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学概论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 1、 1838 年( B )首次使用“社会学”这个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正式创立。 A、弗洛伊德 B、孔德 C、米德 D、马斯洛 2、中国最早提到社会学学科的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3、社会学产生于 19 世纪上半叶的( B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4、康有为 1891 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讲授社会学课程,当时叫做( A )。 A、群学 B、法学 C、儒学 D、国学 5、 1903 年( D)翻译出版了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学著作,书名为( A ),一时风行海内。 A、康有为 B、梁启超 C、陈千秋 D、严复
2、A、群学肆言 B、社会学 C、群学 D、大同书 6、 19 世纪中叶,( A)提出了“社会有机”论。 A、斯宾塞 B、孔德 C、米德 D、马斯洛 二、问答 1、阐述社会学产生的条件 (1)社会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8 世纪下半叶到 19 世纪初,英国的工业革命和法国的政治大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引起众多社会问题,从而催生了社会学。 (2)思想理论根源 社会学不仅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的认识逐步深化的必然结果。 19 世纪上半叶之前许多学者、思想家提出的一些关于社会的思想理论都为社会学的诞生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养料。 (3)科学发展条件 孔德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而这
3、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自然科学方法的巨大威力给社会思想家以深刻的启示。孔德在提出社会学这一名词时的基本想法,就是建立一门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来研究社会的科学。 2、阐述社会学的学科特征 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学科,社会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说来,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整体性。从社会学看来,只有把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全面地科学地认识社会的各种构成要素和各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社会学区 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根本之处。 第二,社会学研究的综合性。社会学研究的综合性是与其对象的整体性相互联系的。既然社会学是以社会整体及其各
4、部分之间的联系为研究对象,这就决定了它在研究方法上必须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学研究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社会过程或社会问题时,总是联系多种有关的社会因素以至于自然因素来加以考察。另一方面,社会学的研究经常结合和利用着其他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成果,来做综合性的考察。如果不利用其它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社会学是不能实现它对社会的全面研究和透彻认识的 。 第三,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它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取得对人类社会的科学认识。这种认识的建立要以调查研究为依据,把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结合起来,得出系统而不是片面的认识。如英国的 C.布思( C.Charles
5、 Booth)、法国的迪尔凯姆( Emile Durkheim),都是最早采用统计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 3、阐述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 (1)社会学与经济学、政治学、人口学等领域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都是对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某一领域进 行具体的、特别的研究,其对象都是社会生活的个别领域,而社会学则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研究社会的各个领域、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及其相互联系。 (2)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等领域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尽管历史学、管理学同社会学一样,都是研究社会整体,但三者的研究角度却不同。其出发点和归宿是明显不同的。比如,历史学考察过去
