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109.42KB ,
资源ID:1122410      下载积分: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12241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研究生思想政治常考试题及答案.doc)为本站会员(h****)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研究生思想政治常考试题及答案.doc

1、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一、系统自然观 二、人工自然观 三、生态自然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一、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二、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 一、

2、分析和综合 二、归纳和演绎 三、从抽象到具体 四、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第二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 一、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 二、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三、直觉与顿悟思维 四、移植、交叉与跨学科研究方法 第三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一、数学方法及其作用 二、系统方法及其作用 三、复杂性思维及其方法 第四节 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 一、科学实践的方法 二、技术活动的方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 三、

3、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一、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支撑 二、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 三、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文化 第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 二、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 三、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 四、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与特征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历史形成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创新型国家建设 一、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特征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 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四、增强

4、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思考题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5、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6、如何理解 18、19 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7、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8、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9、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

5、的特征?10、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11、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1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13、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14、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15、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16、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17、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1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19、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20、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实验三者的关系如何?2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

6、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2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2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2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2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27、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28、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29、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30、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31、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32、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

7、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义?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P23+下面(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 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 实验为 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 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 生提供了借口,最 终导致人类认识 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 别、运 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

8、自然界的辩证 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 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 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 质世界的普遍 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 16-17 世纪的自然哲学家们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 类 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1它 为马 克思主 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 义思想基础。它 强调 自然

9、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 观的羁绊, 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 自然观的传统。2它 为马 克思主 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 论前提。它培植了求 实 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 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系统自然观 P47第一,它们都围绕 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 题,丰富和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自然观的本体论、

10、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 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

11、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致命了发展方向和目标。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主要包括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 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系统自然观 的意义1、它丰富和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自然 观中的物质观、运 动观和时空观 。2、它 实现 了从认识 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 义自然观在认识方面的发展。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 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

12、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 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4、它重视 系统演化中 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 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人工自然观的意义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 实践活动 ,关注最能体 现人的本质力量对 象化的创造领域,草缺了遗忘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 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 发展了马克思主 义自然观。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客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

13、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 动性、自然史和人 类史的辩证统 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3、它不仅 突出人的主体性和 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 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 类和自然界关系 进行的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观的意义1、它倡导 系统思 维方式, 发挥人的主体 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

14、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2、它促使人们重新 审视和辩证理解 “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热烈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5、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一种优化有人的系统的自然观,是自然主义 人道主义 共产主义的“三位一体”的科学理论。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15、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求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6、,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其次,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被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甚至是生存危机。因此,马克思提倡的尊重自然、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摆正人类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思想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行动指南。1、如何理解 18、19 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在 19 世纪 40 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18、19 世 纪自然科学的成就,特 别 是三大发现 是马克思、

17、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科学技术基础。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 18 世纪中叶和 19 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 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市场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 为生产财富的手段,社会

18、对技术的需要把科学推向前进(二)思想背景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技术史、工 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三)科学技术基础18、19 世 纪自然科学的成就,特 别 是三大发现(四)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 历史形成过程,是随着 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概念为核心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科学技术的作用;科技与社会变革关系;科学对人的解放。辩证唯物主义:科技与哲学关系;辩证逻辑与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方法论等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批判宗教和唯心主 义的精神武器,是

19、对 自然的认识和解释,是一般精神产品技术体现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体现人对自然的能动改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 术思想, 对科学技 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 马 克思主义 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 论和认识论。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 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 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技术在本质上是人的本 质

20、力量的对象化。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 。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 产关系的 变革。2国外学者对技 术本质特征的研究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主要体 现于欧美技术哲学和日本的技术论中,其中存在工程学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日本技 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 “方法技能说”、 “劳动手段说” 、“知识应用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马克思主义认为,技 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

21、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 的技术是指人类 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 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 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 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 术 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 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 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 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 积性的统一。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1、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化趋势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各门学科之间的移植和渗透日益突出,学科的分化与综合日益

22、加强等原因,从而导致现代科学技术整体化趋势的出现。2、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化,是指门类繁多的各门科学技术之间,日益紧密地相互联系在一起,逐步形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3、现代科学技术整体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一系列边缘科学的出现;学科在分化基础上的综合发展;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各门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一系列横向科学的产生;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的社会化;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日益加强,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等。1.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 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

