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圳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1前 言“十二五”时期,深圳将进入一个发展的新时期,全市以打造深圳质量为标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努力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民生幸福城市、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城市的同时,加快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迈进。作为支持发展、服务民生的基础性保障行业与重要基础设施,水务建设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深圳特区成立 30 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务工作,在历经初级水务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又经历了十五、十一五时期的大规模、高标准的发展阶段,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水资源保障、防洪安全保障、水环境保障“三大体系” ,
2、基本实现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水务事业大发展、大跨越。为进一步提升水务质量,夯实水务基础,科学指导我市未来五年的水务发展,根据水利部、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和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深圳市水务局组织开展深圳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编制工作。 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这一目标,强调水务的一体化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以及人水和谐发展;注重城市水资源、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以及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努力实现水务发展与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谐社会构建、民生保障的有机结合。 规划对于进一步支撑与保障全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面建
3、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规划是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专项规划,是深圳市“十二五”期间水务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性文件,也是今后深圳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2编制各类水务规划、年度计划和履行水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依据。第一章 “十一五”水务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深圳市水务局紧密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充分发挥水务一体化体制优势,坚持“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治水理念,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水务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水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为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保障、人居环境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截至 20
4、10 年底,全市共建成蓄水工程 172 宗,总库容 6.11 亿 m3;建成水厂 57 座,城市日供水能力 692 万 t,供水管网长 1.44 万 km;治理河道总长491.6km,修建海堤总长 45.8km;建成排涝泵站 93 座,总装机容量达 3.9 万kW、总抽排能力 713.6m3/s;建成污水处理厂 25 座,日处理污水能力 398.5 万t,建成市政排水管渠 1.21 万 km;建成污泥处置工程 4 座,日处理能力1590t/d;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443.3km2。一、水务建设成效(一)供水网络与水厂建设进展顺利,城市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水源网络不断完善,供水水量不断增长,
5、供水水质稳中有升,确保了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用水需求。一是水源网络基本形成。伴随着东部水源二期工程、北线引水工程、大鹏半岛水源工程、长岭皮水库等工程的完建运行,全市形成了以东部、东深两大境外引水工程为主体,以供水支线为骨干,以主要水库为调蓄的的“长藤结瓜、覆盖全市、分片调蓄、互联互通 ”的水源输配水网络。二是应急备用水源体系初步构架。为应对极端恶劣天气及突发供水事件发生,全市规划的重要应急储备水源工程清林径引水调蓄工程、公明供水调蓄工程建设已启动,铁岗水库扩建工程已完工,储备水源工程建成后可新增兴利深圳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3库容 3.4 亿 m3。三是供水集约化工作扎实推进。全市自来水制配能
6、力大幅提升,新增水厂供水能力 158 万 t/d,供水普及率 100%,2010 年全市主要水厂供水量达到 15.6 亿 t,2010 年全市自来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 99%以上。四是水质安全监测力度逐步加大。全市建设了涵盖 99 个在线监测点的供水信息管理系统,实时检测供水水质、水压。(二)水污染治理强力推进,污水收集处理骨架初步构建为遏制水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全市加大了水污染治理工作力度,强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及改造。一是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空前。污水处理厂建设方面,新、改、扩建了 18 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厂规模245.5 万 m3/d,全市污水处理总规模达到 398.5
