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章 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总是建立在对一定的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就是不断开发、利用资源的历史。尤其在技术条件低下的古代社会里,自然资源禀赋影响着国家的经济规模、结构及性质。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1.土地资源的特点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表现在农业生产上,能够为其提供种类繁多的土特产品。这是中国土地资源的优势所在。但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在土地资源上并没有优势。原因在于:(1)中国古代农业可资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
2、十分突出。(2)中国尽管土壤种类繁多,但具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3)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2.矿产资源的特点我国国土广袤,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蕴含丰富,属矿产资源富庶国。由于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富矿少,贫矿多。二是单一矿少。另外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矿产资源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它萌芽于夏商周,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下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经济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
3、并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生产即是指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生活则是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汉代以后,小农经济基本被认为是五口之家而且家庭普遍贫困。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的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必须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尽量减少开支。3、农业的高剥削率虽然赋税制度经历了户调制、租用调制、两税法、一条鞭、地丁制等形态的演化,但其中却包含着赋税绝对值的增长
4、。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小农的产出不仅指粮食产出还应当包括各项农副产品的产出,如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在日益窘迫之下,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于副业。5、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做的制度安排赋税和地租剥削的加重,必然使小农经济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副业。而为了稳定财政收入,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会以大规模的制度安排来促进小农农副业的恢复和稳定。 第二章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2一、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以个体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为特色,是一种劳动力高度密集型的集约农业。这种集约农业最显著的两大优势是单位面积产量与耕地复种指数都很高。1.我国在公元前
5、2000 多年前,黄河流域也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并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 (1)夏、商、西周、春秋精耕细作的萌芽期,以黄河流域“沟洫农业”为其主要标志。 (2)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精耕细作技术的成型期,主要标志是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和成熟。(3) 隋、唐、宋、辽、金、元精耕细作的扩展期,主要标志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4)明清精耕细作深入发展期,主要特点是适应人口激增、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2.中国传统农业持久的生命力和巨大优势就在于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在数千
6、年的历史中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取得了超常规的发展,其成就主要表现在(1)中国传统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驯化了大量的野生动植物,培育了数以万计的优良品种,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栽培植物的重要发源地和食物品种资源最富有的国家。 (2)中国传统农业在利用土地、保持地力方面创造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在人多地少的中国人地矛盾比较突出,因而很早就选择了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成为世界上土地利用率较高的国家之一。(3)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成就还突出体现在粮食亩产量和投入产出比上升。此外,中国传统农业还总结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编著了大量的农书,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农业典籍最丰富的国家。二、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
