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钦州市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国办发2017 78 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切实保障粮食安全的实施意见(桂政办发2018 36 号)精神,深入推 进农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粮食产业转型升级,保障我市粮食安全,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国家
2、粮食安全战略,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守住粮食生产、流通和储备安全底线,确保我市口粮绝对安全;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以先进科技研发应用、人才引领和规模化、品牌化为抓手,以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重点,大力实施“优质 粮食工程” ,积极融入广西香米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构建更2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夯实产业基础,实现我市粮食产业创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安全优先,兼顾效益。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落实耕地和生态保护制度,稳定
3、发展粮食生产,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我市粮食安全。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从合理处理局部与全局、近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微观与宏观等方面关系出发,统筹兼顾,权衡利弊,努力促进粮食产业效益最大化,保证粮食生产的长期安全。2. 坚持自给为主,适度购进。立足基本市情、着眼长远发展,落实粮食扶持政策,继续开展粮食直补订单收购,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与市外粮食购销交流合作,积极推进与粮食主产区的产销合作,稳定市外商品粮源,降低我市粮食安全的成本。 3.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市场主体地位,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创新动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针对粮食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4、和制约瓶颈,强化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监管服务等作用,着力营造粮食产业发展良好环境。4. 坚 持产业融合,协调发展。树立“大粮食” 、“大产业”、 “大市场” 、“大流通 ”理念,充分发挥粮食加工转化的引擎作用,推动仓储、物流、加工等粮食流通各环节有机衔接,以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培育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3 5. 坚持创新驱动,提质增效。围绕市场需求,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体制机制、经营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等新动能,提升粮食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6.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主体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粮食产业发
5、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推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确保整体效能和可持续性。(三)主要目标到 2020 年,确保全市耕地面积保持稳定,永久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现有耕地质量不下降。完成全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任务,有效保障粮食生产能力。落实自治区核定我市地方储备粮规模。全市粮食流通渠道安全顺畅,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基本完善,粮食应急加工供应网络基本健全,确保口粮满足需要、质量安全。初步建成适应我市市情和粮情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粮食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更好地保障我市粮食安全和带动农民增收。以“中国好粮油” 和广西香米 产业为推手,促进我市有机稻、富硒稻粮食品牌稳定
6、发展,并形成规模效应,提升影响力。发展现代粮食物流,带动全市粮食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二、保障内容(一)稳固粮食安全发展根基 1.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4法依规规范耕地“占 补平衡” 管理,严格落 实耕地“占一补一”、 “占优补优”、 “占水田补 水田”政策。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动态监测和管理。严格农村居民住房建设审批管理,不得擅自改变基本农田布局。推进土地整治管理模式创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自主开展耕地整治。严格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防止土地流转后“非粮化” ,坚决禁止 “非农化”。采取有效
7、措施遏制闲置、撂荒耕地,严禁在基本农田种植林木、果树和挖塘养鱼。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培育农村土地市场,引导耕地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2. 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和建设工作。到 2019 年,全面完成自治区下达我市的 102.5 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任务。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以水土资源环境条件较好、农业基础设施较完善的粮食主产区为重点,按照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条件,选择优质、相连地块进行划定,划足数量、划优质量,切实将粮食生产功能区落实到田间地块,做到建档立卡、上图入库,实现信息化和精准化管理。要把粮食生产功能区作为
8、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区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原则上向粮食生产功能区倾斜。健全粮食生产功能区利益补偿机制,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各类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使用。率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完善信5 贷管理机制,拓宽抵押物范围,加大信贷支持。加强保险保障作用,力争实现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业保险全覆盖。3.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以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导,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扶持粮食种植、加工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完善粮食产业全产业链,整合和统筹使用涉农资金,按时完成自治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任务。加大基本口粮田
9、改造和整治力度,加强中低产田(地)改造,重点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成为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标准农田。着力构建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解决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单一、效益不高、政策引导作用不强、与产业发展衔接不紧等问题。4. 强化农田水利建设和管护。支持水利改革发展,大力推进区域化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深化农田水利改革,统筹推进各类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创新农田水利投融资体制和运行管护机制,促进农业节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5. 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