6、,试图找出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含义。而社会学所注意的并不是某一特定的历史事件,也不是某些事件的实际进程,它所关心的是对这些具体事件进行概括、分析和综合,并揭示出其发展运动的规律。而且社会学的眼光也往 往不是投向过去,而是着眼于现在和将来。当然社会学家也从历史的考察中获得了很多东西。 (3)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前苏联和我国都曾有相当多的人在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划等号,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的社会学,是唯一科学的社会学理论。其实,马克思从来也没有想用历史唯物主义取代一切对社会的研究,更没有反对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的主张。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7、:第一,二者是有显著区别的,历史唯物主义不能取代社会学。社会学的许多研究领域是历史唯物主义不曾涉足的,历史唯物 主义是一门哲学,它既不描述具体的社会结构,也不说明和解释具体的社会生活现象和过程,也不能对人口、家庭犯罪、就业等各种社会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所有这些方面,都需要社会学这门具体的社会科学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具体而详细的研究;第二,二者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学说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应当指导社会学的研究,可以为社会学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第三,社会学可以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最后,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在实际研究内容上确有一些交叉和
8、重叠之处。 一、单项 选择 1、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三层次是( D )、基本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 A、价值观 B、世界观 C、原理 D、方法论 2、( B)就是测量可靠性的度量,它能鉴定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A、效度 B、信度 C、维度 D、量度 3、( A )就是测量的有效性的度量,它是评价测量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A、效度 B、信度 C、维度 D、量度 4、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是( A )。 A、实地研究 B、文献研究 C、访谈法 D、问卷法 5、根据收集资料的内容划分,访谈可分为一般性访谈与( C ) A、个别访谈 B、座谈会 C、深度访谈 D、集体访谈 6、研究报告在结构上通常
9、包括( C)、导言、方法、结果、讨论、小结、参看文献,以及附录。 A、摘要 B、关键词 C、标题 D、序言 二、名词解释 1、访谈法:访谈法是指调查者和被调查者通过有目的谈话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由于调查研究课题的目的、内容以及研究对象的不同,访谈所采取的形式也不同。按双方接触的方式可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直接访谈即面谈,间接访谈则以电话等为媒介,面谈是访谈法的主要方式。 2、观察法:是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能动地对自然或社会现象进行感知与描述,从而获得有关的事实材料的一种资料收集方法。 3、问卷法: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收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
10、统一设计的问卷,要求研究对象做出填答,从而获得被调查者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和意见。 三、问答 1、阐述信度与效度之间的关系 信度与效度,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信度高效度不一定高,效度高则信度必定高,换句话说,可信的不一定有效,有效的则必定可信。例如以尺量布,量了几次结果都一样,证 明其信度高,但尺子若不符合标准,测量无效;若尺子是标准的,测量又有效,则无论测多少次,结果必定可信。在进行测量时,我们要尽量减少误差,使测量即有效又可信。 2、简述观察法的作用 ( 1)当有关现象(如同性恋、吸毒、监狱生活等)很少被人知晓时; ( 2)当研究者需要了解有关事情的关联性、背景脉络时; ( 3)的那个研
11、究者看到的事实与当事人所说的内容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或者当局者与局外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很不相同时; ( 4)当研究者需要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个案调查,而且这些个案在时空上允许研究者进行一定时间的 参与性观察时; ( 5)当对研究者不能够或不需要进行语言交流的研究对象时; ( 6)当研究者希望发现新观点、建构自己的理论时; ( 7)对其它研究方法起辅助作用时。 3、简述撰写研究报告应注意的问题 ( 1)行文要则 用简单平实的语言撰写;一骗好的研究报告在撰写上最重要的标准是准确、清楚、客观、严密。研究报告与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不同,它的撰写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强调和注重文学性、可读性等等,而是十分强调报