7、化农业转变缓慢的原因。影响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土地所有制结构,二是租佃关系。1.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有着决定性意义。在以农业为基本生产方式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土地作为主要的生产资料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经济目标,土地占有关系成为传统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生产力,生产力决定了农业的现代化程度。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土地所有质是地主土地所有质、国家土地所有质和自耕农土地所有质。(1)地主土地所有质是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也是发展最充分、最典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2)国家土地所有制 国家土地所有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国家土地所
8、有制主要包括:大量未开垦的土地,诸如山林川泽沙漠荒地等。国家所有的耕地,即官田在中国传统社会,国家直接控制的可耕土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中国传统社会最大量、普遍存在的土地所有制形式。这种土地所有制实际上是一种小土地所有制,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为一体的一种农业生产组织结构。但是这种土地所有质形式只是小规模的。由于它是把所有权和经营权牢固的结合在一起,因而占有土地的数量受自身经营能力的制约,在资金等物质生产条件都较恶劣的环境中只能寻求在数量有限的小块土地上不断地投入劳动力,强化精耕细作的程度。另一方面这种土地所有质形式及其不稳定,流转速度很快。一些自耕农通过购买土地上升为自主
9、,更多3的自耕农则可能丢失土地而破产。土地买卖机制、土地兼并机制、土地离散机制并发作用,造成土地关系的剧烈动荡。聚复散,散复聚这种剧烈动荡造成社会财富消耗在土地产权流失过程中,导致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及其高昂,新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力量诞生的希望在这种动荡中化为泡影。所以因为土地所有质关系的制约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缓慢。2.租佃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地主制经济下,地主的土地除部分自营生产之外,大部分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形成租佃制度。传统社会租佃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1)以依附农为主体的租佃制,这是一种超经济强制关系,地主对于佃客及其家属的人身享有管辖、处罚和役使的权利,还有权限制他
10、们的自由,可以迁徙转让他们。(2)以分成租契约佃农为主体的租佃质,这是一种经济强制关系,佃农基本上拜托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还处于半分离状态。(3)以定额租契约佃农为主体的租佃制,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发生分解。这三种租佃质对佃农的剥削是十分残酷的。严重影响了我国近代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综上所述,土地所有制结构和租佃关系是影响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的主要原因。3、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地权变动趋势。1.土地买卖机制土地可以作为一种商品,在中国传统社会很早就进入交换领域,开始商品化。特别自唐宋始,土地买卖更是合法化,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 2.土地兼并机
11、制指各种社会财富不断地产化、土地占有不断集中化 。土地兼并早在秦汉时代就已产生,这种兼并土地的经济活动几千年来始终没有终止。 3.土地离散机制是指通过土地买卖或其他方式,使土地占有规模日趋小型化、分散化的一种趋势土地离散机制是使我国传统社会一直未能出现稳定的大地产的重要原因。第三章 工商业发展与主要制度安排一、论述中国国代收国内工业发展及其特征发展阶段: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手工业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1、汉代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记不住要反映在铁器的广泛使用、丝制品的发展与造纸工业的创建三个方面2、宋代手工业的发展主要反映在矿冶业、雕版印刷工业以及纺织业的规模扩张及印染技术的进步等方面。3、明
12、清时期的手工业的突出发展反映在制瓷、棉纺织等生产领域。发展特征1、 手工部门不断增加在原始社会,手工业种类很少,后来逐渐增加了冶铜业、冶铁,制糖,棉纺织业等部门2、 手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4任何一个手工业部门,不论早晚,一旦创立他的生产技术都是在不断进步的,不论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其生产单位内部的劳动分工,都是渐趋稠密的。3、 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厂手工业的出现从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来说,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手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4、 官府手工业于民间手工业的同时并存自从奴隶制国家建立后,就有官府手工业的存在,在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官府都没有作坊,从东汉开始,社会分
