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 1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 1(第一至二章)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兼有理论性、应用性与实践性的复杂学科。3、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4、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
2、包括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的能力。社会行动力是一种根据社会现实和需要行动的一种能力。它包涵着 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根据信息决策的能力。 以及将想法变成现实的能力等几个方面。5、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6、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要经历动作活动、自我中心、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7、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8、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
3、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而,反社会行为。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9、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亲附近愉快地游戏,自信地探索环境,但并不时刻在意母亲是否在场。而且,儿童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在依恋的类型中这是安全型儿童的行为表现。10、共情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且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1、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而不断提高,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在儿童自控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从接受
4、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12、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分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13、弗洛伊德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他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了童年早期经验的重要性,使后来的研究者更为关注童年阶段对人一生成长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把儿童期视作一个“前成人”的阶段。14、埃里克森认为在自主对羞愧阶段,当儿童想自己做主,而成人又对之不能理解时,他们的经验会导致
5、其产生羞愧感。这时教育者要尽可能恰当提供孩子做决定和选择的机会,以促进儿童情感自主性的发展。二、简述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1、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有三:一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以为今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二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三是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最终任务。2、 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
6、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首先,婴儿的社会认知的发生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即区分认识人类客体与非人类客体、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自我与非我的过程。其次,这一过程还表现在儿童不同情绪情感、行为意图及社会规则的认识上。塞尔曼认为,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中,能否区分他人有意与无意行为是早期发展中的关键一步,之后儿童才能逐渐理解人们在同一行为中可能有多种意图。在此基础上,儿童发现对于同一事件自己和他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反应,也就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儿童对自我、他人、社会关系、社会规则以及对人的情绪、情感、行为意图、态度动机、个性品质等的认识
7、并非同时开始,发展也是非等速的。其发生发展的总趋势是从认识他人到自我,到相互关系;从认知情绪到行为,再到心理状态;从认识身体到心理再到社会。而同一年龄的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也是有差异的。(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者也认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与一般认知发展并非完全平行。它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研究。不少研究证明,儿童智商与其观点采择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是中等或偏下。因为当儿童的一般认知达到一定水平后,个体社会认知能力就更多地受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儿童社会认知的对象既包括人及由人构成的社会关
8、系,也包括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儿童不仅是认知者,而且是积极的行为者,他是通过与2 / 14他人的社会交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认知社会的。已有研究表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与其社会交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儿童同伴互动对社会认知有促进作用。其次,儿童交往的需要和动机与儿童社会认知的水平有密切的关系。3、 电视可能给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哪些?这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电视虽然是来自于现实,但是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其中可能有很多与现实不符的内容和画面。儿童由于理性思维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感官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如果他们长期
