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苏省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摘要:善体育产业规划和政策体系,将体育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现代体育运动发展规律的体育管理体制,筹资渠道需要拓宽,财税政策手段还不够完善,鼓励社会资金需要引导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地区经济存在明显的差异,苏南苏北地区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人才输出和产业环境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存在巨大的潜力,体育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还不够完善合理,因此加强体育产业基础研究和建设,制定完善的体育产业法规。关键词:江苏省 体育产业 发展 现状1.前言体育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增长
2、点之一,具有巨大的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近些年以来,江苏体育产业以十运会为契机,开拓创新“大胆实践,深化体制改革,转换运作机制”,取得了较快发展现阶段,江苏省体育产业已初具规模,产业体系逐步健全,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2.体育产业的分类近些年江苏省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以培育产业主体、壮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集聚为重点,集中力量推进一批发展前景好、市场空间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培育骨干企业、自主品牌和集聚区,加快提升体育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重点组织实施以下五大类项目:(一)体育健身休闲和场馆服务项目。以提升体育服务能力、充分满足体育需求为目标,重点支持连锁服务
3、品牌打造和体育场馆托管,鼓励利用闲置设施改建体育健身场所和各类体育场馆设施的综合利用,培育完善体育健身休闲中介服务。(二)国内外知名的体育赛事项目。加大对江苏体育传统品牌赛事、群众性体育赛事和我省申、承办的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的支持力度,提高赛事运作水平,扩大赛事社会影响,培育若干国际一流的体育赛事和一批传统体育赛事的品牌集群。(三)体育装备制造项目。以提升体育装备的技术水平和品牌影响为目标,重点支持品牌打造、科技研发等重大项目,力争在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取得突破,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高端体育产品,提升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若干体育装备制造集聚区。(四)体育产业基地项目。以
4、提高体育产业规模效应和集群效益为目标,重点支持体育产业集聚区建设项目,引导相关企业集聚发展,培育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发挥集聚示范效应、辐射带动作用和企业孵化器功能。(五)其它项目。在上述重点支持项目所列范围之外的其它属于江苏省体育产业指导目录的项目,对列入国家及省市各级重大专项、规划和符合我省体育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项目给予支持。3.江苏省体育产业政策颁布实施和资金投入收支情况分析江苏省从改革开放至今,体育产业的总体发展离不开国家和中央相关政策文件的引导,直到 2006 年,江苏省以举办“十运会”为契机,加大投入力度,体育产业迅速发展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省内政策不断的颁布,在国家政策法规的引
5、导下,根据本省实际情况颁布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已经达到有一个相对完善和稳固的产业趋势,体育产业的方方面面运行相对稳定和快速发展。2006 年至今,江苏省基本完成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这与国家和中央政策引导密不可分,同样与江苏省的体育产业政策引导和政府财力的加大息息相关,如图表 3-1 2006 年至今体育产业政策颁布数量统计表 3-2 1996-1998 年江苏省体育产业资金投入收支情况表从表 3-1 中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国家和中央对体育产业政策的颁布数量在增加,说明国家重视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不断的完善和引导体育产业政策的实施,而江苏省也颁布实施了省内的政策 30 个,说明了体育产业已经在江苏
6、省发展中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认可,政府通过政策的颁布,给予体育产业更多的引导和更加优越的发展条件,避免出现盲目发展和资金浪费。从表 3-2 中,1996 年到 1998 年三年的时间,总体上江苏省用于体育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在逐年大幅增加,经费的收入除了 1996 年,也在大幅的增加,而 1996 年江苏省的资金投入之所以会超过 1997 年,正好是因为江苏省对于 1995 年“十运会”的重视与投入,使得江苏省的体育产业发展形成了很好的发展环境和孕育了大批体育产业的兴起,江苏省注意到这个现象抓住时机,不断加大经费支出与政策干预相结合,使得江苏省的体育产业迅速崛起,并且很快位居全国前列。分类 国家
7、中央 省内数量 26 个 27 个 30 个年份 1996 年 1997 年 1998 年经费支出(万) 71682.54 69881.14 91905.06经费收入 63933.08 72962.29 102248.5从表 3-2 中可以看出江苏省体育产业增加值从 1997 年的 153.3 亿元,到2012 年的 535.73 亿元,短短的五年时间翻了将近 3.5 倍的数值,呈现稳步并快速增长的趋势。江苏省体育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从 2007 年的 0.60%到 2012 年的 0.99%,体育产业的所占比重逐年快速增长,在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
