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112.50KB ,
资源ID:1144297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1442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武汉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师个人课题.DOC)为本站会员(国***)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武汉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师个人课题.DOC

1、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师个人课题“木兰文化”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研 究 报 告黄陂一中盘龙校区 冯 宁摘 要该课题以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导,调查了解黄陂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通过开发利用“木兰文化”这一本土资源,切合实际开展美术鉴赏教学实践研究。以师生同步开发“木兰文化”的模式开展行动研究。一方面,教师开发“木兰文化”校本课程。以同行合作、专业互补的形式编制“木兰文化”美术鉴赏校本课程。另一方面,以“研究性学习”为实施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木兰文化”专题研究。按照甄选研究专题、开展研究活动和展示研究成果三个步骤完成开发活动。充分挖掘“木兰文化”中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2、,紧扣学生的学习需求,利用“木兰文化”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案例研究。该研究丰富了课程内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从而更好的传承“木兰文化” ,弘扬木兰精神。关 键 词 “木兰文化” ;美术鉴赏;开发;利用研究问题一、研究目的(一)通过对“木兰文化”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更新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课程开发意识,提高教师利用各种资源生成课程计划、对课程资源有效整合与运用的能力。(二)制定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方案,尝试采用师生同步开发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开发“木兰文化”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教师为主体开发“木兰文化”来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通过一系列研究举措实现师生双赢。二、研究意

3、义开发利用“木兰文化” ,能满足本地区美术鉴赏教学需求,符合高中美术课改要求,顺应素质教育发展趋势,其意义有以下三点:1丰富课程内容,完善校本课程。“木兰文化”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不仅提高了美术课程的适应性,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满足本地区学生学习美术的需求,而且还可以实现学校美术课程的创新,促进校本课程特色的形成。2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木兰文化”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提升美术教师主动开发课程意识,从而促进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3传承地方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木兰文化”作为一种“道德型”文化资源,符合民族文化注重人的锤炼与修行这种社会人伦的美学规范,折射出爱

4、国、爱家的传统美德,有勇有谋的开拓精神,正视困难的雄略心境,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三、核心概念“木兰文化”的概念界定:发端于西汉文帝时期黄陂北部山区大城谭村(古称双龙镇)巾帼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以“家国情怀”为核心,以“忠孝勇烈”为基本内容的一种道德型民族传统文化的总和。美术鉴赏的概念界定: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一、研究背景从教材的适用性来看,黄陂区现行使用的湘版美术鉴赏教材中虽然有一些地方素材,但均取自湖南当地的民俗特色资源,对于本地区学生而言

5、过于生疏,很难引起共鸣。 “木兰文化”作为湖北省优秀的地方文化资源,在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方面具有开发潜质,能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性资源。 高中一线美术教师重技法课轻鉴赏课,缺乏课程开发的意愿与知识储备。为适应当前高中课改趋势,改善本地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开发“木兰文化” ,建设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课程文化,从而促进学校美术课程人文性质的回归。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20世纪后半叶,国外美术教育存在重视传统文化的倾向。英国、埃及、印度、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在学校美术课程中按一定比例导入本国的传统美术内容。欧美等西方国家对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较早,在利用本国地方文化上有较丰富的经验,

6、他们都试图开发出一种开放性、综合性、适应性的美术课程资源。我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开始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美术教科书,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变和再创造,灵活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增强美术教学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 ”因此,开发利用美术课程资源受到了应有的重视。美术教育学者郭祯祥倡导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应深入寻求艺术教育与人文活动、地区文化认同与多元文化、物质环境与精神世界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资源中共同的切入点,从而开发具有丰富性、关联性、回归性和严密性特

7、征的美术课程。我国开发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的举措日趋完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强调文化归属。众多一线美术教师在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已取得显著成果,其形式大多以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编写校本教材和地方美术志为主。国内外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成果,为笔者开发利用“木兰文化”提供了宝贵经验。研究程序一、研究对象 高二年级学生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学习有关文献资料,查阅“木兰文化”相关地方历史、民俗活动、历史遗存、自然景观等文献,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2调查研究法:对本地区美术教师进行美术鉴赏教学现状访谈调查,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木兰文化”课程资源调查。3

