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6 ,大小:914.50KB ,
资源ID:1238689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23868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心理学教案》-65页.doc)为本站会员(您的****手)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心理学教案》-65页.doc

1、心理学新论主编:李铮 姚本先说明:1、根据本教研室集体讨论决定,本教材讲授为 1-7 章,其余章节为学生自学。2、本课程主要通过讲授、实验、观看录像、现场调查、自学等方式来进行教学。3、教学总时数为 54 课时。第一章 绪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分类;2.掌握心理科学的起源和发展,理解科学心理学关于心理实质的基本认识;3.了解高师心理学的特点、任务以及研究的一般方法。二、教学的重点、难点1.本章教学的重点包括: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分类、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心理科学的发展概况等相关问题。2.本章教学难点主要包括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心理科学发展进程中

2、不同流派的基本观点。三、教学时数6 课时四、教学方法讲授第一节 心理学的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就是指,通常所说的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如感觉、知觉、想象、思维、记忆、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等。就是指,通常所说的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如感觉、知觉、想象、思维、记忆、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等。(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二)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三

3、)心理状态(四)心理学现象之间的关系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这类心理现象,我们称之为心理状态。首先,在整个心理过程中,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反之,认识活动又总是受到情感和意志因素的极大影响。此外,情感又是意志行动积极的动力因素;反之,意志行动又丰富着情感。第二,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也是密切关联的。个性倾向渗透于各种心理特点之中,个性特点也反映出个人的倾向,两者在总体上体现着一个人完整的个性。第三,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

4、,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在“动态过渡态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说明人的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而个性又总是通过各种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反之,已形成的个性倾向和特点又积极地影响着心理过程,而使人的心理过程总是带有个性的色彩。总之,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相互制约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二、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心理的物质载体大脑 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心理是物质的派生现象,它的产生需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实体。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也就是说,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人

5、的心理的环境依次性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脑是心理的物质载体,主要是说明一切心理活动只有依附于脑器官及其机能才能实现;但这并不等于说人脑本身就会自动产生心理现象。从心理的内容和源泉来看,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3. 人的心理的主体性 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意识性。 人类的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所以人的心理,也可以叫作意识。人不仅能意识到周围事物的存在,而且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意识到自己的感觉、知觉和思维活动;意识到自己所体验的情感和行为,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评价,从而可以经常有目的地、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主要特

6、征。第二节 心理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期的历史。也就是说,心理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又是一个年轻的科学。所谓古老,是指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未诞生之前,有关心理问题的论述,即关于心理学的思想就早已出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所谓年轻,是指心理学从其母体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1879 年,至今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一、心理科学的起源(一)心理学思想的萌芽在远古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古代人以“图腾”形式的幻想思维出现时,他们很难理解人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只是单凭直观的感受、体验和想象力的推测,因而逐渐产生了万物有灵论的观念。

7、这种万物有灵论的观念是以古老宗教神话的形式对灵魂起源所作的幻想式的解释,可以看作是最早的心理学思想的萌芽。心理学(Psychology) 一词,最早也源于希腊语“灵魂” 和“学问”的构词,意为研究灵魂的学问。(二)哲学中的心理学思想心理学思想的发展长期寓于西方哲学中,亦称之为哲学心理学,它是科学心理产生的重要思想来源。哲学心理学主要是用哲学观点和思辩方法研究和阐释人的心理现象的各种理论和思想。其主要特点是:(1)心理学家与哲学家集于一身,还没有出现独立的心理学家;(2) 主张采用猜想、推测和思辩的方法,基本上不采用实验的方法;(3)主要运用哲学观点探讨灵魂或心灵的本质、结构和功能等一系列比较抽

8、象的基本理论问题,不研究具体的实证问题。心理学思想在哲学母体内孕育了两千多年,它为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特别是哲学中的联想主义思想更为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提供了可直接研究的课题。但是,哲学心理学缺乏实证科学的基础,若不同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相结合,则心理学还不能摆脱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但真正表明科学的心理学的诞生是以 19 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 Wundt)于 1879 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开设了实验心理学为标志。心理科学的发展概况(一)心理学的几个主要观点心理学独立之后,由于各个心理学家的背景不同,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理