13、工有了进一步发展,民间手工业者不断从农村中分化出来,向城市集中,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到明清时期,机关官府收购工业纵向发展,民间手工业不断发展,但二者并存的发展状况始终没有改变。5、 经济中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起初是在北方的,以后逐渐移至南方,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业制品的主要生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至南方。二、简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1、 与历史上整个经济重心转移相适应,商业中心也逐渐南移,这一过程,三国南朝始见征兆,唐后期加快发展,到宋代乃告完成。2、 商业活动现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
14、市贸易逐渐发展,唐时加快,明清时突出,出现了专业性的市集,一直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市镇。3、 商业开始时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精英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以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增加,行业细分,为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以及城市手工业所生产的大小商品在整个流通界的地位提升。4、 在农村,商品交换开始只是为数不多的,小区域短距离,产销直接见面的余缺调剂,主要商品通过商品远销于农村的只是少数,后来才有较多的种类商品销往农村市场。5、 商业也开始时一般局限于流通领域,到传统社会末期逐渐与生产过程结合,如向小生产者预购、订货、贷款、当包买商等。3、试述中国古代主要的商业制度
15、及其对其时商业发展的影响1、专卖制度所谓专卖制度指的是某些重要的工商业部门禁止私人经营,而由政府垄断,或有政府特许的商人经营。主要有盐、铁、酒、茶等专卖个政策。专卖政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早期阶段,可能在抑制没落的奴隶主和豪强势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巩固统治政权方面发挥过某种积极作用。但这种垄断经营一般来说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不利的。由于专卖商品的运销为政府和专商独占,无竞争之虞,他们利用特权,在向生产者收购时任意压价,大秤强买。运输到销售区就高价卖。随着社会进步,专卖制度的问题日益严重,普通民众和私营工商业者反对的呼声越来越高,私煮私铸的现象无法禁绝。总之专卖制度是用一种行政的方法管理经济的行为
16、,很难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其最终结果是造成生产萎缩,人民的需求不但不能扩大,反而日趋下降,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应不断减少。2、均输平准法(1)均输法 规定吧郡国应缴贡物连同运费所抵充的财政上缴额,按照当地的正常市价,折为一定数量的、当地出产的土特产品,这些产品是商人们一向贩运出境的物品,郡国只要就地交给军输官就行了。军输官像过去的商人那样将这些商品运往需要该种物品的其他5地方去销售。这样一来就把贡品商品化了,政府不必再加一文钱就可以从土特产的辗转贸易中获得巨额利润,而民营商业的贩运贸易却部分的被官府取代了。随着均输法的全国推行,活跃了地区间的各种物资的交流。大大扩充了财政收入,私人批发商的贩运贸
17、易则受到很大的限制。(2 平准就是由官府来吞吐物资,评抑物价。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政府的平准机构就以较低的价格抛售;反之,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过分低廉,就由平准机构收买使物价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平准与均输一是管理市场,一是掌握批发环节,共同对粮食等商品的市场价格起干预作用。4、试述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中央集权王朝的传统政策。古代社会,商人一直受到压迫,商业在这种政策下曲折发展,同时,这一政策也成为中央集权社会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不能顺利发展的原因之一。第四章 古代社会的财政、货币与金融一、中国古代的财政收入制度,为什么会经历从控制人丁为主到控制地产
18、为主的演变过程?任何时代的国家都是需要依赖财政收入来维持其统治机器的运转,财政收入由财务和劳务构成,在传统农业社会,财务主要来自土地,劳务主要提供这是农民,专制国家为了获得赋税和力设则加强对土地和农民的控制,由于生产力水平差异和土地制度的差异,古代财政制度大致分为人丁为本和地产为本两个阶段。1、中国古代的早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剩余产品有限且不稳定,国家必然对劳动者人身的直接控制作为获得财政收入的主要方法,便形成了人丁为本的财政收入制度。按人丁征收赋役的财政原则,反映了专制国家在物质财富尚不丰富的条件下,通过控制劳动者人身来控制社会资源的制度取向。2、由于唐中期均田制度名存实亡,逃避赋役,地
19、主兼并等原因,不闹农民里考故土,四处流散,没有固定的产籍,严重冲击了赋役征收,租庸调制难以为继,以地产为本获得财政收入的制度开始了,其标志是两税法的实施。以后,宋、元、明、清、时期,以地产为主要的财政收入格局基本保持不变。总之在中国古代早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货币经济脆弱,财富剩余有限,以此为基础,为了维护统治着经济与政治,财政制度与社会经济相适应,与政治状况高度关联,财政制度中对劳动者的人身的控制多于对土地的控制,财政收入结构表现为人头税对于土地税,以控制人丁为主,随着农业生产进步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力设和人头税直逐渐被摊入土地,从控制人丁为主演变为控制地产为主。二、中国古代的国家消费