8、个案研究法:以“木兰文化”为切入点,在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以小见大,深入探究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4实验研究法:以黄陂一中盘龙校区为实验点,对“木兰文化”的开发利用进行实验教学,探索教学规律,为本研究提供实证材料。 三、研究过程1、准备阶段(2014.32014.9) 开展“木兰文化”相关资料的收集工作。到文化遗存现场去拍摄、写生,参加民俗活动,参观木兰文物馆和文化站,收集、整理文本、图像资料。完成课题评审书的填写与申报,拟定课题的研究步骤。2、实施阶段(2014.92015.9)设计“木兰文化”课程资源调查问卷 ,进行问卷调查。设计黄陂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访

9、谈提纲,开展调查、访谈及资源调查统计。依据调查分析的结果,师生同步开展“木兰文化”开发活动。学生开展“木兰文化”专题研究性学习,按照甄选研究专题、开展研究活动和展示研究成果三个步骤完成开发活动,完成学生开发成果汇集 。教师开发“木兰文化”校本课程,搜集、整理“木兰文化”资源,初拟、改编“木兰文化”美术鉴赏校本课程 。以湘版美术鉴赏教材为依托,利用“木兰文化”进行课堂教学案例研究,调整“木兰文化”美术鉴赏校本课程 ,并撰写了相关论文及案例。3、总结阶段(2015.92015.12)整理读书笔记与研究成果,申请结题并撰写结题报告;编辑结题成果汇编 、“木兰文化”美术校本课程 ,做好结题的准备工作。

10、研究成果及分析一、完成了黄陂区美术鉴赏教学现状及“木兰文化”课程资源调查,并撰写了调查报告。(一)完成了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调查主要针对区内 6 所高中计 13 位美术教师和 1 位美术教研员就黄陂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进行走访调查和集中访谈。结合教师访谈结果,笔者得出以下结论:(见附件一、二)1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尚属空白受访教师均依照湘版教材授课,仅有 2 人选取过教材以外的零星素材作为教学内容。所有受访教师均只采用讲授法进行课堂教学,没有人开展过课外美术活动。14 位受访教师均未开发、利用过“木兰文化” 。2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知识储备目前区内在职的美术教师在大学时没有系统学习课程开发的

11、相关理论,职后培训也未引起足够重视,导致知识结构老化,教研水平有限。囿于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地方课程开发尚处于“屏蔽”状态。3教师开发利用“木兰文化”的态度积极通过访谈调查得出,受访教师在认识到“木兰文化”作为本区特色文化资源有待挖掘的同时,勇于面对开发利用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愿意尝试开发“木兰文化”校本课程。(二)完成了“木兰文化”美术校本课程资源的初步调查针对学生开展“木兰文化”课程资源调查,对“木兰文化”中的资源进行需求评估,便于合理选取“木兰文化”中的课程资源,有效实施美术鉴赏教学。笔者针对黄陂一中盘龙校区高二年级 1 至 8 班全体学生,共计 437 人就“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程的看

12、法” 、 “对木兰文化的熟悉程度和开发木兰文化的设想”采取问卷调查(见附件三) ,并统计了相关数据。学生有效问卷 435 份,回收率为 98。通过调查分析得出:1、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程的看法非常喜欢上美术鉴赏课的占 16,喜欢的占 47,一般的占 32,不喜欢的占5(表 1) 。认为美术鉴赏教学中加入“木兰文化”相关内容很有必要的占 21,有必要的占 64,无所谓的占 13,没必要的占 2(表 2) 。由此得出,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开发利用“木兰文化”具有一定可行性,学生乐于接受这一资源,但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调动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程的兴趣。 表 1表 22、学生对“木兰文化”的熟悉程度调查数据统计

13、得出,学生对木兰故里、木兰传说以及“木兰文化”在宗教、建筑等方面了解甚少。如问卷第 15 题中认为“木庐干砌”是珍贵木材占 52,选择遗存文物的占 28,选择民间工艺的占 13,选择建筑手法的仅占 7。 “木庐干砌”是“木兰文化”在建筑方面的一大特色,木兰建筑受气候影响采用这一手法建成。 “木庐干砌”作为一项民间技艺已公示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一数据显示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关注度很低。3、学生对开发“木兰文化”的设想 问卷中关于这一内容设计了一道开放式问题,学生们的设想极富创意。比如学生以导游身份,模拟旅游推介活动;话剧演出,扮演花木兰不同时期的身份(淑女木兰、将军木兰和士兵木兰) ;登木兰

