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章一、选择1、作为科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临床心理学开端于()A20 世纪中叶 B19 世界中叶 C19 世纪末 D20 世纪初2、中国临床和心理咨询师的培养分为两种水平,这两种水平是()A 学士和硕士 B 学士和博士 C 专科和本科 D 硕士和博士2、判断1、心理治疗的近代史起源于 S.FREUD 的心理分析()2、一般认为,现代的心理测验是从 19 世纪开始的()3、填空1、作为临床心理学的三大基础学科是 、 、 。2、 年,witmer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间心理诊所,并首先应用临床心理学这个术语,标志着临床心理学学科的正式诞生。4、名词解释1、临床心理学2、心理师3、行
2、为医学3、基础心理学科、生物学科、社会科学;18964、1、临床心理学被看作即提供心理学知识,也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和促进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之一,它更加偏重于个体和群体的心理问题的科学研究和严重心理障碍的治疗。2、心里师指系统学习过临床或咨询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实践督导,正在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且达到本标准关于心理师的有关注册条件要求,并在中国心理学会有效注册的专业人士。3、行为医学是涉及(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科学同生物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开发与整合,以及将这些被整合了的知识和技术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
3、复的多学科交叉领域。二章1、选择1、就因果关系推论的效度而言,()A 准实验研究高于前实验研究,而真实验研究又高于准实验研究B 前实验研究高于准实验研究,而准实验研究又高于真实验研究C 准实验研究高于前实验研究,而前实验研究又高于真实验研究D 前实验研究高于准实验研究,而准实验研究又高于真实验研究2、下面几项中哪一项不属于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目的()A 检验变量之间关系 B 对行为进行描述 C 估计总体参数 D 探讨心理咨询技巧2、判断1、流行病学研究从群体的角度探寻疾病和健康现象,探索从健康变为疾病的影响因素和同疾病转归有关的因素()2、在临床心理学实验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采用准实验设计()3、
4、实验法最适用来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4、在临床心理学研究中,训练有素的研究者可以直接观察到在受试者内心的心理活动()3、填空1、研究设计的四种基本形式是 、 、 和 。2、临床心理学中常用的真实验设计有 、 和 。4、名词解释1、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2、描述研究3、操控研究策略4、前实验设计5、准实验设计6、真实验设计7、模拟实验研究8、流行病学研究9、发病率10、患病率11、临床显著性12、独立组设计13、随机区组设计14、匹配组设计五、简答题1、临床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目的2、内效度和外效度的区别与联系3、临床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和假设的来源4、临床心理学研究中所采用的生理测量所基于的基
5、本假设5、临床心理学研究中所采用的心理量表应当考察的几种效度6、相关研究与实验研究的不同,相关研究的局限性和价值7、临床心理学研究中假设检验包含的步骤8、临床心理学研究的整体观和系统论9、利用动物模拟实验来研究心理病理现象的优点和局限六、应用题答:三、个案设计、描述设计、相关设计和实验设计;独立组设计、随机区组设计、平衡重复测量设计。四、1、信度指该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可重复性;效度指该研究结果或推论的真实性,即研究结果同实际相符合的程度。2、描述研究指观察、测量和记录受试者在现实世界中所发生的行为现象的研究,这是获得科学知识的基本途径。3、操控研究策略:研究者操控受试者环境中的一些因素或有计划的
6、改变受试者自身的一些状况,以观测记录他们行为上的变化。4、前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完全没有控制进行的“前测-操纵- 后测”设计5、准实验设计:指那些对实验条件有控制,但又未能满足真实验设计的严格要求的操纵研究。6、真实验设计:要求从单一总体中随机选取受试者,而后随机分派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接受不同的实验操纵或处理。7、模拟实验研究:通过设计一个类似真实生活的实验情境以考察心理病理如何发生和消除。8、流行病学研究:通过考察人群中某种心理疾病的患病情况来探讨病因、拟定预防对策和检验防治效果的一类研究。9、发病率:在一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某种障碍在一定人群中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发病率可以反映病因的强度和预防
7、的效果。10、患病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某病患者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患病率可以被用来评价预防和治疗性干预的效果。11、临床显著性:临床意义又称临床显著性,指一种实验操纵(例如心理治疗)满足由研究者、临床家和病人所设定的效应标准的程度,它反映了从临床角度看实验操纵的效应大小。12、独立组设计:这类设计的特点是从单一总体中随机选取受试者,而后又随机的分派到各个组去。13、随机区组设计:要求从单一总体中随机选取受试者,但分派到各个组的方法不同于独立组设计。14、匹配组设计:根据一个或几个据信同因变量有关的因素,将来自于两个不同总体或同一总体的两个极端受试者一对一对(或三人一组、四人一组,依所需要的组
