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议论文写作的辨析法与周密性2012 高考评卷作文组组长 余岱宗第一, 议论文写作倡导论证式语言,避免就事论事的描述性语言。辨析,就是维护论证周密性。辨析,意味着对论证对象进行剖解,发现其中各要素的关系。利用两个概念,或多个概念“辨”出其中的差异点和相似点:共同点之辨,是为了寻求共同点中的差异点,差异点之“辨”,是为了“辨”出特点。找到特殊点,是议论文论证的重要目的。 第二, 辨出特点,就要寻求议论文写作的相对周密性,避免论述的偏颇性。追求周密性,则要在论证过程中主动寻求潜在例外。找到例外,将例外吸纳入论证系统中,论证出所谓例外在那一个层面上呼应论点,这样的论证方法就是主动地去寻求论证的周密性
2、。第三, 如此,例外不断出现,意味着论证的层次越来越多。议论文论证就要寻求较深入的层次性,避免在单一层面上堆砌论据。论据的是拿来分析的,不是用来不证自明的。论据是用以提升论证的层次的,不是用来做单向的重复的证明。第四, 议论文写作倡导论题的集中性,避免论证对象的不断摇摆、转换。第五, 议论文写作倡导一定的批判性,避免空疏的人云亦云。(主要内容)第一部分:议论文的辨析力议论文论证过程中的不断辨析,最终是为观点的周密性服务。议论文是什么呢?议论文不是论点文,也不是论据文,而是论证文,议论文就要看论者如何论证。论点是靠论证 “辩”出来“逼”出来的。论证不是单靠一个大前提往下“压”,而是靠“求证”往前
3、“探”。抛出一个观点或一个关键词,就要寻求不利于己的潜在观点,瓦解了显在或潜在的反对观点。对立面消解了,观点的成立可能性就大了。议论文应带有辩论的技巧,辩论的技巧之一就是主动挑战自我的观点。挑战就是检验。论证的过程就是要想方设法检验你的观点的正确性。第二部分、议论文的层次性停留在一事一议的水准上,不懂得从多种事例中抽象出规律来。这往往造成议论文的论证无层次性。议论文要深入,就要有议论的层次性。所谓层次,不是为层次而层次,而是在“攻”“防”兼顾的论证过程中,将问题论“小”。什么是论“小”? 论“小”意味着不是简单地发布大道理,而是在约束话题的规模。一步步设定话题成立的条件,这一步步论述的的过程,
4、就能催生论证的层次性。论证是一环扣一环的工作。第一论点为第二论点服务,以此类推。这意味着论证不是一二三四罗列特征,论证不是特征描述,不是开中药铺。论证就主动寻求漏洞与不足,利用漏洞或不足为弹跳点,跃入下一个层次。议论文既是层层推进,那么,推进的动力就在于不断地质疑,能够不断自我质疑的议论文是最具有挑战性,也是最能体现论证周密性的。所谓质疑,就是对第一层面的观点的适用范围和适用的性质提出疑问,进入第二层面的进一步辨析,看看第一层面的论点适用范围能否拓展,适用的性质要不要改变。以此类推。第三部分:议论文的批判性2议论如果议的都是无关痛痒的内容,将最终破坏对议论文的学习,没有立场的议论文不可能是好议
5、论文。议论文的论证不是为一个缺乏立场、面目可憎的老旧观点服务,只有为新颖观点服务的议论文才是有价值的。所以,从技巧说,议论文是论证文,从立场与价值说,议论文是论点文,两者都结合好了,才是议论文。当然,若还有文采,懂得调动各种修辞手法,那是锦上添花。案例一、浙 江 2010 年 的 高 考 作 文 题 目 : 阅 读 下 面 的 文 字 , 根 据 要 求 作 文 。 ( 60 分 ) 传说 有 的 雏 鸟 长 大 后 , 会 衔 食 喂 养 衰 老 的 母 鸟 , 人 们 把 此 现 象 称 为 “反 哺 ”。 人 类 社 会也 存 在 着 类 似 现 象 , 年 轻 一 代 对 年 长 一
6、代 的 文 化 影 响 被 称 之 为 “文 化 反 哺 ”。 千 百 年 来 ,在 以 父 辈 对 子 辈 施 教 为 主 流 的 正 统 传 承 方 式 下 , 文 化 反 哺 犹 如 潜 流 , 隐 而 不 显 。 但 在 迅疾 变 化 的 当 今 世 界 , 年 轻 人 获 得 了 前 所 未 有 的 反 哺 能 力 。 他 们 在 科 学 知 识 、 价 值 观 念 、生 活 方 式 、 审 美 情 趣 等 各 个 方 面 , 越 来 越 明 显 地 影 响 着 年 长 一 代 。 施 教 者 与 受 教 者 之 间 ,角 色 常 常 发 生 转 换 。 请 针 对 上 述 现 象
7、及 所 反 映 的 问 题 , 以 “角 色 转 换 之 间 ”为 标 题写 一 篇 文 章 。 你 可 以 讲 述 故 事 , 抒 发 情 感 , 也 可 以 发 表 见 解 。 【 注 意 】 角 度 自 选 ,立 意 自 定 。 除 诗 歌 外 , 文 体 不 限 。 不 少 于 800 字 。 不 得 抄 袭 。角 色 转 换 之 间如 果 年 轻 人 与 老 人 之 间 就 某 个 问 题 观 点 产 生 分 歧 , 且 不 论 真 理 站 在 哪 一 方 , 老 人 总会 用 不 屑 的 语 气 说 : 你 懂 什 么 ! 我 吃 过 的 盐 比 你 吃 的 米 还 多 , 我 过