23、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基础科学、技 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2.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 术和 产业技术构成。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 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实验技术、基本技 术和产业技 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

24、涵了知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 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本质。继承和创新是科几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总是不断地积累、总结已有的知识和成果,同时又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创新。继承与创新,是科技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连续性和间断性、渐进性与突变性的对立统一。 “白手起家,从零开始”是痴人说梦。 (1)继承性 科技方面的每一步发展,都是从已有的科技水平出发的,都是以前人或

25、其他人已经创造出的成果为基础的,没有绝对的“从零开始” 。继承是指承受历史上积累起来的科技成果,其内容包括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科学事实等方面的继承。继承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充满革命批判精神。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善于继承的人才可能做出创新。 (2)创新性 单纯的继承只是科技知识的延续和保存,创新才能使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科学技术上的创新,是指科学技术发展实现某种质的变化,包括新现象和新规律的发现、新方法的运用、新思想和新理论的提出,等等。常见的创新是 对已有科技知识的补充、修正或推广,是科技发展中的量变,是渐进的过程。而所谓的“科学革命” ,则是一种质变,一种飞跃,是在否定旧理论的基础上建

26、立新理论。 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则是继承的发展。应通过读书学习、学术交流,努力继承前人或其他人的科技知识、科学思想和方法,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 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

27、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是客观的物质因素和主观的精神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技术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一种实践活动。1、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1)生产实践是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1)生产实践是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源泉生产实践为科学技术产生发展提供基本认识材料。生产经验乃是自然科学产生发展的基本源泉,而自然科学则是生产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恩格斯说:

28、“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2)生产实践的需要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实践主要从两方面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第一,生产经验需要加以总结,从经验上升为理论,才便于推广;第二,生产实践中面临的问题,需要科学技术加以研究解决。(3)生产实践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观察与实验的手段(4)生产实践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人力、财力和物力保证(5)生产的发展为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开辟新领域2)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对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也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巨大的制约作用。(1)社会制度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举例:托马斯碱性炼钢炉;欧文斯发明了制瓶机;贝尔垄断专利等

29、。(3)军事对科技发展的影响3)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一方面哲学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科技方面的新成就不断丰富哲学的内容,改变着哲学的形式;另一方面哲学又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科学技术发挥指导作用。4)社会整体科学能力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社会整体科学能力,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速度。 科学技术研究队伍的集体研究能力; 实验技术装备的质量和数量; 图书和情报等信息资料; 科研工作的组织管理; 科技教育及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等要素组成。2、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 不同学术观点、学派之间的争论 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各门学科之间的移值与渗透 分化与综合1)科学理论与实验之

30、间的矛盾(1)科学实验是推动科学理论的基础理论源于实践。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科学实验所积累的事实材料是科学理论建立的直接根据和来源;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实验是检验科学假说使之成为科学理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2)科学理论对科学实验具有指导作用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科学理论对科学实验有指导作用:第一科学理论是确定科学实验目的的依据;第二实验的设计和实施必须在有关理论原理的指导下进行;第三实验结果必须运用科学理论进行总结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3)理论与实验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2)不同学术观点、学派之间的争论3)继承与创新4)各门学科间

31、的移植与渗透5)分化与综合科学技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发展是一个文化过程。一、技术系统发展的基本动力 技术产生和发展直接取决于社会的需要,因此需要是任何时代技术发展的动力。 要让社会需要推动技术发展,必须通过技术目的的设定来实现。技术目的规定了技术活动的指向,从而成为人们从事技术创造的准则。 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导致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技术发展过程也是继承与突破、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二、技术革命及技术发展趋势技术革命则不同,它指的是由于一项新的技术或一群新的技术的出现,而导致整个技术原理的根本改变和整个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划时代的提高。比如蒸汽机技术的出现导致了欧洲工业

32、革命的出现,电力技术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能源机制。半导体技术的出现,使通讯领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场技术革命的到来,必然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经济的大繁荣。自 1543 自然科学革命以来,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且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就是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理论要素就是分析与综合相互映照、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过程,历史与逻辑相互统一

