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多层次计算机专业职称资格证书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实践摘要:本文结合我院近几年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以多层次计算机专业职称资格证书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文章探讨了该模式的内涵及实施该模式的意义,依据新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教学计划课程、实践教学新体系,最后分析了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的成绩及问题与不足。 关键词:多层次;专业职称资格证书;模式;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涉及学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等诸要素。结合地方高校的定位和在科学论证的基础
2、上,提出在我院 IT 类专业实行以多层次计算机专业职称资格证书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全面提升 IT 类人才培养质量。 1 新模式内涵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计算机软硬件应用人才为定位和目标,以 100%通过初级职称(助理工程师)考试,50%以上通过中级职称(工程师)考试为专业特色,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完美结合。 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资格)考试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工业与信息产业部共同组织的考试,它将资格考试和水平考试合并,采用水平考试的形式(与国际接轨,报考不限学历与资历条件),执行资格考试政策(各用人单位可以从考试合格者中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即学生参
3、加该考试通过后即可获得由国家人事部颁发的相应职称资格:初级资格为助理工程师级别,中级资格为工程师级别,高级资格为高级工程师级别。 我院 IT 类专业的特色是把初职称资格证作为合格毕业生的条件;以中级职称资格证带动各门课程的学习,以 50%以上的学生能取得中级职称资格证作 为努力的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了这一点,就使学生掌握了牢固的理论基础,并具备了较强的实践能力,使就业能力和就业后的工作能力都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2 模式实施的意义 2.1 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接轨” 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资格)考试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信息产业部共同组织的考试,
4、是到目前为止工业与信息产业部实施得非常成熟的岗位或职称证书,该项考试已于国际接轨,国外 IT 行业认可,设三个级别层次,共有 20 种岗位资格考试,高级资格包括: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分析师、系统架构设计师;中级资格包括:软件评测师、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多媒体应用设计师、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计算机辅助设计师、电子商务设计师、信息系统监理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信息技术支持工程师;初级资格包括:程序员、网络管理员、多媒体应用制作技术员、电子商务技术员、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信息处理技术员1。这些“以考代评”的专业职称考试与岗位或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相适应,必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5、,能促使我们的培养方案符合企业人才的需求,使我们的“产品”走出学校就能上岗,缩短了学生的适应期,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育研究项目(20070337);黄冈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2007CE01,2008AE01)。 作者简介:吴定雪(1971-),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智能图像处理、模式识别、高教研究。 2.2 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 据了解,将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水平(资格)考试资格证书纳入培养方案且由学校组织具体实施的院校很少。计算机软件水平(资格)考试证书的考试内容与IT 企业实际工作紧密相关,学生必须通过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环节的锻炼才
6、能通过考试,获得相关证书。所以,如能有效实施该模式,必将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能使我们的学生从众多的就业者中脱颖而出。从我院近几年的学生就业岗位来看,取得中级职称(工程师)考试证书的学生大部分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就业岗位、就业地点好,起薪 30005000 元;取得初级职称(助理工程师)考试证书的学生就业岗位、就业地点较好,起薪在 20003000 元;其余的学生就业岗位一般,有的很难就业。 2.3 提高学生起点,为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软件水平(资格)考试将资格考试和水平考试合并,采用水平考试的形式,执行资格考试政策(各用人单位可以从考试合格者中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即学生参加该考试
7、通过后即可获得由国家人事部颁发的相应职称资格:初级资格为助理工程师级别,中级资格为工程师级别,高级资格为高级工程师级别。 按照国家计算机系列职称考试规定,大学本科毕业一年后才能获得助理工程师,获得助理工程师职称后,需在实际工作岗位工作 5 年以及达到用人单位另外规定的条件后方可参评工程师职称。如果学生在校能通过计算机软件水平(资格)考试,取得初级职称(助理工程师)考试证书比大学本科毕业后参评助理工程师的时间要提前两年;在校能通过计算机软件水平(资格)考试,取得中级职称(工程师)考试证书比大学本科毕业后参评工程师的时间要提前 5 年,大大缩短学生的入职年限。 3 模式实践 3.1 构建教学计划核
8、心课程 我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科专业,为保证该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顺利实施,我们选择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资格)考试中级资格中的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网络工程师、软件设计师考试内容和考试大纲分别作为三个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的依据,设计该专业教学计划中核心课程体系,将初、中级水平(职称)考试内容嵌入式及课程化。 按照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集约型、开放型的课程体系的原则,设置平台模块课程组三级指标课程体系。前两年按计算机类一级学科打通培养设置课程,主要安排全校性公共必修课、通选课和学科基础课,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微机原
9、理与汇编语言、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专业英语等。三年级起,根据学科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地、科学合理地选择专业课程并据此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一级指标中设四个平台课程体系:通识教育平台、计算机学科基础核心平台、各专业主干平台、实践教学平台;二级指标(四个平台课程体系下)中设五个模块化课程:公共必修课程模块、通选课程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课程模块等;三级指标中设四个专业方向课程组等。在构筑该课程体系中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常规教学中的软件工程课程只是在作为软件工程专业和计科专业大四学生的选修课程,但
10、在我院 IT 类专业实行以多层次计算机专业职称资格证书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中,软件工程课程是作为这几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开设的;二是将计算机专业英语纳入了学科基础课,该课程对学生参加此项考试和阅读 IT 技术文章非常有利,我院对此高度重视和关注。 3.2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1) 深化改革,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首先,将实验课程按内容分段、分级,建立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提高型实验、课程设计、IT 企业实习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七层次实践教学新体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加强其实践能力的训练。其次,独立设置实验课,整合实验教学内容2。以培养
11、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改变过去实验课主要限于验证理论、单纯掌握操作技术、“照方抓药”的做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自拟题目的实验内容。其三,创造条件,提供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自主实验课题、毕业论文(设计)实验等活动场所。 (2) 加强建设,夯实实践能力培养基地。自 2006 年以来,我院积极筹措资金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3。我院相继与中软国际、四川华迪等公司和企业建立了实践实训基地,建立了校院两级实验室、大学生软件创新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共计 30 多个,这些基地每年能够容纳近 200 余名本专科学生进驻实习,完全解决了学生的工程实践瓶颈问题,形成了集实践