8、 的 桥 比 你 走 的 路 还 多 !(文 章 第 一 段 明 确 地 提 出 问 题 , 明 确 身 份 的 不 同 可 能 导 致 的 冲 突 。 ) 然 而 在 科 技 、 文 化 、 思 想 瞬 息 万 变 的 现 代 社 会 , “吃 过 的 盐 ”“走 过 的 桥 ”这 类“经 验 论 ”真 的 还 能 占 上 风 吗 ? 谁 又 能 保 证 年 轻 一 代 创 造 的 新 文 化 不 比 传 统 文 化 丰 富 ?( 于 具 体 的 当 下 语 境 中 , 迅 速 提 炼 概 念 , 命 名 为 “经 验 论 ”, 并 对 “经 验 论 ”提 出 质疑 。 ) 文 化 反 哺
9、不 是 凶 恶 的 暗 流 , 是 社 会 发 展 的 必 然 产 物 。 年 长 一 代 也 不 必 惊 慌 抗 拒 ,正 如 韩 愈 所 说 “无 贵 无 贱 , 无 长 无 少 , 道 之 所 存 , 师 之 所 存 也 。 ”因 此 在 不 同 的 “道 ”之 间 , 施 教 者 与 受 教 者 之 间 , 往 往 会 发 生 角 色 转 换 。 ( 恰 当 地 引 经 据 典 , 以 “道 ”为中 心 , 表 明 在 “道 ”的 面 前 , 角 色 的 作 用 将 不 以 年 龄 资 历 为 依 据 , 而 是 依 从 “道 ”的规 律 性 。 这 就 让 论 证 转 入 对 年 少
10、 者 有 利 的 层 面 。 )很 大 一 部 分 时 间 里 , 年 长 一 辈 是 施 教 者 , 他 们 作 为 传 统 文 化 的 传 承 者 , 向 后 辈 讲 述经 久 不 衰 的 故 事 , 描 述 所 见 所 闻 以 及 体 会 感 悟 。 那 么 独 特 的 习 俗 或 是 家 族 精 神 , 构 建 起年 轻 一 代 文 化 根 基 , 使 之 吸 取 传 统 文 化 土 壤 中 丰 厚 的 营 养 。 年 轻 人 这 才 得 以 站 在 前 人 的肩 膀 上 , 看 得 更 远 。 ( 这 是 全 文 论 证 最 具 辨 析 色 彩 的 段 落 , 有 了 辨 析 , 才
11、 有 深 刻 度 。文 化 根 基 论 , 表 明 老 者 的 经 验 并 非 一 无 可 取 , 同 时 , 告 诉 我 们 年 少 者 的 发 展 , 离 不 开 继承 。 这 就 突 出 了 年 少 者 的 发 展 的 不 是 空 穴 来 风 , 表 明 角 色 的 转 换 不 是 为 转 换 而 转 换 , 而是 因 为 要 适 应 发 展 的 需 要 , 这 照 应 了 “道 ”的 规 律 性 , 同 时 使 得 论 证 的 依 据 更 充 分 。 论证 往 往 要 照 顾 对 方 可 能 存 在 的 质 疑 , 对 方 可 能 会 问 “难 道 年 少 者 的 创 新 就 可 以
12、不 依 靠 老者 的 指 引 和 教 育 吗 ? 此 段 辨 析 的 重 要 性 就 在 于 不 否 认 老 者 的 根 基 的 重 要 性 , 但 除 了 根 基 ,还 要 进 一 步 的 创 造 , 下 一 段 就 在 深 化 这 一 思 路 。 ) 当 年 轻 一 代 吸 收 了 足 够 的 养 分 破 土 而 出 时 , 往 往 又 会 发 现 世 界 与 长 辈 的 描 述 不 尽 相同 。 年 轻 人 凭 借 旺 盛 的 生 命 力 勇 敢 迎 接 大 千 世 界 缤 纷 多 彩 的 文 化 的 冲 击 。 传 统 的 和 现 代的 、 民 族 的 和 世 界 的 、 阳 光 的
13、和 晦 涩 的 各 种 文 化 , 年 轻 人 总 能 以 极 快 的 速 度 接 受 、 分 析 、3消 化 。 由 于 这 些 额 外 的 养 料 , 年 轻 一 代 或 许 能 成 长 地 更 快 , 有 一 天 , 超 过 了 年 长 一 辈 。( 年 少 者 的 优 势 和 更 多 的 创 造 的 热 情 与 探 索 的 勇 气 , 在 此 段 中 成 为 论 据 , “额 外 养 料说 ”是 作 者 的 最 重 要 的 依 据 , 虽 然 这 无 法 成 为 饱 和 的 论 据 , 但 有 一 定 的 说 服 力 , 此 段 从上 段 延 伸 而 来 , 以 “额 外 养 料 说
14、”论 证 年 少 者 角 色 的 优 势 。 这 也 是 辨 析 。 )观 察 社 会 进 程 我 们 会 发 现 , 因 为 生 活 条 件 的 逐 渐 改 善 , 年 轻 一 辈 的 平 均 身 高 一 般 会超 过 前 辈 。 同 样 的 , 因 为 思 想 观 念 的 开 放 , 年 轻 一 辈 的 学 习 能 力 也 强 于 前 辈 。 于 是 , 年轻 人 获 得 了 前 所 未 有 的 反 哺 能 力 。 ( 强 化 前 一 段 的 论 证 , 不 断 为 角 色 转 换 的 可 能 性 提 供论 据 , 同 时 抓 住 生 活 条 件 生 命 力 思 想 观 念 等 关 键 依
