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切实干好“一三五 ”、实现 “四翻番”,努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健康持续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两富 ”现代化浙江决策部署和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要求,制定本三年行动计划。一、目标要求(一)目的意义。近年来,全省各地坚持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大力推进改革创新,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今后几年,是农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攻坚时期,也是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建设“两富” 现代化浙江,推进“ 四化同步 ”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赋予了农业现代化新任务新要求;改革
2、开放深入,经济结构调整,浙商回归创业,创造了农业现代化新机遇新动力;自然与市场风险加剧,资源与环境压力加大,投入与成本持续上升,带来了农业现代化新挑战新困难。通过开展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进一步梳理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组织专项行动,实施重点工程,有利于有效调动各级积极性,有机整合各方资源要素,有序深化各项工作举措,从而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赢得先机、形成合力、夯实基础、营造氛围。(二)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八八战略 ”和 “两创”总战略,按照 “四化同步”要求,立足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供给、保民生、保安全目标,以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经济生态化为路径,以理念
3、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和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三大平台” ,产业、组织和服务“ 三大体系”,技术装备、资源环境和政策资金“三大支撑 ”,组织领导、队伍能力和社会氛围“三大保障 ”为抓手,不断推动农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科学发展,逐步实现从大宗农业向精品农业、粗放农业向精致农业、自然农业向精准农业转变,着力打造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新基础,为建设“ 两富” 现代化浙江作出新贡献。(三)目标任务。通过三年努力,全省农业发展理念、产业层次、产品层次、主体层次、科技层次、装备层次、服务层次和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发展实力和活
4、力全面增强,市场基础作用全面显现,特色精品农业、生态循环农业、设施智慧农业水平领先全国,质量品牌强省、现代种业强省、经营效益强省地位逐步确立,现代农业发展走在前列。到2015年,全省实现农业增加值18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0元以上,农业劳均产出29000元,1/3左右县(市、区,下称县)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1.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序构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聚化发展态势良好,产业链和价值链进一步提升。力争粮食总产达到800万吨,主要食用畜产品自给率在80%左右,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达80%,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0%、5%。2.农业经营效
5、益水平。新型经营体系更趋成熟,适度规模经营和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形成,经营组织化程度稳步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和效益进一步增长。耕地种植业增加值亩均达到3500元,产业化组织带动省内农户数占全省总数60%以上。3.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标准化生产广泛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到位,特色优势产品开发势头强劲,产品精品化步伐加快,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60%,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4.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农业基础保障更加稳固,农田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有效改善,生产设施化和手段信息化进展快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旱涝保收农田面积占基本农田面积70%以上,标准农田一等田比重在
6、48%以上,农业作业机械动力水平在80%以上,农业信息化水平达到95%。5.农业科技支撑水平。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健全,产学研结合更为紧密,技术集成化应用趋势明显,先进适用技术覆盖面和到位率进一步扩大。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5%,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业科技人员18人以上。6.农业生态环境水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模式应用广泛,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发展,节能减排和废弃物综合治理深入推进,资源利用生态化格局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秸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农村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率分别达80%、97%、70%。7.农业政策投入水平。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力,农业支持保护继续强化,财政投
7、入和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多元化投资机制有效构建,农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率达95%。8.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技推广体系不断完善,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合作社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服务社会化格局逐步显现,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进一步到位。应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成率达100%,合作社经营面积占总耕地面积45%以上。二、专项行动(一)实施产业集聚化行动。坚持产业布局和规模集聚、产业体系和功能融合,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强力推进产业功能区和集聚区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培育主导产业,积极开发新兴产业,综合配套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和其他服务产业,提升现代产业层次,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8、1.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强化政府主导责任,落实年度计划,确保建设进度和质量,完成500万亩任务,并基本达到一等田标准。增加有效投入,实施水稻生态补偿制度,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和项目配套,鼓励村集体经济和经营主体投资。坚持建设、管护和利用并重,严格防止用途改变、功能退化,增加粮食复种指数。同时,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广泛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新技术和“千斤粮万元钱” 高效模式,培育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提高种粮效益。大规模组织高产创建和高产竞赛,扩大推广超级稻,提高粮食单产。到2015年,创建部级万亩示范片100个和省级千亩示范片300个,粮食亩产达433公斤以上,确保3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
