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2 ,大小:88.50KB ,
资源ID:119174      下载积分: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191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北大自考“普通心理学”串讲笔记.doc)为本站会员(h****)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北大自考“普通心理学”串讲笔记.doc

1、 1 自考 “普通心理学 ”串讲笔记 第 1 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 第 1 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知过程 情感过程、认知过程 意志过程、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种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过程。 认知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特性、意义及本质的反映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心理活动。 情感过程:是指情绪和情感活动 而言,情绪和情感是人类最有特色的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实质是人

2、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带有独特色彩的反映。 意志过程:人在变革现实的活动中,自觉地提出目标,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和挫折,坚持实现自己的目标。 个性倾向性:又称个性的动力性,包括一个人的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表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密切联系的。心理过程是个性形成的条件和表现,而个性一旦形成又会制约、影响心理过程的进行。心理状 态是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段时间内呈现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心理过程体现心理活动的动态性,心理状态体现心理活动的稳定性,而个性心理则突出了心理特征的恒定性、

3、持久性。心理状态是联结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中间环节和链锁,如果某种心理状态经常发生并持续时间较长,就会在个体身上巩固下来逐渐转化为人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 第 2 节: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产生的自然历程。地球的形成、生命的出现和人类的诞生标志着物质世界发展的三个水平。 动物心理的发展历程。 人类个体发展史证明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同脑密切联系着的。) 2.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所创造的自然 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社会现实和实践是产生人的心理的决定性的因素;人的心理就其实质而言是对客观

4、现实的反映;社会实践不仅是人的心理产生的基础,而且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 2)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人的意识有以下特点:自觉能动性、自控性、创造性) 3)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 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在头脑中形成映象的过程;心理映象是主观的,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 2 动物发展的心理历程: 1.感觉阶段:从低等的环节动物,到节肢动物,到脊索动物(它们只能对信号刺激物的个别特性产生反应); 2.知觉阶段:脊椎动物(这种知觉反映形式的出现与其神经系统的进化分不开); 3.思维萌芽阶段:灵长类动物(心理水平达到动物界的最高峰)。 心理学家认为,动物演化只有到了能对生物学意义的信

5、号刺激做出反应,才可以说有了心理活动,或者说标志着心理现象的产生。由此看来生物在感应性的基 础上,进化出本能行为,在本能行为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对信号刺激物的反应,这便是动物心理的产生。 单细胞动物:直接接触后产生 “运动反应 ”(无心理现象) ;动物(低至环节动物):产生 “条件反射 ”(有了心理现象) ;只有人类有真正的思维,灵长类动物有了思维萌芽。 第 3 节:科学心理学的孕育和诞生 赫尔巴特是第一个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者。 1874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出版了生理学纲要,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解放出来,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1879 年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6、 ,意义(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解放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1879 年作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第 4 节:心理学的性质与作用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心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2.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或中间学科);心理学中既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有社会科学的性质,心理学是自然与社会两方面的统一。 第 2 章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 神经系统与脑 第 1 节:神经系统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功能单位和营养单位,是脑的建筑材料。 神经元的结构:神经 元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细胞体由细胞核、细胞浆和细胞膜组成。 神经元的机能:接

7、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基本机能是:通过树突及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神经元。)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又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又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延脑:呼吸中枢和心跳中枢,被称为 “活命中枢 ”。左脑半球与身体的右侧联系,而右脑半球与身体左侧联系 ,形成交叉的功能控制。中脑:瞳孔反射和眼动中枢。脊髓:基本的反射活动。 3 *脑干网状结构:决定觉醒状态;网状激活系统不仅对控制觉醒、保持注意和清楚的意识状态起主要作用,而且在知觉、学习、动

8、机、情绪的唤醒与活跃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网状结构的抑制系统可引起大脑皮层活动水平的降低。两种调节系统的协调活动是维持大脑皮层正常功能的根本保证。丘脑:是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除嗅觉外,还是各种感觉的中继站。下丘脑: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皮层下中枢,也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较高级的中枢。在情绪活动中下丘脑也起着重要的调 节作用。小脑:主要机能是维持身体平衡,保持协调的姿势,保证随意及不随意动作的实现,调节肌肉紧张度使运动协调。 第 2 节:大脑皮层的机能系统 感觉机能系统包括:感觉中枢和传导系统。 躯体感觉位于顶叶靠近中央沟的部位,即中央后回,是躯体动觉、平衡觉的中枢。躯体感觉信息在中央后回