8、置,可见,江苏省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收益于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而且与本省的政策扶持和完善以及资金的大力支出有着密切的关系。4.2007 年-2012 年江苏省体育产业增加值分析表 4-1 2007-2012 年江苏省体育产业增长如图 4-1 所示,2007 年至 2012 年江苏省体育产业的增长值呈现直线上升趋势,体育产业增长占全省 GDP 的比重也逐年增加。2007 年体育产业 153.3 亿元,到 2012 年体育产业的产值达到 535.73 亿元,相对于 2007 年总产值翻了将近 3.5 倍,可见体育产业的增长势头之迅猛,发展之快速。另一方面,江苏省体育产业 占全省经济的 GDP 比重
9、从 2007 年的 0.60%到 2012 年的 0.99%,展现了良好的增长趋势,一方面说明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快速,另一方面说明江苏省已经重视发展体育产业,侧面反映了民众生活的丰富,对于体育参与和消费的增加。近些年,江苏省体育产业呈现逐年快速增长的趋势,已经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亮点和支柱产业,这与本省重视程度和努力分不开,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的结构和政策实施也会日趋完善,能够带来很好的连锁反应,使得江苏省能够迅速成为全国的体育大省和经济强省。5. 2010 年江苏省突出贡献和人才输出排名分析江苏省体育产业能够如此迅猛的发展,与其地区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不同的地区也可能存在着
10、差异。5-1 2010 年江苏省突出贡献各县(市、区)、区排名表区 县(市、区)名次 单位 得分 名次 单位 得分1 南京下关市 96.5 1 苏州吴江市 382 无锡南长区 89.5 2 南通海安县 363 南通崇川区 85 3 徐州睢宁县 304 苏州沧浪区 82 4 苏州吴中区 265 南京玄武区 50 5 南京高淳县 24.56 无锡北塘区 24 6 南通启东市 247 南京白下区 23 7 盐城大丰市 238 无锡滨湖区 20.5 8 苏州常熟市 239 南京鼓楼区 20 9 淮安楚州区 2210 苏州金阊区 19 10 南京浦口区 22从图 5-1 中可以直观的看出 2010 年江
11、苏省体育产业突出贡献的县(市、区)、区评分前十排名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南京、无锡、苏州和南通这四个地区综合排名尤为突出。其中区排名中南京市可谓成绩卓著,其中下关市得分 96.5,排名第 1,玄武区得分 50 排名第 5,白下区得分 23,排名第 7,鼓楼区得分20,排名第 9。无锡南长区 89.5 排名第 2,北塘区得分 24,排名第 6,滨湖区得分 20.5,排名第 8,贡献也十分巨大。苏州市也紧随其后,沧浪区得分 82,排名第 4,以及金阊区得分 19,排名第 10。南通的崇川区得分 85,排名第 5,虽然前十名就这一个区,但是成绩贡献却很靠前。这四个地区的贡献尤为突出,前十位区的排名已经被
12、这四个瓜分了,说明他们的贡献和体育产业势力是可圈可点的。它们也是江苏省的经济和文化综合实力排名靠前的地区。县(市、区)的排名前 10 位中苏州、南通、南京、徐州、盐城和淮安,这6 个地区,其中苏州名列前茅,吴江市得分 38,排名第 1,吴中区得分 26,排名第 4,常熟市得分 23,排名第 8,成绩非常卓著,遥遥领先。其次是南通市,有 2 个地区上榜,分别为海安县得分 36,排名第 2,启东市得分 24,排名第6。南京市也有 2 个地区上榜,高淳县得分 24.5,排名第 5,浦口区得分 22,排名第 10。徐州作为唯一个苏北城市上榜,睢宁县得分 30,排名第 3。后边还有盐城大丰市得分 23,
13、排名第 7。淮安的楚州区得分 22,排名第 9。从图中数据分析不难得出,几乎上榜城市全部为江苏南部城市和地区,属于苏南地区,而相对于苏北地区,寥寥无几,只有徐州睢宁上榜,因此这也说明了苏南苏北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差距和不均衡,但是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苏北地区的发展潜力巨大。其中苏州市的体育产业综合实力最强,上榜地区最多,贡献最大。5-2 2010 年江苏省人才输送各县(市、区)、区排名表区 县(市、区)名次 单位 人数 名次 单位 人数1 南京白下区 5 1 常州武进区 102 无锡南长区 4 2 常州金坛市 93 南通崇川区 4 3 苏州吴江市 74 无锡滨湖区 4 4 苏州常熟市 75 常州
14、新北区 4 5 泰州姜堰市 76 南通港闸区 4 6 苏州张家港市 67 南京建邺区 4 7 无锡宜兴市 58 南京玄武区 3 8 常州溧阳市 59 常州天宁区 3 9 泰州泰兴市 510 徐州泉山区 3 10 无锡江阴市 5如图 5-2,2010 年江苏省人才输送各县(市、区)、区排名当中可以直观的看出,南京、苏州、常州和无锡这四个地区综合排名靠前,输送的人才最多。其中区的排名前 10 中,南京的白下区人数 5,排名第 1,建邺区人数 4,排名第 7,玄武区人数 3,排名第 8,总人数达到 12 人。无锡的南长区人数 4,排名第 2,滨湖区人数 4,排名第 4,总人数 8 人。南通的崇川区人
15、数 4,排名第3,港闸区人数 4,排名 6,总人数有 8 人。常州的新北区人数 4,排名第 5,天宁区人数 3,排名第 9,总人数 7 人。最后还有徐州的泉山区,人数 3,排名第10。输送人才数的总人数排名分别是南京 12 人,无锡 8 人,南通 8 人,常州 7人,徐州 3 人,这样通过区的人数来看,江苏南部地区占有绝对优势。在县(市、区)的排名前 10 中,常州、苏州、泰州和无锡这四个地区名列前茅。从表格中可以直观的看出常州尤为突出,常州的武进区人数 10,排名第1,金坛市人数 9,排名第 2,溧阳市人数 5,排名第 8,输送人才总人数达到24 人之多。苏州紧随其后,吴江市人数 7,排名第