15、 据 为 转 换 提 供 论 据 ) 年 轻 人 能 从 受 教 者 转 换 成 施 教 者 还 有 一 个 原 因 : 他 们 在 创 造 文 化 , 新 文 化 中 蕴 含 了鲜 明 的 时 代 活 力 , 这 正 是 年 长 一 辈 所 缺 乏 的 。 ( 最 后 概 括 实 现 角 色 转 换 的 决 定 性 因 素 。)文 化 反 哺 与 鸟 类 反 哺 一 样 是 自 然 社 会 的 正 常 现 象 。 角 色 转 换 期 间 也 可 能 发 生 一 些 冲突 。 面 对 冲 突 , 我 想 年 轻 人 即 使 变 成 了 施 教 者 也 要 给 予 长 辈 充 分 的 尊 重 ,
16、 一 如 雏 鸟 长 大后 仍 要 听 取 老 鸟 的 经 验 ; 同 时 即 使 长 辈 不 再 是 施 教 者 , 也 不 必 认 为 地 位 受 到 了 动 摇 , 学无 止 境 , 见 贤 思 齐 , 才 能 终 身 增 长 文 化 内 涵 。 ( 再 进 入 新 的 层 面 , 论 述 角 色 转 换 的 困 难和 少 者 老 者 在 冲 突 中 应 有 的 心 态 与 各 自 的 作 用 , 这 无 疑 将 问 题 的 讨 论 引 入 更 深 一 层 。) 只 有 不 断 地 角 色 转 换 , 才 能 使 文 化 永 葆 新 鲜 , 成 为 社 会 进 步 的 不 竭 之 源 。
17、 ( 再 次强 化 中 心 论 点 , 点 明 角 色 转 换 对 社 会 进 步 的 重 要 作 用 , 提 升 文 章 的 高 度 。 )文章朴实无华,但每一步都有依据,都有论证,不强词夺理,不夸夸其谈,不敷衍,不偷换概念,而是沿着核心主题步步深入,层层论述。虽然有些观点可商榷,但考虑到高考文章往往只能照顾到某一面的深刻,可算是好文章。 案例分析二、05 年高考满分作文(北京卷):说“安”“安”字有很多含义,其中之一便是“安逸”,“安逸”其实是很多人追求的一种生活态度。(不把话说死,可见其议论的审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一种安逸;“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安逸;然而,“谈笑间,樯橹灰
18、飞烟灭”后的一杯清茶、一壶酒也是一种安逸。安逸是一种释然,是一种随心,是一种大风大浪后的平静与享受。(马上将大风大浪与安逸联系在一起,自然,巧妙,迅速地将安逸的潜在的“消极因素”释放出,可见这个学生一上来就知道做一番“暗辩”。这个转折使他的文章往更具主流价值认同的层面上靠拢。因为爱安逸容易与懒惰划等号。事实上,这个论点的提出,是一个小小的冒险,因为作者要能说清楚陶渊明、周郎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存在着“积极的安逸”。若说不通,则全文不通。)佛祖释迦牟尼放弃自己王子的奢侈生活,宁愿漂泊于世,苦求真理。最后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得到完善。他所追求的,就是一种安逸。这样的安逸不同于安于现状,是他在艰难
19、的自我否定与自我升华中寻得的。这样的安逸也不等同于安乐。(论“小”之第一步,深化了“安”的内涵,这是通过比较,在比较中说清楚“安”的内在含义)他在找到完善的自我之后,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巡游世界、暗渡众生。因此,安逸,是找到真理后内心的平静,是修行自我后无私的奉献。(延伸,强化,“不,而是”的句式有效地阐明此处“安逸”的性质。)4陶渊明抛下尘世的功名利禄而归隐田园。无论是他曾幻想的武陵桃花源,还是他自己所经营的“草屋八九间”,他都在追求一种安逸。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不想让物质的铜臭味破坏他心中的圣境。他的这份安逸,有别于一些人的逍遥快乐,有别于一些人的事不干己,而是希望回归农村的质朴、纯洁,
20、回归人类本性的善良与自然。(释迦牟尼是自我升华式的精神安逸,而陶渊明的事例则是叛逆者回归自然式的安逸,两种类型不一样,安逸在此有了不同的心态,更细化,其内涵亦进一步丰富。不过,这进一步分析作者未做斩钉截铁判断。)李白终生仕途不顺,屡遭排斥,但他可曾想到,后人眼中的他,没有被官场失利的阴影所遮蔽,而是一个“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豪情万丈的诗仙!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流传百年,世人称赞,又胜过了多少苦苦追求一官半职,终生逃不出科考的人!他的释然、豪爽,不也是一份安逸吗?不被名利所束缚,这份安逸,就是当时的皇帝也难以享有。没有这样的安逸、洒脱,李太白怎能留给后人这前无