9、接触这样的舅母,就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2)电视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现实的交往关系,影响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看电视是在户内进行的,儿童看电视越多,相应的户外活动时间就会减少,亲子间、同龄人间的接触也会减少,这样可能影响到儿童现实的社会性交往,进而影响到交往能力的提升。3)一些不健康电视节目可能导致儿童学习模仿,对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电视节目中,存在相当一部分思想不健康,或者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如暴力、凶杀、毒品等内容,而电视节目中不清晰的价值导向也使儿童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而一些电视节目也有可能刺激儿童已有的内心不良感受,加深不满情绪,使儿童出现憎恨、反叛等心理,进而产生一些问题行
10、为。除电视之外,计算机和网络也日益成为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作为教育者,应趋利避害,利用这些现代化媒体的长处,避免它们可能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4、 简述幼儿教师的积极期望与恰当要求如何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皮格马利翁效应清楚地说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在幼儿园阶段,由于幼儿基本上还处在他律阶段,非常看重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也会有想作一个“好孩子” 的愿望,因此,教师对幼儿的期望和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社会化。研究观察表明,当幼儿教师对儿童有高期望时,在情绪、身体语言、口头语言、教学材料、赞扬和批评等不同水平上,教师都表现出这种高期望。如会更经常发出微笑、点头、注视
11、儿童、谈话、提问、提供更多的游戏学习材料等积极行为。而被教师寄予希望的儿童,在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的基础上,与教师更容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待学习,更加自尊自信、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反之,被教师漠视,处于低期望状态的儿童则更容易表现出一些消极的行为。、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是:从轻信和运用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幼儿初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此后,儿童对成人的评价不轻易再现,如评价不正确,儿童会有反抗的表现。一直到幼儿晚期,幼儿才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而且,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比较
12、简单,一般是两分法的评价方式,如“好”与“不好” ;“聪明”与“笨”等,很难象成人一向作出全面细致的区分。由此,幼儿园教师在对儿童进行评价时候要慎重,需要更正客观。而且尽量少给孩子定性的评价,避免孩子因为老师的评价而对自我评价产生偏差。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在幼儿阶段,儿童的行为由于还受情绪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对自我进行评价时也会显示出情绪化的特征。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还停留在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如学前儿童基本能评价自己的外貌特征(如高矮、胖瘦等);而全面、概括地评价自己各方面能力水平的能力还比较低。6、 简述发展生态学关于建构有教育意义的环境需注意的基本原则。(1)集体教养环境能否增进
13、儿童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取决于:自然环境是否限制儿童的活动机会;是否有足够的物品玩具可利用于儿童的自发活动中;成人是否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儿童活动中;成人与儿童相互交往中是否能够激励儿童完成任务的活动;成人能否为儿童从事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创造和保持机会。(2)对于某种学习或规则来说,真正的发展在于儿童的知觉与行为能迁移到其他或更高的环境系统的活动中。由此,课程设计要尽量考虑提供促进迁移练习的机会。(3)对于幼儿自身的活动来说,幼儿在微观系统中与他人的交互作用如果有第三者以支持性关系参与时,其促进儿童发展的功能发挥更有效。这意味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调动支持幼儿园教育的社会关系越多,越有利于儿童发展。
14、(4)对于角色意识的培养来说,在环境中活动时承担的角色对角色意识的发展有重要影响;(5)对社会适应来说,生态变迁往往是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点,当孩子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为其建立“心理安全基地”是非常重要的。三、论述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1、 试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课程的关系。陈鹤琴先生将五大领域比喻为人的五指,息息相连,五指活动的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张教育的网,它们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中。不过在这一张网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为其他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即一切的教育都在帮助孩子建立与