8、数而定)地匹配起来,使之具有可比性或相当性,给予同样的实验操纵,而后比较其影响的不同。5、简答题1、基本目的:1、对行为进行描述 2、估计总体参数 3、检验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说 4、推断异常行为的发展变化 2、内效度和外效度区别:内效度:研究结果在进行该项研究的具体条件下被证实的程度。外效度:研究结论可以外推到他人、其他条件、其他场合或情境的程度。联系:内效度是外效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3、来源:1)临床实践:对于临床个案观察、思考,从中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假设 2)理论:研究的问题可以基于有争议的理论而提出 3)以往研究的结果: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和假设。4、1)“刺激-
9、反应”的特异性 2)“行为形式- 生理反应 ”的特异性 3)症状的特异性 4)一般的激活或唤起水平影响人对刺激物的生理反应的强度。5、效度:1)结构效度:测验反应所考察的理论结果或特质的程度 2)同时效度:同时得到的测验分数和校标测验分数之间的关联程度。预测效度:测验分数对于校标变量的预测程 度。会聚效度:被假定测量同样结构的两个测验得分间的相关程度。区分效度:被假定测量不同结构的两个测验间的无关程度。6、不同:相关研究所观察的是两个自然发生的变量间的关系,而在实验研究中,研究者系统的改变其中一个变量(自变量),控制所有其他因素(无关变量),同时观察自变量这种变化对其他变量(因变量)的影响。局
10、限性:1)难以确定变量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2)无法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价值:1)可考察变量之间的相互关联的程度和方向,并可以预测变量的变化;2)不控制变量,不随机分派受试者,扩大了研究者的研究范围;3)可初步了解可能造成心理障碍的变量,并提出假设;4)可为心理评估的方法的评价奠定基础。7、步骤:1)确定研究结果的统计学意义 2)确定效应和效果的大小 3)确定研究结果的临床意义8、整体观:人有三种基本的功能:心理功能、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三种功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任何一个方面的功能异常变化,都会对其他两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从逻辑上看,不能将他们断然分离
11、出来进行研究,临床心理学研究涉及这三种功能活动及其关系,为了保证研究的效度,研究者必须坚持整体观。系统论是由博塔兰斐于 1948 年提出的对世界进行解释的一种普遍性理论,也是他对世间万物进行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系统,是指由若干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单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为了搞清事物的本质,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不仅必须考察组成它的各个单元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要探讨该事物与同一大系统内的其他事物间的关系。只有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整合不同水平的科学研究结果,才能深刻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本质,也才能为人类的心理保健事业提供最有效的手段。 9、优点:1)可以更加直接的模拟自然发生的严重事件;2)有
12、些不允许在人类受试者身上进行的实验操作,可以在动物身上做;3)有利于在较短时间内评估病理变化的长期后果和治疗的长远效果。局限:不能简单的由动物研究的结果推想人的情况。此外不可能将人类所有的心理病理变化都在动物身上诱发出来,更何况动物也会引发伦理问题。三章1、单选1、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所产生的认识观念来改变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方法是()A 行为疗法 B 心理分析疗法 C 认知疗法 D 催眠疗法2、马斯洛认为,心理病态的原因是()A 习得的无助感 塞利格曼 B 自我惩罚 C 存在空虚 D 自我实现驱力受阻3、贝克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认为,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的原因( )认知因素A
13、认知歪曲 B 错误归因 C 不合理信念 D 观察学习4、弗洛伊德理论认为人们心理障碍的原因在于()潜意识矛盾冲突A 无意识矛盾冲突 B 意识矛盾冲突 C 本我矛盾冲突 D 性矛盾冲突2、判断题1、本我是行为动力的源泉,追求直接的满足,遵循现实原则()2、如果婴儿在口欲期的需要由于精神创伤(例如断奶过早)得不到满足或过度满足,长大后容易形成“口欲性格”()3、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正常和异常行为都可以通过观察而习得()4、依据埃利斯提出的 ABC 理论,个体的认知系统如果产生不合理的、不现实的信念,则会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3、填空题1、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十分复杂,但概括起来不外乎 、 和 三个方
