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毛泽东和蒋介石领导艺术比较研究 毛泽东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他从一介书生成长为拥有百万雄师的领袖,他的军事思想和领导艺术,都令人叹服。他戎马一生,指挥了无数的战役,虽也有失利之时,但多数都取得了胜利。蒋介石作为一位多次出国留学,后又靠黄埔军校发家的三军统帅,和开始被称为匪首的毛泽东进行较量,虽然在兵力装备等方面占优势的情况下,却屡战屡败,最终拱手把政权让给了毛泽东,让给了共产党。他们二人的历史地位已早有定论,本文笔者从领导艺术方面,对二人进行比较研究。一、在决策方面(一)毛泽东善于采纳别人意见,蒋介石喜欢独断专行。毛泽东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只要别人的意见有价值,有意义,有可取之处,毛
2、泽东都会采纳。毛泽东经常向人员征求意见和建议,有问题喜欢坐下来商量。毛泽东不独断专行,不强加于人,不武断。毛泽东喜欢独立思考,但主张大多是集体研究推敲、补充、完善的结果,而蒋介石的主张是自己的意见。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集思广益的结果。从遵义会议后的毛泽东三- 2 -人军事小组,到延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五大书记的集体研究,毛泽东虽然在军事上总负责,但都是充分发挥大家的作用。有时,毛泽东拿出意见,别人补充;有时共同研究商讨。蒋介石常常是一个人思考,一个人决断。蒋介石喜欢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喜欢指手画脚,喜欢独断。别人有时提出不同意见,蒋介石不但不采纳,
3、还斥责、讥讽。蒋介石传达命令总是板着面孔,下属总是掉头哈腰,唯唯诺诺。在蒋介石那里,蒋介石是唯一高高在上的领袖,蒋介石最权威,蒋介石至高无上!有时也让别人发表意见,但蒋介石要看口味,要看喜好。 (二)毛泽东善于调查研究,蒋介石喜欢纸上谈兵。毛泽东喜欢看地图,喜欢思考,但更注重调查研究。毛泽东对每一次战斗,都分析的很具体很细致,从地形到人员构成,从前方到后方,从指挥员到士兵,从敌方到我方,从有利到不利。总之,每一次打仗,毛泽东都要细心研究,都能综合各种信息去判断。而蒋介石仅仅从地图上去分析,不能从各个方面权衡。蒋介石指挥作战,缺少对战场情况的详尽调查和分析,凭空猜测的多,想当然的多,根据地图下结
4、论的多,不切实际的多。 (三)毛泽东喜欢让前线指挥员自主行动,而蒋介石总是对前线指挥员指手画脚。- 3 -由于毛泽东放手让一线指挥员独立指挥,不干扰,不包办,不越位,所以指挥员能大胆发挥,有的发挥的淋漓尽致,因此才会有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指挥的辽沈战役,才会有刘陈邓指挥的淮海战役,才会有粟裕指挥的孟良崮战役,才会有更多的胜利,才形成了各种风格的指挥员。而蒋介石常常不放心下属,常常派员下去传达旨意,有时还要包办一切。蒋介石的瞎指挥是出了名的,因此人们就归纳出这样的结论:蒋介石到哪里,哪里就要吃败仗!从红军长征时期,蒋介石跟踪到成都、重庆,到后来解放战争时期督战到西安,跟踪到东北。毛泽东在延安一呆就是
5、十年,很少到前线,因为毛泽东多他的爱将很放心。毛泽东在西柏坡指挥了三大战役,更没到过前线一刻。 (四)毛泽东会综合各种信息,而蒋介石单纯依靠军队。毛泽东能调动各个方面的信息,特别是能利用谍报人员的信息。而蒋介石很少利用这些信息,不能做到知己知彼。毛泽东既能知己还能知彼,为了知彼,毛泽东让周恩来动了不少脑子,下了不少功夫。像胡宗南进攻延安的军事机密,早早的被共军得悉,毛泽东主动撤离了延安。蒋介石虽然也让戴笠和毛人凤下了一些功夫,但这些人不是去探消息,而更多的是暗杀、打压、威胁,一些真正的有- 4 -价值的作战情报却得不到。相反,蒋介石的军事机密常常被泄露,常常为自己的军事情报泄露而苦恼,而恼怒!
