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7 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点 1| 西学东渐1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同时,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也相应扩大。(2)目的: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3)表现林则徐:设立译馆,组织人员翻译外国传教士在澳门、广州等地创办的报刊,命人译出各国律例 ,编译四洲志 ,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是放眼世界的先行者。依据四洲志的编译稿,编写成海国图志 ,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4)意义“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2体用之争(1
2、)表现洋务派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初都持“中体西用”的思想立场。(2)评价积极性: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局限性:争论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3早期维新思想(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1)背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代表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3)主张 经 济 上 :发 展 资 本 主 义 工 商 业 。 政 治 上 :提 出 改 良 政 治 、实 行 君 主 立 宪 制 度 。)(4)评价对引导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
3、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4维新思潮(1)背景思想基础:中法战争的结局促使早期维新派从学习西方工商科技转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形成早期维新思想。经济基础:19 世纪 90 年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政治基础: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产阶级形成。(2)代表人物及思想观点代表 代表作 思想观点 历史影响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传播西学 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梁启超 变法通议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维新派的宣传家谭嗣同 仁学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
4、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批判纲常礼教最为激烈严复天演论译稿用进化论阐述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3)论战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 、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方面。影响: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维新变法思想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比较二者虽然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主张明显不同。洋 务派维护封建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新派主张学习 西方的政治制度, 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5、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 ,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一)“中体西用”思想史料一 下表为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类别 命题者 试题格致(自然科学)类龚照瑗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教育类 刘坤一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治术类 周馥 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史料二 “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
6、,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 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 。但“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学会读史史料一叙述了洋务运动时期课士试题的特点。由可知,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科学技术维护传统封建制度。
7、史料二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客观积极意义。由得出,有利于冲击传统文化的结论;由可知,维护“中体”客观上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学会用史(1)史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提示】 表述:(或谓) 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现:坚持纲常政教。(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并分析这种思想是如何迎合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需要而在中国“进门落户”的。【提示】 背景: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
8、的形势。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的推动。迎合:对改革派而言,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减少兴办洋务的阻力。对保守派而言则维护了封建纲常制度。思维拓展 运用多元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1)从革命史观 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2)从现代化史 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 代化、国防和 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从全球史观 看,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 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4)从文明
9、史观 看, “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 “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二)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史料 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倾向于改良而非倾向于革命,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 。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这部反传统观念的著作将孔子描写成人民权利而不是帝国权力的维护者。斯塔夫里阿诺斯
10、全球通史学会读史史料反映了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方式的特点。由可知,当时民族危机严重;由可知,康有为主张改革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了“中西融合”的特点。学会用史根据史料,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将孔子描写成人民权利的维护者的直接目的。【提示】 特点:借助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直接目的:减少变法阻力。思维拓展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 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 结合。如康有 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由理论到实 践:把维新思想 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 ,最 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
11、发生。救亡图存:体 现中国社会面 临崩溃和民族危机空前 严重。(2)成因客观原因:当 时中国资 本主义发展较慢,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然会失败。主观原因:康有 为作为 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 是有局限性的,幻想 “中西 结合” 。1 “鸿章当功名鼎盛之时,自恃过高以为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制度,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炮、轮船、铁路、机器。故练兵不知有兵之本,筹饷不知有饷之源,支支节节,终无所成,皆由所取。 ”(孟世杰中国近百年史) 作者批评洋务派(
12、)A骄傲自大,为个人捞取私利B以 “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C无勇气突破保守势力的阻碍D军事为重点,忽视民用工业【解析】 材料中李鸿章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比西方优越,只是在军事方面落后,因此只需要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拒绝政治制度的变革,这符合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作者批评洋务派在其指导下“终无所成” ,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李鸿章捞取私利、缺乏魄力,故 A、C 两项错误;洋务运动以军事为重点,发展民用工业加以辅助,故 D 项错误。【答案】 B2作家包天笑曾回忆道:“那个时候,中国和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打败了。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
13、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 ”当时“民族思想的发动”主要体现在( )A “开眼看世界” B主张“中体西用”C宣传维新变法 D倡导“实业救国”【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和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打败了。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可以判断中日是甲午战争,中日两国签订马关条约 ,割让台湾,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 “开眼看世界”是鸦片战争后,故 A 项错误; “中体西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提出的,故 B 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后,在民族危机刺激下,维新派宣传和开展维新变法以挽救民族危机,故 C 项正确;倡导“实业救国”没有宣传维新变法影响大,故 D 项错误。【答案
14、】 C考点 2| 新文化运动1背景(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2)经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3)思想:西方 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4)直接原因: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2兴起(1)标志: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2)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钱玄同、李大钊、鲁迅等。(3)活动基地:蔡元培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为办学宗旨,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15、4)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3主要内容内容 表现 评价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民主包括民主思想和民主理念;科学指科学思想、精神、技术与知识等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指传统道德,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文学改革的主张;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推动了文学革命;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典范为新文化和思想传播提供了文化载体,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文化平民化 出现平民教育思潮,推广白话文 推动近代思想文化发展4.实质:是辛亥革命在思
16、想文化领域的延续。5意义(1)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2)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成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3)为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正确区分维新派与新文化运动对待孔子的态度(1)康有为把西方 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孔子宣传维新变法思想。(2)新文化运动 中激进民主主义者把矛头直指孔教,打倒孔教。(3)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史料一 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轻刑薄赋,奴隶之
17、幸福也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 独秀敬告青年(1915 年)史料二 下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大事统计数据。历史事件 提及次数新文化运动 44五四运动 45辛亥革命 47巴黎和议/凡尔赛/和平大会议 87复辟/筹安会/袁世凯称帝 133十月革命 /俄国革命 287欧战/世界大战 /欧洲战争 /世界战争 448近代思想史研究史料三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
18、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学会读史史料一体现了陈独秀对新旧文化的态度和主张。依据得出“全面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结论,依据得出“提倡科学与人权(民主)”的结论。史料二中新青年杂志所关注的大事变化体现了当时思想界的变化。据提及 44 次得出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据提及 287 次;可得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史料三指出了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据得出,陈独秀领导的“启蒙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地促进了思想解放。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
19、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提示】 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学。其中民主与科学是前期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实质:反映了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反映的思想主张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国际因素。【提示】 变化:由宣传民主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西方列强不顾中国反对,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出了正确方向。(3)结合史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的理解。【提示】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不彻底;陈独秀领导的启蒙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地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思维拓展 新文化运动的特点(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2)有思想和文学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营造新文化氛围。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