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47 ,大小:1.57MB ,
资源ID:129448      下载积分:6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2944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职业卫生概论.ppt)为本站会员(h****)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职业卫生概论.ppt

1、职业病防治概述,一、职业危害与职业病,理想的作业环境应该是安全、卫生、舒适的环境,但作业环境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危害因素的影响,给工人的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为保护工人身心健康,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识别、评价、控制作业环境危害因素的能力。所谓识别就是判断作业场所有哪些有害因素(如粉尘、毒物、噪声等),这些因素侵入人体的途径及造成的职业危害;所谓评价就是确定危害因素强度及造成职业危害的程度;所谓控制就是对危害因素通过工程治理、科学的劳动保护管理,使危害降至卫生标准以下,以保证职工健康。,职业卫生的基本概念,一、定义二、职业卫生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定义,职业卫生是研究劳动者在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卫生

2、问题,即研究劳动条件与劳动者健康的关系以及防治职业病危害的对策。职业卫生曾称为劳动卫生、工业卫生,劳动卫生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卫生问题。工业卫生是指工矿企业中的卫生问题,包括职业病危害、女工卫生、食堂与托幼机构卫生,劳动者的医疗保健等,这是五十年代根据实际情况而指定的工作内容。目前国际上以职业卫生为通用名称,有的国家又称职业医学、产业医学。我国用职业病防治来替代职业医学和职业卫生的概念,目前WHO和不少国家都把这门科学称之谓职业卫生学。,二、职业卫生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职业卫生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从其目的和任务来看,职业卫生不仅有社会效益,而且有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保护劳动者健康就

3、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防止职业病危害,则可避免或减少职业病造成的损害,直接或间接地减少经济损失。因此职业卫生与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两者是矛盾的统一体。,职业危害,一、职业病危害的来源 二、生产性有害因素侵入人体的途径 三、职业病危害评价标准 四、职业病危害与作用条件 五、职业病危害,一、职业病危害的来源,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认识:致死、致伤、致亚临床,致畸、突变、癌,致子代效应。劳动条件包括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三个方面,每个方面都由许多因素组成,这些与生产有关的因素称为职业性因素(或生产性因素),职业性因素对于职工的健康来说有的起着有利的作用,有的起着有害的作用,这主要取决于职

4、业性因素的性质和数量(强度)。对职工的健康和劳动能力产生有害作用的,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或职业病危害。按其来源和性质分类如下:,第一类: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化学因素:它是目前引起职业病最为多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包括生产性毒物(如铅、苯、汞、砷、酚、有机农药等)和生产性粉尘(如砂尘,煤尘、石棉尘、金属粉尘、有机性粉尘等)。,物理因素:包括不良气象条件(如高低温、高湿、高低气压等)、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高频、微波、激光等)。生物因素:主要是某些微生物或寄生虫,如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第二类: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组织或制度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劳动休息制度不健全等;劳

5、动强度过大或作业的安排与劳动者的生理状态不适应;长期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长时间单调、重复动作;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等。,第三类:与卫生技术设施不良有关的有害因素生产场所设计不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如车间布置不合理);缺乏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通风、照明等);缺乏防尘、防毒、防暑降温等设备或设备不完善;其它的安全防护和个人防护用品不足或有缺陷等。,二、生产性有害因素侵入人体的途径,1)生产性有害因素的形态气态:许多毒物在常温下为气态,如一氧化碳;有些毒物在加热后或常温下挥发,如汞及多种有机溶剂可挥发出气体。液态:多种有机溶剂、化工原料、染料、油漆及农药等为液态。酸雾:如硫酸、硝酸、盐酸发生的酸雾

6、。烟尘:冶炼工业在高温下产生的金属烟尘,有机氟聚合物加工中也可产生聚合物烟尘。粉尘:在矿山和工厂中,有许多毒物存在于粉尘中,如矽尘、铅尘、锰尘等。,2)侵入人体的途径粉尘或毒物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人的肺泡总表面积很大(70-90平方米),气体毒物和烟雾往往很快被吸入;粉尘经呼吸道侵入不如气体快,尘粒稍大(5-10微米以上)不易进入肺泡。进入肺泡后的毒物有些吸收较快(如汞化合物粉尘),有些较慢(如铁尘)即不引起中毒。,消化道也是毒物侵入的途径。如毒物污染手及食物,毒物随食物入口;或发生意外,误将毒物吞食。皮肤吸收:有些毒物(如苯胺)在工作时污染衣服,可以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有机磷农药在夏季喷

