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 20172018 年下学期第八周历史周练一、选择题1、 (原创) 荀子王制记载“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 吕氏春秋里说“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 农书中有“用粪犹用药也” 。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重视气候因素 为防止病虫害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粪肥农事的安排要参照节气的变化而变化 生产经验的总结和积累有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 A. B. C. D.2、 (改编)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 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 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分地则速,
2、无所匿其力也” B.“秋七月,初税田”C.“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D.“庶人食力,工商食官”3、 (原创)顾炎武读旧唐书时曾感慨:“事变日新,人情弥险,有以富厚之名,而反使其后人无立锥之地者,亦不可不虑也”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土地所有权短时间内大规模转移的可能 此时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富厚者土地的丧失可能是因为农民起义 社会上存在土地兼并现象A. B. C. D.4、 (摘抄)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
3、益严重 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 D.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5、 (摘抄)北宋之所以定都汴京,主要是因为可以借助汴水从南方运输粮食,当时每年大概从南方运输粮食 600万担左右。这主要说明:( )A.汴水是北宋主要的运输通道 B.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已完成C.北宋时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经济重心仍在我国北方地区6、 (原创)图 1、图 2、图 3,是我国古代商业城市发生的变化,从三幅图的变化中,得出的结论最恰当的是( )A体现了南北方的经济向均衡方向发展B体现了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的转移C体现了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变化
4、过程D体现了商业城市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向全国各个地区发展7、 (原创)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 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原因不包括(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A B C D8、 (摘抄)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 21 世纪中说道:“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和酒等。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全体人民所需的基本商品的生产和分配,知盐铁等。这些限
5、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 ”这段话揭示了中国A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C历代政治出现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 D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9、 (摘抄) 史记中记载:在齐国,有人利用当时地位卑贱的“奴虏” , “使之逐鱼盐商贾之利” 。这表明A.“工商食官”制度已经被突破 B.经商逐利成为社会主流新风尚C.商人社会地位得到空前的提升 D.手工业生产主要控制在官府手中10、 (摘抄)宋初在都城东京实行坊市分离、四周
6、设围的坊里制。但随着商品经济及贸易之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坊墙因阻碍商品交换而被拆除,但宋廷要求在三更以前结束买卖。到徽宗时,夜市迅猛发展起来,甚至在繁华商业区政府完全取消了时间限制,出现了“如去闹处,通晓不绝”的现象。这表明A经济发展影响到国家的经济政策 B统治者定都必须考虑到经济因素C封建制度严重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 D都城是统治者坚强的 “政治堡垒”11、 (原创)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 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
7、A “重农抑商”和“海禁”的政策的实行 B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12、 (摘抄)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会导致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 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C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 D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备用:1、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下列
8、乡村图景不能体现中国农耕文明特征的是A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B父母在,不远游;老婆孩子热炕头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2、 (摘抄)公元 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均田制规定,老 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A.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B.抑制土地兼并C. 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 D.百姓赋税过重3、 明清时期,中国人仍然以米、麦为主要粮食。从 16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 3 亿多亩,不到 50%,而人口增加了近 3 倍。近代以前,中国解决人多粮少的最主要的方式是A进一步
9、深化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B发展租佃经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C在全国广泛种植国外高产农作物 D发展工商业,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4、 (摘抄) 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 ”以上材料表明( )A明朝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B政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C江西是全国制瓷业中心 D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5、 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 ”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
10、经崩溃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6、明末松江府“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赋税) 十倍宋也。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人,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通徭,泛指徭赋) 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 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材料反映出当时松江地区A普遍种植棉花,土地收入提高 B赋税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承担C纺纱织布,是税收主要来源 D实行重商政策,商品经济发达7、我国东南地区,江浙一带,在宋代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 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流传着“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的谚语。这种变化反映了A社会经济生产的转型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民间商业繁盛的局面8