14、山比赛体验木兰拼搏精神;“木兰风情”摄影大赛;外出写生等多种形式。从学生开发“木兰文化”的设想看,学生对“木兰文化”这一本土资源很感兴趣,愿意尝试自主开发。以学生为主体的开发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探索的强烈愿望,从而达到有效改善学习方式的目的。二、 开发层面:采取师生同步开发模式,更重视学生开发活动。(一)完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开发活动以“研究性学习”为实施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木兰文化”专题研究。重视学生开发活动,让教师成为“配角” ,让学生成为开发“木兰文化”的“主角” ,最大限度的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验、去创新。1甄选研究专题学生自主选题。学生把握科学性、创新性与可行

15、性的原则,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研究专题,认真填写研究性学习学生选题汇总表 。经统计,笔者任教的高二年级共征集“木兰文化”专题 14 个,分别为花木兰的故事 、 我为木兰塑像 、 木兰牌坊 、南寨门 、 木兰山 、 木兰辞 、 巾帼英雄花木兰 、 木兰寺庙 、 木兰山上的八卦图 、 木兰情 、 木兰山水 、 木兰组歌 、 木兰老房子 、 木兰庙会 。教师将征集的 14 个专题进行审核。虽然学生自主选题存在选题过于浮泛、重复性选题较多、美术学科特色较弱等些许问题,但大部分选题均是小切口,具备深入研究的可能性。通过删除不合理的专题、整合重复性专题,共有 7 个选题通过审核,分别为木兰传说的由来 、 南寨

16、门的研究 、 木兰古坊的造型特点 、 木兰自然景观 、木兰诗歌与绘画 、 木版年画追寻木兰古画 、 木兰庙会的种类研究 。2开展研究活动采取弹性课时制度,组织学生以课外活动和课堂讨论两种形式开发“木兰文化” 。(1)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到“木兰文化”遗存现场去拍摄、写生,以实地考察的形式研究木兰自然景观这一专题;采访当地人,详细记录访谈内容。以访谈调查的形式研究专题木版年画追寻木兰古画 ;通过参加木兰庙会等民俗活动来研究木兰庙会的种类研究这一专题,切身体验“木兰文化”的民俗氛围;参观木兰文物馆和木兰山风景管理处,搜集“木兰文化”的现存资料来研究木兰传说的由来 、 南寨门的研究 、 木兰

17、古坊的造型特点三项专题。整理研究资料,将参观时搜集到的文本、图像资料按专题分类整理,培养了学生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2)开展课堂讨论,进行研究学习。在每周三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课上,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究专题。一方面,各小组成员间加强沟通与交流,打破学科间封闭的状况,以美术为切入口进行跨学科探究活动。同学们踊跃提出对专题的见解,展开深入讨论、争论和辨论活动,并在课堂讨论中开拓思路、修正观点,不断产生更多的问题,让研究性学习深入推进。另一方面,美术教师与其它学科教师组成专家团队进行指导。如在研究木兰诗歌与绘画这一专题时,学生通过咨询文综学科的教师多角度探究专题。3展示研究成果(1)举办木兰艺术周活动

18、。以“木兰根”诗歌朗诵比赛、 “木兰情”绘画作品展、木兰雕塑展、 “木兰山”摄影作品大赛、戏剧演出和“木兰风光”DV 大赛等多种活动来展示研究成果,弘扬木兰精神。(2)召开研究成果报告会。在会上开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将研究成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鼓励学生总结研究经验。并将评选出的优秀作品上传到网上,并整理学生开发成果汇集 ,推广活动成果。虽然“木兰文化”专题研究活动在人力、物力方面都很难控制,但学生自主开发的热情和成效是值得称道的。(二)以合作开发的模式编制了部分“木兰文化”美术校本课程。 成立“木兰文化”美术校本课程编制小组,启动合作开发模式。形成同行合作、专业互补的研究

19、共同体,编制了部分“木兰文化”美术校本课程。 (见附件:“木兰文化”美术鉴赏校本课程)1、以“同行合作”的形式编制课程。联合区内兄弟学校的美术教师,与黄陂区教研室携手,共同拟定“木兰文化”美术校本课程的编制方案。由区美术教研员定期组织召开“碰头”会,就黄陂区五中、六中、七中三所学校的美术鉴赏教学现状展开讨论,集中探讨“木兰文化”相关资源与美术鉴赏教学的适应性,通过同行之间交流教学经验,合作拟定“木兰文化”美术校本课程。2、以“专业互补”的形式编制课程。组织校内语文、音乐、历史等学科教师合作编制“木兰文化”美术校本课程。由于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同,处理同一课题的视角也会有差异。其中,语文学科教师负责