7、洒时,暴露部位皮肤面积大,即有经皮肤吸收中毒的危险。,三、职业病危害评价标准,评价职业病危害程度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常用的标准有卫生标准及职业危程度分级标准(即劳动条件分级标准)。,1)卫生标准:它是从预防医学的角度出发,以确保作业职工不得职业病为目标,而对作业环境中有害因素做出的限值。近年来我国加大了修订卫生标准的步伐,至今已发布卫生标准1250项。例如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煤矿井下采掘地点气象条件卫生标准、作业场所局部振动卫生标准、作业场所超高频辐射卫生标准、作业场所微波辐射卫生标准、作业场所激光辐射卫生标准以及车间防暑、防寒、防湿卫生标准等。这些标准涵盖了十

8、四个行业,如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也是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毒物卫生标准从50项MAC扩大到80项(PC-TWA.STET)。粉尘由1个扩大到2个。,2)职业病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职业病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是以实现卫生标准为目的,而对作业环境中现有职业病危害程度进行分级管理的标准。例如GB 581786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 12331-90有毒作业分级;GB 3869-8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 420097高温作业分级;GBT 1444093低温作业分级;GBT 14439-93冷水作业分级等。,四、职业病危害与作用条件,职业病危害能否引起职业性疾病(包括职业病和职业

9、性多发病),主要取决于作业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1)接触的机会。由于偶然的、短期的或长期的接触,可致不同的后果。2)作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接触量,特别是化学和物理因素,有时接触量很难用绝对数表示,高强度(浓度)时接触时间并不长,低强度(浓度)时接触时间长,因此一定要考虑接触时间、工龄等等。测定时要尽可能具有代表性。,接触机会和接触量,与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布局、卫生技术设备和个人防护等条件有关。生产场所设计不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如厂房狭小,车间布置不合理,工艺落后;生产设备缺乏安全防护设备,如防尘、防毒设施:缺乏个人防护等,都可以增加工人接触职业危害的机会和接触的量。,3)人的因素:一个

10、人群处于同一环境,从事同一种生产劳动,但每个人造成职业性疾病的机会差别很大,主要是由于以下因素决定的:遗传因素。如患有某些遗传性疾病的人,过敏体质容易受到有害物质的作用。年龄和性别。未成年和老年人容易受某些职业危害的影响;某些职业危害对女性生理机能有特殊的影响等。,营养缺乏。其它疾病与精神因素的影响。文化水平和习惯,有一定文化和科学知识者,能自觉预防职业性疾病。生活上某种嗜好如饮酒、吸烟或药物可增加职业危害的作用。,五、职业病危害,当有害因素对人体的作用超过一定限度,并持续一定时间,可产生三种不同的后果:其一是有害因素引起身体外表的改变,而没引起病理损害,称为职业特征,如皮肤色素沉着等;其二是

11、有害因素降低身体对一般疾病的抵抗能力,表现为患病率增高或病情加重;其三是可造成特定的功能性和(或)器质性病理改变,此时可引起职业病。各种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不同。如粉尘可导致矽肺病,苯损害造血机能,噪声引起职业性耳聋等。,职业病及职业病诊断标准,一、职业病 1、职业中毒2、尘肺3、物理因素职业病4、职业性眼病5、职业性耳鼻喉疾病6、职业性肿瘤 7、职业性传染病8、职业性皮肤病9、其他职业病 二、职业病的诊断,一、职业病,凡职业性有害因素(即生产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在广义上均可称为职业病。但在立法的意义上,职业病是有一定范围的,通常是指政府主管部门明文规定的法定职业病。2001年10月2

1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江泽民主席签署第60号主席令予以发布,,自2002年5月1日施行。规定: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起的疾病。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调整并公布。执行中,应以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名单中所列出的病种,作为职业病范围。共九章九十九种职业病,现又增加至10类115种。职业病名单如下:,1、职业中毒,1)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乙基铅);2)汞及其化合物中毒;3)锰及其化

13、合物中毒;4)镉及其化合物中毒;5)钛病;6)铭及其化合物中毒;,7)钒及其化合物中毒;8)磷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9)砷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砷化氢);10)砷化氢中毒;11)氯气中毒;12)二氧化硫中毒;,13)光气中毒;14)氨中毒;15)氮氧化物中毒;16)一氧化碳中毒;17)硫化碳中毒;18)硫化氢中毒;,19)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中毒;20)工业性氟病;21)氰及睛类化合物中毒;22)四乙基铅中毒;23)有机锡中毒;24)羰基镍中毒;25)苯中毒;,26)甲苯中毒;27)二甲苯中毒;28)正己烷中毒;29)汽油中毒;30)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中毒