15、世界的一种恰当关系,学会做一个人格健全有益于人类的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让儿童学会科学的认识与探究客观的世界,还要认识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所承载的责任;幼儿语言教育也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正确与流利的表达,还要教孩子学会表达真诚与善意;幼儿艺术教育不仅仅让孩子学生欣赏与创造美,还让孩子体验与领会人性之美。这些关系的层面,人性的层面就是社会教育需要关注的,因而,社会教育存在于所有领域课程之中。(4 分)这几者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一个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为轴心的椎体来表示,底面是健康教育,椎体的三面分别是语言、科学、艺术教育,椎体的轴心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从这一图示可以发现几大
16、领域是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极大地依赖于其他领域的内容,但它处于课程领域的中心与核心地位。(4 分)我们认为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地课程领域提出,更多具有研究上的意义,而不是实践上的意义。课程实施中,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对儿童教育是自然应当是整体的。不过对课程领域的相对区分也有它必要的实践意义,虽然我们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更多遵从幼儿生活的逻辑,而不是知识的逻辑,但生活与知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有组织的教学中按照幼儿知识学习的特点组织教学也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因为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有其不同的特点与方法,如品格、态度的学习与语言或操作技能的学习就有很大的不同,作为教育者自然要
17、根据不同3 / 14知识的学习特点来设计不同的教育活动,采用不同的影响方式,这才能保证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这种区分从教的角度看是帮助教育者形成更科学与恰当的教育意识。不过在实践中,教育者越是能将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与实施,那对儿童的发展就是越有益处的。2、 试论述幼儿教师如何才能为孩子创设一个积极的精神环境?(1)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积极交往的气氛,增加交往的机会。例如,对于刚入园的儿童,教师可以让他们互相介绍自己,使他们逐渐消除陌生感的胆怯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了解别人的需要,学会共情。(4 分)(2)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幼儿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促进儿童社
18、会性的发展。幼儿在生活中或学习中出现了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之间互相帮助解决。如一个幼儿摔倒了,教师可以让其他小朋友把他扶起来;一个幼儿的手工总是做不好,教师可以让做得好的幼儿教他;幼儿之间出现了争执,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自己解决,提高协调的能力。(4 分)(3)还可以通过节日庆祝活动、故事会、合作游戏等活动形式,使儿童增进了解、增进友谊,把班级建成一个团结、温暖的家庭。除此之外,幼儿园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之间互相关心、合作可以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也给儿童提供了耳濡目染的学习机会。因此教师之间要友好,工作上要配合,不当着孩子的面说别的老师坏话,
19、不诋毁同事,不互相拆台。班级教师乃至全体教师之间,都应尽力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温情的精神环境。(4 分)四、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10 分)涛涛的爸爸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商人,为了更好的照顾儿子,他为儿子请了两个保姆,一个专管儿子的生活,另一个专管接儿子上学下学。涛涛爸爸认为保姆就是应当服务与服从于主人的需要与要求,所以对她们总是用命令的语气说话。保姆到幼儿园接涛涛下学,本能在班里能干的涛涛只要一见到保姆来了,就会支使她做这做那,并且也总是用命令的语气和她说话。请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涛涛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如何对涛涛进行教育引导。产生的原因:观察模仿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如何
20、对涛涛进行教育引导:亲子关系是儿童自出生后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式,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的概念解释了儿童模仿的过程,认为在社会情境中,儿童直接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获得并仿造出一连串新的行为,并且观察到他人行为产生的后果,也就受到了一种“替代强化”。(3 分)儿童模仿父母的行为、态度的机制是复杂的。有的学者认为儿童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父母的情感接纳或者避免惩罚,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儿童的这种行为是受动物性本能的驱动,试图通过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来获得对周围环境的控制。由此,家庭中的父母应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儿童的模仿提供良好的榜样。(3 分)教育者既要与家长沟通让他
21、们明白自身行为对孩子的深远影响,也要在幼儿园中通过一定的活动(比如角色扮演,讲故事的方式让涛涛学会尊重帮助、关心与照顾我们的人)(4分)五、应用题(每小题 10 分,共 10 分)结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专业准备要求,分析自身的专业状况,并结合自身实际设计具体的学习计划与目标。评分标准:知道相应的能力与知识要求(3 分),能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3 分),并制定出客观可行的学习与改进计划(4 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 2(第三至四章)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1、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作用来看可以将其功能划分为定向、调控与评价功能。2、在目标制定的三类依据中,学前儿童发展规律