14、面。2、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社会文化因素主要有 、 、 和 。3、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主要有 、 、 、 。4、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主要有 、 、 。5、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部分: 、 和 。答:1) 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生物学因素;家庭因素、人际关系因素、学校因素、经济因素;心理动力学因素、学习因素、认知因素、人格因素;心理障碍的遗传因素、脑病变与心理障碍、神经生化变化与心理障碍;意识、潜意识、前意识。4、简答题1、简述埃利斯提出的情绪的 ABC 理论 答:A 指激发事件,C 是行为后果,B 指对激发事件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ABC 理论就是认为激发事件 A 只
15、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 C 的间接原因,而引起 C 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 A 的认知评价而产生的信念 B,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 C 不是由激发事件 A 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 B 所直接引起。2、简述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答: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中将人格结构划为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遵循着“不可抗拒”的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结构中最道德的部分,遵循道德原则。自我在本我、超我和现实之间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自我一方面要同时满足超我、本我和现实这三者间的要求,又要抵御他们的过
16、分要求。当本我和超我威胁到自我的控制的时候,一个人便会感到焦虑,自我被削弱,自我的能量被耗竭,是许多心理障碍的根源。3、简述归因风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答: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做出怎样的解释。他们的关系集中在四个维度上: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整体、局部;可控制、不可控制。归因风格形成后,会对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人际关系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心理健康。5、论述题1、试以“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整合的观点”解释多种因素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答:1)素质-应激论,某些基因或基因的组合可以造成一种素质,也就是患某种心理障碍的倾向;2)从个体水平上,人有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功能获得,
17、它们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心理障碍绝不会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任何心理异常现象的产生都是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系统论:系统观点,试图以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团体,诸如夫妻、家庭或者更大的社会系统背景来解释一个人的行为。四章1、选择1、下列逐项中,哪一项不属于“注重情绪的行为应对策略”()只针对情绪 不针对应激源A 从事体力活动 B 饮酒或使用镇静药物 C 松弛练习 D 向有经验的请教如何解决问题2、应激条件下常见的消极情绪反应有()A 焦虑 恐惧 愤怒 抑郁 B 焦虑 愤恨 厌恶 抑郁C 恐惧、担忧、无助和愤怒 D 焦虑 愤怒 自卑 无助 悲伤和抑郁2、判断题1、心理应激主要是作
18、为一种特异的致病因素在一些疾病的发生过程中起作用()2、不能笼统的说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是“积极地”注重情绪的应对策略是”消极的“3、填空题1、适度的心理应激对人的健康和功能活动有促进作用,这类应激被称为 2、赛里用”全身适应综合征“(GSA)来说明应激的生理反应,他将 GAS 分为下列三个期 、 、 。答:良性应激;警戒期、抵抗期、耗竭期4、名词解释1、归因风格答:指个人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做出怎样的解释。2、防御机制答:人对付体内外各种紧张性刺激(应激刺激)、维护康宁的无意识的心里手段。3、合理化机制答:给自我行为或处境寻找可接受的理由。4、应对方式答:指人们为了对付体内外环境要求(应激源
19、)及其相关的生理心理困扰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5、调节因素答:指影响两个相关事物之间方向和大小的因素。6、中介因素答:是指介于两个相关事物之间、能够说明这两个事物相互联系的机制的因素。7、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答:设计者是霍尔姆斯,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是为测量重大生活事件而设计的,包括43 项生活事件及相应的生活变化计量单位的目录表。8、应对资源答:包括个人的应对能力、经验和应对技巧、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也包括社会支持的可用性和质量。9、心理应激答:指一个人在察觉到或认识到正面临至关重要而又难以应对的环境要求时产生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各式各样的生理或心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1