20、“木兰文化”相关诗歌、散文等形式的研究;音乐学科教师负责“木兰文化”为主题的音乐、戏曲等形式的研究;历史学科老师负责“木兰文化”负责革命历史专题研究。不同专业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构建系列化、综合化的课程。通过编制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初步编制了“木兰文化”美术校本课程的 10 个篇章,分别为“木兰文化”之绘画篇 、 “木兰文化”之建筑篇 、 “木兰文化”之雕塑篇 、 “木兰文化”之工艺篇 、 “木兰文化”之宗教篇 、 “木兰文化”之文学篇 、 “木兰文化”之音乐篇 、 “木兰文化”之戏剧篇 、 “木兰文化”之革命篇 、 “木兰文化”之民俗篇 。“木兰文化”校本课程的编制打破了将开发校本课程视为编

21、写教材的误区,而是在利用层面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打磨、调整校本课程,实现进一步开发。三、利用层面:启动实践开发模式,完成了“木兰文化”教学案例研究。(一)实施了“木兰文化”美术鉴赏案例教学依照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美术鉴赏”学习领域的相关要求,抽取“木兰文化”美术校本课程中的两个篇章,通过“木兰文化”课程资源分析、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反思三个步骤进行教学案例的实践研究。案例一:雕塑篇(结合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籍设计教学) (见附件七)案例二:建筑篇(结合教材第三单元第十二课地域的永恒魅力设计教学) (见附件八)结合现行使用的湘版教材在两个特色,对案例编排作调整。其一,大文化观的理念。与普通

22、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相贴合。在案例二地域的永恒魅力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通过三个活动让学生在宗教、文学、艺术的多重情境中完成美术鉴赏活动。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对“木兰文化”各类建筑有所了解。在学科本位基础上,构建鉴赏学习与德育渗透相结合的“理念性设计” 。其二,主题性课题居多。本区美术教师普遍反馈出备课难的情况。由于教材的课题弹性很大,教师处理教材的自主空间就很大。其中案例一心灵的慰籍最初是利用校本课程中“木兰文化”之宗教篇的相关资源。由于学生对宗教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初次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课后,将宗教主题改成以学生较为熟悉的雕塑为载体,在学科本位基础上理解木兰精

23、神幻化成信仰,将宗教意味弱化,结合“木兰文化”主题再次实施教学,教学效果有明显改善。课程资源的利用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不在乎搜集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重要的是能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校本课程作调整。(二)以实践开发的模式调整“木兰文化”美术校本课程“木兰文化”美术校本课程进入教学实践阶段,启动实践开发模式。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课程开发理念,源于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施瓦布和斯滕豪斯提出的“实践的课程模式”理论。开发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利用“木兰文化”美术校本课程进行美术鉴赏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木兰文化”美术校本课程。如笔者在对湘版教材第三单元第六课战争与和平进行课堂教学后,对校本课

24、程作了很大调整。本课在“烽火木兰”这一专题最初是选取“木兰文化”中的革命历史题材,课后文、理不同科的班级反馈不一,鉴于理科班学生对黄麻起义的历史知识匮乏的情况,笔者重新编排“烽火木兰”的课程资源,选取“木兰传说”中花木兰替父从军、为国征战的故事展开,以弘扬木兰精神的层面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效果较之前有很大改观。几经改编后的案例心灵的慰籍中,笔者设计了比较赏析与探究赏析两个环节的问题探究活动展开教学,将木兰殿中的木兰塑像与帕特农神庙中的雅典娜雕像进行比较赏析(形象 PK、气质 PK、制作工艺 PK、木兰传说 PK 古希腊神话传说) ,将“木兰文化”中不同类型的雕塑作品置于文化、宗教与历史的多