14、;31)氯乙烷中毒;32)四氯化碳中毒;,33)氯乙烯中毒;34)三氯乙烯中毒;35)氯丙烯中毒;36)氯丁二烯中毒;37)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38)三硝基甲苯中毒;39)甲醇中毒;,40)酚中毒;41)五氯酚中毒;42)甲醛中毒:43)硫酸二甲酯中毒;44)丙烯酞胺中毒;45)有机磷农药中毒;46)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47)杀虫眯中毒;48)漠甲烷中毒;49)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50)根据职业性中毒肝病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可以诊断的职业性中毒性肝病;51)根据(职业性急性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急性中毒。,2、尘肺,1)矽肺;2)煤工尘肺

15、;3)石墨尘肺;4)炭黑尘肺5)石棉肺;6)滑石尘肺;,7)水泥尘肺;8)云母尘肺;9)陶工尘肺;10)铝尘肺;11)电焊工尘肺;12)铸工尘肺;,3、物理因素职业病,1)中署;2)减压病;3)高原病;4)航空病;5)局部振动病;,6)放射性疾病;急性外照射放射病;慢性外照射放射病;内照射放射病;放射性皮肤烧伤,4、职业性眼病,1)化学性眼部烧伤;2)电光性眼炎;3)职业性白内障(含放射性白内障)。,5、职业性耳鼻喉疾病,1)噪声聋;2)铬鼻病。,6、职业性肿瘤,1)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癌;2)联苯胺所致膀胱癌;3)苯所致白血病;4)氯甲醚所致肺癌;5)砷所致肺癌、皮肤癌;6)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

16、瘤;7)焦炉工人肺癌;8)铬酸盐制造业工人肺癌。,7、职业性传染病,1)炭疽;2)森林脑炎;3)布鲁氏杆菌病,8、职业性皮肤病,1)接触性皮炎;2)光敏性皮炎;3)电光性皮炎;4)黑变病;5)痤疮;6)溃疡;7)根据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皮肤病。,9、其他职业病,1)化学灼伤;2)金属烟热;3)职业性哮喘;4)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5)棉尘病;6)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7)牙酸蚀病。,二、职业病的诊断,对职业病的诊断应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一般要根据患者的接触史、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检查化验,结合现场调查,进行综合

17、分析,排除其他疾病,才能做出准确诊断。不能只靠某项单一指标,轻易肯定或否定。遇有疑难病例时,还要经过会诊或集体讨论,再确定诊断。确诊后应填写职业病报告卡,15天内将卡报送患者单位所在地的卫生监督机构。为了统一矽肺的诊断工作,按规定,省市卫生主管部门和大型企业,还应组织有关专业人员成立矽肺诊断指导小组,负责解决本地区、本企业诊断矽肺的疑难问题。,卫生部于1974、1982、1985、1987年分批制订、修订了30种职业中毒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这30种职业中毒是铅中毒、汞中毒、苯中毒、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慢性三硝基甲苯中毒、慢性锰中毒、慢性二硫化碳中毒、工业性氟病、慢性氯丙

18、烯中毒、急性氯气中毒、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中毒、铍病、急性溴甲烷中毒、急性磷化氢中毒、铬鼻病、急性丙烯睛中毒、急性氨中毒、急性氮氧化物中毒、甲苯中毒、镉中毒、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急性三烷基锡中毒、溶剂汽油中毒、急性羰基镍中毒、急性光气中毒、急性硫化氢中毒、氯丁二烯中毒、急性甲醛中毒和急性五氯酚中毒。,此外,卫生部还在1985年发布了职业性局部振动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1987制订了职业性电光眼炎(紫外线角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发布了职业性皮肤病诊断处理总则,以及电光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黑变病等系列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1988年发布了职业性减压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以及职业

19、性急性硫酸二甲酯中毒、急性杀虫眯中毒、急性四乙基铅中毒、急性砷化氢中毒等几十种职业中毒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毒物危害及危害分级,第一节 有关毒物的基础知识第二节 有毒作业分级,有关毒物的基础知识,一、毒物与工业毒物二、毒性及毒性指标 三、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四、毒物对人体作用五、中毒与职业中毒 六、急性中毒的抢救 七、职业中毒的预防,一、毒物与工业毒物,毒物是指那些以较少的量进入人体后,与人体发生化学作用,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的物质。工业毒物,是指那些在工业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各种有毒物质。工业毒物也称为生产性毒物或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业毒物在生产过程中可能是原料、辅助材料、

20、半成品、产品,也可能是副产品或废弃物、夹杂物,或其中含的有毒成分。工业毒物可能是气体、液体或固体。常以气体、蒸、汽、烟、雾、粉尘等形式存在于生产环境中,污染空气,对人体产生危害。,二、毒性及毒性指标,毒性,是指一种物质引起人体的病理变化,造成损伤的能力。一般地,可以认为所有的物质都具有毒性,因为任何一种物质,只要使用合适的方法和足够的剂量,都能对人体产生危害,导致人体的病理变化。同时这也说明,物质的毒性只有在一定的接触条件下才表现出来,才造成对人体的损害。因而,所谓有毒或安全都有一个程度问题。这种程度主要和人体内该物质的量有关,还同该物质进入人体的方式有关,也同该物质在人体内的时间分布有关。,

