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192.50KB ,
资源ID:1197204      下载积分: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1972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为本站会员(h****)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1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领会 P2)(1)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2)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从汉武帝开始)(4)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宗族家长制,君权父权夫权占主导地位)(5)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识记 P2):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在这一矛盾基础上建立的封建性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具有两方面的特性:它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地主

2、阶级同农民阶级的固有矛盾日益显现出来,造成自身不可克服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周期性危机。 )2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主要表现):(简用 P3)(1)政治: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构膨胀,各级官吏贪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2)经济:人口大增长、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造成人均土地占有量下降,无地或少地农民增多,流民增加。各项税务增多加重,农民生活困苦。(3)思想文化: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4)军事:军力衰败,军备废弛。(5)对外关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是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1 西方资

3、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综用 P4)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等主要国家先后确立。1640 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88 年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美国经过独立战争,1776 年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法国,经过 1789 年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发生上。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纺织业上,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推广,大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迅速发展。2 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综用 P4) 列强为开拓国外市场(原料市场和产品市场)和摆脱国内危机,增加资本原始积累而实行殖民扩张。1825 年,英国经历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4、;1836 年,英国政府扬言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第二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 军事侵略(1)发动侵华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识记 P5)时间 战争 不平等条约1840 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 、 五口通商章程 、 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6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中、英、法、美、俄天津条约1860年中、英、法交换了天津条约并签订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 、 北京条约 、 勘分西北界约记1884 中法战争 中法中法新约1894 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 1895年中日马

5、关条约1900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2)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时间 条约 割地内容1842.8 中英南京条约 中国割香港岛给英国1860 中英北京条约 割让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 “归英属香港界内“1849 葡萄牙武力抢占澳门半岛。1887年,威迫清政府签订中葡友好通商条约允许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1858 中俄瑷珲条约 割去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0 中俄北京条约 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余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4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割去中国西北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1881 中俄通过改订伊犁条约 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1895 中日马关条约 中

6、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糊列岛给日本(3)勒索巨额赔款(4)在战争中制造屠杀中国人民的惨案:(识记 P6)1894,11 日军:旅顺大屠杀惨案;1900 俄国:黑龙江江东六十四屯惨案(5)在侵华战争中,还公开抢劫中国财富,肆意破坏中国的文物和古迹,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造成空前浩劫2 政治控制(领会 P7)(1)控制中国内政天津条约的一项内容,就是中国政府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2)操纵中国外交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总理衙门改为外交部, “班列六部之前”成了与外国列强打交道的专门部门(3)享有领事裁判权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在通商口岸,中国人如与英侨“遇有交涉诉讼

7、” ,英国领事有查案、听讼之权,其英国人如何判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 ,扩大领事裁判权,即在华美人的一切民、刑事诉讼,均由本国领事等官询明办理。各国援例而行。(4)把持中国海关(5)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当中国人民反对外国教会侵略,即发生“教案” (识记 P8)时,外国侵略者便指使清政府屠杀中国人民,惩办对人民镇压不力的地方官员。 辛丑条约中,列强强迫清政府作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它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惩办不力的即革职永不叙用。(6)扶植、收买代理人3 经济掠夺(领会 P9)(1)控制中国通商口

8、岸(识记 P9)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口为通商口岸。1858年天津条约又开放牛庄(营口) 、登州(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 、淡水、潮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琼州等10个口岸。1860年, 北京条约又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陆路方面,开放伊犁和喀什噶尔为商埠。(2)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清政府均宜秉公议定则例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将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具体税率,用中英协定方式固定下来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进一步规定,中国以后要变更税则,必须得到对付议允,正式把协定关税的条款写入条约(3)对华倾销商

9、品外国商品的大量倾销使中国民族企业的产品和传统手工业品受到排挤。直到19世纪末,鸦片依然占据进出口货物的重要地位。(4)对华资本输出外国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最早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5)操纵中国经济命脉形成了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垄断。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以还赔款。在中国设立银行,使之成为对华输出资本的枢纽控制中国近代的交通运输业给中国农业经济造成严重威胁4 文化渗透(1)宗教渗透和侵略(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领会 P10)(3)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二、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识记 P12)(1)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