9、解不同,研究重点不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学派。可以说,作为心理学科的发展历史基本上是心理学各种流派相互交替发展的历史。在近代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生物学观点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这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现代神经生理学的许多研究不仅以宏观,而且从微观方面使我们对心理活动与脑活动的关系认识得更加清楚,例如对条件作用的学习原理的研究,有关记忆的生物学的研究,下丘脑的不同部位对情绪反应的研究等等。从心理学的生理机制方面探索大脑这个“黑箱”的秘密,一直是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追求的目标。所谓心理学研究中的生物学观点,主要是指一种较极端的唯生物学观点,即企图只

10、是以生物学的观念和模式来建构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这是不妥的。更何况,有关脑机能活动方面的知识又大都来自动物研究的材料,或来自人的脑病患者的研究材料。2.行为主义观点代表人物是 20 世纪初,华生(J. B. Watson)等美国一些心理学家提出,只有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只有客观的方法才是科学的方法。倡导通过客观可测的“刺激反应”模式探讨刺激反应之间的关系,探索“刺激反应”的规律就是心理活动的规律。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观点。从行为主义观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有三种行为主义。第一,极端的行为主义。他们认为心理、意识都是行为,心理学只研究行为,而不必再用“心理”和“意识”这

11、些词。有机体的行为结构就是“刺激反应” 的直接联系。持这种观点的大都是早期行为主义者。第二,折衷的行为主义。这类行为主义者一般不完全否认意识,认为行为是意识的要素之一,并可以表现某些内部意识。因此,他们的研究大多在探寻刺激与反应之间究竟存在哪些中介因素,以便说明行为的合理性。持这类观点的人大都属于新行为主义者。第三,方法论的行为主义。这类行为主义主要强调的是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方法,而不在于否定心理和意识的存在。他们一般都被看作是第三代行为主义,其影响也最广泛。行为主义的许多研究,如他们提出的学习理论,情绪理论,人格理论,条件性操作原理,社会观察理论以及行为矫正理论,特别是他们倡导的客观研究方法,

12、对心理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必须指出,行为与心理、意识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毕竟有区别,决不能把二者完全同等或相互替代。研究行为的规律并不能完全揭示心理学的规律,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局限。3.认知观点这里的认知观点主要是指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它是自行为主义之后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次“认知革命”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和忽略内部认知过程产生极大的疑问,主张心理学应直接研究知觉、表象、思维、记忆和语言等内部认知过程。但这种研究不能只采用传统心理学的内省法,而应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采用较客观的研究方法。现代认知心理学是把人脑的内部工作与电子计算机进行类比,都看作是一种信息加工系统

13、。其特点是:(1)着重研究行为的内部机制而不是象行为主义那样忽视意识或内部的心理过程;(2)把心理过程理解为信息的输入、加工、贮存和提取使用的过程;(3)这种研究具有一系列客观的程序、操作方式和可测指标,而不只是根据个人的内省报告。现代认知观点,或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已取得许多较好的新颖的研究成果。现代认知观点的不足之处,是在于把人脑活动机械地与计算机类比,无法揭示许多社会因素对认知的影响;并且忽略了对情感、人格、变态心理等领域的研究。4.精神分析观点精神分析观点是由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洛伊德(S. Freud)提出来的解释心理、意识和行为的一种独特的观点,亦称为精神分析学派。这个学

14、派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意识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而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潜意识(一种无意识现象) ,并特别强调潜意识在人整个精神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才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主体,它处于意识的深层;而意识仅仅是人的精神活动断断续续的表层现象,只是整个精神活动的很小一部分。潜意识虽然通常是不可觉知的,但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总之,只有潜意识活动的动机才是解释人的全部心理和行为的真正原因。精神分析观点从另一个侧面来解释人的心理现象,探索更深层潜在的动机对认知、记忆、情感和人格的影响,也不失为一种见解。但是,早期的精神分析把人的意识和无意识完全对立起来,过分夸大了潜意

15、识作用,甚至把它完全归之于本能的东西,这是极为片面的。5.现象学观点现象学观点是指哲学的一种认识观和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所谓“现象”,可以看作是人对客体的一种纯粹的自我意识。这种纯粹的自我意识既非物质的,又非感性经验的,而是“中性”的。所谓现象学的方法就在于考察并如实地描述这类“中性”的纯粹自我意识的方法。现象学的观点和方法对心理学的直接影 响表现在,如格式塔心理学派对知觉的研究基本上排除已有经验的影响,并反对一切前提或假设的解释,坚持对知觉的自然经验或直接经验的如实描述;认为对自然经验的如实描述,就是对事物本质的还原。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持现象学观点,他们认为,人类的基本动机是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