25、重情境中进行探究赏析,两个活动以递进的形式将作品赏析逐层推进,成功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另外,在本案例中做到学科本位与教育功能并重。让学生通过赏析木兰主题性雕塑作品,感受有勇有谋、爱国爱家的木兰精神,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开展教学,从而达到育人目的。开发“木兰文化” ,需要“活教材” 。所谓“活” ,是指紧扣教材的同时灵活的运用教材,适时的更新教材。以现行使用的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为依托,实现以“木兰文化”为主题内容的课程更新。将“木兰文化”校本课程中的资源按照湘版教材对应篇章,对已有课题、框架进行改造。参与编制的教师依据教学案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整,将“木兰文化”美术校本课程中的部分篇章修改

26、为木兰绘画 (结合湘版教材第三单元第九课各异的风土人情设计教学) 、 木兰工艺 (自编教材瓷器古韵中国古代工艺美术设计教学) 、木兰建筑 (结合湘版教材第三单元第十二课地域的永恒魅力设计教学) 、 烽火木兰 (结合湘版教材第三单元第六课战争与和平设计教学) 、 木兰宗教 (结合湘版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籍设计教学) 。在利用层面,引导教师和学生从基于教科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资源的教与学。精心调整所编课程,通过挖掘“木兰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行资源提升。笔者在数个章节中挖掘到“木兰文化”鉴赏资源中隐性的教学内容,以“木兰文化”中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情感来增强所编课程的内蕴。(三)撰写了课题相关的论文、

27、教学案例论文发表、获奖:1论文谈“木兰文化”与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整合获省教研室一等奖2论文论“木兰文化“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利用获市教科院三等奖、区教科室一等奖3论文谈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发表于黄陂教育2014 年第 3 期4论文规划小组分工,促进主体参与获区教育学会一等奖 教学案例获奖:1教学案例地域的永恒魅力获市教科院二等奖2教学设计人间生活“木兰文化”民俗篇获区教研室一等奖3教学案例心灵的慰藉“木兰文化”雕塑篇获区教研室二等奖研究成效及分析一、增强了美术课程的适应性与人文性,实现了课程创新。研究中所编制的“木兰文化”美术校本课程为现行使用的湘版美术教材作了有力补充,其中木兰绘画 、

28、木兰工艺 、 木兰建筑 等课例以“木兰文化”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核心,让学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和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其适用性更强,具备较强的推广价值,对于改善黄陂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大有裨益。本研究增强了美术课程的适应性,建设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课程文化,从而促进了学校美术课程人文性质的回归。实现了课程创新,有效推动黄陂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在课程上的结构性变革。二、提高了教师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的能力,拓展了研究者的学术空间。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建立了研究意识,认识到开发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在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做了大量关于课程资源开发的文献检索工作,

29、拓宽了自身的角色定位与教学视野。笔者深入学习校本教材编制的相关理论与科学方法,掌握了开发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的方法,提高了利用各种资源生成课程计划、对课程资源有效整合与运用的能力,养成学习、反思的思维习惯,拓展了自身的学术空间。三、激发了学生美术学习的热情,有效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为主体开展“木兰文化”专题的研究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探索的强烈欲望,让学生对地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美术学习的热情。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 中提出“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指导学生开题环节,引导学生进入研究状态,了解专题研

30、究的基本流程,做到教师主动参与,学生自主研究。无论是师生开发行动研究,还是美术鉴赏教学案例研究,都从自主、合作、探究三个维度全面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深入研究的设想一、研究局限本课题在宏观上提出一个研究视角,尽管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但研究对策还不能彻底解决当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具体问题,研究措施还有待教学实践的推进而不断调整。局限一:由于笔者研究水平有限,加之研究周期较短, “木兰文化”利用环节还存在很多问题,大大削弱了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以至于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还有待观察。局限二:本研究以笔者所在学校(黄陂一中盘龙校区)开展案例研究,针对本校的一些开发利用的措施只适应本

31、区某一个学校或几个学校。受地域限制,推广作用有限。二、研究展望展望一:构建研究型的学校文化。深化研究成果,让“木兰文化”在美术教学中开发与利用成为学校教育科研的新走向。将地域特色资源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重塑学校的研究氛围,增强学校的人文底蕴。 展望二:实现网络课程管理系统。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全部实现网络系统管理,形成有力的技术支撑。以交互式网络平台开展美术鉴赏教学,更好的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实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在课程管理技术上的更新。展望三: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编制校本教材,为国家与地方课程作有力补充。本课题的发展价值在于开发地域特色文化方面有研究空间,笔者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将作深入、持续研究。 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1(美)拉尔夫史密斯.艺术感觉与美育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