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讲 . 2 1、问题: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请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谈谈认识。 . 2 2、有人说,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3 3、在新世纪之初,中国为什么会提出和平崛起 发展战略?怎么平和看待“中国威胁论”和“文明冲突论”? . 4 4、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 6 5、当前在如何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继续发展经济上,唯有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才有能力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另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完善分配体制上,只
2、要分配公平了,蛋糕分合理了,就能缩小贫富差距。请结合实际评析上述观点。 . 8 6、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 8 7、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经过 90 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 9 8、面对中国的发展,
3、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11 11、气候变化问题是国际热点问题之一,请谈谈你对解决这一问题的认识。 . 12 12、结合现实,如何全面理解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 . 13 13、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请结合我国当前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的现状,谈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和对策。 . 14 14、简要回答人民民主理论对于人民
4、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发展的意 义,如何建设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15 5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16 第二讲 . 16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 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理论和制度 的角度,分析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 25-27 页 . 16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衡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
5、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谈谈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是什么。 . 17 9 思考题三 . 17 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引进了大量外资。要保持经济高增长,仍然需要大量引进外资,只要能够引进外资,就能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请谈谈我国要保持经济高增长最根本的要靠什么,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18 第三讲 . 18 10 思考题一 . 18 1945 年,在回答黄炎培先生如何使国家政权跳出:“其
6、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的提问时,毛泽东明确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请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43 页 . 18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 19 11 思考题二 . 20 请结合我国应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44 页 . 20 12 思考题三 . 21 有人认为, 30 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对滞后。请谈谈对这
7、一观点的认识。 47 页(必要性、成就、目 的) . 21 第五讲 . 22 16 思考题一 . 22 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请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63 页 . 23 第六讲 . 24 思考题:中 国应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你个人能做出什么贡献? . 24 第七讲 . 25 思考题一 . 25 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成为热门词汇的同时,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也在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 90 多年的今天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8、 . 25 思考题二 . 26 请结合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谈谈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26 思考题三 . 27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 27 5.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国中央关于制 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12 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在科学分析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 28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 2010 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巨大,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认识(百度文库) . 28
9、10,为什么当前我们要加强文化建设? . 30 1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 . 30 第一讲 1、 问题: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请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谈谈认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10、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鲜明的时代性:浓郁的民族性:实事求是的科学性:高度的民主性:深广的群众性: 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一手
11、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主题和方向。改革开放 多年来,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等,从不同方面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同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
12、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我国国情和文化改革发展实 际,不断探索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文化建设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开创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日益繁荣,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益深入人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进一步巩固;文化体制改革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取得决定性进展,极大解