6、 (五)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总是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而蒋介石的军事意图总是大打折扣。蒋介石的军事意图尽管下级都表示接受,表示效忠,实际上有些人大多时候从自己的愿望出发,不进行很好的贯彻。当然,这和蒋介石部队构成有关。蒋介石人为的把部队分成了中央军,杂牌军,地方军。军队内派系林立,互相掣肘,各自保全自己,所以出发点不同,动机不同。 (六)毛泽东能很好的发动人民,人民十分拥护,而蒋介石不善于利用人民。“兵民乃胜利之本!”这是毛泽东的至理明言。毛泽东和人民永远在一起,永远为了人民。 “中国革命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这是一位开国元勋的肺腑之言。蒋介石脱离人民,伤害人民,欺压人民,所以人民就敬而远之,就不
7、和他一条心。蒋介石失去了民心,实际就失去了最大的依靠。二、在用人和用权方面(一)在用人方面1.毛泽东讲“ 五湖四海”,蒋介石搞“黄埔浙江”毛泽东的“五湖四海”用人原则在王稼祥的身上得到了很- 5 -好的体现。1945 年 4 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新的中央委员会选举,王稼祥因为没有得到半数选票而落选。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吃惊。为了增强党内团结,他在选举候补中央委员前,专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力荐王稼祥。王与王明、博古等人同属留苏学生群体,在党内担任过重要领导职务,也犯过“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毛泽东看来,虽然王稼祥犯过错误,但是他确实为党做出过重大贡献。因此王稼祥的当选,对于团结来自不同地
8、方、不同部门的同志,有过意见分歧甚至冲突的同志,犯过错误的同志,都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蒋介石用人讲的是封建主义和青洪帮那套江湖法则,强调个人恩怨,任用私人,甚至亲戚朋友,特别是大搞“黄埔浙江”。蒋介石是依靠“黄埔系” 起家的。蒋介石授衔的将领,主要来自“日本士官系”、 “保定系”、 “黄埔系” 。在抗战胜利后, “黄埔系 ”势力达到了顶峰。其次,蒋介石在用人时还讲究同乡渊源。 “浙江帮”横亘整个国民党党政军警宪特系统。军事系统有胡宗南、陈诚、汤恩伯等,掌握了国民党兵力最盛、武器最先进的军队;特务系统有戴笠、毛人凤,整个特务系统简直就是浙江人的天下;党务系统有陈果夫、陈立夫兄弟。蒋介石任人唯亲、唯
9、私的用人方法,一方面随意性很大,有时可能提拔一些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没有- 6 -制度保证,引起他人的不服,最后造成众叛亲离。2.毛泽东强调“ 放手使用”,蒋介石则喜好“越级指挥”古人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说的是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只有前线指挥最熟悉,需要临场发挥,当机立断。也就是说,远离战场的最高指挥要放手前线指挥。在这一点上,毛、蒋二人大相迥异。淮海战役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奇迹。之所以取得重大胜利,是同毛泽东的从善如流、 “放手使用”和粟裕的战略奇思、斗胆直陈分不开的。孟良崮战役后,粟裕逐步形成了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的战略构想。而中共中央在 1947 年 12 月根据战
10、略形势,做出了分兵南进的战略决策,决定从中原战场上抽出一部分兵力渡江南下,以调动中原战场上的国民党主力部队。对此,粟裕经过认真考虑,三次致电直陈中央,提出在中原战场上集中兵力打大仗的建议。1948 年 1 月 22 日,粟裕向中央军委发出“ 子养电 ”。1 月 31 日,他向中央军委发出一份长达2000 字的电报,重申 “子养电”的观点和建议。 4 月 18 日,他再次“斗胆直陈” ,向中央军委建议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粟裕的三次建议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经过研究决定,在既定战略方针不变的前提下,采纳了粟裕的建议,这一重大决策构成了淮海战役的- 7 -最初蓝图。接着,粟
11、裕的三次关键性建议,又促成了淮海战役由“小淮海” 到“大淮海 ”的推进演变。豫东战役胜利后,粟裕随即向中央军委提出了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经过一天的慎重考虑,中央军委发出了毛泽东起草的答复电报:“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10 月 31 日,粟裕又发电报给中央军委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 ”毛泽东等当即研究同意。11 月 7 日,即淮海战役发起一天之后,粟裕等分析认为必须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地使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并立即电告中央军委,即著名的“齐辰电”。11 月 9 日深夜,中央军委复电同意。正是因为毛泽东数次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才促成了淮海战役的最终胜