9、这一脑区的投射特点: 躯体感觉向皮层的投射是交叉的,即一侧的躯体感觉投射到对侧的大脑皮层的相应代表区。 感觉传入向皮层投射是倒置的。 大脑皮层代表区域的大小与身体不同部位的感觉灵敏度有关。 视觉中枢位于距状裂两侧枕叶后端;听 觉中枢位于颞叶的颞横回和颞上回;嗅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内侧面的海马回前部;味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下部。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 言语机能联合区: 1.运动性言语中枢(布洛卡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靠近中央前回的下部。 表达性失语症; 2.听觉性言语中枢(威尔尼克中枢),位于颞上回的后部。 接受性失语症; 3.视觉性言语中枢失读症; 4.书写性言语中枢 运动性失写症。 单侧化:从

10、解剖结构上看,大脑两半球基本上是对称的。但从机能上看又是非对称性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单侧化。 *单侧化的证据:美国心理学家 罗杰?斯佩里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对两名右利手裂脑人进行手术前后的测验比较发现,术前他们都能用左右手写字绘画,术后都不能用左手写字,但保留了用右手写字的能力。在绘画方面,右手反而不如左手画得好。裂脑人的两个半球相互独立,各司其职,无法使两个半球获得的信息进行统整、比较。 “裂脑人 ”:切除胼胝体的病人。 *左右半脑的功能有何不同?答:优势半球的形成与生活、劳动中用手习惯有关,惯用右手的人(右利手),言语机能在左半球上得到发展,成年后,左半球优势建立起来,如受损伤

11、,会导致言语机能障碍,而且很难在右半球重新 建起言语中枢。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因这种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或其他符号系统,此外还分管数学计算,概念形成,以及对象征性关系和细节进行逻辑分析等,具有语言的、理念的、分析的、连续的和旋律的控制能力。右半球分管不需要语言参与的具体思维和形象思维,具有高度的完形知觉能力及对空间结构方位的识别能力,对复杂关系有较强的理解力,在音乐绘画艺术方面以及对情绪的表达和识别方面都优于左半球。 第 3 节:高级神经活动 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兴奋过程:指神经活动从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转入活 动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其强度依赖于刺激物的性质、

12、强度以及对人的意义。 4 抑制过程:指神经活动从活动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转入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其强度依赖于刺激物的性质、强度以及对人的意义。 动力定型:是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 动力定型是怎样形成的?答:当一系列的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就引起一连串的行为反应,各个反应之间保持者精密的定型关系,这种刺激与反应的相互关系经多次重复就成为一种模式并被程序化储存于大脑。只要刺激系统中的某一成分一出现,就会使模式中的反应一个接一 个自动进行下去,这种行为的自动化系统就是动力定型。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回答。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

13、(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感受器:感觉器官中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装置叫感受器。 反馈:亦称回授,是指在反射活动中效应器的活动结果又作为一种新的刺激返回传送到神经中枢,使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反馈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的活动。 由一系列无条件反射构成的连锁反应,经世代发展而被遗传下 来,就称为本能。本能行为是由简单刺激引起的先天的复杂行为模式,表现为一系列有顺序的适应动作。(如寻偶、交配、产卵等)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个体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通过模仿、学习、训练而习得的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

14、基础上形成的。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学派所研究的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继巴甫洛夫之后,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斯金纳所研究的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不同于经典条件反射之处: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的,可以主动探究,直到 学会踩杠杆才达到一定目的;而后者动物被束缚在实验台,被动接受刺激。另外,前者的反射是从反应到刺激的过程,强化出现在反应之后;而后者强化出现刺激之后反应之前。心理活动的产生方式是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有机统一。 凡是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反射活动。 以语言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