21、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名句呢?(李白很多时候是很追求名利的,这个例子不好。)安逸给予世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它不是众人分食的一块蛋糕。而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埋藏着的一种态度。(太于丹了,这种布道语言的出现,恰恰是论证无力打算敷衍的开始。“安逸”平等吗?不平等。许多人事无法“安逸”的,因为外部条件不允许。)当我们奋斗一生,努力追求过自己的理想后,我们也许有了白发,也许皱纹爬上眼角,但此时,我们能够说,自己的能量曾经真正的释放,自己曾经真正拼搏过、付出过,即便没有来生,我们也不后悔。这时,我们得到了一种非常宝贵的东西安逸,我们此时才真正能够微笑,能够宽容,能够无悔。(这儿所说的安逸与生命的关系略牵强点,应
22、该抓住前头对“安”的分析,告诉读者普通老百姓的“安逸”也是同样有价值)案例分析三 说“安”提起“安”字,你多半会看到国人微笑的脸,是啊,有谁不喜欢“安”呢, “安”就代表了稳定,代表了幸福,至少,国人多是如此看的。(从人们对“安”通常的反应开始议论,已经在准备挑战人们对“安”的看法, “居安思危”议题已经在悄悄地酝酿。)这时想起了一个王朝的都城 长安。这座都城,古老却蓬勃,清淡而辉煌,它是大唐历史的见证,它有着动听的寓意 “长治久安” 。在我看来历史不外乎乱世及治世,因此以治而安,安而成功,在这个“长治久安”的都城中,唐王朝的统治者实现了一统天下的大业,成就了大唐在历史中的盛世,缔造了中国在世
23、界的辉煌。而长安,仍然是静静地矗立,即使它有当时的繁华,纵然在百年的历史中也有过动荡,它仍矗立着,宠辱不惊,因为它的名字中充满了人们的希冀 “长治久安” ,因而我们说, “安”字绝妙。 (由一个盛世的都城的名称“长安”到一个没落王朝的都城“临安” ,这个议论的线索当然不是仅仅是围绕着城市之名,而是分析国人心态中对“安”带来的辉煌带给我们的骄傲,说出“安”对于我们民族性的重要性。 )人们希望获得“安” ,历代的统治者也在努力制造一个“安”的局面。 (说明包括统治者在内也希望“安” ,而不是求“动荡” 。 )5然而,真是“安”吗?(“安”只是暂时的, “安”的背后潜藏着危机,一句质疑,其实是对求“
24、安”求“稳”的希望和可能的质疑,此处开始拓展其议论。 ) 为何我耳边总在回响着屈原哀怨的绝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求什么呢?求君主的圣明,求百姓的福祉,求国家之“安” 。为何我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一位僵卧孤村的老者,那是陆游在吟诗吧,虽然“镜中衰鬓已先斑” ,却仍挣扎着, “尚思为国戍轮台” ,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至死仍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 ,而他不知道,宋王朝的统治者只求一隅之“安” ,在那风景如画的临安,哈,恰又是一个“安”字,只可惜是“临时安定” 。 (这些具象化的典故都可视为论据,以诗人的绝望和痛苦论证“不安”的严峻性是在我们的民族历程中是一种常态,而这种常态恰恰与
25、“偷安心态”有关, “偷安”是一种负面的“安” ,这种“安”最终会导致彻底的崩溃。偏安心态将导致脆弱的安,这是文章的主旨。 )那个在不安中求安的宋朝啊,悲凄的宋朝有易安居士携所有家当追随朝廷,而最后也只得叹一句,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只是那执政者不是“人杰” ,更不会,也不愿做“鬼雄” ,她只愿在风雨飘摇中“一晌贪欢” ,莫“辜负了窗前月明”就好。 (由李清照的诗歌中非常巧妙地联系到“一晌贪欢”的“偷安”的统治者,至此段,由求安的可理解性和偷安的危险性已经获得辨析。 “安”的内涵,由“求安”到“求安”不等于“偷安” ,安定是要有尊严的安定,而不是奴隶式的安定、鸵鸟式的安定,这样的文章