12、告的客观性、准确性、严密性、简洁性。所以,在行文时,应该尽量用平实的语言撰写,以简单明了、科学严谨为标准 ,清楚明确地表达研究的结果。 陈述事实力求客观,避免使用主观或感情色彩蕉农的语句。叙述中最好使用第三人称或非人称代词,尽量不用第一人称,比如用“作者发现”“笔者认为”“这一结果表明”“这些数据说明”等等,而不用“我认为”“我们发现”等等。 行文时,应以一种向读者报告的口气撰写,而不要表现出力图说服读者同意某种观点或看法的倾向,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因为读者阅读你的报告时,所关心的主要是你研究得到的客观事实,是你的研究结果和发现,而不是你个人的主观看法。尽管在研究结论的阐述中 离不开作
13、者个人的主观分析和思考,但各种研究结论的得出却不能使作者个人主观看法的延伸,而只能是研究资料和客观事实的逻辑结果。 ( 2)引用与注释 研究报告中有时需要援引别人的论述、结果、资料或数据,支持、佐证或说明自己的某种观点或结论。需要注意的是,报告中凡是引用别人的资料,一定要注明来源,而不能将别人的工作和超过不加注明地在自己的报告中使用。 一、单项选择 1、“社会学之父”是( B ) A、弗洛伊德 B、孔德 C、米德 D、马斯洛 2、被尊称为“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的社会学家是( A ) A、斯宾塞 B、孔德 C、米德 D、马斯洛 3、( D )是全世界第一位专业的社会学家,创办了闻名遐迩的杂
14、志 社会学年鉴,并以此为纽带发展出了一个学派 法兰西社会学派。 A、斯宾塞 B、孔德 C、卡尔马克思 D、埃米尔迪尔凯姆 4、( B )的“理解社会学”开创了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传统,与孔德、迪尔凯姆等为代表的实证主义传统互相辉映、互相补充,共同推动了社会学的发展。 A、斯宾塞 B、马克斯韦伯 C、卡尔马克思 D、罗伯特默顿 5、( A )从反对社会学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出发,将各种经典的社会理论遗产与法国特有的认识论传统融合起来,创立了实践社会学,亦称“反思社会学”。 A、布迪厄 B、安东尼吉登斯 C、哈贝尔斯 D、罗伯特默顿 6、认为社会复杂的结构不能还原为个人的心理现象,而且具有整体效应
15、的学者是( C )。 A、霍曼斯 B、帕森斯 C、布劳 D、布迪厄 7、 1978 年 12 月,中国社会学在( A)等老一代社会学工作者的努力下成立中国社会学研究会。 A、费孝通 B、陈达 C、吴文藻 D、孙本文 8、 20 世纪 40 年代社 会学的中心是( A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9、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的西方社会学者是( B)。 A、斯宾塞 B、孔德 C、米德 D、马斯洛 二、名词解释 1、迪尔凯姆的有机团结:有机团结是随着分工的发展而出现的,它依赖于社会内部各部分之间的高度的相互依存,
16、而不是外在的集体意识的强制,人们的社会分工精细,集体意识只体现在小部分、小范围内。而人们之间的联系紧密,相互合作程度高,相互依赖性也大。相对于机械团结,有机团结更为基本。 2、韦伯的社会行动:是指行动者的那些既包含确定的主观动机和意图,又涉及他人和以他人为目标的行动,也就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动。 3、内部冲突:是那些发生在群体内部的冲突,其激烈程度与其成员参与程度相关。 三、问答 1、简要阐述社会学的 发展历程。 从孔德创立社会学 160 多年以来,社会学已经发展为一门全球性的学科。社会学的理论流派经历了相互对立、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有机的历史发展过程。 学术界一般把 19 世纪 30 年代至
17、19 世纪末定为社会学的创立或发端阶段,这一阶段的社会学对哲学的依附性很强,还没有完全从哲学母体的襁褓中脱离出来,因而并没有形成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 30年代,社会学进入了形成的阶段,从哲学母体中解放出来,开始确定了社会学的独立的专门对象,已经有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同其他一些社会学科的区别越来越明显,形成 了完全独立的学科。 20 世纪 40 年代至今,社会学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既影响到了其他学科,也影响到了现实社会的发展;其方法更加科学化,不但广泛采用统计方法,而且普遍运用计算机,大大加快了处理资料的速度,使社会学研究方法准确、快速
18、、规范。与古典社会学理论阶段不同,这一阶段社会学的中心从大西洋的东岸转移到了西岸,也就是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美国至今仍是公认的世界社会学的中心)。社会学的发展阶段实际可分为现代社会学理论和当代社会学理论两个阶段。而现代社会学理论和当代社会学理论就其内在 的逻辑演变而言,实际上都是在承传了古典社会学理论中某个研究取向的基础上,或深化发扬,或综合创新。 2、阐述科瑟尔社会冲突的“安全阀”机制 “安全阀”是一种社会运行的安全机制,科瑟尔认为敌对的情绪不等于冲突,如果敌对的情绪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就不会导致冲突,像锅炉里过量的蒸汽通过安全阀适时排出而不会发生爆炸一样,不仅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维持,而且
19、有利于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一书中,科瑟尔列举众多的事例进行说明:原始人有节制的复仇制度;前文明社会中在狂欢节期间对性禁忌、性回避的解除; 西方社会曾经盛行解决私人仇怨的决斗等等。安全阀理论带有明显的社会心理学的特征,它强调消除心理紧张、排出不满甚至敌对情绪,在化解社会冲突中的作用,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为“替罪羊机制”,即社会紧张情绪不仅可以向原来仇恨的目标释放,也可以向替代目标发泄。科塞注意到社会结构越僵化,安全阀机制就越重要,强调安全阀机制必须在社会结构当中加以制度化,认为社会理应通过合法的、制度化的机制,使各种社会紧张情绪得以释放,避免灾难性冲突的最终出现,社会系统才有