22、与需要可以说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社会发展需要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外在依据;我国教育目的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3、方向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理想性与价值性,基础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现实性与合宜性。4、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相关学科知识。5、教育内容的选择要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充分关注幼儿的兴趣与生活经验,体现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也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6、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主要特点有、随机性和无意性,长期性和反复性,情感驱动性,实践性。7 参
23、观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前儿童观察某一综合性的社会设施或机构,促使他们加深对这些设施和机构的了解,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并使他们获得某些社会技能的方法。8、行为练习法是指组织学前儿童按照正确的社会行为要求反复进行练习,促使学前儿童掌握和巩固某种社会行为技能的方法。9、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良好行为是在不断的试误与练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所以,对良好行为进行经常性的强化练习,是行为习得的根本途径。10、讲述法是指教师通过描述事物的特征,帮助学前儿童了解某一知识、道理、规则,解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解释事物间的联系、关系的一种教学方法。当学前儿童对某些不便直接感知或无法直接
24、感知的内容时,常常采用讲述的方法。11、共情训练法是指通过一些形式让学前儿童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学前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习惯性地自然理解和分享的方法。12、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4 / 14二、简述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1、 简述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建构的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即建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时,要确立一种层次结构的整合观。这种整合观包括横向的类别整合与纵向的层次整合。横向的类别整合包括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方面发展目标的整合,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这三方面的协调发展,
25、避免只重认知而忽视情意和行为发展的现象。是一个整体,它应当包含避免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培养和行为习惯培养,要把三者有机的协调起来。横向的类别整合还包括各教育系统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整合,即家庭、社会与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目标要基本一致,以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纵向的层次整合主要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各层级目标的整合,即各相连层级间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2、 简述幼儿社会教育的总目标及其特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中,就社会领域提出以下总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
26、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有:第一,规范性。第二,共通性。第三,学习结果导向性。第四,可分析性。第五,可扩充性。3、 简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取得家长的信任。(2)时有效地与家长沟通。(3)持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上的一致。(4)要充分挖掘、利用家长资源。(5)要争取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决策。4、 简述应用行为评价法需要注意的问题。行为评价法的运用需要注意:(1)根据正面教育原则,行为评价法应以表扬为主,对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进行正向引导。(2)行
27、为评价要及时、一致。一方面行为反馈要及时出现在学前儿童好的或不良的行为之后。(3)评价要具体,避免空泛。(4)强化手段不能运用得过于频繁。(5)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要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个性的学前儿童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6)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5、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2)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3)在制度上是明确的和必要的。(4)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或暗示性的6、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生活性与适宜性的内涵及其运用要求。生活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当尽可能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基于儿童生活经验与生活实际
28、,并能丰富儿童生活经验的内容。适宜性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根据目标,儿童发展及社会文化发展需要选择有助于幼儿发展,同时也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内容。前一原则是从学习的经验基础提出的,后一原则是从学习的发展水平提出的。根据这两条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注意:(1)选择幼儿生活需要,并为幼儿所熟悉的内容。(2)选择幼儿可以理解的、有益幼儿发展的内容三、论述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1、 试论述如何充分利用游戏与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为促使学前儿童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发展社会性,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游戏和活动的开展
