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2 ,大小:169.98KB ,
资源ID:1238537      下载积分:2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23853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硕士学位论文:论民事侵权案件证明责任倒置.doc)为本站会员(一***)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硕士学位论文:论民事侵权案件证明责任倒置.doc

1、1硕士学位论文(20 届)论民事侵权案件证明责任倒置姓 名学 科 、 专 业 诉 讼 法 学 ( 全 日 制 法 学 硕 士 )研 究 方 向 民 事 诉 讼 法指 导 教 师论文提交日期2论民事侵权案件证明责任倒置(硕士论文摘要)本文正文由四部分组成,约三万字。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证明责任和证明责任分配的含义。在比较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证明责任概念差异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我国对于证明责任概念认识的演变背景和演变历程,即从以提供证据责任为内容的证明责任一元论学说转变为主观证明责任和客观证明责任的双重含义说。在证明责任分配理论方面,重点介绍了罗森贝克的规范说并提出大陆法系语境下的证明责任

2、倒置不是在任何证明责任分配学说下都会产生的现象、学说或者需要。在实行规范说分配原则的国家或地区,证明责任倒置是相对于规范说而言的。第二章论述了民事侵权案件证明责任倒置的内在机理。第一部分首先从证明责任倒置的对象入手,分析证明责任倒置的含义和实质,提出我国侵权案件证明责任倒置针对的是证明责任的第二层含义,其完全符合规范说。其次,从法官对侵权案件四个要件事实在心证形成过程上的顺序性和不可逆性的角度探讨法官如何在证明责任倒置规则下进行案件事实的判断。最后,从侵权案件的法律构成要件看侵权案件实行证明责任倒置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比较证明责任倒置与其他几个相关概念。第三章着眼于我国司法中的典型案例,探讨证明

3、责任倒置在个案运用时产生的误区。这里主要探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于正确区分侵权案件类型。第二个问题在于准确判断要件事实,既包括如何区分免责要件和构成侵权行为的若干要件事实,也包括如何准确把握当事人对某一个要件事实的证明程度问题。第四章提出证明责任立法完善的构想。笔者认为我国侵权行为证明责任规定在立法模式上可以采用实体法和程序法相结合的方式,程序法固定法律价值及一般原则,在侵权责任法中则可以规定某类案件的具体证明责任分配。其次,提出严格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最后,提出证明责任乃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法律技术,因而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确保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法官要注重对证据和辩论结果的全面考量,避

4、免直接依据证明责任作出裁判,这就需要完善相关制度来配合法官的事实查明。3关键词 证明责任倒置 侵权案件 要件事实 1On Shifting the Burden of Proof in Tort Action(Abstract)After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concept of burden of proof in Continental law system and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burden of proof

5、in Chinas research. The article consists of four parts with about 30,000 words. Are as follows: Chapter I briefly describes the meanings of the burden of proof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burden of proof. In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meaning of burden of proof in civil law and common law system, the artic

6、le highlights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burden of proof in Chinas research history, from the monism that responsibility to provide evidence into the dual meaning that consists of subjective theory responsibility and objective evidence on the burden of proof. In distribution theory of burde

7、n of proof, highlights the norms that Rosenberg and Civil Law in the Context of proof is not proof of any theory under the burden of proof will have a distribution of phenomena, theory or need. Shifting of burden is relative to the Norms in countries or regions which adopts Norms theory. Chapter II

8、discusses the inherent mechanism of shifting the burden of proof in tort action. The first part launching from the object of the shifting of burden of proof in tort action, analyzes the meaning and the essential of proof, the proof of tort cases in China is based on the second layer of meaning that

9、its full compliance with the norms. Secondly, introduced the sequential and non-reversible of four elements of the civil tort cases in judges mind to analyze how the judge rules in the proof to prove the facts of the case under the judgments. Finally, analyzed the elemen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

10、ivil tort cases to prove the existence of the necessity of shifting the burden. The second part compares with several other related concepts. Chapter III focuses on the use of errors through several typical cases in our country. Mainly on two issues here, the first problem is to confirm the types of

11、 the cases correctly. The second problem is to determine the elements of accurate facts, including how to distinguish between both the elements and composition of defense 2violations of the fact that a number of elements, including an accurate grasp of the parties to a class to prove the facts of th

12、e case a matter of degree. Chapter IV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burden of proof to improve the legislation. I believe that our rules of burden of proof in legislative mode can be used on substantive and procedural law as the way, the procedural law of fixed value and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law, i

13、n “Tort Law“ in certain cases it may be provided that the allocation of specific burden of proof. Secondly, limit the discretion of the judge strictly. Finally, the burden of proof is a last resort legal technology, and thus only in the last resort in order to ensure its proper role to play. Judge t

14、o focus on the outcome of the debate on the evidence and all-round consideration, to avoid directly to obtain the judgment by the rule o f burden of proof, including to improve the relevant systems to cope with the fact that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judge.Key Words shifting of the burden of proof civ

