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9 ,大小:341KB ,
资源ID:1172306      下载积分: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17230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doc)为本站会员(h****)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doc

1、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1 教育概述1.1.1 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一、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二、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 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 社会属性永恒性、 (有人就有教育,与人类共始终)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继承性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学说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神话起源说 朱熹 最古老的观点,教育由人格化的神 创造的生物起源说 利托尔诺沛西能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

2、之中, 甚至存在于动物世界中心理起源说 孟禄 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说 凯洛夫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经验 传递二、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不分化 平等性 原始性(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中国的教育夏朝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学)西周学在官府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隋唐科举制度宋元明清 程朱理学、 (朱熹的四书集注 ) ,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 中庸 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 尚书 礼记 易经 春秋 )2、古代西方的教育国家 特点古代印度 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古代埃及 文士(书吏)学校,以僧吏为师雅典教育 德

3、智体美和谐发展 (政治家和商人)古希腊斯巴达教育 军事训练和政治思想的灌输,军人古代罗马 家庭教育,培养雄辩家。中世纪欧洲 教会教育:教士和僧侣骑士教育:封建骑士文艺复兴时期欧洲 人文主义,反封建专制,个性解放3、近现代社会的教育近代:1、公立教育的崛起,2、教育世俗化,3、义务教育的普及(德国)4、教育法制化现代: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实现民主化,3、教育多元化,4、教育终身化,5、教育全民化,6、教育技术现代化、1.2 教育学的概述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一、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1、 孔子:论语仁、礼、因材施教2、 孟子:性善论,明人伦3、 荀子:性恶论4、 墨翟:尚力(注重劳动人民

4、的地位) 尚贤(统治者应当是有贤能的人) 实用技术5、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体现原则:预防性、长善救施、及时实施、启发诱导、循序渐进、藏息相辅(劳逸结合) 、学习观摩。二、萌芽阶段西方的教育1、 昆体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2、 古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雄辩,问答法,产婆术(通过问答方式给学生以启发) 。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儿童的自然发展。教育学的创立阶段一、教育学科的建立1、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提出“泛智

5、”教育,班级授课制。2、 卢梭:爱弥儿 ;“性善论”3、 康德:康德论教育 ;将教育学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4、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 ,教育心理学化。5、 洛克:教育漫话 ;白板说。6、 斯宾塞:教育论为未来“完美生活”做准备。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旧三中心论:“课堂中心” “教材中心” “教师中心” 。2、杜威:使用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民主主义与教育 ,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 “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教育学的发展阶段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

6、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一本书。、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深刻分析教师作用、凯洛夫:教育学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马卡连柯:教育诗 、 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二、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1、布鲁纳:教育过程 “结构教学论” 、 “发现教学法”2、赞可夫:教学与发展 “发展教学论”五条发展性教学原则。3、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 、倡导“范例教学”4、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5、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认知、情感、动作技能。6、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发展学生潜力。1.3 教育目的1.3.1 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

7、念: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广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的培养目标3、课程目标4、教学目标1.3.2 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一、个人本位论:观点:个人发展的需要;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代表人物: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马斯洛、孟子二、社会本位论观点:个人依赖社会,满足社会需要代表人物: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荀子三:教育无目的论观点: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代表人物:杜威四、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观点: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人物:马克思主义1.3.3 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一、

8、社会依据1、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2、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二、人的依据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2、人的发展需要1.3.4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人的全面发展五育之间的关系:1、五育各有其独立性2、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3、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1.4 教育的基本规律1.4.1 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教育要循序渐进2、阶段性进行针对性教育3、不平衡性抓住发展关键期4、差异性教育要因材施教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 观点 人物内发论 内在因素(需要、成熟、遗传

9、 物质)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 赛尔、霍尔外铄论 外在力量(环境、教育、训练) 荀子、洛克、华生内在因素:先天遗传因素、集体成熟机制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外部环境:外在刺激强度、社会发展水平、个体文化背景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2、环境3、学校教育4、个体主观能动性1.4.2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制约教育的性;、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取舍2、教育的政治功能:促进政治社会化、培养政治人才;促进政治民主化;制造社会舆论或参与政治活动二、政治与生产力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才的培养规

10、格和教育结构、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三、教育与文化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影响和制约教育观念、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内容、教育管理体制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文化功能)传递和保存文化、筛选和整理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更新和创造文化1.5 教育制度1.5.1 学校教育制度一、学制的类型1、双轨学制:一轨是学术教育,为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结构为:大学、中学另一轨为职业教育,为劳动人民子弟所开设,结构为小学及其以后的职业教育。代表:英国,法国、前西德等欧洲国家2、单轨制学制原双轨制中学性一轨没有得到发展,群众性小学、中学迅

11、速发展,该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为小学中学大学代表:美国3、分支型学制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学制结构代表:苏联二、学制确立的依据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3、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4、人口发展状况5、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6、国内外历史经验的集成和发展1.5.2 我国学制的沿革时间 名称 地位1902 年 壬寅学制 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是没有实施1904 年 癸卯学制 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1912 年 壬子癸学制 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1922 年 壬戌学制 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第二章 中学课程2.1 课程概述2.1.1 课程的含义1、在我国,课程一词