10、强耕地质量建设,做好耕地质量调查和监测工作,开展新增耕地质量评定。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扩大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实施范围,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减少农业6耕作对土壤层的破坏。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开展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高稳产高产田比例。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县级财政积极筹措资金用于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支持耕地质量调查和监测、土壤改良与培肥等工作的开展。实施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工程,各级财政整合资金并安排一定资金重点用于开展污染土壤治理和水稻重金属监测评价等工作,使用土壤调理剂改
11、良中低产土壤。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管,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二)培育壮大粮食产业主体 1. 增强粮食企业发展活力。按照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要求,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市场化经营能力和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活力。以资本为纽带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产购储加销” 协 作机制,提高国有资本运行效率,延长产业链条,主动引领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做优一批具有竞争力、影响力、控制力的国有骨干粮食企业,有效发挥稳市场、保供应、促发展、保安全的重要载体作用。鼓励国有粮食企业依托现有收储网点,主动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开展合作。培育、发展和壮大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
12、活动的多元粮食市场主体,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2. 培育壮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工作中,认定和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带动7 力的粮食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引导支持龙头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构建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种植优质粮食品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参与承担政策性粮食收储业务;在确保区域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创新龙头企业参与地方粮食储备机制。大力扶持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粮油加工企业,壮大企业规模和实力,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3. 支持多元主体协同发展。发挥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鼓
13、励多元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融合,大力培育和发展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支持符合条件的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等。鼓励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各类市场主体成立粮食产业联盟,共同制订标准、创建品牌、开发市场、攻关技术、扩大融资等,实现优势互补。鼓励通过产权置换、股权转让、品牌整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粮食产业资源优化配置。(三)创新粮食产业发展方式 1. 促进全产业链发展。支持粮食企业积极参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发展“产购储 加销” 一体化模式,构建从田 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推动粮食企业在产业链上游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产销对接和协作,通过定向投入、专项服务、良种培育、订
14、单收购、代储加工等方式,建设加工原料基地,探索开展绿色优质特色粮油种植、收购、储存、专用化加工试点;向产业链下游延伸8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实现粮源基地化、加工规模化、产品优质化、服务多样化,着力打造绿色、有机的优质粮食供应链。开展粮食全产业链信息监测和分析预警,加大供需信息发布力度,引导粮食产销平衡。2.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依托粮食主产区、特色粮油产区和关键粮食物流节点,推动粮食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布局,完善进口粮食临港深加工产业链。发展粮油食品产业集聚区,打造一批优势粮食产业集群,以全产业链为纽带,整合现有粮食生产、加工、物流、仓储、销售以及科技等资源,鼓励市外粮食企业到我市建立营销网络,
15、加强产销区产业合作。 3. 发展粮食循环经济。支持粮食企业多途径探索粮油副产物循环、综合、梯次利用,提高粮食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以绿色粮源、绿色仓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为重点,构建绿色粮食产业体系。鼓励粮食企业建立绿色、低碳、环保的循环经济系统,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物耗水平。推广“仓顶阳光工程” ,促进产业节能减排、提质增效。4. 积极推进优质粮食基地建设。加快和扩大优质粮源基地建设。立足天然富硒土壤优势,大力发展富硒粮食产业,创新推广有机稻、富硒稻和稻田生态立体种植模式。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在我市适合优质稻种植的区域建立优质稻粮源生产、收购基地,
16、扩大我市优质稻种植面积,从品种、种子、育秧等环节入手,集中技术和9 资金研发、培育优质品种,规范和推广优质稻订单收购,保证粮食加工储备用粮稳定,提高种粮农户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益,真正形成“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富硒大米品牌产业链模式。深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加快培育粮食多元市场购销主体,进一步改革完善储备粮管理制度,通过完善拍卖机制,加快消化政策性粮食库存,助推粮食产业发展。5. 调整粮食种植、收购、储备结构。大力培育优质粮食品种,推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引导种粮农民扩大种植绿色优质粮食品种,优化粮食品种结构。调整优化粮食收购和储备品种结构,在全市粮食储备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减
17、少普通粮食品种储备,增加优质粮食品种储备。促进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推进中国好粮油和富硒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奠定粮源基础。6. 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充分发挥粮油品牌的扩散和产品聚合效应,加入广西香米产业联盟,创建富硒大米公用品牌。鼓励粮食生产企业挖掘我市地方特色优势,加大绿色、有机粮油产品的推广和认证力度,通过商标注册、质量管控、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等手段打造地理标志产品等品牌,做优做强以品牌价值为核心的现代粮食产业。推动企业和品牌协同发展,加大富硒大米品牌推广,通过广告宣传、展会推介、电商对接、直营体验等方式,重点宣传钦州生态优势,推介富硒大米健康绿色的内在品质,挖掘稻米种植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
18、,不断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107. 积极发展新业态 。推进“ 互联网+ 粮食 ”行动,积极发展粮食电子商务,推广“ 网上粮店” 等新型粮食零售 业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完善粮食电子交易平台体系,拓展物流运输、金融服务等功能,积极服务种粮农民、购粮企业。加大粮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支持爱粮节粮宣传教育基地和粮食文化展示基地建设,鼓励发展粮食产业观光、体验式消费等新业态。构建点面结合、上下互动、覆盖面广、功能齐全、效益明显的销售大网络。巩固市内市场,支持加工企业继续加强直营配送店、代理分销店规模化、规范化建设,使本地粮油产品占有率始终保持主导地位。拓展市外市场,支持广西香米
19、产业联盟在全国一线、二线城市建立直营店、旗舰店、代理分销店,构建销售大网络,稳步扩大区外销售量。加快新兴市场开发,大力发展“互联网+粮食” 的智能销售渠道,支持企 业推进电 子销售平台建设,利用现有电商平台销售富硒大米,使电商销售成为主要销售渠道之一。(四)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1. 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大力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优质优价的粮食生产、分类收储和交易机制。通过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进绿色优质粮食产业体系建设。实施“ 中国好粮油” 行动计 划,开展标准引领、质量测评、品牌培育、健康消费宣传、营销渠道和平台建设及试点示范等工作。优化产品结构,开发绿色优质、营养健康的粮油新产品,增加无公害、绿色、有机粮油产品供给。依托我市丰富的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