11、、下图是某校学生在开展以“明清商业发展”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中收集到的图片资料。对图中事物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它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B它是行业性活动加强的产物C它的出现与明清商帮密切相关 D它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鹽商會館9、“交子”始发于宋真宗时,四川的地方官和商人“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于是十六家富户以各自资产作为保证主持发行。后因富户资本变化产生了纠纷,政府遂设益州交子务接管,“私造者禁之”,交子从此成为四川等地的法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A.宋代地方有相当独立的货币发行权 B.富户大贾操纵商业流通和交换C.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 D.政府官办专营能彻底避免纠纷10
12、、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A南北经 济交流日趋频繁 B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2、非选择题13、(原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是农耕经济,而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中国古代的工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0 分)材料一: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商君书农战(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主张。此后的统
13、治者为此施行了什么政策?(6 分)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自耕农这一阶层很省区 嘉靖至万历州县数 集市数 顺治至雍正州县数 集市数 乾隆至道光州县数 集市数直隶山东14 13242 10482 52764 112643 53774 1583陕西(关中) 16 143 21 238 28 264江西福建(不含台湾) 45 45919 131 51 54515 205 43 97639 511广东 72 12
14、70 71 1959不稳定,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2) )结合材料二,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4 分)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自耕农经济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何在?(8 分)材料三 春秋时期,随着 铁制工具的使用, 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的内部量 变,农业经济的发达,各国的手工生产 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凡礼器、兵器、 车器之属的生产, 国家设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 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则由所谓“工肆之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 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四 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 须壮有力者, 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
15、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 或故髡钳而匿名避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千百为群,虽坊主人亦畏之。康熙嘉兴府志卷十五(3)根据材料三, 概括指出当时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及其成因。 (6 分)(4)材料四反映了清朝经济领域出现的什么现象 ?简述其出现的原因。(6 分)14、 (改编)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2 分)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 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
16、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 么?(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 (4 分)材料二 “城市”是由“ 城” 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 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 “市,买卖之所也。 ”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 “城”的分量不仅大于“ 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2)
17、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 城”与“市” 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 与“ 市”关系的演变。 (8 分)材料三 在大城市发展的同时,成千上万个镇市也因商业的发达而兴盛起来。 元丰九域志等书都记录了大量镇名,其地位仅次于县治。官府在各地设置场务,收取商税。市的地位又仅次于镇,有些市也设置行政机构。有的镇市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如黄池镇(今安徽马鞍山)和沙市(今属湖北)是从属于州县的镇市,却发展为商旅萃聚的贸易中心,黄池镇商业的繁荣已超过太平州(今安徽当涂) 。有些市、墟或集因商业的发达而发展为镇,有的镇也升格为县。由于商品流通和交换的频繁,官府在不少商船客货辐辏地设置税场,
18、商税收入也非常可观。摘编自邓广铭等宋史(3)依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城镇发展的最突出成就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镇发展的主要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 (10 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有关知识,采取的是材料分析,做好此题要注意全面理解材料,本题引用了三则材料,要注意全面分析,可以采用排除法, “用粪犹用药也”和病虫害没有关系,排除含有 的选项,答案为 B。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由于生产工具的变化,井田制遭到破坏,出现了私田,劳动者积极性提高,A 项正确;由于私田的大量出现,统治者为了增加税收,私田也开始收税,B 项正确, C项中“宗庙之牺”本
19、指祭祀使用的牲畜(牛) ,但是却变为了“畎亩之勤” (耕地使用) ,和生产力进步有关,也是正确的;而 D项中“庶人食力,工商食官”是指西周是工商业有官营,题干所给内容无关,故答案为 D。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社会存在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分析是正确的,而土地兼并加剧必然会加剧社会矛盾, 的理解也正确,的表述明显是错误的,我国古代自进入封建社会后国家只是占有一部分土地,大部分由地主和自耕农占有。故答案为 C。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 宋代时由于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也容易产生社会矛盾,土地出租时,多采取订立契约的方式,作为解
20、决纠纷的依据。但是遇到水旱之年,地主往往减免地租,以防止佃农不再租佃自己的土地造成土地荒芜,所以根据材料分析比较恰当的是 D项正确。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从题干材料中可知北宋政府主要从南方运输粮食,说明经济重心已经逐渐南移。答案 C。6、解析:本题也是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情况,从三幅图中商业城市的变化可以看出长江流域和南方沿海地区商业城市增多可以看出经济重心的南移,B 项分析正确。7、 【解析】本题只要考查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中有关纺织业发展情况,宋代时我国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推广到闽粤等地。元代时棉纺织技术进一步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明朝时期棉花