26、就不是简单地理解安的表面意义,而是第一步将“安”的意义界定为国之安定,祥和,再进一步分析“安定”不是求来的,也不是靠“偷安”能苟延残喘的,而是要清醒地意识到“安”是一种幸福,但对幸福的追求,是有条件的,一是这种幸福应该是一种有尊严的幸福,二是要看清楚幸福背后可能潜藏着危机,没有一定危机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是可值得警惕的。这就是议论,命题的议论文首先是要寻找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一步步探讨这一问题,找出这一问题有可能导致的糊涂的认识,再进一步为论述正确观点寻求依据。 )于是我感叹,从古到今,国人一直在追求“安” ,可能真如鲁迅先生所述,即使只是做奴隶吧,只要有安定的环境,那也是万幸了,所以我们一直坚
27、信“跟着安定走,幸福向你招手”吗?所以我们可以抛弃土地,抛弃尊严吗?所以在动荡的晚清,我们签下了那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吗?不要因为“安”而丧失了我们中国民族的气节,我们喜爱“安” ,然而我们也要提防“安” ,不要因一晌贪“安” ,而蒙敝(应为“蔽” ,评者注)了双眼。想吾泱泱大国,几千年基业,定要将“安”字慎选。从“安”说到安乐繁荣,这是第一步的概括,由安乐繁荣,联系到历史上除了安乐繁荣,还有脆弱的繁荣,充满危险的繁荣,偷安的繁荣,并进一步提出居安思危的要点,这就是分析,这种分析中还包含着对盲目乐观片面追求安逸的批判。有概括,有分析,有批判,才是好的议论文。案例四、2011 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原
28、文之二:6拒绝平庸福楼拜曾写过庸见词典一书,他在书中以戏谑的笔法列举了 19 世纪法国社会上盛行的“大多数“人的平庸的看法。这无疑是对平庸者的当头棒喝,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他那拒绝平庸的决绝态度。(一位对俗见处处嘲讽的法国作家的小册子引出文章,恰当,有见识,起笔好。同时,论点摆出来了,“大多数”中常常藏着庸见,观点鲜明。)其中的诸多词条对当今社会仍有启发意义,如“咖啡-使人聪慧。要喝不加糖的“,“词典-那是无知都使用的。“许多人秉承着这样的平庸的社会性的见解,像“大多数“人那样庸庸碌碌地活着。我们身边定然有这样的人在。他们即使变为“卡奴“,也要用奢侈品,即使变成“房奴“,也要拥有一个固定地址。他们
29、或许活得像一句广告,或许活得像一部成功学,但无可否认,他们活得平庸。(进一步阐述金钱主宰下的“成功”观念其内核的“平庸”。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拒绝平庸并非是一味地盲从时代潮流的脚步,也不是故意地与大众的认识相忤逆,而是清醒地活着,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保持独立的人格,保持自由的精神。(全文的灵魂性句子,这就是议论,议即辩,辨析出观点的最明晰的意义,告诉你拒绝平庸,既不奉迎,也不孤傲。议论将拒绝平庸的观点具体化,具体就是告诉读者这种态度的特性是什么,不是什么。)正如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顺从内心的指引,追寻自身的梦想,而舍弃了人们所认为的“好工作“,孤身来到巴黎,克服病痛折磨,最终自我流放到一座
30、小岛,创作了足以震惊世界的名画。他没有满足于地上六便士的眼光,而是追逐着心底那轮明月的清辉,拒绝了平庸,实现了自己的追求。当然,拒绝平庸而顺应内心,是有难度的。纵使是特立独行的韩寒也不能轻易地拒绝平庸。他曾立下不签售、不代言、不商业等等“12 不“的规定,我们却仍看到了“我不是什么旗手,我就是我,我是韩寒“这样标榜自我的广告。在他对读者的连声道歉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无奈。(这样的议论显见再进一个层面,从拒绝平庸的意义到拒绝平庸的难度,哪怕是一位标榜特立独行的作家也难免沾染平庸的习见,例证特别好,发现反对平庸很可能堕落为平庸的广告。可见平庸的力量有多大。因为反对平庸本身在消费社会里是一个很有吸引力
31、的陷阱。)作家们对此总是最敏锐的,鲁迅作品中的“帮闲“形象证夏瑜这样的革命者流血牺牲。(?)纳博科夫的云影古堡湖光中一个不愿卷入集体活动而想独享美景的旅客被其他旅客干扰同化,最终被殴打致死。这些作家都敏锐地发现,要想让更多的人成功地拒绝平庸,还需要社会能够包容更多的异见。(虽然此段议论不如前个层次,但还是有拓展,由自身抗拒诱惑的难度说到外部环境的包容度,都是从拒绝平庸这个论点出发,一路写来。)我想,社会环境固然重要,但要想在时代合唱的边缘有自己独吟的空地,仍需个人拒绝平庸的选择。不一味追随大流,也不刻意触碰逆鳞,这或许是拒绝平庸的最好态度。(合拢观点,再次辨析,再次表明立场。好文章。)案例分析