20、0、全身适应综合征答:机体对各种应激源的生理反应是“非特异性的”,即各种应激源都可以引起个体同样的生理反应。11、应急反应答:应急反应主要见于由心理刺激引起恐惧、焦虑或愤怒的情况。12、保存-退缩反应答:英格尔的保存-退缩反应模型认为个体在应激状态下,伴随出现的犹豫、悲伤、失望、无助等情绪反应。5、简答题1、应激现象的特点答:1)应激是涉及心身两个方面的紧张状态;2)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物范围很广,既有物质性的刺激物,又有象征性或符号刺激物;3)应激是一种内部状态,应激一旦产生,便会表现有各种各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4)在对应激的反应性上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不同个体的不同身心特点;5)在
21、多数情况下应激即不完全是刺激物本身的作用结果,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者的身心特点,应激是个体与刺激情景相互作用的结果。2、应激阻抗(坚韧人格)者的人格特点 P79答:投入:意味着高度的参与工作和生活;控制:指认为自己有能力控制生活变故和紧张的局面;“挑战”意味着不满足于现状,把生活变化看作是向自己的挑战。3、影响生理应激反应的类型和强度的因素答:1)应激源本身的性质和强度 2)当事人本身的身心特点 3)环境因素 4)应对的情境4、正常的生理内稳态调节的四个层次答:第一层次:靶细胞的内部调节,身体器官通过内反射调节它们自己的功能;第二层次: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信使,向外作用于身体器官,引起身体器官功
22、能的变化;第三个层次:脑干和下丘脑,负责整合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第四个层次:下丘脑以上的高级脑中枢,负责整合情绪活动、记忆和意识以及调整下丘脑和脑干活动。5、应对的过程理论答:该理论认为应对是个体在认知上和行为上管理心理应激不断变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评价过程和应对行为过程,其中认知评价又分为初级过程和次级过程,个体的应对策略不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6、应激源的分类答:从性质上,可以大体将人类的应激源分为两大类:躯体性的和心理社会性的,前者又称为物质性的,包括各种生物性和理化刺激物,后者则属于“精神性的”或称为“符号”刺激物。心理社会性应激源又可以分为:1)社会性应激源 2)生活性应激源 3
23、)文化性应激源 4)工作性应激源 5)心理性应激源7、关于防御机制的一些观点答:防御机制是指人对付体内外紧张性刺激、维护康宁的一种无意识手段。1:应激条件下,人们可能会采用多种多样的的防御机制以摆脱情绪困扰,大多数防御机制是健康人和心理障碍者所共有的;2:防御机制的适当应用可以有效的减轻或消除情绪应激,为人们赢得时间和条件以便从正面处理应激情境或外界环境的挑战;3:心理健康的人一般不会长期的或极端地单独使用防御机制,而心理障碍患者可能会长期的使用防御机制,或毫无变通的采用某一种机制处理各种不同的问题;4:自我防御机制同一个人的人格有密切联系 5:弗洛伊德认为防御机制属于自我的潜意识部分 6:防
24、御机制是通过对人的行为方式的观察而推测出来的东西,它们不能完全解释人在应激条件下的复杂行为。8、应激条件下的焦虑反应和恐惧反应答:焦虑有主观体验和客观表现,焦虑是心理应激条件下的最常见的情绪反应,适度焦虑有益,过度焦虑有害,应激条件下,个体产生焦虑反应是正常反应,但过度焦虑会引起心理障碍。恐惧多发生于身体安全和个人价值与信念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对身体的威胁多来自于躯体应激源,而对个人价值与信念的威胁多来自于心理社会性应激源。6、论述题1、拉扎勒斯心理应激的评价模型答:1)初级评价:涉及所遭遇到的问题或情境对个人的意义的判断,有三种不同结论:A “无关”的评价 B:“好事”的评价 C:“应激性”评
25、价,第一种评价结论不会引起应激反应;第二种评价在多数情况下也不会引起应激反应;第三种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引起应激反应,拉扎勒斯又将第三种评价分为三种类型:“丧失-伤害”的评价;”威胁” 的应激性评价;“挑战”的应激性评价。2)次级评价的任务:是对个人的应对资源与应对情境的要求间的匹配程度作出判断。2、知觉在心理应激中的中介作用答:1)心理应激产生于应激源或环境要求的知觉觉察或识别;2)知觉到的信息数量也与心理应激有关,过多的刺激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会增加知觉的负担,造成心理超负荷状态,并引起心理应激;3)知觉也有抵御心理应激的功用;4)知觉的抵御心理应激的功用还表现在选择性的注意和知觉某些类型的
26、刺激,避免某些类型的刺激信息进入知觉系统。3、应对方式的分类和适应意义答:分类:1)注意情绪的应对,情绪的应对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和行为策略2)注重问题的应对:当事人将注意力集中到他所面临的问题或应激源上,考察分析应激源并设法改变或解决它。适应意义:1:注重情绪的应对和注重问题的应对相互促进,也会相互干扰和妨碍;2:大多数情况下,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是健康的,但不适应与所有的应激情境,注重情绪的应对和注重问题的应对的积极性都是相对于问题而言的;3:个体在选择应对策略时应当有针对性。4、心理应激的管理策略答:1)消除压力源(紧张性环境要求)2)改变对环境要求的认知评价3)改进应对方法和策略4)做好时间管理5)寻求并利用社会支持6)身体应对策略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