15、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为人所独有。吃过酸梅,看见酸梅会流口水属于第一信号系统。说酸梅流口水属于第二信号系统。 第 3 章 心理与行为的动力系统 - 需 要与动机 第 1 节 需要 需要:对对象的欲求称为需要。它是有机体对延续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反映。这种反映以主观的愿望和意向的形式表示出来。需要以有机体的缺乏或过剩状态引起,通常以生理变化为基础。 5 需要的种类: 1.从需要产生的根源看,可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自然需要又称生理需要,这类需要以生理活动为基础,与生存和种族延续活动密切相关。社会需要指一切以非生理为基础所形成的需要,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习得的,因此又叫获得性

16、需要。 2.根据需要所指向的对象的性质,又可把需要分 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指个体对物质文化对象的欲求。精神需要又可称为心理需要,它所指向的不是物质上的满足,它表现为对精神文化的欲求,对掌握社会意识产品的欲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观点: 理论(略)示意图:马斯洛需要层次示意图由下至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观点: 1、从进化的角度看,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得越晚。 2、需要层次越高,与生存的联系越小,它们的满足与生存需要没有直接关系,但高层次需要更能反映出人类的特征。 3、当 较低层次的需要能够得到持续不断的满足时,个体才受到高一级

17、需要的支配。 4、当所有的低层次需要都能得到持续不断的满足时,人才能受到自我实现需要的支配,他认为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的境界。 第 2 节:动机 动机: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一种内在过程。 环境中能引起动机的物体或条件的作用称为诱因。 动机是需要、驱力、诱因、情绪等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在心理学中,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或途径了解动机: 生物学的 社会人格 认识。 好奇心引发的行为通 常表现为下列 3 种方式 (或好奇心的表现有哪些?): 1.感官探索; 2.动作操作;3.口头诘问。 第 4 章 意识的一种状态 - 注意 第 1 节:注意的一般概述

18、 简答:什么是注意?答:注意:是人的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是指每一瞬间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及跟踪。集中:是指意识对所选择的对象给以贯注和维持。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它们有独立的反映 对象。 简答:什么是注意的心理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注意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6 第 2 节: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是无预定目的,不需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往往是不由自主地自然地发生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一种初级的被动的注意

19、。 2.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随意注意,它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受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控制。 3.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区别:是否是有意识的;最大区别在于,有意注意具有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特征。 4.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关系 :二者不是绝对对立的。无意注意可转化为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可转化为无意注意。但后者仍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只不过不需要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因此它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兼有两种注意的特点,也叫有意后注意(或随意后注意)。 第 3 节:注意的特征 1. 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又称注意的范围。 2. 注意的稳定

20、性: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能力。 3. 注意的动摇:周期性的有节律的变化,就是听觉的注意起伏现象,又称为 “注意的动摇 ”。 4. 分心:同注意 的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是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的状态。 5. 注意的分配: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6.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当前任务的要求,有意识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 7. 注意分配的前提: 1)同时并进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或几种活动是相当熟练的,甚至已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不再需要更多的注意。这样人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比

21、较生疏的活动,把一小部分注意分配到熟练的活动上,稍加注意即 可。倘若所进行的不同活动在同一加工器内进行信息加工,就不能一心二用了。 2)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也影响着注意的分配。 第 5 章 感觉 第 1 节 感觉的一般概述 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第一,客观事物只有直接作用于感官才能引起感觉;第二,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和全貌。 感受性:是指各感受器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它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感觉阈限:是经过多次测量而得出的数值,是从恰能引起感觉到恰好不能引起感觉的刺激 强度的若干数值的算术平均值。感受性与感觉

22、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阈限低表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7 差别阈限:心理学家把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简称差别阈限,也叫最小可觉差,用 j.n.d 符号表示。 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韦伯 定律(德国):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差别阈限与原刺激量的比例是个常数。用数学公式表示,即 K = I / I. I 代表差别阈限, I 代表原刺激量(又称标准刺激强度),K 是小于 1 的一个常数,又叫韦伯分数。这个公式就是所谓的韦伯

23、定律。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费希纳定律(德国):费希纳(德国)提出一个经验公式: S = K logR,其中 S 为感觉, R 为刺激强度,K 为常数。感觉的大小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递增,而感觉强度按算术级数递增。这一规律称为费希纳定律。费希纳定律也只适用于中等刺激强度范围。 感觉的种类: 1. 外部感觉 2. 内 部感觉 3. 痛觉 1.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感觉属于外部感觉。(包括:视、听、嗅、味、皮肤觉) 2.内部感觉:接受有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称为内部感觉。 (包