13、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空前繁荣,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大跨越,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显示出异军突起的良好态势。事实雄辩地证明,我国文化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 有人说,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是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软实力 ”这一概念是相对于 “硬实力 ”而言的。一般来说, “硬实力 ”指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 “软实力 ”指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
14、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 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文化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它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就像电脑的软件与硬件同等重要一样。 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近二十年来,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指导 下,全国各族人民埋头苦干,奋力拼搏,
15、不断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主要突出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因为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我国的经济总量不断快速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国际上我国的综合实力也日益提升。新的时代面临新的国际背景,以及面对我国各族人民群众新的生活要求,“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赋予其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发展任务,其中就包括加快文化的发展速度,提高文化发展质量。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国际竞争日趋剧烈,国际范围内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文化、教育、民族精神等方面的 竞争日益凸现其重要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如何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的“西化”、“分化
16、”图谋,如何弘扬并巩固我国钢铁长城般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我们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资源大国变为国际文化强国就显得极其重要。因此,将文化建设长期以来事实上的软要求变成硬措施,我党适时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策是非常及时的。面对国际新的发展环境和我国社会发展新要求,特别是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在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各项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来看 ,可以说提高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 3、 在新世纪之初,中国为什么会提出和平崛起发展战略?怎么平和看待“中国威胁论”和“文明冲突论”? 改革开放 20 多年,中国取得的成功举世瞩目 ,但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
17、初以来,“中国威胁论”在世界一些角落几度翻滚,之后又冒出“中国崩溃论”。这些论调之目的在于丑化中国形象 ,遏制中国崛起。直到中国领导人响亮地提出“和平崛起”理论,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同。 温家宝访美提出“和平崛起”的承诺 ,与他行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相关。那次“学习”的主题定为“ 15 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 展历史考察”。这“主要国家” ,包括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前苏联和美国。 这次集体学习 ,实际上是中国新领导层的一次集体探索 ,要在小国为何成霸主、帝国为何会消亡、强国为何不能永续等一系列问题上 ,摸出兴盛与衰落的规律 ,探求中国的发展之路。 而“和
18、平崛起”的口号 ,正是近年来以来经过学界的一番探索 ,中国新领导层经过一番梳理之后 ,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这一形式表现的成果 ,再经由温家宝的访美正式提出 ,既作为“自己“治国理政”的新定位 ,又作为对外界的一个重要承诺。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有 关中国崛起的著述频频问世。其中大多数人都戴着有色眼镜,其结论或多或少归结为“中国威胁论”或“中国崩溃论”。但是,确有若干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探讨和预测,至今读来令人拍案。其中以奥弗霍尔特的中国的崛起为代表,最早提出并正面论证了这个重大命题,用沃格尔的评论“这本书极大地冲击了常规的思考”。奥弗霍尔特预测了中国崛起将“改变亚洲的经济态势”,“
19、改变中国的政治”,“并使全世界的政治改观”。他的结论是,中国崛起“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然而,对这样一个历史现象,这样一个战略命题,中国学者的研究和论述却比国际学术 界要少得多。这种状况似乎是一种“韬光养晦”,实际上是在回避中国在 21 世纪面临的最重大课题。 由于缺乏对“中国崛起”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系统研究,我们就难以应对各种“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的挑战;就难以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国际战略之间形成深层次的良性互动;也难以建树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和世界经济学科的理论体系。面对如此艰巨而重大的现实问题,我们的理论研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客观的需求。 经济全球化 中国崛起的主要历史条件 “中国
20、崛起”是一个“正在进行”的概念,似乎不存在“已经”或“将要”的问题。这个概念的核 心是中国在国际体系和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适应性、结合度(相关性)、影响力和创造力。“崛起”是一个阶段性的长期过程,应设定阶段性的特征指标。目前可以看作是外部世界和中国内部相互适应的阶段,其主要特点是中国通过内部制度建设和市场潜力发挥,确立其在世界市场体系中的基础和定位。 中国是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获得崛起的机遇,目前我们与世界体系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经济与全球市场体系的结合问题。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经济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历史新阶段。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的中国崛起道路 ,不
21、可能是军事扩张或政治革命,只能是参与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由此获得崛起的环境和条件。这要求中国制度建设的目标定位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回顾中国 20 多年来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就可以找到中国崛起的基本轨迹,其中有一些是具有规律性的认识。如渐进式的改革开放、从体制外到体制内的转变、充分利用内外两个市场资源、一部分地区的发展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保持稳定和平的外部环境、与主要国家和地区形成共同利益等等。中国是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国家,但又不同 于前苏东集团的转型国家;是一个发展中经济,但也不同于在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的大多数前第