20、,为什么会出现从实物征调向市场购买的演变?1、在中国古代早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货币经济脆弱,财富剩余有限,财政收入实物性收入较多,货币性收入较少,赋役承担者直接把自己的产品和劳务缴纳给国家,产6品不经过市场交换,不转化为商品,国家征收实物和劳务后直接用于消费,国家与赋役承担者结成的只是赋役关系。2、随着农业性生产的进步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结构上实物性收入逐渐减少,货币性收入逐渐增多,在财政支出环节则表现为通过市场交换获得国家所需实物和劳务。一方面,国家通过直接税等渠道聚敛货币;另一方面,就国家而言,他对货币形态的收入一般不是直接消费,而是通过市场向民众购买实物和劳务,于是国家
21、以商品购买者的面目出现,民众则是商品的提供者。国家与民众在赋役关系之外又结成了交换关系。这种交换关系的存在也推动了国家消费从实物征调向市场购买演变。三、试从制度需求和供给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变迁。1、战国秦汉的金钱并行货币制度秦统一全国后,秦汉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但黄金一般制作价值尺度,支付工具和储藏手段,并不作为流通手段,因与老百姓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是铜钱,因此,流通手段专用铜钱。2、魏晋南北朝隋唐的钱帛兼用制度由于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虽然同前流通,但各种实物充当交换媒介的现象 ren 十分普遍,各类实物中,绵帛作为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的地位最为突出,绢帛充当货币是与商品经
22、济落后情况下的简单交换相适应的。3、宋至明初的钱钞共存制度纸币是在信用汇兑和“交引”等有价证券广泛使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尚品经济逐渐发达,货币状况与商品流通的矛盾尤其尖锐,于是出现了纸币,同时铜钱则为辅币。4、明中期至清的银钱咸通制度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日本、南美等地的白银大量输入,道明中期以后,白银排挤了纸币,并取代了铜钱而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从未确立了中国古代后期以白银为主,一铜钱为辅的货币制度。清代市场对于货币制度的需求极大,但国家对于货币制度的供给严重落后、清末,各地开始依照外国银元铸造银币,中国的货币制度开始向西方看齐,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4、中国古代的信用经济
23、发展较早,水平也不低,但为什么没有发展出欧洲那样的金融业?【最好从信用角度来答,如国家对信用发展指导,民间信用发展,各地信用发展等方面】中国与欧洲金融机构同途而殊归,究其原因是制度环境的问题,其独特特点:1、 中国货币形态多样,货币的职能不能集中于一体(1)在欧洲等地区,自从金银币出现以后,便逐渐以金银之类的贵金属为主了,中国古代虽然长期以铜钱为主要的流通手段,但铜钱不是唯一的,也不能说铜钱是主币,在铜币之外还有长期存在的其他重要的货币形态,其货币形态是多样的。(2)货币职能集于一体,货币职能主要有三:交换媒介、价值尺度、贮藏手段。由于货币型态多样,这几种职能并没有集中于一体。2、货币的铸造和
24、流通具有显著的地域性中国自固疆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更重要的是自然经济长期居于主要地位,造成7了区域间经济练习松散和封闭,这种经济状况反映在货币形态上,就是地域特性十分显著。地域间的差异影响力信用关系的发展,业阻碍了全国统一的金融市场的出现。3、 货币制度与政治、财政状况的密切关联货币是控制国家经济的重要工具和解决财政问题的重要手段,正是由于这一点,古代货币无论是制造、发行、投放等流通过程,还是币制、币值、币种、发行量、流通区域等要件,都尝尝不是按社会经济发展对于货币的客观要求调控,而是依财政、政治需要转移的。第五章 中国传统经济的特征与波动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是什么?1、耕织结合的自
25、然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内,作为社会基础的多数农民小生产者,她们的主要生活和生产资料都是在经济单位内得到满足,一个经济单位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自身的需要进行生产,“农民不但自己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声场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具体表现就是“耕”与织。另外地主和贵族从农民那里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是自己享用,很少用于交换,她们的经济生活基本上停留在自然经济的范围以内。2、 发展中的商品经济在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很早就出现了,并不断的发展着。因为农民家庭总不能生产他们所需要的全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由于资源分布和所需生产条件的限制,盐、铁这些生
26、活和生产的必需品固然不是每个农民家庭所能经一个,就是耕织结合在一些地区也不是普遍的现象。所以,在古代社会中,农民家庭任然需要以自己的部分剩余产品去交换那些自己不能生产的产品,尤其是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因此市场交换式自然经济的必要补充,而且势必不可少的一个附属物。3、 长期延续的中国传统经济在中国传统社会,以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为基本特征的农民家庭经济的内在取向就是尽可能少的购买,尽量不与市场发生关系,或将买卖限定在固定的有限的经常不变的范围,着中国习俗和关林也严重的限制了市场的扩大,在中古传统市场的模式下,商品交换不管其怎样发展,并不能改变作为自然经济补充的地位,不能从根本上动摇传统的经济制
27、度。二、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运行机制是什么?1、自主经济(1)中国自远古以来就是以农作物为主的国家,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和人民生存的依靠,农业从客观上也促使地主经济和自耕农经济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统治地位(2)地主经济除要向国家交纳赋税外,不存在对上级领主的依附,自耕农也不存在对地主的依附,两者成为古代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经济形式。(3)地主经济存在扩大再生产的机制,自耕农可以将剩余产品出卖转变成货币,并用于购买土地扩大再生产,这两种基本经济形式构成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2、竞争机制一地主之经济为代表的资助经济也是一种竞争经济,地主与自耕农、地主与地主、以及自耕农与自耕农之间在法律上是平等竞争