16、 3,常熟市人数 7,排名第4,张家港市人数 6,排名第 6,总人数达 20 人。泰州的姜堰市人数 7,排名第5,泰兴市人数 5,排名第 9,总人数 12。最后还有无锡的江阴市人数 5,排名第 10,总人数 5。这四个地区输送人才的总人数为常州 24 人,苏州 20 人,泰州 12 人,无锡 5 人,可以看出常州和苏州地区输送人才数量最多,培养人才最多,贡献最大,也是江苏省的苏南地区。从图 5-1 和图 5-2 的分析可以看出,苏州南部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无论从突出贡献还是人才输送都具有突出的贡献和绝对的优势,苏州、南京、常州和无锡,这几个地区的贡献最大,侧面也反映了体育产业的飞速发展和体育产业
17、发展过程的基础好,这与江苏省政策颁布有密切的关系,与早年的大型赛事的举办和政策执行力强以及区域地理优势都有关系。6 结论与建议1.完善体育产业规划和政策体系,将体育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文化产业体系和规划,享受文化产业相关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一套包括政府财政投入政策“产业项目基本建设投资政策”、“社会集资政策”、“税收政策”体育彩票和体育基金等方面完整系统的体育产业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体系。2.进一步深化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加体育产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着力打造重大体育产业项目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
18、牌赛事。3.积极拓宽筹资渠道,要拓宽体育产业筹资渠道,运用积极的财税政策手段,鼓励社会资金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做大体育产业市场,推进发展体育基金会的市场化运作。4.地区经济存在明显的差异,苏南苏北地区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人才输出和产业环境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存在巨大的潜力,可以以地区特色带动当地体育产业发展,最后政策和资金加以引导和扶持。5.大力培育和依法管理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发展市场中介组织,推进体育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体育市场管理机制,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加强商业性体育,保证赞助费用的合理使用。6.扶持体育产业龙头企业和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以产
19、权关系为纽带对现有资产进行重组和股份制改造,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经验,推动体育企业兼并重组,做强做大体育产业集团,建立以企业为主导市场化运作的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相关体育企业和中介机构进入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打造昆山综合性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7.加强体育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宽人才选拔途径,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大力培养和引进经营管理人才,体育经纪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等体育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实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战略。8.加强体育产业基础研究和建设,制定完善的体育产业法规,包括体育市场法“体育彩票
20、法”“体育经纪法”“体育保险法”等,加快出台“江苏省体育经营活动管理条例”为体育产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建立全省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逐步建立全省体育产业项目信息库“体育产业经营单位信息库”“体育产业经营人才资料库”。7.参考文献1胡娟.江苏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现状分析及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8(4):8-9.2 陈丽波,陆小马.“环太湖体育圈”健身与休闲服务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5(5):33-35.3王永龙,郑胜利.台商投资从集聚到集群的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 2002,(9):49-51.4王志敏.从集聚到
21、集群: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分析J.企业经济,2007,(2):39-42.5王亚丽,刘春艳,孙明.浅谈体育产业政策的制定及实施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35-37.6王子朴,原玉杰,詹新寰.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及其特点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2):17-18.7靳英华.论中国体育产业政策调整的基本原则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2):3.8国家体育总政策法规司.体育产业现状趋势与对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443-452.9李明.体育产业学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41-148.10吴贯桐.广东经济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7:74-78.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