21、为了表明某一物质的毒性,即该物质在环境中的浓度达到多高或有多大量进入人体后可以引起中毒,须采用统一的指标,常用指标有:1)最大耐受剂量(LDo),或最大耐受浓度(LCo),是指在毒理学实验中,总体的一组受试验动物中,不发生中毒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2)致死剂量(LD),或致死浓度(LC),是指笼统地表示可引起受试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3)最小致死剂量(MLD),或最小致死浓度(MLC),是指在实验中,在总体中的一组受试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4)半数致死剂量(LD50)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是指在一次染毒后,引起某实验总体的试验动物中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该数值

22、是根据急性实验的结果经数理统计后求得的,是较准确、稳定的毒性指标。5)绝对致死剂量(LD100)或绝对致死浓度(LC100),是指在某实验总体中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6)阈浓度,是指引起机体发生某些反应的最小浓度,急性阈浓度(LiMac)是指采取一次染毒方式引起机体反应的最小浓度。慢性阈浓度(LiMch)足指长期反复染毒引起机体反应的最小浓度。低于这个浓度时,毒物对机体就不产生可察觉的毒作用。7)无反应浓度(ECo),是指不引起机体反应的最大浓度。仅比阈浓度低一档。,三、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通常指毒物本身而言,而毒物危害程度是指化

23、学物质在生产和使用条件下产生损害的可能性(机率)。毒性与危害程度有关,但不是同义词。危害程度取决于在生产和使用中的接触方式、接触时间和接触量、防护设备的良好程度等因素,不只是毒性大小的问题。,国际上没有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我国根据劳动保护工作的需要,结合我国接触毒物行业的实际危害,选用了急性中毒、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患病状况、慢性中毒后果、致癌和最高容许浓度(TWA、STEL)等六项指标,综合评价后对常见56种毒物危害程度分成极度危害、高度危害、中度危害和轻度危害四级。,四、毒物对人体作用,根据毒物对机体作用的部位、性质,可以分为局部作用、吸收作用、选择作用。1)局部作用是指毒物在未被

24、吸收以前,即在接触部位出现作用的中毒过程,如腐蚀、刺激现象。,2)吸收作用是指毒物被吸入血中随血液循环到达作用部位引起中毒反应。具有吸收作用的毒物不一定能发生局部作用。但反之,凡能引起局部作用的毒物,都可以引起全身性反应。3)选择作用是指毒物被吸收后,对特定的器官、组织优先产生毒性作用。该种作用与毒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作用部位、组织与毒物的亲合力等因素有关。,根据毒物的选择作用性质,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局部刺激、腐蚀作用。强酸、强碱对皮肤和粘膜有强烈的刺激、腐蚀作用。阻止氧的吸收、运输和利用。原因多种,如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后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失去供氧功能;乙烯气体在空气中浓度增高时氧分

25、压必然下降,从而导致窒息;氨气等刺激性气体可导致肺水肿破坏肺泡的气体交换功能:苯的氨基或硝基化合物中毒导致高铁血红蛋白症,破坏血红蛋白的携氧、供氧的能力等等。抑制酶系统活性。如有机磷在体内与胆碱酯酶结合,使其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功能,引起中毒。改变机体免疫功能。中毒表现为变态反应及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增加。根据毒物作用的种类、数量分划类型,有单一毒物作用及联合毒物作用。如接触二氧化硫和氯化钠结晶的混合物后,其作用要比吸入相同浓度的单一气体大得多。一般地,可认为多种化学毒物的作用是相加的。,五、中毒与职业中毒,中毒,是指由毒物引起的病理变化。职业中毒,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

26、。职业中毒是职业病的一种。中毒(包括职业中毒),可根据毒物进入人体的速度、剂量,人体与毒物接触时间的长短,症状发作的速度及持续时间,被分为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及慢性中毒。,六、急性中毒的抢救,急性中毒,发病急骤,病情严重,常常危及生命,故应争分夺秒,全力抢救。抢救原则:尽快制止工业毒物继续进入中毒者体内,并设法促使已进入体内的毒物尽快排出;尽快消除或中和已进入体内的毒物的作用;设法解除毒物作用可引起的病象,减少中毒者痛苦;维持生命,争取时间。经呼吸道吸入工业毒物引起的中毒,须立即将中毒者从现场移走,如果皮肤、衣服被污染,须将衣服脱下,以温水冲洗皮肤,并以肥皂水清洗;如口服中毒,应立即洗胃,导泻