32、五 季节7怀念从前,季节总如歌般行吟。当春来到时,就有“桃之夭夭”的景致;当夏来到时,就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生机;当秋走近时,会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诗情;当冬走近时,会有“窗含西岭千秋雪”的韵致。那该是怎样的乐趣,怎样的生活?有四季伴你前行,生活的路多姿多彩,一路蜂忙蝶舞,一路花香弥漫。(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四季观。)而如今?(反问引出当下“反季节”的悖谬。)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于是春天的草没有了立足之地;土地水泥化了,夏天的溪流没有了流淌的床;清洁工扫得勤快,秋天的落叶没有了归根之所;扫雪车多了,冬天的雪没有了消融之家。(城市化工业化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无疑使季节人工化,或者说人工迫使季
33、节丧失了季节性。这种文章是议论文中能够自由挥洒才情的一种,是以形象化的语言进行论述,不应狭隘化地排斥此类优秀作文。否则尼采的文章都不能算议论文了。)工厂的烟囱多了,挺拔的大树多了,宽阔的大道有了,山间宁静的小路没了。哎,我们多么可怜啊。办公室一族无论严寒或酷暑,总有空调机调节室内温度。办公室似乎可以称得上“四季如春”,可君不见那里面的空气如何的污浊!(季节延伸到白领一族中,最具成功特征的人实际上牺牲很多,作者嘲笑这种“牺牲”,同时亦有所同情。)一名演员,必须在酷夏顶着大太阳穿冬天的棉袄,还要对着摄影机微笑,显得“很温暖”。外面,明明大雪飘飘,她还要穿着清凉的夏装在台上演出,演出夏天的味道。(嘲
34、弄的口吻,都是在论述背离季节之自然规律的荒谬性,这是以口语化形象化的语言批判这种形象。)可怜的人哪!季节,如此与他们格格不入。季节很艰难地想走近他们,他们有些人却用手一挥,摆开了四季。有的人汲汲追求,追求财富,追求地位名望,所以他们厌恶四季,一年到头只要能西装革履,风风光光就行。这些人,是季节该抛弃的人!(批判)可是,绝大部分的人是可怜的。他们喜欢季节,可是他们的工作时间安排表上,没有安排与四季见面玩耍的时间。他们是被迫离开季节的。(原因)能不可怜他们吗?(态度)案例分析六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师化用钱学森一句惊世之问:“为何中国不出诺贝尔奖?”中国又为何不出大师?恐怕在光怪陆离纷繁嘈杂的现今社
35、会下,我们自可从袁隆平这位不像大师的大师身上寻找答案。8(能从材料中抽象出“大师”问题,并进一步质问,很不容易。 )话说回来,中国也经历过大师云集的时代。远的不说,近的就五四以来,陈寅恪、康有为、鲁迅、梅兰芳、 “三钱”从科学领域至人文领域无不是星光璀璨。然而时代走入时代,许多基本的价值观似是被磨去了光泽,大师也难像钻石一样闪耀人心。事实上,民族的文化复兴需要大师的出现这一先决条件。因此,我们极有必要在这个时代呼唤大师。(我们需要大师,也曾经拥有过大师,今天更期待大师。 )罗曼、罗兰曾说:“没有伟大的品格断然不会有伟大的人。 ”所有天赋异秉才华聪明都首先服从于徐悲鸣所言“一意孤行”的“一意”
36、,于我认为即责任感和必将为社会之建设做出贡献的意志。 (原因之一)若无此意志,我们很难理解为何袁隆平要顶着烈日只为培育更高产的稻米,亦难理解钱学森为何放弃美国优裕的生活回国参与建设,梁思成夫妇为体力奔走于荒郊野岭采集中国建筑史的原始数据。 “铁肩担肩义”的责任感是大师存在的必要条件,亦是人们从内心敬仰大师的情感所在。接下来的一段是进一步分析出现大师的必要条件。要一生执着于“一意” ,是极不容易的。人易被物质纷扰所影响,这于此时代犹甚。(困难)因此大师需清静之心态并将摒除内心的躁念。朱利安本达曾对学者如此解释:“这其实应是一人不计较物质所得的群体,缘于他们的成就更多来精神层面。因此是说:我的国度
37、不属于这功利世界”之人。袁隆平至今生活朴素,衣着如普通之农夫,毫无大师做派;居里夫人不为名誉所倾倒,后半生仍投身实验室的程度令爱因斯坦都为之佩服。这一切均说明对物质生活不过分地看重是对大师们“一意”强有力的辅佐。袁隆平平易近人, “稻穗下乘凉”以形象亦让我想起爱因斯坦的一件往事。某机构邀爱因斯坦前去演讲,爱因斯坦全无大师盛气凌人说教之意,竞令其司机前去。大师的成就固然高,然而能端平了自己不在名誉中膨胀了自己,仍能平和自然地“晒着太阳,呼吸新鲜空气,在稻穗下乘凉”的,犹需一种气度和境界。章诒和曾说:“大师的产生一需个人造诣;二需师友相助;三需环境相佐。 ”在一个催生快速短期成果,以实际利益为标准