15、il tort caseessential elements of fact1目 录导 言 .1第一章 证明责任与证明责任分配理论 .2第一节 证明责任的基本含义 .2一、证明责任概念 .2二、我国证明责任概念的发展 .4第二节 证明责任分配理论 .7一、证明责任分配理论与证明责任关系 .7二、大陆法系证明责任分配的“正置”与“倒置” .7第二章 民事侵权案件证明责任倒置内在机理 .10第一节 民事侵权案件证明责任倒置的实质 .10一、从倒置的对象(客体)看倒置现象的本质 .10二、从构成要件看侵权案件实行证明责任倒置存在的必要性 .16第二节 与证明责任倒置的相关概念区分 .19一、证明责任

16、倒置与表见证明 .19二、证明责任倒置与过错推定原则 .20三、证明责任倒置与证明责任转移 .21第三章 证明责任倒置的个案分析 .23第一节 案件类型的判断 .23一、问题的提出 .23二、正确界定案件类型是适用不同证明责任的前提和基础 .23第二节 要件事实的判断 .26一、正确区分要件事实 .26二、准确把握要件事实的内容 .28第四章 证明责任倒置立法完善的构想 .30第一节 构建实体法和程序法相结合的立法模式 .302一、我国民事立法关于侵权案件证明责任倒置的相关规定 .30二、构建实体法和程序法相结合的立法模式 .31第二节 严格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33第三节 完善相关制度 .

17、34一、证明责任倒置制度的有限性 .34二、完善证明妨碍制度 .35三、改革专家证据制度 .37四、设立表见证明制度 .38结 语 .39参考文献 .40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3后 记 .441论民事侵权案件证明责任倒置导 言证明责任倒置已经成为学界、实务界甚至老百姓都耳熟能详的词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彻底了解并能准确运用这个概念。证明责任倒置最先以法官造法的判例形式出现在德国这一严谨的成文法国家。当证明责任倒置概念出现在我国并被应用到我国司法审判中时,却已经从产生的背景、出现形式等多方面发生了变化。显然,在我国法学语境中出现“证明责任倒置”这个词时,大家绝大多数的第一反应

18、会联想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以下简称证据规定 )第四条,并指出该法条体现了“证明责任倒置” ,也就是说大家将某个法律明文规定的证明责任分配的法条理解为“证明责任倒置” 。既然是由法律明文规定,仍将其解读为倒置,原因何在?其前提究竟是什么?是否无论采用何种证明责任分配方式都会出现倒置问题? 2008 年是一个食品安全事件多发年,在 2008 年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分组审议食品安全法(草案)之际,很多人大常委会委员建议实行食品安全事故的证明责任倒置,将因果关系或者过错的证明责任交由事故源的一方来承担。那么,作为解决事实真伪不明的技术性装置,证明责任倒置是不是解决

19、一切证明困境的万能钥匙?作为涉及到实体法和诉讼法的“两栖”问题,本文紧紧围绕民事侵权案件,先以大陆法系的证明责任及证明责任分配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大陆法系的“正置”与“倒置” 。其次,从证明责任的对象及法官如何对这四个要件事实进行心证的过程入手,得出证明责任倒置的概念和本质。通过对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特点的分析,推导出我国证明责任倒置存在的必要性。其次,结合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探讨证明责任倒置在个案运用时产生的误区。最后,着眼于我国的立法现状并借侵权责任法 、 证据法起草之际,提出完善我国证明责任倒置的构想。2第一章 证明责任与证明责任分配理论第一节 证明责任的基本含义一、证明责任概念证明责任概念诞生

20、之初,只有一种含义,即当事人向法院提出证据的行为责任。德国诉讼法学家尤利乌斯格尔查在刑事诉讼导论这本书中首次对证明责任概念进行了划分,将证明责任划分为客观的证明责任和主观的证明责任。 1目前的通说认为,证明责任一词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指客观上的举证责任,又称为实质上的举证责任、说服责任、证明责任,即当某种事实的存在与否不能确实时(真伪不明的状态) ,规定应由哪一方当事人承担其不利法律后果的一种负担;一种含义指主观上的举证责任,又称为形式上的举证责任、证据提出责任,即指当事人在具体的诉讼中,为了避免败诉的危险,而向法院提出证据,证明其主张的一种行为责任。 2英美法系一开始也没有将证明责任概念的

21、两种含义进行区分。1890 年,美国学者塞耶在其论文证明责任论中初次提到证明责任(burden of proof)具有两重含义。 3塞耶在之后的著作证据理论研究中指出:“提出任何事实的人,如果该事实为对方所争执,他就有承担特殊责任的危险。如果在所有的证据都提出后,其主张仍不能得到证明,他就会败诉” 。 “在诉讼开始时,或是在审判或辩论过程中的任何阶段,首先对争议事实提出证据的责任。 ”4英美法系的提供证据责任只表现在诉讼早期阶段(法官将事实认定交付陪审团之前) ,是当事人必须提供足够的证据使法官认为有理由将争点实事交给陪审团进行认定的行为责任。 5英美法系证明责任的第二种含义“burden o

22、f persuasion”通常被直译为“说服责任” ,是指当事人对交付陪审团进行事实认定的案件,在审判程序的最后阶段,因争点事实真伪不明而承担的诉讼上不利益。 6即在采用陪1 张卫平著: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8 月版,第 203-204 页。2 张卫平著: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8 月版,第 205 页。3 陈刚著:证明责任法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0 页。4 Cross On Evidence,Butterworth,1975.p.27.转引自李浩:民事证明责任研究 ,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3 页。5 陈刚著:证明责任法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出版,第 22 页。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