27、;清除消化道内毒物。,七、职业中毒的预防,1)技术、管理人员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应尽量不用或少用工业毒物,应以无毒物代替有毒物,以低毒物代替高毒物。减少工业毒物来源,是预防职业中毒的根本措施。凡使用、生产有毒物质,或生产中伴有毒物产生的生产过程,设备均应密闭,以防止毒物对环境的污染。凡具有腐蚀性的有毒物质,均应以耐腐蚀材料制成容器、管道等。,对生产设备的检查、维修,防止出现跑、冒、滴、漏,污染环境。加强对生产车间的空气监测,控制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使之不超过国家工业卫生容许浓度。在生产环境中,应安装足够、有效的通风设备,对毒物的发生源和集散点进行抽风排毒,并应给以回收利用或净化处理

28、。对有关人员加强安全教育,使广大群众了解工业卫生的基本知识。定期为接触毒物的人员检查身体。,2)操作人员应注意的几个方面:严格执行生产工艺。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遵守个人卫生、个人防护规范。不应在可能被污染的环境中存放食物,也不应在那里用餐、饮水、吸烟。在工作时间内,如需用餐、饮水,应先认真以温水、肥皂洗手并漱口后,在指定的房间内进行。,班后洗澡。换下的工作服等应放在固定的位置,不应和非工作服装混放。必要情况下,应按规定戴齐个人防护用品(如眼镜、皮靴、手套、橡胶鞋)。进入曾盛过毒物的容器、管道内作业,应于事先将内壁清洗干净,并应在其内采样,进行分析,符合工业卫生指标时,方可进入其内。,有毒作业

29、分级,有毒作业系指:职工在存在生产性毒物的工作地点从事生产和劳动的作业。有毒作业分级标准是对在存在生产性毒物的工作地点从事生产和劳动的职工,根据接触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空气中毒物浓度超标倍数三项指标综合评价,而确定有毒作业危害程度的技术规则,是劳动保护管理的一项基础标准。一、分级指标权数的确定 二、有毒作业危害极别的确定,一、分级指标权数的确定,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是有毒作业分级的三项指标。其相应的权数用D、L、B表示。其权数值的确定如下:,1)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D的确定表4.1,2)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L的确定表4.2,3)有毒浓度超标倍数B

30、的确定,以工作地点实际测定的毒物超标倍数作为计算依据。超标倍数B的计算公式:B=Me/Ms1(21)式中:Me测定的毒物浓度均值,mgm3 Ms该种毒物的TJ36表4中的最高容许 度,mgm3,二、有毒作业危害极别的确定,1)分级指数C计算公式C=DLB (22)2)级别见表24表4.3,3)根据有毒作业的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时间三项指标综合评价,实行简化,制定出有毒作业分级级别表,按下表进行分级。4)当有毒作业工作地点空气中存在多种毒物时,应分别进行毒物作业的分级,以最严重的级别定级,同时注明其它生产性毒物作业的级别。,表4.4 有毒作业分级表,注:跨两级区方格的级别

31、:从左到右,有毒作业劳动时间2小时,依次分别为二、三、四级。,工业毒物控制技术,一 防毒技术措施原则 二 通风排毒,一 防毒技术措施原则,采取防毒技术措施,就是要控制有毒物质,不让它从生产过程中散发出来危害职工。这主要是控制有毒的气体和粉尘,即有毒的气体、蒸汽和气溶胶(雾、烟、尘)。这样的防毒技术措施大体上有五类。,一、以无毒、低毒的物料或工艺代替有毒、高毒的物料或工艺尤其是以无毒代替有毒,是从根本上解决防毒问题的最好办法,也是在防毒方面一个重要的科研方向。近年来在这方面已有不少进展,例如,不用有机溶剂的水溶性漆,不用氰化物的无氰电镀,不用水银的无汞仪表等等,都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

32、当前科技发展水平和生产条件的限制,还不是各种有毒作业都能办得到的。而且,以无毒代替有毒要改革生产工艺,不同性质的生产往往难以通用。例如在防锈漆中以铁红代替铅丹,就无法适用于蓄电池制造中所需要的铅丹。,二、生产设备的密闭化、管道化和机械化使用密闭的生产设备,或者把敞口设备改为密闭,是防止有毒气体和粉尘外逸的有效措施。为提高密闭化的效果,在生产条件允许时尽可能使密闭设备内保持负压状态,并且加强管理,最大限度地消除跑、冒、滴、漏现象。,三、通风排毒密闭的生产设备如仍有有毒气体或粉尘逸出时,或因生产条件限制使设备无法完全密闭时,就要采取通风排毒措施来防毒。通风排毒的方法有局部排风、局部送风和全面通风换