38、的体制下确是难寻大师,寻得的或多为权术大师。大师诞生刻不容缓仍需安静纯净的土壤。也许在一个逐渐尊敬大师的国土里,大师们能千呼万唤始出来,在精神文化的领域中带回曾之绚烂。宋代张载曾说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们期待一位位如袁隆平般的大师级的人物,能让中国的精神文化复兴不再无从谈起。大师对民族的重要性案例七 困境造就英才(此文章作者有更进一步提高议论文水平的才华和能力,可惜,作者不太明白议论文是要将论点剖开,加以分析,才有深刻的可能性。)是谁,弹出世间绝唱?是那位双目失明的老者,无心世俗,灵魂得以升华。 是谁,吟出千古诗篇?是那位潇洒浪漫的诗仙,鄙弃官场
39、,心灵得以自由。 是谁,造就一代王朝?是那位忍辱负重的小卒,心怀大志,生命得以永恒。 (此三段都不是议论,浪费。)困境造就英才,平坦闲适的生活只会令人们麻木,如同终日行走在平地上的人永远无法品尝到屹立于高山之巅的快感,(高山之巅是困境吗?)在困境中生存,在困境中勃发,这也便是成功的必须。(此处提出观点,他人也很容易赞同这一观点,问题在于,你要分析的就是为什么在困境中才能勃发?要知道,在困境中也可能消沉、颓废、自我麻醉,甚至自我毁灭。那么,在困境中勃发的原因何在?) 牙买加的孩子大都是苦孩子,博尔特也不例外,他选择长跑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没有9优越的训练场地,没有良好的休息场所,他毫不介意,他只希
40、望飞向自己的蓝天。然而,教练告诉他他并不适合长跑,而且短跑他并无优势,身高偏高,四肢协调不好。博尔特沉默了,但他的内心有自己的计划:每天坚持 3 个小时的跑步训练,坚持做四肢协调运动。日复一日,多少次汗水浸湿了衣服,多少次的摔伤,他都默默坚持,因为有梦在心中。金牌青睐的不是好吃懒做的人,而是“黑色闪电”博尔特。(例子好,陈述好,然而,与博尔特相反的例子又有多少,光有这个案例,还无法论证困境出英才。关键是要议论什么样的条件才可能在困境中催生英才。文章依然未进入分析层面。) 眼泪,放弃在困境面前都显得苍白,谁是谁的救世主?只有你自己,如果不想摔成一地绝望的碎末,那么勇敢起来,面对困境,相信困境造就
41、英才。(看来,作者要突出一点,那就是具有自我拯救能力的人,困境对其作用才是积极的、正面的。从这一点分析,论证才可能周密。) 当记忆的潮水缓缓流过心的河床,于是他来了,我始终不能忘记-霍金。他扭曲的身体让我惊讶,他超人的智慧让我叹服。只有他最能阐释生命的价值,坚强的意义。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仍献身于科学事业。不要说你遇到了困难想放弃,摸摸你的手和脚都还在,我们就没有资格轻言放弃。困境造就英才,你应该相信自己。(霍金只有一个,并且此处案例不是纵深,而是平行,此例与前例只有交相辉映之功用,缺乏进一步剖解的功力。) 长记邵丽华绚丽于舞台的美丽;长记李丽帮助孩子们筹集慈善基金的会心的笑容;长记来自异国的萨
42、布利亚,纵使双目失明,但更多人从她的眼中看到了光明 (依然是重复,同性质例子多了,但论证力并无加强。) 困境吹皱心里的一江春水,但生命之花于此却绽放得更美。 困境捉弄无数人的命运,但命运之神于此指明了新的方向。于是- 请谨记:困境造就英才。文字很好,但不懂得论证,不了解论证的周密性的重要,止于同类案例原地踏步地重复观点,缺乏观点的拓展与延伸,如果能多分析逆境和困境什么样的因素有利于什么样的人发挥其潜在能力,文章就有说服力了。按例分析八 付出与回报俗 话 说 “一 分 耕 耘 , 一 分 收 获 ”。 每 一 种 用 心 的 付 出 , 最 终 都 会 或 多 或 少 的 回 报 。杂 交 水
43、稻 之 父 袁 隆 平 , 努 力 的 付 出 造 出 了 “东 方 魔 稻 “, 为 世 界 人 民 带 来 的福 音。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付出与回报是呈正相关的。所以为了有满意的回报,我们必须用心付出。(袁隆平的案例已经超越了付出与回报,他的案例的特殊性不是付出与回报所能概括。)因 为 在 商 场 上 用 心 的 付 出 , 所 以 马 云 有 了 成 为 阿 里 巴 巴 CEO的 回 报 。 或 许 我 们都 会 惊 羡 于 马 云 现 在 的 成 功 , 然 而 当 初 他 从 一 个 普 通 的 英 语 教 师 发 展 到 今 天 这 样 一 个 家喻 户 晓 的 商 业 精
44、 所 付 出 的 汗 水 是 常 人 无 法 体 会 的 。 他 坚 强 地 战 胜 生 活 中 的 种 种 困 难 , 用心 地 付 出 自 己 的 一 切 , 所 以 他 成 功 了 。 他 的 成 功 来 源 于 他 努 力 的 付 出 , “阿 里 巴 巴 ”这份 礼 物 是 他 得 到 的 应 有 的 巨 大 的 回 报 。 马 云 的 事 迹 告 诉 我 们 人 生 唯 有 付 出 , 才 能 有 回 报 。( 袁 隆 平 恰 恰 不 是 商 业 化 的 成 功 人 士 , 他 成 功 之 草 根 性 是 他 最 突 出 的 特 征 。 这 样 的 案 例对 应 于 袁 隆 平 ,