33、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一)分析分析 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以及阶段,分别加以研究考察的方法。(二)综合综合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侧面、属性以及阶段按照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全貌、本质和规律的方法。(三) 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有机结合形成辩证思维,构成了对事物过程的完整认识;分析与综合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分析是研究,综合是创造。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创新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不竭动力和灵魂。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的创新思维就是思维要素的辩证组合与重新配置。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表现为运用规范性的辩证思维形式。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具有收敛

34、性与发散性、逻辑性与非逻辑性、抽象性和形象性的对立统一等辩证思维的特征,这些具有对立方向的特性之间保持张力是创造性思维及其方法的典型特征创造性思维有四个特征:鲜明性、独创性、批判性、前瞻性。关键是如何把握。我想:首先要了解熟悉传统与创新的基本内容,比较两者有何不同;二是分析不同,是内容不同还是形式不同,如果是内容或性质不同,那么说明具有独创性;三是要确定新的思想是否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批判和补充,如果仅仅是阐述、解释,不能叫创造性思维;四是创新性思维重点关注的不是过去和现在,重点是将来。回答了将来会怎样改变、怎样发展、结果会怎样。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

35、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恩格斯指出,数学: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数学方法是一种关注事物的形式和抽象结构的思维和科学方法,它抽象地表达事物的空间关系与数量关系。数学方法注重抽象、模型化,是我们可以把自然研究对象高度抽象、转化为人工模型,

36、抽象其中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一)数学方程方法让人们理解了在一定条件下,特定生态系统的运行。(二)数学建模方法是科学家考察和介入自然事物的中介与桥梁;数学在建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数学模型比实物模型更能够反映事物内在属性的抽象关系。(三)数学统计方法是人类对事物总体数量、类型及其关系的认识方法。数学统计方法对于认识事物总体状况、分布状态及其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四)数学实验方法是把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在计算机上以数学方法设计实现的理想实验。数学实验方法丰富了实验的概念,扩展了实验的内容。是一种理想化的数学实践。5、 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移植、交叉与跨学科研究方法,是创

37、造性思维的两种有效方法。(一)移植方法所谓移植,即把在其他学科中已经运用的方法或研究方式移到要研究的新领域或新学科中,加以运用或加以改造后的研究方法。它包括:概念移植、对象移植和方法或技术移植等。(二)学科交叉或跨学科方法1、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2、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亦称多维融贯方法。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系统方法是指 20 世纪 40-90 年代出现的系统科学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的总和,这些方法对于从横断方面抽象认识对象的物质结构、能量流动

38、和信息传递有重要的作用。把研究、创造和发明对象看作是系统综合整体,并对这一系统综合整体及其要素、层次、结构、功能、联系方式、发展趋势等等进行辩证综合地考察,以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一种思维方法。复杂性方法是在借鉴传统科学方法的基础上,以辩证法为理论取向的一种方法。复杂性方法是一种综合的方法,侧重把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还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考结合起来。复杂性思维把事物本身的复杂性特征凸显出来,让人们更加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复杂性状态和性质,考虑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思维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在科学上以多样性、相关性和整体性为主要特征。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39、?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自然观察是指人类对自然现象不作任何人工的变革而进行的一类观察。实验观察是通过对自然现象或事物人为进行积极干预后所进行的观察。实验观察是一种比自然观察更强有力的认识手段。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观点:理论依赖于观察,而观察则是独立于理论之外,不受理论的影响。这种观点有它的合理之处,但是,传统认为观察独立于理论之外,不受理论影响的看法则是片面的,错误的。这种观点不能解释现代的许多观察事实。现代的观点认为:不存在所谓纯粹的中性观察,提出“观察渗透理论”的新见解。从科学研究的实际进程看,应该说,后一种观点是合理。观察之所以渗透理论,首先是因为观察不仅

40、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人在观察过程中必然对外界的信息进行挑选、加工和翻译。这就与人的理论知识背景有关。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理论指导、甚至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陈述。其次,观察之所以渗透理论还因为观察一般总要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仪器) ,而观察工具是理论的物化。我们在科学研究中所运用的每一台仪器,都是以某种或某些理论假说(假设)为基础来进行设计的。最后,观察之所以渗透着理论,还因为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来自客体的信息被编码记载下来,而科学语言总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着。当使用语言时,理论的框架也就出现了。由此可见,理论在观察中既起着 “定向” ,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收外界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