20、可能处于均衡与和谐的状态。 3、阐述帕森斯的“ AGIL 功能模式”。 帕森 斯认为,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 4 种功能条件:适应( Adaptation)即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目标达成 (Goal attainment)即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整合( Integration)即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潜在模式维系( latent patten maintenance)即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四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系 统、
21、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 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 4 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4、阐述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新进展 随着社会学研究的恢复,社会学研究在理论上取得了以下新的进展: ( 1)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发展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社会学学者们就中国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开展了广泛的理论探索和经验研究,围绕着发展理
22、论问题、中国现代化的特点、条件和道路问题等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学者们认为,当今中国正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这一时期成功地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但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除城乡差别、贫富分化、社会腐败等普遍性问题外,还有婚姻家庭问题、生育问题、民工潮、买卖户口等特殊问题。 ( 2)小城镇与社区发展研究 费孝通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就开始关注小城镇的研究,并发表了小城镇大问题、小城镇再探索等文章,就小城镇的地位、作用、发展的影响因素、人口转移及发展模式等问题展开了专门研究,带动小城镇研究广泛展开。学者们围绕小城镇研究在中国城市
23、化道路、城乡社区关系、边远社区开发、社区服务、人口流动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 3)中国社会分层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对社会分层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形成了新的较为一致的看法。学者们普遍认为,在现阶段,原有的阶级划分标准不复存在,阶层划分取代了阶级划分 ,阶层结构变化出现了新特点。其一是与现代经济相联系的职业阶层壮大,且很多农民转为工人;其二是职业的分化使原有阶级内部出现拥有不同地位和财富的利益群体 阶层;三是所有制结构的变动使个体私营业主阶层出现。此外,与阶层相关的一些问题也成为社会学界讨论的热点。 ( 4)中国社会保障研究 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 20 世纪
24、90 年代以来,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学者们讨论的重要课题,研究主要围绕着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与救济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几方面展开。学者们普遍注意到了我国目前的保障制度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城乡社会 保障存在着巨大差别;二是社会保险成了“企业保险”;三是失业保险急需发展;四是原有的社会保障机制单一等。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尝试性的解决方案。 一、单项选择 1、社会唯名论者认为社会只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单纯的名称,唯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因而又被称为( B ) A、功能主义社会学 B、人本主义社会学 C、理解社会学 D、实证主义社会学。 2、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超越人类个体
25、的客观存在物,是真实存在的实体,因而又被称为( D ) A、功能主义社会学 B、人本主义社会学 C、 理解社会学 D、实证主义社会学。 3、根据生产关系的性质,可把社会划分为( A)、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 D ) A、原始社会 B、史前社会 C、商品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4、人口构成可划分为人口自然构成、社会构成、( C )三大类。 A、性别构成 B、年龄构成 C、地域构成 D、民族构成 5、( D )的实质就是文化理想主义的一种表现方式。 A、强权主义 B、大国沙文主义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崇洋媚外 6、“水不是文化,水库才是文化;石头不是文化,石器才是文化”指的是