10、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4)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外国列强的争斗和间接统治之中,加上中国地域广

11、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外国列强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6)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极端贫困化。2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1)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简用 P13)产生: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由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来。两部分: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2)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简用 P14)形成: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在广州、上海等地经营近代工商业,形成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特点: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劳动条件差,劳

12、动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又毫无政治权利,其革命性最强。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三、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1 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综用 P14)(1)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最主要矛盾)(2)关系:两对主要矛盾相互交织,贯穿了整个半殖半封社会的始终,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奸、卖国贼外,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

13、,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矛盾。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甚至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2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综用 P15)(1)两大历史任务: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2)关系:两大历史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其区别在于,二者的主体、内容是不一样的。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

14、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其联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同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的和封建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三节 抵

15、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1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1)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识记 P16):鸦片战争时1841.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武装斗争(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后期,太平军多次重创外国侵略者(3)1884年中法战争,香港中国造船工人和码头工人罢工拒修法国舰艇(4)台湾人民反侵略斗争(识记 P16)(5)义和团抗八国联军2 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为国捐躯的清政府爱国将领):(识记 P17)(1)鸦片战争期间:1841年2月关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虎门;1842年6月江南提督陈化成在吴淞西炮台以身殉国;7月副都统海岭(满族)江在镇江战死疆场(2)第二

16、次鸦片战争时期提督史荣椿、乐善(蒙古族)战死;(3)中法期间,冯子材镇南关大捷扭转中法战局(4)在中日甲午战争左宝贵战死平壤;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黄海战斗牺牲;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在威海战斗中国捐躯。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1 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1)19世纪70至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开始蚕食中国的边疆地区。(2)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达到高潮。马关条约割辽宁给日本,俄国不满法、德 迫日本归还辽宁;1898 年3月,德国强租胶州湾,将山东划入自己势力范围;1889.911,美国召会各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2 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的原因:

17、(领会 P18)(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重要原因)(2)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最根本原因)3 义和团运动的评价: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历史局限,义和团运动存在盲目、笼统的排外主义的错误,无法认清帝国主义与清王朝互相勾结的本质,曾一度为清政府欺骗,还存在有许多 迷信、落后的倾向。但是,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不容抹煞: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遏制了侵略者瓜分中国的图谋。三、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1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1840年至1919 年):(简用P19)( 1)社会制度的腐败(最根本的原因)(2)经济技术落后2 民族意识

18、的觉醒(1840年至1919年) (综用 P20)(1)林则徐近代史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禁烟;1839他组织翻译地理大全 ,编成了四洲志(2)1843年,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了海国图志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3)1895年,严复在救亡绝论中喊出“救亡”的口号,并翻译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社会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4)1898年,康有为疾呼,要求中国人要发愤自救。(5)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 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识记 P

19、25)(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2)1851年1 月,洪秀全在广西发动了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建都,改名天京。1853年达到军事上的全盛时期。2 天朝田亩制度 (颁布于 1853 年冬) (领会 P25)(1)性质: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2)内容: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田地分为 9 等,好坏搭配,不论男女老幼按人口平均分配。规定了农副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

20、,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 25 户为一两。(3)追求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列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4)意义: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有更完备的内容和更触及封建社会矛盾核心的深度,比历代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口号的思想内涵更为深刻。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3 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 (领会 P26)(1)主要内容(2)性质: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4 从天

21、京事变到太平天国的失败(识记 P27)(1)1856. 9 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2)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有盛到衰的转折点,后为了挽救危局,洪秀全提拔了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年轻将领)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3)1864. 6 洪秀全病逝。7 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战争失败。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1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综用 P28)(1)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2)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3)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4)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22、。(5)在 19 世纪中叶,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2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简用 P29)(1)原因: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领导人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野心的警惕性非常不够,缺乏理性的认识。 (2)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第二节 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一、洋务运动的兴起1 洋务派的形成(识记 P30)(1)恭亲王奕是清朝统治集团中倡导洋务的首领(2)1861 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上海天津为南北举办洋务