24、括:运动觉、平衡觉、和 内脏感觉) 3.痛觉:由伤害性刺激作用与身体所引起的感觉。痛觉遍布全身的皮肤和所有组织中,是有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能。 第 2 节 视觉 视觉的适宜刺激为波长 380-780 纳米之间的电磁波。宇宙中这一部分电磁波叫光波。 感光机制:视网膜是感光装置,它是 由神经节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视细胞层构成的。 简答: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视细胞层包括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它们的形态结构、机能和分布各不相同。视杆细胞呈柱状,密集在网膜的边缘,中央凹处几乎没有视杆细胞。视杆细胞对侦察大物体的存在、对运动的客体有较高的感受性,对弱光反应敏感,但不能感受颜色、强光及物体的细节,是暗视觉器官

25、。视锥细胞呈锥状,密集在黄斑的中央凹附近,网膜边缘几乎没有视锥细胞,视锥细胞内含视紫蓝质,专门感受强光和颜色,能分辨物体的细节,是明视觉器官。 颜色:颜色有明度、色调、饱和度三种基 本特性,它是由光波的强度(亮度)、波长、和纯度的物理性质决定的。颜色明度是指颜色的明暗程度,主要决定于光的强度。色调是彩色彼此相互区分并决定颜色本质的基本特性。饱和度是指彩色的纯洁性。 颜色混合规律:有色光的混合和染料的混合。红、绿、蓝为光谱中的三原色。色光混合和染料混合不同。 1854 年,格拉斯曼 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 3 条定律:补色律、中间色律和代替律。补色律: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色光同它相混合而产生非彩色

26、,即白色或灰色。中间色律:两个非补色的光混合,可产生一个新的混合色,介乎两色之间的中间色。代 替律: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彼此可以相互代替。 色觉缺陷:指辨色能力异常。一切色觉异常的人,按照他们辨色能力的缺损程度分为,色弱、局部色盲和全色盲。 8 色盲一般是隔代遗传,多为先天性。父亲色盲通过女儿遗传给外孙,女儿本身并不色盲,仅是一个传递者,如果父亲和外祖父都是色盲,才会出现第三代女色盲,但这种几率不多。 第 3 节:听觉 频率在 16 - 20000Hz 的声波是人耳的适宜刺激,在这一范围之外的次声波及超声波是人耳所听不到的,是非适宜刺激。 在听阈范围内,通常对 1000 - 4000

27、Hz 范围内的中高频声音特别敏感,对这一频率范围内较大强度声音的耐受性也较高。老年人对高频声音的感受性明显下降,对 1000Hz 以上声频的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逐年下降。噪音主要影响人对 3000-6000Hz 的高频的听力。 声波的物理特质是频率、振幅和波形。听觉的音高、响度和音色均是对声波的物理性质的主观反映。 声波的传导途径:空气传导、骨传导。骨传导的功效远低于空气传导。 第 4 节:其他感觉 嗅觉的适宜刺激是易挥发性物质的微粒。嗅觉的感受器位于鼻腔最上端的嗅上皮内。覆盖在舌面上的味蕾是味觉的感受器。 酸、甜、苦、咸是四种基本感觉,舌尖对甜、舌根对苦、舌两侧对酸、舌前部对咸的刺激最敏感。

28、皮肤感觉称为肤觉,是辨别物体的机械特性和温度的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度觉和痛觉等。皮肤分布着温点与冷点。 第 5 节:感觉的基本规律 适应:指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暗适应:视觉感受器在暗环境的影响下,对弱光的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叫暗适应。 (医学发现,红光不会破坏暗适应) 光适应:人们从暗处走到强光下,开始觉得耀眼目眩,睁不开眼,觉得光太强,过 1 分钟后,就觉得 不那么亮得刺眼了,周围的一切都能看清楚了,这一过程叫光适应。光适应的速度非常快,只需 1-2 分钟就达到完全适应。 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为正后象,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为负后象。两种后象