33、气三种,其中以局部排风的效果最好,最为常用。局部排风就是把有毒气体罩起来、排出去,也就是把有毒气体直接从它的发生源抽走,所以能够做到耗用风量小、排毒效果好,还便于有毒气体的净化和回收。局部送风,则是把新鲜空气直接送到工人操作地点,这主要用于车间防暑降温,很少用于防毒。全面通风换气,又称稀释通风,是用大量新鲜空气将整个车间空气中有毒气体冲淡到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四、隔离操作和仪表控制(自动化)因生产设备条件限制而使有毒气体浓度无法降低到国家卫生标准时,也可以采取隔离操作的措施,即把生产设备放在隔离室内,而用排风使隔离室保持负压状态,另一种是把工人操作地点放在隔离室内,而用送风使隔离

34、室处于正压状态。仪表控制,是用仪表控制生产而使工人操作地点离开生产设备,因而也叫远距离控制。这种仪表控制,因为容易忽视生产设备的排毒,所以在工人要进入车间检修设备或处理事故时要特别注意采取防毒的临时措施。同时,为防止仪表失灵发生意外,还要实行巡回检查的操作制度。,五、个人防护措施个人防护,如使用防护服、手套、口罩、鞋盖等,一般是为了防止有毒物料、有毒气体和粉尘污染人体。特别是对于可能造成皮肤损害或可能由皮肤侵入人体而致毒的有毒物质,皮肤防护主要靠个人防护措施。对于外露皮肤,有时还要根据毒物性质涂防护油膏。,因生产技术条件限制而对有毒气体和粉尘无法控制时,有时也使用个人防护措施,使用送风面盔、过

35、滤式防毒面具或口罩、氧气呼吸器等进行呼吸防护。佩戴这种防毒面盔或面具,可能会使操作工人感到憋气、负重或操作不便,因此,只是在一时还无法采取防毒措施的生产中或在事故抢救中用。据上所述,个人防护措施就其作用来说,有皮肤防护和呼吸防护两个方面。,二 通风排毒,一、全面通风 二、局部排风,一、全面通风,采用全面通风时,应不断向车间供应新鲜空气或符合一定要求的空气,同时从车间内排除污浊空气,以维持车间内良好的工作环境,要使全面通风发挥其应有作用,首先要根据车间用途、生产工艺布置、有害物散发源位置及特点、人员操作岗位和其它因素合理地组织气流,然后根据计算和实际调查资料取得有害气体散发量数据,以便确定合适的

36、全面通风换气量。,1)气流组织原则为保证送入车间的空气少受污染,尽快达到工作地点,使操作人员能呼吸到较为新鲜的空气,提高全面通风效果,要求供给车间的空气直接送到工作地点,避免未经过工作地点而经车间门窗开口或局部排气罩口短路逸出。在车间内布置送风口时,还应从送风参数、送风口位置、形式等来控制,冬季不要给人以吹风感,而在夏季又应保 证合适的风速,以排除工人机体产生的热量。,2)送、排风口位置对通风效果的影响全面通风效果的好坏,在很人程度上取决于车间内气流组织是否合理。车间内的气流组织,靠设置在一定位置上的送风口和排风口来实现。按全面通风的原则,车间内送风口应设在有害浓度较小的区域,排风口则应尽量布

37、置在有害物产生源附近或有害物浓度最高区,以便最大限度地把有害物从车间内排出。在布置进风口时,应尽量使气流在整个车间内均匀分布,减少滞流区,避免有害物在死角处不断积聚。送风口和排风口的相互位置,一般有下送上排、上送下排及上送上排三种形式,每种形式中,送、排风口又可布置在车间同侧或对侧。,下送上排从车间下部的送风口送入新鲜空气,直接在操作地区散开,然后流向车间上部,经排风口排出。这种气流组织方式多用于散发有害气体或余热的车间,新鲜空气可依最短路线迅速到达工作地点,途中受污染的机会较少,大部分在车间下部工作地点作业的工人直接接触到新鲜空气。下送上排的气流与车间内对流气流的流动趋势相符合,也与热致诱导

38、的有害气体自下而上的趋势相一致。因此,涡流区很少。,上送下排新鲜空气从车间上部的送风口送入,通过工作地点,从车间下部的排风口排出,气流路线较为通畅且以纵向运动为主,涡流区较少。这种气流组织方式可用于无热源存在的车间。上送上排送风口布置在车间上部,自上而下送风,气流通过工作地点后再返至上部,经排风口排出。采用这种方式时,由于送出的新鲜空气先经过车间上部然后才到达工作地点,它可能受到污染,且因气流的路线不很通顺,往往有较多的涡流区。鉴于上述缺点,这种气流组织方式用的较少,只有在车间下部不便布置排风口才采用。,3)通风换气量通风换气量是将有毒物质浓度冲淡到国家卫生标准所需要的风量。当大气中含有害气体