12、教学、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为一体的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基地。这些基地对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了解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基本过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加强管理,强化毕业论文(设计)和能力训练。加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一是突出选题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确保综合训练的要求。二是做好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化指导工作。三是严格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实施院、校二级答辩、审核制度,修订毕业论文(设计)的评分标准,形成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委员会按 6:3:1 的比例,评定最终成绩的制度和考核体系,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4)
13、 搭建平台,拓展创新人才培养新空间。以探索工学结合4为突破口,首先让骨干教师参与到企业单位实际项目开发过程当中,然后将实际项目开发流程和实现过程带到课堂分组实践,建立以实际项目为主导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以教师的实际行动来熏陶和培养学生健康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与实际开发项目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一致,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和职业性。我院在 2006 年建立了黄冈师范学院软件创新实践基地,每年学生在该基地进行公司化管理和训练,为地方相关部门开发一些管理软件,如:黄冈网校、黄冈师范学院校友网、黄冈市教育局师资管理系统等,项目教学完全按 IT
14、公司工程项目运作,由指导老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负责管理和指导,设立项目开发部,项目经理、项目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等全部由学生组成,由我院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对学生进行指导,项目完成后聘请企业专家对该项目的质量和功能等进行考评,最后该项目小组对该项目进行展示,接受学院的全体学生的的质疑和 Bug 寻找的挑战5。 3.3 加强师资培养 为了深入实施 IT 类专业实行以多层次计算机专业职称资格证书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我院早在 2005 年初就开始了师资贮备,主要的措施和手段有:一是在 35 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实施“讲师+X 工程师”双师型工程,青年教师必须至少取得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水平(
15、资格)考试中级资格中的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网络工程师、软件设计师的一种资格,到 2006 年底 35 岁以下教师全部达到了上述规定;二是从 2006 年初开始,我院每年寒暑假安排青年教师到如中软国际、东软集团、华为等 IT 企业参与项目开发达一月之余;三是专人负责辅导学生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级别的考试工作。4 模式改革的成绩及问题与不足 4.1 模式改革取得的成绩 通过以多层次计算机专业职称资格证书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校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学生创新意识得到显著增强,学生专业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取得一些成绩。 (1) 近几年的全国计算机软件水平(
16、资格)考试中我院学生的通过率逐年攀升。在 2009 年 5 月的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中,我院一本科学生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系统分析师”级资格(水平)考试。据统计,在开考的十余年间,湖北省全省获得该资格的在校本科生不足 3 人。2003 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 210 人中有 204 人通过了初级职称(助理工程师)考试,通过率 97%,有 38 人通过了中级职称(工程师)考试,通过率 19%;2004 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 163 人中有 160 人通过了初级职称(助理工程师)考试,通过率 98%,有 42 人通过了中级职称(工程师)考试,通过率 26%;2
17、005 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 138 人中有 136 人通过了初级职称(助理工程师)考试,通过率 98%,有 41 人通过了中级职称(工程师)考试,通过率 30%。 (2) 极大提高了我院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从我院近几年的学生就业岗位来看,取得中级职称(工程师)考试证书的学生大部分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就业岗位、就业地点好,起薪 30005000 元;取得初级职称(助理工程师)考试证书的学生就业岗位、就业地点较好,起薪在 20003000 元;其余的学生就业岗位一般,有的很难就业。 (3) 大学生科研成果丰硕,科研氛围日趋浓厚。学生参与项目训练的人数越来越多,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
18、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初步统计,学生已发表论文 20 余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5 篇。 (4) 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不错成绩。我院连续两年参加的由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举办的“正保教育杯”第四届、第五届全国 ITAT 就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不俗成绩。我院学生在 2008 年取得了 C、Java 语言程序设计组 10 项国家三等奖,16 项优秀奖;2009 年取得了 C、Java 语言程序设计组 3 项国家二等奖、12 项三等奖,15 项优秀奖。在 2007、2008、2009 年我院学生参加的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累计荣获国家二等奖 3 项,省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6 项。 4.2 问题与不足 (1)
19、 对以多层次计算机专业职称资格证书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认识不足。还有不少教师对教学计划中根据计算机软件水平(资格)考试资格考试的要求构建教学计划的核心课程的归属性质以及与理论教学的关系认识不一,存在一定的异议,为此对某些 教学任务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2) 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束缚,以及长时间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影响,现在还有不少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总认为实践教学仅作为理论认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片面地认为学生质量主要看理论知识水平,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 (3) 对实践教学的投入还有待加强。随着我院新专业的设置、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学量
20、越来越大,而教学基础设施实验仪器设备不足,实验教学基地建设滞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严重不足,给实践教学开展带来许多困难。以上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相应措施认真加以改进和解决。5 结语 培养能够适应 21 世纪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整体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开展计算机本科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的研究是迫切的现实需要。希望多层次计算机专业职称资格证书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抛砖引玉,对大家有所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胡圣明,褚华. 软件设计师考试大纲与培训指南(2009 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SWEBOK. 2007 Guide to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Body of Knowledge EB/OL. 2009-10-10. http:/puter.org. 3 Tony Greening.21 世纪计算机教育M. 麦中凡,译.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 李发伸.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与思考C/教育部中外校长论坛领导小组. 中外校长论坛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