26、文化的( A ) A、创造性 B、社会性 C、复合性 D、后天获得性 7、“个别人的偏好不能成为文化”指的是文化的( B ) A、创造性 B、社会性 C、复合性 D、后天获得性 8、产生于美国 60 年代后期的嬉皮士运动属于( C ) A、主流文化 B、亚文化 C、反文化 D、俗文化 二、名词解释 1、社会唯实论: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超越人类个体的客观存在物,是真实存在的实体,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它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因而社会唯实论的社会学思想又常常被称为实证主义社会学。社会唯实论的主要代表有英国的斯宾塞、法国的迪尔凯姆等人。 2、社会:社会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
27、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3、人口:人口是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生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有一定数量与质量的并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有生命的个人的集合体。它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第一个基本要素。 4、亚文化: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流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亚文化是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是由各种社会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各地区、各群体文化特殊性的方面。 三、问答 1、阐述社会类型的划分 按照生存方式划分可以将社会分为渔猎和采集社会、游牧与园艺社 会、农业社
28、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五种类型。 此外,根据历史记载情况,可将社会分为无文字社会与有文字社会。无文字社会又称史前社会;有文字社会,又称文明社会,指有历史记载的全部人类社会。 根据阶级状况,可分为无阶级社会与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是指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阶级社会,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根据社会流动速度,可分为封闭式社会和开放式社会。封闭式社会,是指很少阶层流动的社会。开放式社会,是指阶层流动很快的社会。 根据生产关系的性质,可把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 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 根据社会经济的发
29、展水平,可分为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和产品经济社会。 2、阐述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体现在哪些方面? 随着工业社会人类对自然界掠夺的加剧,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出现了一定的程度的失衡。破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 1)植被遭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人类霍活动对生态系统平衡的干扰最早、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后果最严重的是对天然植被的破坏,特别是对森林的破坏,荒漠化的增加。 ( 2)生产、生 活的的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随着现代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化及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使越来越多的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排向环境,其中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它们进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
30、的在食物链中转移和富集,产生了十分严重的生态后果。其中大气污染以及过量排放温室气体所造成的气候问题尤其备受关注。 ( 3)建造大型工程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古代社会中也有许多大型工程,如我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城等,但数量少,规模小,不会引起生态问题。现代社会就不同了。巨大的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地球地貌的 改变具有全球性。如各项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建设、铁路和公路兴建,以及大型矿山,特别是露天矿藏开发等,都在引起生态条件日益激烈的变化。 ( 4)引进物种带来生态系统的失衡。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经过干百万年的进化,生物对环境的长期适应和
31、改造,形成生态系统最优的结构和功能,建立了自然界完美的秩序与和谐。人们有意或无意地把某一生物物种从一个地区引进到另一个地区,就可能破坏自然界的和谐,导致人们预想不到的后果。 3、简要阐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关系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物质文化的高度发达,不等于精神文化各方面都进步;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不总是同步发展的,这就产生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矛盾。但另一方面,这两种文化又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精神文化不可能长期落后于物质文化,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也会取得相应的进步,否则它就会阻碍文化的建设。 一、单项选择 1、下列属于社会群体的是( C )