39、或蒸汽时,送入车间空气中有害气体或蒸汽含量不应超过最高容许浓度的30。根据国家卫生标准的规定,当数种溶剂(苯及其同系物、醇类、醋酸酯类)的蒸汽,或数种刺激性气体(三氧化硫及二氧化硫、氟化氢及其盐类等)同时发散在车间空气中时,全面通风换气量应按各种气体分别稀释至最高容许浓度所需要的空气量的总和计算。除上述有害物质的气体及蒸汽外,其它有害物质同时发散于车间空气中时,通风量仅按需要空气量最大的有害物质计算。,二、局部排风,局部排风系统由排风罩(吸气罩)、风道、风机、净化器和排气筒组成。采用局部排风系统时,应在达到排毒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排风量,以有利于回收净化及节省净化费用。常用的吸气罩有排毒柜、

40、伞形罩、槽边吸气罩等。它的形状与工艺过程有密切关系。在不妨碍操作的前提下,吸气罩口应尽量接近有毒气体的发生源;当有毒物散发有一定方向性时,罩口位置应迎着有毒物质散发方向。吸气罩设计要便于操作、便于维修、防腐蚀。,粉尘危害及危害分级,一 工业粉尘及其来源 二 粉尘特性与分类三 粉尘危害四 生产性粉尘危害程度分级五 尘源控制技术,一 工业粉尘及其来源,粉尘是指能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粉尘叫做工业粉尘,本书以后提到的粉尘均指工业粉尘。一、粉尘产生的原因二、粉尘产生的行业与工种,一、粉尘产生的原因1)固体物质的机械粉碎、研磨过程,如选矿、耐火材料与铸造车间中的破碎机、球磨机等

41、散发的粉尘;2)粉末状微粒物料的混合、过筛、运输及包装过程;3)物质的不完全燃烧或爆炸,如锅炉烟气中夹杂的大量烟尘;4)物质被加热时产生的蒸汽在空气中凝结或被氧化,例如铸铜时形成的氧化锌。由于在物质氧化、升华、蒸发和冷凝的过程中形成的固体微粒比一般工业粉尘小得多,故也称为烟雾,二、粉尘产生的行业与工种1)金属矿与非金属矿的采掘和采石业。矿山企业产生粉尘的主要有凿岩、爆破、支柱、运输及选矿等工种。2)基本建设方面的筑路、开掘隧道和地质勘探等工种。,3)工厂方面的矿石及岩石加工业的破碎、磨粉、筛分、包装、运输及石料加工成型等工种。冶金企业的粉碎作业和筛分作业。玻璃制造业的破碎、磨粉、筛分、配料、拦

42、料和司炉加料等工种。耐火和建筑材料加工业的破碎、磨粉、拦料、运输和窑工等工种。铸造业的碾砂、混砂、造型、烘模、浇铸、开箱、清砂、气割、铸件砂轮清理、砂箱整理和车间天车驾驶等工种。电、陶瓷和搪瓷业的配料、拦料、窑工和喷花等工种。其他行业的如砌炉、泡化碱制造、失蜡浇铸的制壳与开箱、球墨铸铁切削、喷砂除锈等工种等。,二 粉尘特性与分类,一、粉尘主要特性二、粉尘分类,一、粉尘主要特性,粉尘理化特性系指粉尘本身固有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粉尘具有许多不同的特性,与卫生学及劳动卫生技术监察密切关联的有粉尘形状和硬度、化学组成、分散度、密度、爆炸性等性质。1)形状和硬度:粉尘的形状,会影响它在空气中的运动,尘

43、粒越接近球形,沉降越快,不易被人吸入。尘粒的硬度越大越易损伤上呼吸道。2)化学组成:含硅的粉尘及有毒性的粉尘对人体危害极大,粉尘对人体的危害取决于其化学组成及其在空气中的含量。3)分散度:粉尘分散度又称粒径分布。粉尘粒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各种尘粒粒径范围内的个数或重量百分比分配情况来表示。小粒径粉尘占的比例越大,分散度越大。,粒径的大小影响尘粒的沉降速度。尘粒越小,在空气中浮游时间越长,吸入人体机会就越多。粒径为10微米以上的尘粒在静止空气中只能停留几分钟;1微米的尘粒从152米高处落到地面需经57小时;小于025微米的尘粒几乎不沉降。粉尘分散度越大,其比表面积越大,在空气中的稳定性越