9、2.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整合资源要素和资金项目投入,定期组织项目推介和对接,引导多元化经营主体落户,集中改造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设施。坚持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 结合,组织技术人员组团服务,提升科技、产品和经营档次。创造条件组建管理和经营机构,健全组织管理体制和后续管理办法,保障持续高效运行。注重发挥示范作用,运用现场参观、成果展示、经验交流等途径,使园区的品种、科技和经营模式等不断扩散。到2015年,分别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100个、200个、500个,面积达400万亩,园区单位面积产出比周边同类产区高20%以上。3.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发挥资
10、源区位优势,坚持整体规划和一体化开发,打造一批依托产业、功能完备、经营集约的规模化农业综合体。调整区域布局,引导产业集中连片,打造一批专业化、集聚化的产业带和产业群。建好杭州、宁波、温州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郊区的都市型产业区、环杭州湾和浙东沿海地区的加工出口型产业区、金衢丽地区及部分欠发达山区的生态型产业区“三大板块” ,充分显示产业结构、功能定位的差异化。 4.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加强地域特色产业和比较优势产业开发,加快特色水果、茶叶、畜产品、食用菌等生产基地建设,建立大中城市近郊叶菜功能区27万亩。依托基地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创建一批特色产业强县强镇强村。实施农业文化创意工程,开发农耕文化
11、产业和创意产品,发展农业生物产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基地,培育农业发展新增长点。建好台湾农民创业园、浙台农业合作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引进资本、技术和人才等优质要素,提高生产经营水平。(二)实施产品优质化行动。坚持做大做强品种优、品质高、品牌响的特色产品,从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创建入手,大力推进农产品特色化、精品化,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施农业标准化促进工程,逐步完善标准体系,加强应用主体培育,建立标准化应用与产业项目扶持联动机制,强化标准实施和应用管理,“两区” 标准化生产实现全覆盖,合作社基地标准化覆盖率达70%。加强农产品和农资市场执法检查,深化专
12、项整治,严厉打击违规使用和非法添加投入品行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预警,建立农药风险评估和风险监测制度,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健全绿色防控体系,到2015年,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普及率达80%以上。稳步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质量追溯、退出召回等制度,开展农产品质量监管示范县创建,加强生产全程管控和质量安全监测。2.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落实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经营主体防控责任制,强化免疫、检疫、检测等措施,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和植物检疫,突出重点区域、重点疫情防范,抓好关键季节疫病防控和突发疫情应急处置,确保不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3.加强“三品一标 ”产品开发。大力建设“三品一标”产品
13、基地,组织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推进“ 两区” 整体认定无公害产地,扩大“三品一标 ”产品总量和产业规模。完善以检查、监测、预警、退出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机制,全面落实绿色食品企业年检制度,维护企业和产品形象。到2015年,累计通过认证的“三品 ”达5500个以上、面积达 1500万亩以上。4.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完善品牌创建激励机制,支持参评中国驰名商标、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名牌农产品,培育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整合同类优质农产品品牌,鼓励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合作社统一使用品牌,有效创建区域公共品牌。加大品牌形象宣传和品牌产品营销力度,挖掘品牌文化内涵。注重品牌保护,定期开展跟踪监测,保证品牌
14、产品质量和信誉。三年新增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300个以上。(三)实施生产设施化行动。坚持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农业生产设施和农场生活设施联动,大力推进农田园区化,推进工业化成果和工程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条件。1.改进农田基础设施。实施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推进土地整理,改善农田排灌体系、电力系统和田间操作道,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绿肥种植和增施有机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一批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严格保护耕地,加强标准农田占补管理,强化地力监测和培育,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提高。到2015年,测土配方施肥普及率达80%。2.改进农业生产设施。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健全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教育与
15、培训体系、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农机化示范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强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制推广,拓展设施装备应用领域。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扩大钢架大棚、避雨栽培、防灾减灾和畜禽饲养、贮料等设施应用,推进粮油和主导产业生产机械化。改进产后处理设施,推广应用粮食烘干加工、农产品清选分级、储运保鲜等设施设备,完善农产品市场冷链系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到2015年,设施种植业面积达300万亩以上,畜禽设施养殖占比达40%,农机总动力达2700万千瓦,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0%以上。 3.改进国有农场设施。盘活农场资产资源,争取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农业产业提升等项目支持,鼓励农场
16、参与“两区 ”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加强农场山塘水库整治,提高防洪抗灾能力。实施农场危旧房改造项目,完善水、电、路等综合配套,改善职工生活居住条件。按照合并重组、提升发展、退出撤销相结合的思路,深化改革,优化布局,着力建设产业化、股份化、集团化现代农场。(四)实施经营组织化行动。坚持主体经营规模化、经营主体合作化方向,着力构建新型经营体系,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水平。1.培育专业化主体。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引进大学生从事农业,稳定扩大农广校招生,组织职业技能鉴定,培育一批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纳工商资本、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引导农业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途径联合重组,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上市,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大企业。深化合作社“ 五化” 创建和信用体系建设,推动组建联合社(联合会) ,培育一批大社强社。鼓励种养大户开展工商登记,按企业方式运作,培育一批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