12、利,从而成就了这一战争史上的奇迹。与毛泽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蒋介石对下级总是不能充分信任,事前迟疑不决,任命后又不让他们放手去干,常常越级指挥,使得战事最后往往朝不利的方向发展。同是三大战役之一的辽沈战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先后派熊式辉和陈诚到东北,都被解放军打得溃不成军,接连丢城失地。无奈之下,蒋介石想到了他的王牌战将卫立煌,希望借重卫立煌的军事才能和威望,挽回东北战场的颓势。卫立煌被蒋介石任命为东北行辕副- 8 -主任兼东北“剿总” 总司令。然而,蒋介石一方面对卫委以重任,另一方面又对其充满狐疑之心。卫立煌出发去东北前,蒋介石还亲自面见了卫的秘书,审查一番。卫立煌到东北后
13、,不管蒋介石如何一再电令其派兵解围,不管各地守军如何告急,他总是把主力集中于沈阳、锦州、长春附近,拒不出战。蒋介石见战事吃紧,卫立煌又按兵不动,就急令卫打通沈锦线,将主力撤至锦州,阻止解放军入关,必要时可放弃吉林、长春,甚至将东北全部兵力退守华北。但卫立煌坚持己见,一再拒绝蒋的命令。蒋介石对卫立煌越来越不信任,只好费尽心思在东北物色能不折不扣地执行他命令的将领。他先后属意于廖耀湘和范汉杰,但均不如意。1948 年 9 月 12 日,辽沈战役打响,解放军将国民党军队压缩在锦州、锦西两个孤立的据点。蒋介石见势不妙,急飞北平亲自指挥。他命令卫立煌立刻出辽西解锦州之围。卫坚持认为锦州解围应由关内出兵解
14、决,而没有执行蒋的命令。蒋介石见战事吃紧,于 10 月 2 日、15 日、18 日三飞沈阳,亲临指挥作战,将卫立煌这个所谓的东北党政军一把手完全抛到一边。为了彻底撇开卫,他任命杜聿明为东北“剿总” 副司令兼冀辽热边区司令官,收复锦州。东北全境解放后,蒋介石将责任全部推给卫立煌,将其撤职查办,卫立煌只好出走,对蒋也彻底死了心。- 9 -3.毛泽东强调“ 依法用人”,蒋介石则大耍“帝王之术”1937 年 10 月 5 日,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黄克功,对陕北公学女学生刘茜逼婚不成,开枪将其打死,称为“黄克功事件” 。这一恶性事件引起舆论一片哗然,能否处理得当,将产生重大影响。事件发生后,黄克功被捕
15、认罪。他曾幻想党和边区政府会因为他资格老、功劳大,对他网开一面,从轻处罚。他还写信给毛泽东,除对自己的罪行进行忏悔外,还请求姑念他多年为革命事业奋斗,留他一条生路。当时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黄克功是红军的重要干部,对党是有功的,应让他戴罪杀敌,将功赎罪;一种认为,黄克功触犯了边区刑律,破坏了红军铁的纪律,应处极刑,以平民愤。毛泽东认为要依律严惩,后来,在陕北公学大操场,对黄克功进行了公开审判,边区高等法院仍判处黄克功死刑。在宣布法院判决后,又宣布了毛泽东于 10 月 10 日致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雷经天的信。毛泽东在信中严肃指出:“黄克功过去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同志
16、都是为之惋惜的。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以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为赦免,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 10 -并无以教育做一个普通的人,因此中央与军委便不得不根据他的罪恶行为,根据党与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 ”“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鉴。 ”黄克功被开除出党并依法处决后,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群众异口同声称赞:共产党、八路军不护短,不枉法,公正无私,纪律严明,真是了不起。同是军队高级将领,国民党的张灵甫却是另一番命运。蒋介石为了笼络人心,大耍“帝王之术”,抛开
17、党纪法规,对待枪杀了无辜之妻的张灵甫,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张灵甫,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曾任国民党军整编第 74 师师长。关于张灵甫杀妻一案,流传着多个版本,但基本的情节是差不多的:张灵甫误信谣言,怀疑爱妻吴海兰不忠,醋劲大发。除夕之夜张灵甫命令吴海兰到后院菜地摘菜包饺子。正当吴海兰弯腰摘菜时,他即掏出手枪,从背后将吴海兰击毙,酿成了轰动西安的“团长古城杀妻案”。事后,张灵甫对尸首没做任何处理,丢下刚几个月大的女儿,马上返回了部队。吴海兰的父母得知爱女无缘无故被杀,怒不可遏,递状纸上告。西安妇女界也表示极大的义愤,联合上书全国妇女部长宋美龄,要求严惩凶手。当时,宋美龄正在和蒋介石一起积极鼓吹新生活运动,旨在改造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