44、高,易被机体吸入,进入人体后的化学活性也越大。尘粒进入呼吸道的浓度与粉尘粒径大小有关。,4)粉尘密度有堆积密度和真密度之分,自然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粉尘的质量称为粉尘堆积密度。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粉尘的质量称为真密度,单位为千克分米3或克厘米3。5)粉尘爆炸性和自燃性:可燃性粉尘均匀分散在空气或其他助燃气中,形成的粉尘云引燃后可发生爆炸的性质称为粉尘爆炸性。可燃性粉尘在没有外部火源的作用时,仅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的性质称为粉尘自燃性。,粉尘爆炸性与粉尘粒度有极密切的关系。粒径大于05毫米的粉尘很难爆炸,粒径小于01毫米的粉尘很易爆炸。粒径越小的粒子,爆炸过程越短促。在封闭空间内的

45、可燃性悬浮粉尘会导致爆炸,但只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才能发生。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浓度极限。能发生爆炸的粉尘最低浓度和最高浓度称为粉尘的爆炸下限和上限。,根据粉尘爆炸性及火灾危险可分为四类,见表61。,在可燃性粉尘云中,充入惰性气体或抑爆物质,可以避免爆炸发生。,根据自燃的诱发原因,将可燃物质分为三类,见表62。表62 粉尘自燃性分类,对于有爆炸危险和火灾危险的粉尘在进行通风除尘设计时,必须给予充分注意,采取必要的措施。,二、粉尘分类,1)按粉尘成分分类 有机性粉尘 植物性粉尘:如棉、亚麻、面粉、烟草、茶等。 动物性粉尘:如兽毛、角、骨等。 人工有机性粉尘:如有机染料、炸药、塑料等。 无机性粉尘

46、矿物性粉尘:如石英、石棉、滑石粉、煤粉等。 金属性粉尘:如铅烟、锰烟、铁、锌及其氧化物等。 人工无机粉尘:如金刚砂、水泥、玻璃等。 混合性粉尘:包括数种粉尘的混合物。空气中的粉尘大多是混合性粉尘。,2)按粉尘颗粒大小分类 灰尘(可见粉尘):用眼睛可以分辨的粉尘,粉尘粒径大于10微米。 尘雾(显微粉尘):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以分辨的粉尘,粒径在10025微米。 尘烟(超显微粉尘):在超显微镜下或电子显微镜下可以分辨的粉尘,粒径小于025微米。在空气中受气体分子的冲撞呈布朗运动,有相当强的扩散能力,在静止空气中几乎不沉降或非常缓慢曲折地沉降。,3)按爆炸性分类 易燃爆粉尘:如煤、硫磺等 非易燃爆粉

47、尘:如石英砂、水泥等 4)从卫生学角度分类 呼吸性粉尘(即可吸入性粉尘)与非呼吸性粉尘。由于粉尘颗粒重力沉降作用,肺的几何形态和空气流型不同,使10微米以上的粒子大部分在鼻腔内被阻留,105微米的尘粒在上呼吸道各级支气管壁沉着;5微米以下尘粒可进入肺泡,称之为可呼吸性粉尘,这部分粉尘对人体危害最大。有毒、无毒及放射性粉尘。,三 粉尘危害,一、粉尘对人体的危害二、粉尘对生产的影响,一、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生产性粉尘根据其理化性质、进入人体的量和作用部位,可引起不同的病变。1)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尘肺,尘肺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吸入生产性粉尘所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患。由于吸入粉尘的质和量的不同而

48、产生不同程度危害。无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有两大类:一类由于粉尘在肺部沉着称为粉尘沉着症。另一类由于致纤维化粉尘(如石英)所致肺部弥漫性纤维化。纤维化程度与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有关。当含量大于70可引起矽肺,小于10可引起其他尘肺,如煤肺。1070患者以混合尘肺形式出现,如煤矽肺。,中国1986年规定: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肺、石棉肺、滑石肺、水泥肺、云母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混合尘肺、铸工尘肺,共12种尘肺列为职业病。有机尘肺是由植物性或动物性粉尘所致,以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为主的疾患。,a 矽肺:由于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较高浓度含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而引起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矽肺的发病一般比较缓慢,多在接触矽尘510年后才发病,有的长达1520年以上。但也有个别发病迅速的,即“速发性矽肺”,如在缺少防尘措施的情况下,因持续吸入浓度大、游离二氧化硅含量高的粉尘,经12年即发病。矽肺是一种进行性疾病,一经发生,即使调离矽尘作业,仍可继续发展。有些矽尘作业工人,接触一段时间较高浓度的矽尘后,脱离作业时虽未发病,但过若干年后,却发生了矽肺,这称之为“晚年性矽肺”。因此,对调离矽尘作业的工人,还应作定期体检。一般认为,矽肺的发生和发病与从事矽尘作业的工龄、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二氧化硅类型、生产场所粉尘浓度、分散度、防护措施以及个体条件等有关。,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