7、 万 m3/d,污水处理规模总体上基本满足全市污水处理要求。二是污水管网建设全面铺开。采取近、远期结合的原则,全面开展了各污水处理厂配套干支管和沿河截污管的建设。一方面全力推进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干支管网建设,从源头上收集污水;另一方面结合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沿河截污,进一步截留入收集河漏排污水和初期雨水,改善河道水环境并提高污水收集率。全市共建成污水管道长约 3600 km。三是雨污水管网分流制改造和正本清源工作积极推进。盐田区城中村排水管网改造已基本完成,福田、罗湖、南山三区正本清源大力推行,结合正本清源,全市已创建 1577 个排水达标小区。四是污泥处置场建设启动实施。全市已建成深南电
8、污泥干化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河道淤泥福永处理场一期工程、下坪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的污泥固化填埋处置工程、沙湖污泥生物干化试验工程。伴随着水污染治理工作的推进,全市污水处理系统已初步形成,污水集中处理率由2005 年的 36.7%提高到 2010 年的 81.0%,有效地遏制了水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三)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初见成效,河流水环境状况逐步好转深圳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4近年来,为尽快改善城市水环境状况,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按照“防洪排涝、截污治污、生态修复”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河流综合治理,实现防洪达标、水质改善、水生态修复及滨水景观休闲空间营造。截止目前,关内四条支流深圳水库排洪河、布吉
9、河洪湖段、福田河、新洲河相继建成,观澜河干流(含清湖段)综合治理工程顺利完成,大沙河上游段、龙岗河干流综合治理工程(一期)在全面建设中。经过努力,经过整治的河流防洪标准全部达标,水体水质显著改善,河流水系生态逐步恢复,两岸景观环境显著提升,形成了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生态景观休闲廊道,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四)防洪减灾体系逐步完善,有效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围绕河流治理、海堤、区域排涝、水库安全达标及市区排水“五道防线” ,全市先后完成了一批防洪除涝工程,经受了多次台风、暴雨、海潮的侵袭,保障了城市防洪安全。一是河道防洪标准稳步提升。关内深圳河干流按照 50 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完成了河口一
10、期整治工程;其主要 4 条支流(深圳水库排洪河、布吉河、福田河、新洲河)按 100 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了综合治理;大沙河上游段按照 100200 年一遇防洪标准完成综合治理。关外除茅洲河界河段干流外,茅洲河中上游段、观澜河、龙岗河及坪山河干流防洪基本达标;各流域支流及其它直接入海小河流也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治理,达到一定的防洪标准。全市主要河流中,达到设计防洪标准的河段为 250.5km,占总河长的 25%,占整治河段的 51%。 “十一五”期间,共整治干流长 35.8km,整治支流长 35.9km。二是沿海堤防不断巩固完善。宝安西部海堤加高加固全部完成,达到 100 年一遇防潮标准(机场段达到
11、 200 年一遇标准) ;东部官湖、月亮湾、王母、新大等零星海堤通过局部加高加固和修复,达到 2050 年一遇的防潮标准。三是重点片区排涝建设成效显著。新建、扩建排涝泵站 40 座(包括在建) ,新建、扩建水闸13 座,重点完成了燕罗片区、衙边涌片区及公明片区的排涝工程。通过治理,深圳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5全市减少涝区面积 36.1km2,整体排涝能力明显提高。四是水库除险加固工作进展顺利。第一批 42 宗水库除险加固正在进行,第二批 98 宗在 2010 年底将全面展开。伴随着防洪减灾工程体系的建设,全市具备了防御较大洪水、风暴潮灾害的能力,为经济建设提供了防洪安全保障。(五)节水型社会
12、(城市)建设成效显著,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全市进一步强化节水管理,节水取得显著成效。一是节水法规制度逐步配套。先后颁布了多项节水相关配套法规与制度;实施了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单位用户计划用水及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收费等多项管理制度;开展了水量平衡测试与节水型企业单位创建活动。二是非传统水资源利用快速增长。加大了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侨香村、大运村雨水利用,横岭、龙华、西丽、滨河、罗芳、盐田再生水厂建设相继实施,用于市政杂用及河道补水。通过配套完善政策法规,建设相关工程,全市万元 GDP 取水量由 2006 年的 29.8 m3下降到 2010 年的 20.3m3,城市再生水利用率由 200
13、6 年的 0.6%提高到 2010 年的35.94%,节水器具普及率由 2006 年的 80%提高到 2009 年的 98%。在全国 30 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的评定中,深圳是四个获得优秀成绩的城市之一。(六)水资源保护及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监督执法工作稳步推进围绕饮用水源水库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裸露山体缺口整治,通过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全市形成了较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一是饮用水源水库一级保护区治理步伐明显加快。全市 8 座市管水库、7 座区管水库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进入实施阶段。二是裸露山体缺口整治工作取得巨大成效。至 2009 年底,113 个裸露山体缺口已经全部整治或完成施工招标,绝