23、的重要基地。(3)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2 洋务新政的兴办(领会 P31)(1)兴办近代企业(2)建立新式海陆军(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3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综用 P32)(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4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简用 P33) (中日甲午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失败)(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2)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24、(4)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多方阻挠。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1 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1)发起者:康有为、梁启超(识记) 、谭嗣同、严复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2)维新派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活动:(领会 P35)向皇帝上书;(1895 年在京会试举人联名发起“公车上书” 。康有为成为举国注目的倡导维新运动的旗手)著书立说;(严复翻译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进化与伦理前 2 篇,汉译名为天演论 )介绍外国的变法;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影响最大的报纸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 、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 )2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领会 P35) (实

25、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1)要不要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3 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1)百日维新(识记 P36):1898.6.1,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此后 103 天里还颁布了一系列变法上谕。史称“百日维新” 。(2)维新运动失败:守旧派 1898.9.21 发动政变,慈禧“训政” ,软禁光绪,搜捕维新派人士。9.28,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 6 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识记 P37) 。除京师大学堂和各地新式学堂被保留外,其余主要新政

26、措施均被废弃,戊戌维新运动宣告失败。(3)百日维新评价: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先进文化的传播;给开明绅士和民族资产阶级及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没有提到“君王立宪” ,改革很不彻底。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综用 P37)1 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2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3 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4 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三、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简用 P38)1 失败的主要原因:(1)维新派自身的局限: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脱离人民群众。(2)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2 教训:戊戌维新以失败告

27、终,不仅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第三章 辛亥革命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2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简用 P42)(1)1906 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1908 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破产原因: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3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骨干力量(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领会)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1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

28、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识记 P43)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1)资产阶级革命派著书立说: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警世钟 猛回头 (2)中国同盟会(识记 P44):1905.8.20 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民报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成立的标志是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三、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1 三民主义学说(领会 P44)(1)1905 年 11 月,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2)基本内容:民

29、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 ,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 。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2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综用 P45) (孙中山代表的革命派和康有为代表的改良派,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1)论战的内容: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2)论战的意义:论战划清了革命和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

30、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3)论战的局限: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1 各地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识记 P47)(1)影响最大的广州起义:1911.4,黄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2)1911.5,保路风潮,四川省尤其强烈2 武昌起义和各地响应(1)1911.10.10,武昌起义爆发。武昌起义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2)1912.2. 12,清帝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覆灭3 中

31、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P48)(1)成立:1912.1 .1,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2)政权性质(领会):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 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4)意义(局限性):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二、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综用 P49)1 历史意义:(1)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

32、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2)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3)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5)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2 局限性:(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三、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 北洋军阀的统治(简用 P51) (从 1912 年袁世凯掌权到 1927年张作霖逃出北京,控制中央集权达十五六年之久)

33、(1)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2)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3)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复古。2 袁世凯与复辟帝制(识记 P51)(1)孙中山为防止袁世凯专制,提出定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遵守临时约法等条件。(2)袁世凯毁弃资产阶级民主制度。1913.3 刺杀了宋教仁。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11 月解散国民党,遣散议员;炮制个中华民国约法用总统制取代内阁制;修改总统选举法法使大总统不仅可以无限期连任,而且可以推荐继承人。(3)1915.5 袁世凯为取得日本对他复辟帝制的支持,接受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

34、条” ;(4)1916.1. 1 到 3.23 只当了 83 天皇帝就被迫取消帝制3 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简用 P52) (捍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果的斗争活动)(1)发动“二次革命” (识记 P52) ,1913(2)组织中华革命党,1914(3)发动护国战争,1915(4)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1917(5)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19194 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领会 P53)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1 欧洲衰落,美、日崛起,欧洲主宰世界的局面从此宣告结束。2 战争引发一系列革命。3 亚非拉人民开始

35、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4 帝国主义开成了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护战后和平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1 新文化运动(1)1915.9 陈独秀(识记 P57)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 ,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2)内容(综用 P57):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道德,批判旧道德;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3)意义:(综用 P57)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的民主主义觉悟,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创

36、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2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简用 P58)(1)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2)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优先地位,但是又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其目标就难以实现。(3)他们中不少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3 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领会

37、P58)(1)给中国的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2)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3)工人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昭示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 五四运动的爆发(1)社会历史条件(领会 P59)新的时代条件(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的进一步壮大起来)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这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2)直接导火线(直接斗争目标) (简用 P59):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 历史特点和历史