32、 A、电影院里的观众 B、车厢里的乘客 C、 NBA 火箭队 D、超市的顾客 2、在社会上,常有些青少年表现出越轨行为,究其原因乃是 把犯罪集团当作自己的( A )群体。 A、参照群体 B、初级群体 C、趣缘群体 D、所属群体 3、 较大群体一般建立在( C )基础之上。 A、个人关系 B、私人感情 C、规范控制 D、道德约束 4、美国的罗伯特贝尔斯认为在群体活动中有两种基本的领导方式:一种是工作领导,一种是( D) A、权威领导 B、民主领导 C、生活领导 D、关系领导 5、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群体最主要特征是( B ) A、规模小 B、人际关系密切 C、存在长久 D、综合性功能 6、由父母
33、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7、正式的社会组织诞生于( A ) A、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时期 B、奴隶社会 C、原始社会 D、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 8、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属于 ( A ) A、初级群体 B、次级群体 C、正式群体 D、同辈群体 9、家庭首要功能是 (B ) A、婚姻生活 B、生养 C、经济 D、休息娱乐 10、把组织中的人看作机器、组织和制度的附属品的代表性理论是( A ) A、科学管理理论 B、人际关系理论 C、目标管理理论 D、权变理 论 二、名词解释 1、地缘群体:地缘群体是指由于长期居住在相近的
34、区域里所结合成的群体,其基本形式是邻里。从历史发展过程看,地缘群体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2、社会群体:所谓社会群体( social group),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所结成的有共同生活活动的稳定集体。它既是个人生活的基本单位(任何个人脱离群体就难以生存 ),又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实体。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而言,社会群体包括社会组织,指人类一切社会共同体。从狭义而言,社会群体仅指那些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社会共同体,包括家庭、邻里、工作班组及各种小团体。 3、参照群体:是人们并未参与,但以其规范、信仰、利益等与自身进行比照或评价、参考的群体,它可能是
35、人们渴 望加入的群体,并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较大的影响。 4、单向沟通:是指沟通只指向一方,另一方不产生反馈行为。 三、问答 1、简述社会群体产生的基本原因 ( 1)婴儿生长的需要 人在婴幼儿时期完全不能生活自理,必须依靠成年人的抚养,离开了成年人无法生存。这是人之所以能进行社会化的条件,也是人类过群体生活的重要原因。初生的婴儿主要在家庭这种社会群体里生活,直到他具备了独立的生活能力后,才有可能离开家庭。而此时他已经学会了群体生活的基本技能,懂得了个人的绝大多数需要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得到满足,合群已成为他的生 活习惯,成为他的一个基本特征。 ( 2)生产的需要 社会群体能使人完成一些单独个人不能
36、或难以完成的事情,而且一般来讲群体成员的分工与合作更有有效地实现某些特定目标,能够生产出更多的物质产品,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事实上,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群体活动,从原始的自然生产到现代分工明确的社会化大生产,人们必须联合起来共同劳动。原始人的狩猎生活,只有在许多人共同围捕的前提下才能成功。而在社会生产出现分工之后,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分工更为精细,群体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以至涌现出许多为 实现特定目标、承担特殊功能的新型社会群体,如工厂、学校、公司、科研院所等。 ( 3)安全的需要 人类最初群居生活是为了共同预防和抗拒自然、野兽和其他社会集团的侵袭,这些都是个
37、人的微力所不能抵御的。现代社会安全概念的内涵更加丰富,人们安全的需要不仅包括生理上,还包括职业上、精神上的。人们为了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就要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比如,人们有家中,在亲友中,就感到很安全。就整个社会来说,建立生产组织、国家、法律体系等,都是为了实现这方面的需要。 ( 4)精神的需要 精神需要是人类独有的,包括人们心理的、感情的、观念上的需要。人们通常可以在自己所在的社会群体中找到知已,谈感情,发牢骚,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得到对方的支持和安慰,在群体中进行完全的自我表现,在与群体其他成员的交往中获得友情,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2、阐述社会群体区别于一般群体的基本特征 ( 1)持续
38、的互动 社会群体的成员之间存在着持续的社会互动,他们的交往不是一次就终结了,其相互关系必然维持较长的一段时期,如家庭、邻里、朋友圈、机关、学校、公司等都是如此。那些偶然碰在一起、暂时发生联系的人群,例如在书店 、商店购书、购物的顾客,同乘一架飞机的乘客等由于相互间不存在持久的交往,因而并不构成社会群体,它们只是简单的人群聚合体。此外,统计上按某种共同特征归类的人群体一般也不叫社会群体,如男人或女人、工人或农民等。因为在这些类别集团内部,其成员之间不一定相互认识,也不一定发生相互作用,这类群体有个社会学术语,叫做“社会类别”。 ( 2)稳定的结构 社会群体成员持续交往的结果,便形成了某种稳定的结