16、要,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力求充分发展自已潜能的需求。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重视人的意识体验自身的力量,而不把意识看作是意识之外某种力量的结果。换句话说,持现象学观点的心理学家关注的是自我体验的“纯粹的自我意识”,而反对某种外力控制的观点,如反对由外部刺激控制的行为主义观点;反对由记忆中的信息加工经验控制的认知观点;反对完全由潜意识本能控制的精神分析观点等等。现象学观点重视人的心理、意识的整体分析,强调内在因素作用,对心理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但由于现象学方法所带有的随意性、主观性,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二) 当代心理学发展的取向应该看到,在心理学发展历史上出现的上述五种主要的观点,都有其合理的因

17、素和局限。由于它们都从某一个层次或侧面对心理现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使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心理现象。心理学的这些不同观点既有相互排斥的一面;也有相互补充一面。现代心理学家们越来越重视全面而综合地运用心理学的各种观点、理论和它们的研究成果。代表着当代心理学发展的这种综合、整体研究的主要取向,乃是信息加工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现代认知心理学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主张用信息加工的综合整体的观点来探讨人的复杂的认知过程,强调在认知过程中研究人如何利用过去的经验,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获得信息和加工信息,这是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个取向。另一种取向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的本性

18、和价值看作是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并从以人为本的整体观点出发,对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方面,都有许多实际的意义的研究。第三节 高等师范心理学的特点和任务高等师范心理学的特点(一)师范性高等师范心理学教材的首要特点是必须为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服务,它必须成为一门对提高师范生整体素质十分有价值的课程。(二)综合性综合性主要是指高等师范心理学课程内容体系建构的特点。由于未来教师人才多方面素质的需要,以及为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心理学门类的各方面的知识内容来建构一种新的学科体系,以适应师范教育的特点。高等师范心理学就是根据信息时代教师职业的需要,综合基础心理学

19、、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等多种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内容,有机组织构成一个独立的新的学科体系。(三)实用性高等师范心理学的实用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教材编写的重要指导思想,针对师范教育的特点,努力加强教材的实践性环节;二是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把必要的应用性知识和技能放在重要的位置;三是强化心理学知识技能教学的操作性,使学习者觉得学习有用,知识能用,技能会用。(四)创新性当今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教材内容不断更新,这也是教材建设的一个规律。面向 21世纪的高等师范心理学必须以未来的、发展的眼光,更新教材内容,创新教材格局,打破

20、原来高师公共心理学的框架和几十年不变的陈旧内容,尽量反映当今世界心理科学新的理论,新的知识和实践。只有不断创新,才是教材改革的生命。高等师范心理学的任务(一)揭示中学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心理学规律(二)树立教育和教学的心理学观念(三)培养解决教育和教学问题的心理学技能以上三个主要任务,既是高等师范心理学的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师范生学习心理学应该达到的目标。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一)观察法1.客观观察法这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研究者通过观察被试在自然情境中的表情、动作、行为和言语等外部表现,以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必要时也可采用录音录象等辅助手段进行。2.自我观察法人自己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也能进行

21、观察和分析,这通常叫做自我观察法。人在实践中的认识活动,自我体验,动机的意识,或对某些心理特点和行为的感受与评价等等,都可以进行自我观察和分析。(二)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心理学的实验法也有两种主要形式:1.实验室实验法这是指在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设施,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借助专门的实验仪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探索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方法。实验室实验法,便于严格控制各种因素,并通过专门仪器进行测试和记录实验数据,一般具有较高的信度。通常多用于研究心理过程和某些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但对研究个性心理和其

22、他较复杂的心理现象,这种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2.自然实验法这是在日常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自然实验法比较接近人的生活实际,易于实施,又兼有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优点,所以这种方法被广泛用于研究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大量课题。(三)调查法调查法的主要特点是,以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针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方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调查者本人作调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调查者的人作调查。调查法可以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四)心理测验法这是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如测验量表) ,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作出测定、鉴别

