EQ) 、灵商(SQ)这三个方面是否达
46、到了均衡发展。 高智商(IQ, Intelligence Quotient):高智商不但代表着聪明才智,也代表着有创意,善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高情商(EQ, Emotional Quotient):情商是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参与团队合作等相关的个人能力的总称。在高级管理者中,情商的重要性是智商重要性的 9倍。 高灵商(SQ, SpirITual Quotient):高灵商代表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否分辨是非,甄别真伪。那些没有正确价值观指引、无法分辨是非黑白的人,其他方面的能力越强,对他人的危害也就越大。 四、区域劳动力供应分析(一)区域劳动力的质与量1.劳动力人口:
47、劳动适龄人口;实际劳动力人口2.区域劳动力人口构成:1)劳动适龄人口 2)未成年劳动者 3)老年劳动者 4)求业人口 5)求学人口 6)家务劳动人口7)军队服役人口 8)其他人口3.劳动力人口质(二)区域劳动力就业与失业1.国有经济部门职工下岗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3.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门槛效应”(三)教育成本与收益1.教育成本1)个人成本求学费用机会成本2)社会成本教育经费机会成本2.教育收益个人;社会五、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一)适度人口定义:指与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力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最高人均收入)相适应的人口。除了经济适度人口外,另外,还有文化适度、政治适度人口等。(二)人口容量1.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一国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久供养的人口数量。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