12、始见于唐宋时期。2、课程最早出现在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3.博比特出版课程 ,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2.1.2 课程的类型1、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类型 特点 举例必修课程 所有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选修课程 兴趣、爱好、个性 书法课程2、根据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区分类型 特点国家课程 体现国家教育意志地方课程 满足地方发展校本课程 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3、以课程影响学生否认方式类型 特点显性课程 获得特定学历和证书隐形课程 伴随显性课程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4、以内容的组织形式类型 特点分科课程 单学科课程,最古老、最广泛综合课程 组合两门及以上学科活动

13、课程 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5、根据课程任务类型 特点基础型课程 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拓展型课程 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研究型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2.1.3 课程理论课程理论 观点 代表人物活动中心课程理论 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理论 杜威、克伯屈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以学科教学为核心 布鲁纳、巴格莱、赫钦斯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以适应社会发展为中心编制 布拉海尔德2.2 课程编制2.2.1 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含义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1、对学生的研究2、对社会的研究3、

14、对学科的研究2.2.2 课程内容一、课程计划1、含义课程计划是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主要依据。2、基本内容(1)课程设置(中心和首要问题) ;(2)学科开设的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二、课程标准1、含义课程标准是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指导性文件。2、意义(1)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2)教师进行备课的有效工具;(3)衡量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4)保证教学计划的性质和质量。三、教材1、含义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15、。2、编排方式直线式排列、螺旋式排列、过渡式排列3、教材编写的原则(1)强调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考虑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现状(4)体现各学科知识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学科和同一学科不同年级的衔接2.2.3 课程实施一、含义课程实施即将已经编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二、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2、学区的特点。3、学校的特点。4、校外环境2.2.4 课程开发一、课程开发的含义课程开发指通过精心计划的活动,开发出一项课程并将其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方案的过程

16、,它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阶段。三、课程开发的模式模式 代表任务 主要观点目标模式 泰勒 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组织、评价课程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 非常强调过程本身的育人价值、强调师生互动,提出“教 师即研究者”的课程思想环境模式 丹尼斯.劳顿斯基尔贝克 由分析环境、表达目标、制定方案、阐明和实施、检查与 评定五个部分组成四、课程开发影响的因素1、儿童的需要(1)儿童的成熟与心里特征直接制约课程开发。(2)儿童的兴趣与需要是制约课程开发的另一要素。2、社会的需求社会对课程的制约是从社会需要和社会条件,两方面发挥作用。3、学科特征学科特征是影响课程开发的

17、重要因素。2.2.5 课程评价一、课程评价的意义课程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课程的编制、实施及其结果进行评定。它既包括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也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二、课程评价模式模式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 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评价是为了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 标的差距。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 评价应当注意的是课程的实际效果而不是预期效果CIPP 评价模式 斯塔弗尔 比姆 评价不应局限于评价目标达到的程度,而应该是为课程决 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应该为课程改革服务。第三章 中学教学3.1 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1、教学的定义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18、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辩证统一。2、教学的特点(1)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辩证统一;(2) 、教学是好事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统一;(3) 、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二、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3.2 教学过

19、程、一、教学过程的含义1、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认识活动,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和健康的个性,从而促进学生身心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2、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1) 、教师(主导作用) ;(2) 、学生(基本因素之一) ;(3) 、教学内容;(4) 、教学方法二、教学过程的本质1、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引导性、间接性) ;2、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3、认识和实践统一的过程;4、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5、师生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过程;6、多重本质说。三

20、、教学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间接性规律)(1)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 、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主接;(3) 、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或智能 )相统一的规律 (发展性规律)(1) 、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实的基本能力。(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形式教育论:重思维轻知识;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实质教育论:重知识轻思维;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不

21、同步;教学必须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1)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2) 、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另一个必要条件(3)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教与学要相长。4、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育性规律)(1) 、教学具有教育性(2)知识是形成思想品德的基础。(3)思想品德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4)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5、智力因素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1)智力因素是非智力因素

22、的活动基础(2)非智力因素积极作用于智力因素(3)依据教学需要激发非智力因素确保智力因素能有效活动。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生动机。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查知识3.3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3.3.1 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二、目前我国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一)直观性原则1、含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述,形成有关事物具体清晰的表象,这一原则的提出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2、代表人物:1)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

23、见之” “闻之而不见之,虽博必谬”2)夸美纽斯: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前面,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3、分类:1)实物直观:实物、标本、实验等2)模像直观: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等3)语言直观:教师形象化语言描述4、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4)重视运用语言直观(二)启发性原则1、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2、代表人物:1)苏格拉底:“产婆术” ;2)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4、” ;3)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4)第斯多恵:“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3、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善于提问,设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发扬教学民主。 (三)循序渐进原则:1、含义: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2、代表人物:1) 学记 “学不躐等” “不陵节而施” ;2)朱熹:“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3、基本要求: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将系统的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四)巩固性原则:1、含义: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2、代表人物及观点:1)孔子:“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2)夸美纽斯:“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3)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3、基本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五)量力性原则:1、含义: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努力才能掌握。2、代表人物及观点:1)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