28、关系,但在经济上是不平等的,地主和自耕农间的8关系在竞争中发生变化,大地主延续几代后沦为自耕农甚至是佣农,自耕农也可通过购买土地上升为地主。所以,中国地主制经济存在一种潜在的竞争机制,正是这种竞争机制导致中国古代社会可续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也是中国古代经济社会历史周期性反复的根本原因。4、 社会管理管理体制包括发达国家的官僚机构和村社组织,通过这种发达的官僚机构和遍布全国各个角落的村社组织,将分散的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反复而又庞大的国民经济。3、试论述中国古代几次巨大的经济波动及其成因1、几次巨大的经济波动(1)秦汉到三国时期的三次巨大经济波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西汉末年的
29、农民战争和三国间的战争等共有三次打的破坏,在此后的和平时期,经济有较大的发展。(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波动,此期间战乱频繁,重庆经济遭到极大破坏。(3)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经济反复波动,这期间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最繁荣的时期。(4)宋代到元末的经济动荡,宋代采取的制度措施,经济呈现出兴旺的局面,元末又遭到破坏。(5)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波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有一个黄金期,但其中也有停滞的破坏现象。2、产生波动的原因(1)自然灾害中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 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很低,完全是靠天吃饭,另外,中国历史上基本是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小农经济特点使中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0、进一步减弱,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周期是构成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原因。(2)少数民族的进攻南迁中国历史上始终存在这北方游牧族对中原的进攻和南迁,而在大规模南侵过程中,往往造成社会经济的严重后果破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倒退。(3)周期性的土地兼并和农民战争中国地主制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则必然发生土地兼并,通过农民战争土地实现再分配,重建自耕农体制,但与同时,这种生产关系调整的方式却造成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只要土地可以买卖,土地兼并就不可避免的还会发生,农民战争也同样还会发生。(4)小农经济的固有特征小农经济始终处于贫困破产的边缘,一旦出现意外的变故,如自然灾害,小农经济就大批破产,从而不
31、得不出卖土地或被迫夺走,从而出现土地兼并引起的农民战争,造成社会生常理的严重破坏。四、简述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1、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高峰阶段,呈现出螺旋式上升发展的势态。(1)春秋战国,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的发展,市场得以扩展,金融货币广为流传,商品经济出现第一个高峰期,但倒西汉武帝时期,发展势头嘎然而止。(2)唐宋,生产力有一次大的发展,商人和商人资本再度崛起,商品经济步入第二个发展高峰期与第一个高峰相比,发展水品更高。9(3)进入明代,商品经济不仅很快恢复到唐宋时期水平,而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第三个发展高峰。2、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
32、的发展受政治力量的影响较大在整个古代社会,中央集权对商品经济的干预极为突出,主要是通过重农抑商和禁榷制度对商品经济进行干预, “重农抑商”的目的是防止农民大量弃农从商,保护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禁榷制度的目的是国家通过官营商业与商人争利,它是政府充当大商人的后果。3、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多元化中国疆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和各民族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先有后,起点有高有低,发展速度有快有慢,商品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多元化。5、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商品经济在社会变革和转折的关头都起到了革命性的决定作用只要有商品经济的发展,就会有缘由社会结构产生一定的分化瓦解作用,与
33、商品经济发展的三个高峰相呼应。春秋战国、唐宋、明清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三个重大转折和变革时期,这三个时期,虽然变革的内容不同,但从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来看,则有很大的共同点,及商品经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变革是由商品经济引发的。第六章 世界市场的扩张与中国经济路径的选择一、论述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及标志。过程:1、 地理大发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地域上的条件,地理大发现后,西欧新兴的资产阶级在重商主义的驱使下,奔走于世界各大洲之间,并在各地建立了广泛的经济联系,把欧洲原有的区域性市场同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地方性市场联系起来。2、 产业革命直接后果是建立了近代机器大工