38、意义(综用 P60)(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2)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做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1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P61)(1)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识记) (1919 年发

39、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的学说,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唯物史观、经济学说、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 。(2)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代表:毛泽东、杨匏安、蔡和森、周恩来。(3)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代表: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2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及其历史特点(领会 P61)(1)表现: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和出版;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纷纷涌现;大量进步刊物的创办。(2)特点: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线。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二

40、、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其历史特点1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及其活动(简用 P62)(1)最早组织在上海成立。1920 年 8 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中国第一个地方共产党组织。(2)1920 年 10 月,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李大钊为书记。(3)工作: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到工人中去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2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识记 P64)1921.7.23,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3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综用 P64)(1)特点: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第二国际修正主

41、义破产之后,得到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代表的指导和帮助,以俄国布尔什维克为榜样,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2)意义: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三、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工农运动的发动1 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1)中共二大(1922.7 上海) (识记 P65)陈独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共二大宣言党的纲领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革命对象:帝国主

42、义和封建军阀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基本动力: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2)民主革命纲领(简用 P66)内容: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意义:中共二大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才能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打到列强,除军阀”逐渐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呼声。2 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中共成立初期领导发动的工农运动) (领会 P66)(1)工人运动方面1921 .8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这是党领导

43、工人运动的专门机关。1922 .1 香港海员罢工(要求增加工资):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直接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的有组织的较量。1923 .2.4 京汉铁路工人总同盟罢工;2 .7 北京军警镇压罢工,制造震惊中外“二七惨案” 。委员长林祥谦、法律顾问施洋牺牲。(2)农民运动方面 1921.9 沈定一等在浙江省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组织开展农民运动第三节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国民革命的兴起1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中共三大(1923.6 广州):会议集中讨论了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 (识记 P68)(2)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1 广州

44、) (识记P68)大会成功召开,标志着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新三民主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领会 P68):国民党一大确立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组织形式(领会 P69):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2 国民革命的兴起(领会 P69)(1)黄埔军校成立(1924.5 )(2)孙中山北上(1924.10)(3)中共四大(1925.1 上海) (识记 P70):中心议题是讨论党如何领导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大会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以及工农联盟的问题,制定了开展工

45、农运动的计划,决定在全国建立和加强党组织,以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要求。(4)五卅运动(1925.5 )(5)省港大罢工(1925.6 ):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对大革命高潮形成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1 国共合作下的北伐战争(识记 P70)(1)1925 年 7 月 9 日,国民革命军正式北伐。(2)直接目标:打倒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3)胜利进军的原因:(简用 P71)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北伐战争得到苏联政府的多方面援助。2 工农运动的普遍高涨 1927.1 英国水手在汉口和九江登陆打死人,刘少奇、李立三领导武汉人民

46、占领汉口英租界。国民政府同英方签约,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取得的重大胜利。三、国共合作的破裂与国民革命的失败1 国民党右派发动的反共政变(1)1926.3-5,蒋介石先后制造了“中山舰事件” 、 “整理党务案事件” 。(2)1927.4. 12,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共政变。(3)1927.4. 28,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在北京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4)1927.7. 15,汪精卫正式宣布同共产党决裂。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2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综用 P72)(1)客观上,一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刚刚兴起的革命联合力量,敌

47、我力量悬殊;二是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出现剧烈分化。(2)主观上,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斗争的领导权。3 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综用 P73)(1)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实际上是迎接未来革命胜利的一次伟大的演习。(2)它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受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 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一、国民党全国政权的

48、建立及其独裁统治1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1)东北易帜(识记 P76):1928.12 张学良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标志着国民党在形式上的统一中国。(2)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简用 P76)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人民被置于国民党武装的严密控制和监视下。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中统” “军统” ,主要任务是反对共产党,破坏革命运动,绑架或暗杀革命者和异己分子。为了镇压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广大人民被禁锢在保甲制度之内。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2 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综用 P77)(1)国民党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1927-1937,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牢牢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2)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3)1927 年后,官僚买办资本急剧膨胀起来(识记 P77)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的是在金融业方面开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