23、和分析的一种方法。(五)活动产品分析法主要根据人们各种形式的活动成果,如日记、信件、文稿、著作、绘画、模型或其他创作制品等,来分析和了解人的心理状况和特点的一种方法。复习思考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2.为什么说,人的心理具有高度的整合性?3.怎样理解人的心理实质?4.简述科学心理学诞生后不同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5.试析心理学研究中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各有哪些优缺点?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认知理论、人格理论和行为动力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形成对现代心理学体系的完整认识;2.能运用本章阐述的心理学原理解释有关的心理现象;3.根据本章阐述的有

24、关心理学原理,能对有关教学活动提出一般性建议。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本章涉及心理学最基础的理论架构,所有知识点均需认真学习。其中,第一节中的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内容和第二节中的气质、性格的内容,以及第三节的所有内容须重点掌握。2.本章的难点主要是第一节的认知理论概述和第二节的人格理论概述。三、教学时间11 课时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本章教学内容除个别内容有特别要求外,均须以讲解为主。第一节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主要研究人类的认识活动。现代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主张研究心理活动的结构与过程。这种观点得到了心理学界的广泛认同,成为当前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学思潮。本节将简要介绍认知理论的基本框架,系统阐述认

25、知领域各方面的重要研究。一、认知理论概述(一)认知“认知”是心理学界普遍使用的一个心理学术语,但是国内外心理学家在使用“认知”一词往往含义不同。一般认为,认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与认识的含义基本相同,指个体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形式,把握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狭义的认知与记忆含义基本相同,是指个体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1、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Encoding & Coding) 、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信息的获得就

26、是接受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息。感觉的作用就在于获得信息。信息的编码是将一种形式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信息,以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使用。个体在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中都有相应的信息编码方式。信息的贮存就是信息在大脑中的保持,在记忆活动中,信息的贮存有多种形式。信息的提取就是依据一定的线索从记忆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并将它取出来。信息的使用就是利用所提取的信息对新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在认知过程中,通过信息的编码,外部客体的特性可以转换为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等形式的信息,再通过贮存,保持在大脑中。这些具体形象、语义和命题实际就是外部客体的特性在个体心理上的表现形式,是客观现实在大脑中

27、的反映。认知心理学将在大脑中反映客观事物特性的这些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称为外部客体的心理表征,简称表征(Representation) 。通常, “表征”还指将外部客体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在大脑中的信息加工过程。2、认知风格认知风格是个体习惯化的信息加工的方式,又称认知方式。认知风格是个体在长期的认知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表现为对一定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偏爱。个体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存在这种偏爱。3、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指导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技巧或窍门。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瞬间进行多种操作,为了顺利地加工大量的信息,人只能按照一定的策略在每一时刻选择特定的信息进行操作,并将整个认

28、知过程的大量操作组织起来。因此,认知策略对认知活动的有效进行是十分重要的。4、元认知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认知。元认知由三种心理成份组成:一是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结果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指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指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以自己的认知活动为对象,进行自觉的监督、控制和调节。元认知监控主要包括确定认知目标、选择认知策略、控制认知操作、评价认知活动并据此调整认知目标、认知策略和认知操作等环节。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最重要的心理成份。(二)认知心理学1、认知心理学的含义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人的认知

29、活动的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分支。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类比为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这种类比主要局限于人脑与计算机在机能方面的相似性,而不管产生这些机能的物质结构。人脑的物质结构与计算机的物质结构虽然无法比拟,但人脑的认知过程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确非常相似。2、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认知心理学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认知活动、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等。认知活动的研究主要是指旨在揭示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的心理机制;认知发展的研究旨在探讨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人工智能的研究旨在以心理学关于心理过程的理论为依据,建立心理过程的计算机模型(计算机程序) ,以验证心理学理论的正确性,

30、并将成果运用于自动化机器的控制。(三)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兴起认知心理学兴起于本世纪 50 年代中期。这是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1、认知心理学建立以前的认知研究在认知心理学建立以前,认知领域的研究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是相当数量的心理学家致力于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认知过程中的神经活动以及导致这些神经活动的生物化学过程,试图揭示认知活动的生理机制。其二是观点林立,使人莫衷一是。格式塔学派的知觉研究、H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符兹堡学派的思维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人的认知活动,都有一定的合理成份,但仅在解释某些认知活动或认知活动的某些侧面是有效的。因此,在传统的心