34、业体系,机器大工业以其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巨大的生产能力,对开拓世界市场具有势不可挡的推动力。3、 贸易组织的变化各种贸易租住形式的正规化,大型化和专业化,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证。4、 交通通信的变革是世界市场形成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的推动力,轮船、铁路、电报等近代交通通信工具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到世界市场中去。标志:1、 世界货币的产生19 世纪,黄金逐渐演变为单一的世界货币,便利了国际支付和国际结算,是世界市场的机制更加完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相继过渡到金本位制,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标志。2、 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19 世纪 50 年代以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周
35、期性出现,标志着世界各国的再生产周期已按着统一的世界市场机制同步进行,反映出世界各国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论述鸦片战争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1、外国商品的输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中国对西方列前一直保持着贸易顺差,进口货物的数量增长不大,出口却有明显的增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贸易赤字,从国10外输入的商品,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多。2、 耕织结构的分解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自然经济开始逐步分解的过程,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分解过程进行得十分缓慢,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始终敌不过输入品的价格优势,从 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开始逐步分解。自然
36、经济解体分两步进行,首先是纺织业的分离,即洋纺取代土纺的过程,第二步是耕与织分离,农户的手工织布业被进口洋布彻底挤垮。3、 商品结构的变化商品流通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后,由买办和新式进出口商人经营的近代商业所媒介的是西方大工业产品与中国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产品直接按的交换,后来中国自己生产的工业产品也加入进来,而传统社会,交换的实质是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交换,交换的产品的变化反映了市场性质的变化。外国商品结构的变化:从进口来看,消费资料进口比重远远大于生产资料的比重,而直接消费品的进口又较消费品原料的进口为巨。从出口来看,近代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动的总趋势是农产品和矿产品的出口不断增长,而半制成品和制成
37、品的比重趋势下降。三、论述中国与西方国家经济近代化的道路1、英法等国的近代化,其主角是资产阶级,内涵是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近代化的早期阶段,主角则是地主阶级的开明派即洋务派,目的是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在西方国家中,实现近代化的任务始终是有资产阶级承担的,中国情况则不同那个,知道19 世纪 6 年代,中国社会还没有出现资产阶级,近代中国机器工业无法由民间资本有自创办起步,不能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2、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工业的先后顺序不同,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先从军事工业开始,然后扩展到民用企业,先从重工业开始,然后扩展到轻工业。(1)鸦片战争的失败,统治者认识到必须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所
38、以中国近代的工业化正是从武器的近代化开始的(2)随后洋务派用国家的力量创办了一批民族资本家无力或不敢投资的重工业(3)后又提出“水富”口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3、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民办”方式发展工业不同,洋务派通过“官办” 、 “官督商办”的方法创办近代工业(1)洋务运动初期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继承了封建官僚的工业传统,大力采用手工场的形式,并主要由地方督抚主板。(2)由于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无力经营,加上官场的腐败严重, “官办”工业困难重重,因此,洋务运动后期创办的民用工业,除少数为政府出资“官办”外,大多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纵观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路径,是在世界市场的影响下,创办的压逼和诱使下而导致的内部变化,并走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由于其特殊历史背景,中国的经济近代化轨迹有着明显的半殖民地经济的烙印。第七章 近代农业经济的发展1、试述中国农业近代化迟滞的原因。1、传统土地所有制及租佃关系的保持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