29、离不开材料,材料是学前儿童想象和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为了使学前儿童更好地开展游戏和区域活动,提供的材料应当丰富多样,保证每个学前儿童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材料。但这并不意味着越丰富越好。过多的材料会分散学前儿童的注意。分层次逐步递进地呈现材料对学前儿童来说更有吸引力,更有促进其发展的价值。此外,提供的材料还要考虑有可操作性、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要能激发学前儿童的想象和思考。(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5 / 14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游戏反映的社会活动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则,为了使游戏和区域活动开展得活泼而有秩序,也需要规定一些大家都必须遵守的规则
30、。这些规则往往是学前儿童自觉自愿遵守的,因此,他们不会感到失去自由,相反更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教师要注意的是,当学前儿童建立起一定的规则意识时,可以让他们参与到制定规则中来。由他们自己协商制定的规则更容易被他们自己接受并遵照执行。这一方面发挥了学前儿童的主体性,又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游戏和区域活动中,会使学前儿童倍感亲切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和组织者,是和大家平等游戏的伙伴,她和大家一样分担角色、进行活动,和大家一起商量游戏活动的进行,接受大家的建议。好的教师常常会
31、以这样的身份出现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拉近自己和学前儿童之间的距离。但要注意的是,作为游戏伙伴并不是教师完全失去了指导的地位,一位清醒的教师不会完全迷失在游戏和活动中,她会始终牢记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在游戏过程中以提出问题、给予建议等方式去激发学前儿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指导。2、 试结合实际论述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的方式与方法。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其核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的行为做出补充和修正,在维护学前儿童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要求。由于学前儿童正处于个性,尤其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最初时期,他们的知识经验少,辨别是
32、非能力差,他们常常通过观察来学习,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是在熏染和生成中完成的,对各种影响容易接受或模仿,更多依赖外部评价来评价自我,因此,更需要成人从正面加以引导。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以积极的方式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所谓积极的方式,即我们在希望学前儿童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做另外一件事情、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而不是按照那样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我们直接告诉学前儿童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去做什么。这有利于儿童学会如何正确做事,许多孩子的错误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做事而导致的。(2)创设积极的环境。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看,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
33、、巩固和强化积极社会行为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有消极(熏染)意义上的良好和积极(生成)意义上的良好。消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指的是教师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积极意义指教师创设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学前儿童活动的方式,通过学前儿童的活动方式间接地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3)树立榜样。榜样可以作为积极的环境的一部分,同时也具有自己独有的地位和价值。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学前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的,因此,榜样示范对学前儿童来说非常有效。榜样示范主要示范的是良好的社会行为,学前儿童通过观察模仿学习。研究表明不同的榜样对儿童学习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榜样是多方面的,包括了同伴的榜样、成人的榜样、文学作品
34、中的榜样等等(4)以鼓励表扬为主。教师对学前儿童的优点与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帮助他们明确是非、增强自信。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体的智能各具特点,都有其优势领域和强于别人的方面。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挖掘每个学前儿童的独特优点,多元化地评价每个学前儿童。同时,教师还要看到每个学前儿童的进步,多采用纵向评价,使学前儿童一直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但要注意的是,鼓励和表扬不能太频繁。过于频繁的鼓励和表扬会降低激励人的能量。当然,以鼓励表扬为主,并不意味着不能批评。批评在修正学前儿童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批评要以尊重和肯定为前提,要让学前儿童意识到,老师批评我