39、构关系,产生出特定的相互作用模式。每个社会群体都拥有比较固定的规范,并将成员划分为各种地位和角色的人们,如有的人是领导者 ,有的人是被领导者;有的人扮演父亲、母亲的角色,有的人扮演儿子、女儿的角色。这些不同角色之间的交往关系往往并不平等,而是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原则。每个群体成员对其他成员的行为和态度怀有不同于群体外他人的特殊期待,如我们对家人的期待就明显不同于陌生人或同事。 ( 3)明确的认同 社会群体大都会形成一种具有独特意义和价值体系的亚文化,群体成员会产生一种作为群体一分子的身份一致感和对群体的忠诚感。以一个大学为例,它拥有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一套有关善恶美丑和判别是非好坏
40、的衡量标准,其成员都清楚地意识到 自己是这个学校的一员,每个成员在校内的行为处事,必然要受到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价值观的制约,受到学校其他成员的角色期待的制约,他将尽可能持有或做出与该群体相一致的理解、反应和行动抉择,而校内外其他成员也将他看作是这个学校的一分子。值得一提的是,一个社会群体常常使用象征性的标志来强化成员们的身份一致感,使该群体与其他群体的界限更加分明,比如学校强调学生穿统一的校服、佩带统一的校徽等等。 ( 4)一致的目标和行为规范 群体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心理和行为的相互影响或学习,会产生一些共同的观念、信仰、价值观和态 度。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厉害关系,并遵循为了实现目标
41、而制定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在群体面临外部压力或内部少数成员的反叛时,一致目标和群体规范更为清晰,其作用也更为明确。比如中国女排为了夺得世界冠军而表现出来的团结合作精神和艰苦奋斗的行为规范。 ( 5)一定的分工协作 群体为了最有效地达到共同的目标,必然会对群体每位成员的地位和角色做出相应的安排,每个人也总是以某一方面独立的能力胜任某项分工,从而成为群体成员。只不过有的群体分工不太明确,如家庭、同辈群体,而有的群体分工明确、严格,如政府部门、公司。无论何种群 体中,都有明显或不明显的领导与服从关系,以及伴随此种关系的内部权威。 3、简述人类群体生活与动物群体生活的本质区别 人类的群体生活与动物的群体
42、生活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一,动物的群体生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进化的规律使得一些物种必须集群才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迁,才能生存下去。而人类的群体生活虽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社会发展 (尤其是社会生产发展 )的结果,人类的群体生活不仅是为了适应自然,更重要的是为了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第二,动物群体生活的生存方式和活动规则是先天遗传的,出自动物的本能,每一代动 物不可能发明创造一套群体生活的新规则。而人类群体生活的生存方式和行为规范不是靠遗传得来的,而主要是通过后天学习、文化继承以及积极发明创造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动物群体生活的形式、内容、活动规则等变化十分缓慢,而人类的群体生活从形式到
43、内容的变化则可能十分迅速,就是几年也会有很大的改观,如现代家庭、邻里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组织,其变化之快乃是有目共睹的。 一、单项选择 1、在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B ) A、过度城市化 B、逆城市化 C、郊区化 D、城乡融合 2、最早提出社区这一概念的社会学家是 (B) A、迪尔凯姆 B、滕尼斯 C、齐美尔 D、韦伯 3、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 ( A ) A、工业化 B、农业发展 C、人口众多 D、科层化 4、在社区研究中开创了以小城镇为对象的社区综合性研究,于 1929 年以中镇为研究成果的学者是( C ) A、派克 B、林德 C.、林
44、德夫妇 D、滕尼斯 5、城市有别于乡村的根本特征是( C ) A、工业化水平高 B、精神生活丰富 C、人口集中度高 D、全面的有机组合 6、依照社区的历史,社区可分为三种类型,下列哪项不属于该分类( A) A、虚拟社区 B、传统社区 C、发展中社区 D、发达社区 7、费孝通 1939 年在英国出版的( B)一书生动具体地描述了中国一个村庄的生产和生活,特别是刚刚兴起的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波动对这个乡村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A、农村社会学 B、江村经济 C、社区与社会 D、农村社区组织 二、名词解释 1、社区:是由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共同生活的人群形成的地域共同体。 2、社区发展:是指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的领导和支持下, 利用社区自身的力量改善社区经济、发展社区组织、增强社区活力、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区有计划变迁的过程。 3、城市社区:是指从事非农业经济活动的人口集中居住的社会区域单位。在城市中,一定规模的人们由于社会分工而聚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构成一个关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