31、理学教材中,关于认知的阐述,成为不同认知理论各管一段的大杂烩。认知过程被支解为相互独立的心理成份。2、认知心理学兴起的条件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是由心理学发展的内部矛盾所决定的。近代心理学关于认知活动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的迟缓,使许多心理学家开始感到探索认知活动的心理机制的必要性。格式塔学派关于知觉研究和符兹堡学派关于思维研究都是探索认知活动心理机制的有益尝试。同时,近代心理学将认知过程分割成不同的部分,分别由不同理论进行解释的现象,引起了心理学界的不满,心理学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将认知过程统一成整体的理论。系统科学思想的影响是认知心理学兴起的重要的外部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32、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思想对心理学的研究产生深刻影响。一些心理学家从自动化机器的控制中获得启示,产生了将机器控制系统与人的生命系统进行类比的思想。特别是以控制论和信息论为基础的计算机科学诞生后,这种思想最终形成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人的认知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可以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描述和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并且可以建立认知过程的计算机模型(计算机程序) 。注意(一)注意的概念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我们通常所说的“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主要就指“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2、注意的特点注意有两个基本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特点,即指向性

33、和集中性。指向性就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注意的集中性有两种含义。广义的集中性是指相关的心理活动集中于一定的对象上,如上课时,听课、看课本、记笔记都是集中于学习对象上的;狭义的集中性是指同一心理活动集中于一定的对象上。(二)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分信息。注意的选择功能使大脑选择那些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作用。2、维持功能所谓维持,就是将心理活动维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这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必要条件。3、调节功能当人脑的信息加工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34、时,注意可使这种转移能够顺利完成,这就是注意的调节功能。(三)注意的种类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维持注意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例如,在安静的教室里,突然一位同学的铅笔盒掉在地上,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向他望去。刺激物的特点和个体的主观状态是无意注意产生的基本条件。引起人的无意注意的刺激物一般具有以下特点:A、是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刺激的强度越大,越易引起无意注意。B、是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差异越显著,越易引起无意注意。C、是刺激的变化。活动的刺激比静止的刺激

35、更易引起无意注意。D、是刺激物的新异性。新异的刺激比熟知的刺激更易引起无意注意。个体的主观状态中的许多因素影响着无意注意的产生。个体的需要和兴趣是最主要的。能满足个体的需要,符合个体的兴趣的事物就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精神状态也可促进无意注意的产生。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例如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观察两种相似植物的特点时所表现出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A、是对活动任务的认识。活动任务越明确,对活动的意义的理解越深刻,就越能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B、是对活动的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个体对活动结果的兴趣。间接兴趣越

36、浓厚,就越能集中注意。C、是个体的意志努力。个体克服各种不良刺激的干扰,抵御各种诱惑,需要付出艰苦的意志努力。D、是对活动的精心组织。很好地组织各种活动可以防止因单调而产生疲劳、分心。3、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形成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对活动浓厚的兴趣;二是活动的自动化。(四)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一般成人能同时把握 46(3-7)个没有意义联系的对象。注意的广度随着个体经验的积累而扩大。同时,个体的情绪对注意的广度也有影响,情绪越紧张,注意广度越小。2、注意的稳定性注

37、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与之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个体的需要和兴趣是注意稳定性的内部条件;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是注意稳定的外部条件。3、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如一边看电视,一边打毛衣。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活动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活动都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4、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转移要求新的活动符合引起注意的条件。同时,注意的转移与原先注意的强度有关。原先的注意越集中,转移就越困难。感觉和

38、知觉(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1、感觉的概念感觉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我们用眼看,用耳听,用鼻闻,这些都是感觉。认知心理学认为,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觉察。通常,感觉能力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所谓感觉阈限是指引起某种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激量。感觉能力与感觉阈限成反比,感觉阈限越大,感觉能力越差。人的感觉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2、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但知觉不是感觉信息的简单结合。感觉信息是简单而具体的,它主要受刺激物的物理特性所决定。知觉则较为复杂,它要利用已有的经验,对所获得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同时解释这些信息,使之成为有意义的整体。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