35、不是否定我,而是还有一些方面需要修正,老师还是爱我的。另外要注意的是,批评要分场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前儿童要采用不同方式的批评。四、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1娃娃家游戏中,三个 5 岁多的女孩为谁做“家”中的妈妈争执不休。忽然,A 女孩找到了理由:“今天老师表扬我是能干的人,只有能干的人才能做妈妈。”B 女孩马上顿悟: “今天老师也表扬了我,我也很能干,我也可以做妈妈。”C 女孩只好认输:“好吧,我做小孩,你们俩猜拳,谁赢了谁就做妈妈。”结果 B 赢了,A 很不服气,说: “我当外婆,反正外婆是妈妈的妈妈。”请分析三个女孩在这个过程中所学到了哪些态度与能力?你认为角色扮演在学
36、前儿童社会教育方面有哪些作用?运用角色扮演这一方法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学到了沟通与协商处理问题的能力。(2 分)角色扮演有助于学前儿童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3 分)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景,以使学前儿童具有相应的经验储备和情境理解力。2、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的愿望,教师只可指导活动,不应经常分配角色,最好能够尽量提供儿童自由游戏的机会,让他们自由模仿表演,这能更好的发挥儿童的自主性。3、由于学前儿童好模仿,因此扮演的角色要
37、以正面形象为主,特别要避免出现经常由某几个人扮演反面角色的情况,这容易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影响儿童在群体中的身份。4、角色扮演中,如果需要时,教师也可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这有助于建立和儿童的亲密感。2、压岁钱师:压岁钱是谁给你们的?6 / 14幼: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舅舅、舅妈师:你们想用压岁钱干什么呢?幼 1:我妈妈答应我用压岁钱买毛绒兔。幼 2:我想用压岁钱买玩具飞机。幼 3:我想用压岁钱买动画片。幼 4:我要把钱收起来,长大以后买真的飞机。师:想想,怎样使用压岁钱最有意义?幼 1:把压岁钱给妈妈买菜。幼 2:用压岁钱买苹果给爷爷吃。幼 3:我想用压岁
38、钱买好多的书,我喜欢看书,妈妈说小朋友多看书会很聪明。幼 4:我想把钱捐给希望工程,给那些贫困山区的小朋友。请分析在一活动中老师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什么。运用这一方法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试对老师的这谈话活动进行评析。老师主要是用谈话法进行教学的。(2 分)谈话有助于整理、归纳学前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能丰富学前儿童的知识,引发思考,使他们产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并发展语言。(2 分)运用谈话法需要注意的问题是:1、谈话的主题要来源于学前儿童的生活,适合他们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感兴趣的。这样才能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因此,在确定谈话主题前必须先了解学前儿童的兴趣和经验范围。2、谈话是双
39、向交流活动,因此要避免教师单方面讲述。3、谈话结束时应有总结,但总结的方式避免单一化,可以教师总结,可以用一首儿歌总结,也可以让学前儿童自己总结。(3 分)这一谈话主题是孩子都熟悉的压岁钱,容易引起兴趣,同时,引导孩子管理好、用好压岁钱也是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的重要任务。谈话中老师一直用一种开放式的谈话方式,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体现了谈话的双向性,但这只是个谈话片断,没有完整。在谈话中老师要进一步注意引导孩子去关注我为什么要这样去用我的压岁钱,将其金钱意识由经验层次上逐步升到理性层次。五、应用题(每小题 10 分,共 10 分)请根据以下故事内容为中班幼儿设计一个社会活动目标。梨子小提琴小松鼠捡
40、到了一只大梨子。它把梨子切开来做成了一把小提琴。琴声传得很远很远,这样好听的音乐,森林里从来没有过。狐狸听到了琴声,对小鸡说:“我不捉你了,我要去听音乐。”狮子听到了琴声,对兔子说:“我不追你了,我要去听音乐。”动物们都来到了松树下,听小松鼠拉琴。拉呀、拉呀星星来听,月亮也来听,森林里又美好又安静。突然,小提琴上掉下来一粒东西。咦?这是什么呀?小松鼠说:“这是小提琴上掉下来的一个小音符。”第二天,地上长出了一棵小绿芽,它多象一个小音符呀!小绿芽很快长成了一棵大树,树上结了许多许多梨子。这些梨子呀,都被做成了小提琴。森林里到处可以听到音乐,到处都有快乐。请根据这一内容为中班幼儿设计一个社会活动目
41、标,并简要说明目标设计理由。活动目标:1感受故事宁静美好的氛围。 (体现故事的陶冶性)(3 分)2理解故事的内容,体会音乐带给人们的快乐。(语言学习与社会学习的综合)(3 分)3、会用图画表示故事的情境。(将感受的情景用画画来表现,以进一步内化孩子的理解与感受)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 3(第五至六章)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有:活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合性原则。2、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应掌握的基本信息有: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信息、教育目标与内容方面的信息、教学资源方面的信息。3、社会性主题方案的架构通常是教师从教育目
42、标出发,选取若干个内涵相关、层次递进的子目标及其活动内容,使儿童在情感体验中积累7 / 14相关的认知经验,然后在实践尝试中逐步学习和形成良好社会性行为的过程。4、教育目标的提出通常有知识、能力与情感目标三个维度。5、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注意:陈述的角度要统一,目标陈述应简洁明了、可操作。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其主要领域包括对幼儿园开展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判断和对教师从事的社会教育工作产生的实际成效的判断。7、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考察教师的目标制定是否全面、具体、有操作性并且重点、难点 突出。8、从“学”的