29、经常相互转换。彩色的负后象其颜色为刺激物颜色的补色。 闪光融合现象表现为,闪烁的光刺激,当其中闪烁频率达到一定值时,不再产生闪烁感,这就是闪光融合了。 恰好能引起闪光融合的最小断续刺激频率,就是闪光融合频率,或闪光临界频率,简称 c.f.f. 感觉对比:各种感觉都存在对比的现象。同一分析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使感 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对比。 两种感觉同时发生而形成的感觉对比叫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先后相继发生所形成的感觉对比叫相继性对比。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想象。最常见的是颜色感觉引起的联觉。(如红色让人感觉温暖,联觉 联想) 9 第 6 章 知觉 第 1 节:知觉的一般概述

30、 知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通过对感、知觉的比较,理解知觉的实质): 1、从反映内容上看,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它提供有关事物的性质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 映,其目的在于解释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能叫出它的名称,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 2、从所包含的成分看,感觉是单一感觉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既有由一种主要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象,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象。 3、从制约感知觉的因素来看,感觉的性质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

31、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公有差别。 * 感觉与知觉的联系:知觉虽然不同于并高于感觉,但它同感觉 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表现在:事物首先被感觉,然后才能进一步知觉它。感觉与知觉也有某些共同性,它们同属于感性认识过程。 第 2 节:知觉的特性和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 1.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具有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某种关系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产生完整的知觉的能力,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保持相对稳定不变,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或常性。 3.知觉的选择性:每时每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纷繁多样的。主体只对

32、外界的一些对象知觉,而不 对另一些对象知觉,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4.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对象时,总是用以往的经验对所获得的感觉信息提出假设、推断并做出最佳解释,然后用词把它们标示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第 3 节:知觉的种类 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一、空间知觉:物体空间特性(大小、形状、深度和方位)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称为空间知觉。 *深度知觉:是物体的空间距离及物体的三维特性在头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距离知觉和立体知觉。 ( 1)单眼线索( 对象的重迭 线条透视 空气透视 明暗 与阴影 运动视差 物体的结构级差 眼睛的调节); ( 2)双眼线索( 双眼视轴

33、的辐合 双眼视差;双眼视差是产生立体知觉的主要机制;正常人的双眼构造相同,并处于脸部同一水平面上,两眼之间的目间距离大约 65 毫米。当注视一立体对象时,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些,这样,立体物在两眼网膜上的视象有了差异,这种差异叫做双眼视差。双眼10 视差是产生深度知觉的主要机制,可通过实体镜加以证明。简答:双眼视差在深度知觉中的作用(双眼视差概念)。 双眼视差的试验证据: 1、立体镜 2、立体电影 二、时间知觉 : 三、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个做连续的位移,由此而引起的运动知觉就是真动知觉。 似动现象:物体在空间没有位移而被知觉为运动,这种

34、现象叫做似动现象,或动景现象、 现象。 四、错觉: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带有某种倾向的歪曲知觉。 第 7 章 记忆 第 1 节:记忆的一般概述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们头脑中的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凡是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以及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保留在人的头脑中,在必要的时刻又可把它们重 现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论述:记忆的过程:(基本环节 - 解释各环节 - 联系)? 答: 1、记忆包括记和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是记忆过程中的几个基本环节。 2、识记是主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保持是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回忆是从头脑中提取

35、知识经验的过程;由于某种原因,已储存的知识不能提取出来,但当它重现时,能加以确认,这个过程是再认。 3、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识记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保持是识记和回忆的中间环节,识记过的内容只有在头脑中得以保持、 巩固,日后才能回忆起来,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检验,通过回忆,还有助于进一步巩固所识记的内容。 记忆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持续,并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 记忆的作用:记忆是一切智慧的根源,是心理发展的奠基石。 记忆的分类: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第 2 节:记忆的表象 表象: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一般称作记忆表象或简称表象。表象的特征:直观形象性;片断、不稳定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证明实验: 1971 年谢帕德和梅茨洛等人的心理旋转试验。 表 象的作用: 1、表象是人们积累感性经验的一种形式。 2、表象是从知觉向思维过渡的桥梁。 3、表象是想象活动的前提,是思维的感性依托。 第 3 节:记忆的三个系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