22、三世界国家。中国具有很强的抗周期能力,并且可以利用西方经济周期中各个阶段的机遇,如繁荣时期出口激增,衰退时期资金涌入。 这些条件和机遇,并不是其他国家都能获得的。中国作为大国的稳定性、增长潜力、开放度和抗波动能力都是其他转型经济和发展中经济所不具备的。中国发展模式的理论抽象,就是对中国崛起的内在规律认识,也就是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 不可否认,我们在 20 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复杂严峻的。但是,这些 问题并不能改变中国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发展趋势。同 20 年前、甚至 10 年前相比,中国的发展条件和潜力是更充分了,还是更局限了;中国出现的负面因素是不可克服不可控
23、的,还是通过制度建设和供求平衡可以得到控制和克服的;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是旧体制因素还是中国的发展模式所产生的。如果把负面因素绝对化、全局化,得出的结论只能是“中国崩溃论”。 目前,中国经济在世界市场中的位置迅速上升,形成外部世界和中国市场的双重不适应。中国在结构调整方面的重大突破,就是对世界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调整的贡献。人民币汇率、巨额贸易顺差、 大规模产业转移、全球通货紧缩等问题,必须在中国经济结构的稳定和可承受的条件下积极地加以解决,这其中并不存在“经济民族主义”的问题。 随着中国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中国产品占有世界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趋势日益明显。这并不
24、是中国蓄意造成的,而是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本身的必然结果。中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将长期存在,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也不会是短暂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中国也会成为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的投资国。 中国的产品构成和价格体系将影响国际价格走向,这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并不是中国 对某些国家的威胁。相反,在未来几十年中国可能带动全球价格体系和要素配置发生历史性的、革命性的变动,恰恰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 中国领导人最近把中国的崛起称之为“和平崛起”。这是一个准确、科学的概括。 中国在通过和平之路走向崛起。 中国和平崛起,是中国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 中国和平崛起,是发生在世纪之交、千年之交的大事件、新现象,
25、具有世界意义和历史意义。 中国的新崛起,与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有着明显的不同,与它自己历史上的几个盛世王朝也不同。历史上大国的崛起无不通过战争、征服、扩张、侵略、掠夺和列强 之间的争夺来实现的,整个过程充满了血腥和非正义。中国新崛起则完全通过和平的方式来实现。中国这条发展道路是在总结人类发展史,特别是大国兴衰史的经验教训后作出的抉择。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决不做损人利己之事;强大了也决不威胁他人,永不称霸。 中国和平崛起表现在,通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法,来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机制和环境,调整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生
26、产力不断发展。对外,则是国门敞开,大胆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勇于吸收人类一切 优秀文明成果充实自己。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方针,维护世界和平,努力营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作为一个有古老文明的东方大国,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和平地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使五分之一人类摆脱贫穷落后,走上富裕文明,这本身就是对人类的贡献。中国发展不仅没有损害包括周边国家在内其他国家的利益,而且还使它们从中国的发展中不同程度地获益,这也是对世界的一个贡献。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虽然带有鲜明的中国个性,但具有
27、世界 的普遍价值和意义。 中国选择和平崛起之路,是基于对和平与发展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对当今世界脉搏的准确把握。全面审视人类历史会发现,人类的进步大多是在和平的变革中实现的,战争和暴力很少能带来真正的进步。和平是人类的最大福祉和最大的愿望。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选择和平发展,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得到全体中国人民的拥护,而且符合亚洲和全世界的最大利益,受到国际上广泛欢迎。 中国选择和平发展之路,并不是只求太太平平地埋头自我发展,而对世界事务不管不问。中国一向致 力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和稳定,一向伸张正义,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反对国际恐
28、怖主义,积极主张通过和平谈判方式化解地区纷争和危险,在亚洲出现金融危机时宁愿自己受损失也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在在表现它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中国和平崛起之路,迄今为止是成功的,总的来说是顺利的。但中国人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前进的路上也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障碍。但不管怎样,中国将排除任何障碍,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走下去 4、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开创性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 可以遵循,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和风险,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和历史地位,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
29、性。 1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 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是回答中国现阶段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即在人类文明史上处在什么发展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目前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础原则,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二是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一切 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能超越阶段、急于求成。二者的有机统一,就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的规定性。这是我国现阶段最基本的国情、最大的实际。 2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地位,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特定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