43、方面看,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涉及幼儿的参与度、情感、互动程度、 学习习惯几个方面。9、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价的目的与内容、收集评价资料、设计评价方案、实施评价方案到处理评价结果等若干步骤。10、观察法有直接、适用范围广、切入点细小的特点,适用于活动对象少、活动相对集中、需要收集资料比较具体的活动。11、访谈法的特点有三个。第一,访谈特别是自由式访谈比较灵活。只要被访问者有时间,双方就可以进行访谈。第二,适应面广。访谈的对象很广泛。第三,访谈易于实施。12、社会测量法是确定某一特定群体内人际关系及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相互作用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二、简述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44、1、 简述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1)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虽然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但是,儿童在自由地活在各种区域活动中渗透社会教育的目标。(2)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和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幼儿有很大的活动自主性,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的方式。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如果教师为每个进区的幼儿都准备一套玩具,幼儿就可能相对独立地游戏,如果教师为几个幼儿准备一套玩具,幼儿就能自然地产生分工,从而模拟出多种社会角色。(3)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
45、征。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社会性区域活动中,这个特征更为明显。因为幼儿的自我意识、对他人的理解、规则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需要大家在一切相互模仿、相互学习、相互磨合、相互评价而促成。所以,区域内儿童的交往以及区域之间的幼儿交往都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有效途径,需要老师的鼓励而不是制止。2、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学前期是学前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对个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长远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学前儿童身体发展和心智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46、它有助于教师深入、客观、全面地了解本班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与教师只是诉诸日常观察而获得零散的、表面的和个别的信息不同,依据系统的评价,人们可以获得丰富多样的评价信息,从而能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别是社会性发展的情况。(2)它有助于帮助教师更细致地了解 中的每一位学前儿童,为因材施教提供帮助。(3)它有助于家长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在配合教师教育孩子时也更为主动。(4)它有助于教师在了解学前儿童的基础上,改进幼儿园教育过程,使学前教育更适合每个学前儿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3、 教师教育行动反思
47、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教育反思的内容:教育行动反思作为一种教育内部评价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反思:(1)对自身教育态度的反思。(2)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3)对儿童观的反思。(4)对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反思。(5)养成反思的习惯。4、 简述主题确立的几种思路。(1)从传递社会知识经验的角度设计主题(2)从规范儿童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主题(3)从儿童生活事件中挖掘主题(4)从儿童问题行为中生发主题三、论述题(每小题 15 分,共 15 分)试结合实例论述主题方案架构的基本要素及相应的教育活动设计要求。1、引发认知人是在与外部环境看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对通过顺应和同化达到发展的。这种认知
48、的基本能力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主体也是在这种内心所产生的不平衡感中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动力。因此,在主题活动的设计时,教师应首先激发儿童认知的兴趣,重点应该在帮助儿童产8 / 14生探究的冲动。这个环节往往被看作是社会性发展活动的准备阶段。如教师开展中班“认识自己” 的主题时应认识到,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处在朦胧状态,如何引导儿童关注自我和他人的不同是有效引发学习目标的第一步。那么,教师可以设计几个有趣的活动,如“我的名字叫什么?”让儿童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开展“猜猜他是谁?”活动,由教师描述每个孩子的相貌特征,让大家观察后猜测,由此感受每个人独特的地方。教师还可以组织听辨自己和他人的
49、声音的活动,让大家发现每个人说话的声音是不同的等。然后教师可以组织自画像的活动,让儿童能用更直观的方法发现自己的特点。这些活动有效地开启了主题的大门,让儿童开始关注起自我,为接下来的活动做了充分准备。当然,在有些主题设计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从情感的激发或经验的积累出发,把认知环节放到后面,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提升和推进。2、情感体验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儿童是处于自我中心状态向去自我中心发展的。通常比较难以区分主客观世界,把世界看作与自己的感觉、情感、想象、经验是同一的。因此,让儿童在亲历过程中去感受某种愉悦或痛苦的体验,才能逐步走向情感的迁移。如在“认识自己 ”的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语言交流活动 “喜欢和不喜欢” ,让儿童相互讲述喜欢吃的东西和不喜欢吃的东西,喜欢的玩具和不喜欢的玩具等,引发儿童对自己情绪的体验,并由己及彼地了解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情感。3、实践尝试社会性是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反应。因此,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训练是重要的教育环节。社会性主题活动应为儿童提供多种实践操作的机会,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儿童提供模仿的榜样,让儿童通过直接学习进行社会性行为的练习。同时实践活动能使儿童能与他人产生许多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结成、维持和处理来进一步学习交往方法,从而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社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