14、大多数已经全部进入养护期和生态恢复期。三是覆盖全市的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初步建立,全市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成立了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和八个区级分站。四是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已经全部纳入基建审批程序,共计审深圳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6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和报告表 1035 个。五是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全面开展。建立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一期) ,在全市范围内起到了较好的科普宣传功能。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由“十五”期末的 78.06km2减少到 2010 年的47.6km2。 全市大力推进一级水源保护区隔离围网建设及主要饮用水源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铁岗、石岩等 11 座水
15、库的隔离围网工程已完建。石岩水库污水截排、库湾保护林工程、环保清淤工程(一期) ;铁岗水库入库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按期实施;西丽水库、赤坳水库生态恢复等工程项目前期工作顺利开展。 (七)水务科技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水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初步建成了水情信息自动化采集体系;基本构建了连接上、下各部门的宽带互联网络,实现了数据、图像的网络传输与共享;编制了深圳水务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了多个水务信息数据库,为水务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整合和完善了部分业务应用系统。与此同时,积极推进水务科技发展,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交流活动,牵头组织参与了 2 项国家“十一五”重大水专项
16、研究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保护茜坑水库水质的流域管理措施研究” 、 “深圳河河口改善及泥沙淤积规律研究” 等多个项目获国家、省水利科学技术奖。(八)水政监察队伍建设取得新跨越,水政执法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自 2006 年 6 月市政府将水政执法权交回市、区水务行政主管部门以来,水政监察工作得到高度重视,水政执法机构逐步健全,执法队伍不断壮大,执法程序日益完善,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截止目前,全市基本建立起市、区(局属单位) 、街道办水务所(水务工作站)三级水政执法网络体系及相应工作机制,执法领域涉及供水、排水、节水、水资源、河道、水土保持六个方面,至 2009 年底,全市共处理水事违法案件
17、 3559 余宗,大大提升水务部门的监管深圳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7能力和社会地位,有效推动水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九)水务规划及前期工作不断加强,为重大水务工程项目顺利开工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全市水务规划成效明显,先后完成了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综合规划、供水布局规划、节水规划、排水管网规划等 14 项水务专项规划的修编和制定工作;开展了长茜支线工程、东部供水三期工程、优质饮用水工程、水资源综合管理试点建设、四大流域综合治理等多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为水务发展做好了项目储备。(十)水务管理与改革不断深化,行业能力建设不断加强水务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实现了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通过转变政
18、府职能,创新管理机制,提高服务效能,依托市水务行业管理规范,全市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规章、技术规范和服务指标体系,行政效能与政务公开进一步提高,行业文明和政风行风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较好评价。二、规划落实情况评价“十一五”期间,深圳水务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围绕全面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目标,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巩固和加强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水务建设和管理工作成效明显,有力的保障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深圳市水务发展“十一五”规划体系中的 7 大专项工作进展顺利,主要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良好,重大工程项目得到较好落实
19、。(一)规划目标实现情况深圳市水务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 30 项发展指标。目前,各类水务工程发展指标体系中,已有 20 项指标如期完成,其余 10 项未完成指标除海水利用目标受客观环境限制,不具备实施条件外,另外 9 项指标基本完成。其中,深圳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8水库安全达标、供水保障服务、水源保护林建设 3 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成效显著;管网漏失率及各流域河道水质达标 6 项指标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完成有一定难度,目前正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二)规划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一是受现行财政体制影响,区级政府缺乏建设积极性,河流支流整治与污水支管网建设推进困难。根据第三轮市区财政体制,关外河道治
20、理、排水管网建设由区财政负责。由于各区财政收入有限,对水务工程建设积极性不高,多数水务工程投资难以落实。与此同时,部分工程征地费用也要由区一级财政负担,导致关外工作难度更大,项目进展缓慢。二是项目用地落实难,征地拆迁困难。由于受大环境的影响,拆迁户对补偿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征地费用经常超过建设费用,由于征地拆迁赔偿工作一直未完成,致使工程至今仍无法开工。三是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场等设施市民普遍持排斥态度,导致工程落地困难。随着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排水设施建设及用地需求也相应快速增长,而日益增长的城市景观要求对排水设施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市民强烈的排斥意识导致规划排水设施用地难以落实,影响了工