30、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从时间上说,从我国 50 年代中期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这个阶段不同于 社会主义经济基本尚示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特定阶段。 中国的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要经历这样一个长时期的初级阶段,并不是哪个人、哪个社会集团的主观臆断,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由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毫无疑问,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是,人民群众并不能随心所欲
31、的他造历史,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从事创造活动。人们不能随意挑选生产力,不能离开从前一代那里继承下来的各种条件去创造新社会。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 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正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即是说,我们应当从全人类文明进步的视角考察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定位问题,这样才能开阔视野,看得更清晰,认识更深刻,即跳出中国来看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2、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面对现实,是从本国国情出发的理论,而 认清了国情,就认清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艰巨性。 从理论上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和形成,就是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从现阶段中国实际出发,重新认识当代中国国情的结晶。所谓国情,就是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基本状况的总体判断。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规定,比如,十二亿多人口,八亿多农民;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等等。这是表次的认识。对国情的认识,最重要的是从社会 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方面进行把握。这就是最基本的国情。 从实践上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提出,是在 全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33、,开拓前进,寻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子。因而,毫无疑问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促进我们更加自觉地从现阶段中国实际出发,寻求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生产关系,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乃至生活方式,从而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获得显著提高。 20 年的实践,已经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我们过去搞得 “一大二公三纯 ”的社会组织形式,既不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组织形式,是对社会主义 组织形式的一种曲解,是一个历史性误区,是在政治的高压下强制推行的一个 “经济乌托邦 ”。中华民族为此已经付了沉重的
34、代价。 3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可以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清醒的认识,克服急于求成的浮躁思想。 目前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国民经济有了巨大的进步,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六位,而且外汇储备量居世界第二位,不宜在强调初级阶段了,在世界上应以强国的面貌出现,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之所以产生这种思想,究其根源,还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 长期性认识不足,我国国民经济虽然生产总量不低,但人均收入却很少,居世界后列,我国生产力的水平确有很大的提高,从总体来看,生产力落后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落后,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即
35、使与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还有较大差距。正如邓小平所告诫我们: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 100 年时间。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大约有上千年时间。而要实现共产主义,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奋斗。所以,我们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长期的指导思想。 5、 当前在如何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上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继续发展经济上,唯有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才有能力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另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完善分配体制上,只要分配公平了,蛋糕分合理了,就能缩小贫富差距。请结合实际评析上述观点。 答:蛋糕做大是前提 蛋糕分好是基础 -市场注重效率,主要考虑如何把蛋糕做
36、大;政府注重公平,主要考虑将蛋糕分好 应当清醒地看到,在我国政局基本稳定,社会基本和谐的前提下,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新问题,其中一点就是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持续拉大。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从长远角 度来看,要有两个原则结合在一起,才标志着社会进步与和谐。一个原则是追求财富增长的最大化,即把蛋糕做大;一个原则是追求分配的公平化,即把蛋糕分好。蛋糕做大是前提,蛋糕分好是基础,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就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来说,没有一定的收入差距,是不现实的,不能笼统地认为,差距是坏事,关键看收入差距处在什么程度。 群众对劳动致富正当经营造成的收入差距,有一定承受力,但对分配
37、不公造成的差距,对违法、贪污、犯罪致富现象,对不正当收入,不合理的贫富差距,心理不平衡,十分不满,反响强烈。效率与公平存在矛盾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统一。市场注重效率,主要考虑如何把蛋糕做大,政府注重公平,主要考虑将蛋糕分公;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一个一般原则。在不同时期,对这个原则的理解和运用,要从实际出发,目标是要追求效率与公平的优化结合。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首要的是解决效率问题,把蛋糕做大,当然也不能忽视公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公平问题就突出来了。平均主义是一种不公平、差距过大也是一种不公平,当前平均主义与差距过大同时存在,差距过大是突出问题。 当前,要在坚持效 率优先的前提下,高度重视分配公平对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作用,突出地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的问题。 当前收入分配上的主要问题是非常态收入突出,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出现贫富差距,后果日益明显。解决的出路是,在坚持效率优先,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的同时,逐步加重公平的分量,努力兼顾公平,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一是着重解决初次分配非正常收入造成的差距,建立公平的一次分配体制;一是着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