45、 不 能 说 有 错 , 但 说 服 力 不 大 。 )因 为 在 体 坛 上 有 用 心 的 付 出 , 所 以 网 球 选 手 李 娜 , 再 次 站 上 最 高 的 颂 奖 台 ,为 中 国 体 坛 再 创 另 一 个 奇 迹 。 就 如 冰 心 奶 奶 曾 经 说 过 这 样 一 句 话 “成 功 的 花 儿 , 人 们 只惊 羡 她 现 实 的 美 丽 , 然 而 当 初 她 的 芽 儿 , 浸 透 了 艰 辛 的 汗 水 , 洒 满 了 牺 牲 的 亘 雨 “。 可见 李 娜 拥 有 “冠 军 ”这 个 回 报 源 于 她 对 成 功 的 执 着 , 源 于 她 不 断 地 用 心
46、 付 出 , 不 断 地 自我 超 越 。 所 以 她 的 回 报 来 自 于 她 的 付 出 。 我 们 应 该 学 习 这 种 付 出 的 精 神 , 去 获 取 生 命 的馈 赠。同 样 因 为 在 乐 坛 上 用 心 的 付 出 , 歌 星 周 杰 伦 用 他 的 歌 声 牵 引 着 无 数 年 青 人 的 心 。 如今 , 我 们 看 到 的 是 一 个 成 功 的 天 王 巨 星 。 然 而 , 在 周 杰 伦 刚 刚 出 道 之 时 , 他 仅 是 一 个 酒10吧 的 唱 手 , 他 的 创 作 无 数 次 地 限 制 片 商 无 情 的 拒 绝 , 但 因 为 心 中 坚 定
47、 的 信 念 , 他 仍 继 续努 力 付 出 , 不 断 找 到 自 己 的 不 足 点 , 最 终 他 的 付 出 得 到 了 回 报 , 他 成 为 无 数 青 年 歌 迷 心中 的 “神 ”。 周 杰 伦 的 成 功 告 诉 我 们 , 有 付 出 就 有 回 报 。 作 为 年 轻 一 代 , 我 们 应 该 努 力 ,用心地付出。 付 出 与 回 报 是 相 伴 存 在 的 。 然 而 现 实 生 活 中 却 仍 存 在 着 那 种 不 付 出 却 想 有 回 报 的人 , 比 如 我 们 所 熟 悉 的 “啃 老 ”一 族 , 他 们 整 天 无 所 事 事 而 却 幻 想 着
48、意 外 的 回 报 。 我 们应该引以为鉴,用自己的付出却收获人生的硕果。付 出 与 回 报 存 在 着 必 然 的 关 系 , 让 我 们 从 此 刻 开 始 , 扬 起 生 命 之 帆 , 用 真 心 的 付 出为动力驶向成功的波岸,收获人生的硕果,得到应有的回报。案例分析九 知足者常乐穷人身处社认为会的底层,对他们来说能吃上一餐饱饭,就已知足,所以他们可以很容易快乐。而富人却不知满足,希望每餐的山珍海味,可即便如此,他们也未必快乐。袁隆平虽然每天做着别人看似不屑一顾的工作,他却很快乐,因为他脚踏实地,用自己的辛苦劳动换来中国 13 亿人的粮食,他是一个知足的人,在别人看来,每天在阳光下工
49、作室十分辛苦的,而他却认为这是对身体有益的,所以他是快乐的。只有知足,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地快乐。袁隆平的问题恰恰是不知足。所以,要论知足,一定要分析袁隆平在什么方面知足,在哪一方面又是不知足。每当读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时,都让我不断地位陶渊明鼓掌,他本可以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并可在官场上为自己留一席位,可他并没有这么做,因为他骨子里流着一股部屈服于名利的血,让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的田园生活虽然平淡,但是他是快乐的,因为他乐于过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虽然没有美味的菜肴和华丽的服饰,但是青菜豆腐和破衣对他来说已经十分满足,正因为他的知足,所以即便在山野间生活的他也依然快乐无限。陶渊明的知足与袁隆平的“知足”有可比性吗?牵强。现在的我们仍是无法忘怀那一次的大屠杀,人们的血染红了整座南京城,他们本可以快乐的生活,却因贪婪无比的日本人破坏两恶他们本来宁静的生活。日本是个岛国,面积很小,所以就想通过侵略中国来扩大版图,他们不知足,他们的野心越来越大,想要侵占整个中国,可是他们就因为不知足,而被我们打败。他们并不是快乐的,因为他们的双手染着鲜血。所以只有知足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更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