21、程实施的进度。四是客观环境常发生变化,导致规划内容难以实施。我市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社会利益多元,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由于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出现少数项目不具备实施条件或无实施必要,导致规划总体实施情况不理想。第二章 “十二五”水务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是是深圳后三十年开局谋篇的关键时期,是深圳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3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深圳经济特区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市第五届党代会和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低碳发展、深圳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9和谐发展”的发展导向。要实现经济快速转
22、型发展,城市均衡和谐发展,离不开水务工作的支撑保障, “十二五”期间水务工作将面临更新更高的时代要求。一、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全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显著成效,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自主创新体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区一体化的城市发展格局和全体市民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民生幸福城市、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到 2015 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0%左右,至 2015 年达到 1.5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2 万美元。二、经济社会发
23、展对水务要求(一)加强区域合作开展珠三角区域水务合作与交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务院批复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 ,提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空间布局,以广州,深圳为中心,推进珠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水务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纲要提出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空间布局优化包括水务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布局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要求水安全保障、水环境保护一体化支撑,要求实现水资源的区域优化配置和协调保护。为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建设进程,全市水务工作必须统筹规划,增强与珠三角其他城市及深港的合作和交流,
24、在供水、治污、联防联治等方面合作,推进区域内水源保障体系建设及界河(跨界河)的综合治理,提高区域联合防灾减灾能力、实现 “资源共享、设施共用、互惠互利” 。(二)推进一体化发展提升关外水务发展水平,落实特区一体化工作方案深圳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102010 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深圳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根据市政府关于特区一体化工作方案要求,将全面推进法规政策、规划布局、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环境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六个一体化” ;特区一体化 2010 年内要初见成效,2012 年要实现大发展,2015 年内要根本改观,2020 年内要基本实现。水务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基础行业,水务发展一体化,是特区一
25、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龙华、坂田等先行先试地区一体化工作为重点加快推进水务发展一体化,提高关外供水安全保障程度,改善关外河流水环境状况,提升关外水务管理水平与标准,服务特区一体化大局,是新时期特区发展赋予的使命和职责。(三)实现人水和谐强化水污染治理与水生态修复,建设宜居生态城市城市的发展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未来深圳要建成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宜居生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性城市,必须改变目前水环境恶化的状况。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强化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水污染综合治理;系统实施河流综合治理工程,促进河流生态功能的恢复;加强水源保护区环境管理与水土保持监管,大
26、力提升饮用水源水质。(四)注重服务民生加快民生水务工程建设,建设高标准水务保障体系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到水务工作中,就是要大力发展民生水务,即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饮水安全、防洪安全、和水环境等方面的需求问题。近年来,由于供水管材老化锈蚀、中间层管理不善,我市居民用户水较出厂水水质则明显下降,群众关于改善自来水水质、实现优质饮用水入户的呼声越来越高,水质问题已经成为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与此同时,由于历史欠账等多重原因,目前关外污水处理率偏低,河道水质较差,河流水环境状况距离居民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此,加快民生水务建设,实施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开展河流水环境治理将是“十二五”期间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