21、的种植进一步扩大,民间麻的种植量大量减少。只有的说法正确,故答案为 A 项。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商业发展情况,从材料中的叙述“政府垄断”和“政府控制” “朝廷官员操纵”等字样,分析不难得出结论只有 A 项符合。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经济发展的认识。 “工商食官”制度是周代,尤其是西周春秋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基本制度。随着私营手工业的出现,以及官营手工业效率低下,周王室的衰微,导致了工商食官制的衰落,至战国后期,彻底终结,但是演化出的官营手工业一直存在。材料中提到齐人重用奴隶经商暴富体现了“工商食官”制度有所突破。B、C 两项明显错误,D 项与题干无关。10、解析:本题主
22、要考查学生对古代城市发展和商业繁荣的有关知识,同时也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我国古代城市商业的发展,在宋代以前,城市布局中,坊(住宅区)和市(商业区)的界限分明,到了宋代以后坊市界限被打破,从材料看这一知识点有所反映,但是通过材料的一些关键词句“坊墙因阻碍 拆除” 、 “政府完全取消了时间限制”不难判断出正确答案是 A 其它三项分析明显错误。11、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近代前夜的危机的有关内容,做好本题需要特别注意题干的要求“内在的”和“人为的”两个方面,需要从深层次进行分析才能得出结论。答案 A。1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通过材料中的对比可知,
23、未禁之前,“闽广家给户足” “既禁之后富者贫,驱游手为盗贼耳 ”,符合材料的分析的只有 A 项是正确的,故答案为 A。备用1、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特征,选项所给的内容是古诗文材料,从 A项中“桑麻” 、B 项中“老婆孩子热炕头”以及 D项中“农家” “丰年”等字样都符合农耕文明的特征,C 项中的“采菊”和农耕文明无关。答案 C。2、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的变化,题干材料内容所述是唐朝的均田制有关内容,从题干中“老男、残疾” “寡妻”等字样分析,符合材料的只有 C项,故答案为C。3、A4、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产品用于
24、皇室、贵族消费,不在市场上流通。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第项说法错误,由“命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说明 B 正确。 CD 无法体现。答案为 B。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也是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从题干中的两则材料对比可知,唐时市“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 , “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可知市受严格的时间限制,而宋时“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可知,宋时的市已经没有时间限制了,故答案为 B。6、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
25、明时松江府棉花种植和纺织已经非常普遍,政府赋税也相应发生变化,从材料所述不难得出符合题干材料内容的分析只有 C 正确。7、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变化,宋代的“苏湖熟,天下足”谚语主要指农业收入高,而明清时的江浙“布”和“纱”主要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符合对材料分析只有 A 正确。8、B9、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商业发展,从材料看是宋代“交子”的出现及发展,和商品流通密切相关,符合材料分析的是 C项。10、B2、非选择题13、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我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农业发展及相关政策、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以及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化等内容,考
26、查的比较全面,第(1)小题的第一问主要从材料里找到相关内容进行归纳,第二问是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第(2)小题第一问结合材料分析即可,第二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第(3)小题第一问要注意根据材料进行概括,出现的原因要进行综合分析;第(4)小题第一问主要注意材料的关键词“佣值”就可得出结论。第二问要进行综合分析。答案:(1)主张:农是治国之要,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和驱使。 (4 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2 分)(2)地位: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2 分)作用:大批自耕农的存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2 分)优越性在于:“男耕女织”式
27、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己自足,生活较为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4 分)缺陷在于:生产规模小,按性别简单分工,难以抵挡自然灾害,也难以扩大再生产和促进商品交换的发展;(2 分)到近代以后,它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为阻碍中国进入近代文明社会的重要原因。 (2 分)(3)特点:发展较快;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相结合,以官营为主;有专门的官员管理。成因:铁制工具的使用;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6 分)(4)现象:以雇佣关系为本质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原因:农业商品化和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大量自由劳动力的出现。(6 分)14、 【
28、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及经济政策。第(1)问根据所学列举商业发展的表现事例即可。第(2)问中第一小问据材料找关键词句可以概括出二者的关系。第二小问实际是考查唐及其以后城市发展的表现,根据所学从坊市的界限、草市的出现等方面归结。第(3)问:成就:应依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城镇发展最突出的成就,概括时要总体归纳,不要罗列细节。条件:古代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大多依赖于手工业、农业等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外材料中“官府在各地设置场务” ,可知政府对商业的政策是相对宽松,这是一种政策上的有利条件。此外,要认识到经济因素是决定城市化速度的重要因素。影响:可从思想观念、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影响(有的镇也升格为县有的
29、镇也升格为县)等角度来回答。【答案】 (1)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4 分)(2)关系:“市”从属于“城” ;“城”的分量大于“市” 。 (2 分)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 “城” “市” ,分开,但“城”外出现草市;到宋朝, “城” “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 (6 分)(3)(3)成就:部分城镇发展超过地方行政中心(2 分)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的重视(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4 分)影响: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促进了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4 分)通讯地址:内蒙古通辽市通辽一中北校区高中部 刘伟QQ:646715621电话:13624751292邮箱: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