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 ,大小:19.96KB ,
资源ID:1313894      下载积分: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3138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比较优势理论及其研究进展.docx)为本站会员(h****)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研究进展.docx

1、比较优势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摘要:古典比较优势理论在两个核心概念和四个基本定理的框架下,经过需求相似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中间产品模型等新贸易理论的补充,已形成基本完善的理论架构,但实证分析并不完全支持其适用性。发展中国家学者从长期考察,对这一理论的指导作用持谨慎态度。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产业内贸易;模块 中图分类号: D6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lX(2009)33-0210-02 一、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框架 斯密在国富论中用两句话阐述了绝对优势理论: “ 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内生产时所费的要小,就永远不会在家内生产 ” ;“ 如果外国能

2、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 ”Ricardo 使用了一个葡萄牙用葡萄酒来交换英国毛呢的例子后指出, “ 享有较大优势的国家由别国输入的物品。自然是该国不易生产的物品。 但是,它输入这些物品所获得的利益,同它在为换取它们而输出的物品所获得的利益是一样的。因此,能以最小费用获得输入品。 ” 后经 Heeksher、 Haberler、 Ohlin、萨缪尔森等人的努力,形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 比较优势理论的框架。 比较优势理论中两个关键性概念是:要素密集度指生产一件产品时所耗费的不同投入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如果一种产品所耗费的

3、资本相对多的话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否则就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要素禀赋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各种可用生产要素的相对关系,可用要素存量之间的比值或用要素之间的 相对价格来表示。四个基本定理分别是:赫克希尔 俄林 (H-O)定理:如果两国拥有相同的科技水平和位似需求,且没有要素密集度逆转,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将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该国相对贫乏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FPE):给定各国科技水平,如果允许商品自由贸易,那么原来不一致的要素相对价格比率会逐渐趋于均等,最后达到完全相等,或者说原来同一种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不相等的绝对价格会逐渐趋于均等,最后达到完全

4、相等;斯托尔帕一萨缪尔森 (SS) 定理:某一商品国内相对价格的上升, 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外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雷布津斯 (Rybczyski)定理:如果一国能保持多样化生产,则在商品价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一种要素存量的轻微增加不仅会导致生产中密集地使用该要素的产品在总产品产量中的份额增加,而且会导致这种产品产出的绝对量增加。 二、新贸易理论的补充 对古典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产品需求的角度研究。古典贸易理论从供给的角度来研究生产的比较优势,但现实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发达国家与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要大得多。 1961

5、 年 Linder 提出相似需求假说:一种产品要成为出口产品,首先要在国内占有一定的销售地位,因为厂商对于国内市场的开发更容易,一旦国内需求接近饱和,厂商就会到国外开拓市场,因此两个国家需求结构越相似,其贸易机会就越多,而决定两个国家需求结构的变量主要是收入,由于发达国家之间收入水平相近,需求重叠的范围越大,他们之间的贸易就更方便。第二阶段从动态的角度研究。 Kravisl956 年提出,一国想要出口技术先进的产品,他必须比贸易伙伴拥有更先进的技术,由于需求时滞和模仿时滞的存在 ,使得新产品的开发国家在长时间内拥有技术上的优势,贸易出口就会较大; Ver-non 提出凡是一种制成品都会经历引入

6、期、成长期、成熟期、下降期和衰退期,对应着不同的技术优势,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也就有了在产品生命周期中不同成长阶段的比较优势。第三阶段研究产业内分工。二战以后,多层次产业内分工取代产业间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各国不完全专业化特征明显。Krugman、 Helpman 等使用规模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来解释日益发展的产业内贸易,导致规模递增的因素包括:专业化、高效率设备的使用、降低投入要素的 单位成本、利用副产品、基础设施的建立等。规模递增无处不在,规模收益同样能够产生比较优势。不完全竞争者适应消费者不同的需求,产品差异化或多样化不断发展,使得有可能利用产品的差异性 (垂直差异或水平

7、差异、真实差异或想象中的差异 )来分割市场,获取规模经济的好处。第四阶段从产品生产价值链不同阶段研究,包括中间产品模型和模块化理论。 Vanek 中间产品模型拓展了古典比较优势理论忽视大量的零部件等中间产品贸易,由于不同中间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要求不同,也就决定了不同国家可以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去从事不同中间产品的生产,通过贸易 换取自己劣势的产品或中间产品;青木昌彦注意到现代经济许多生产系统,很少是在一个生产单位内独立完成的,总是被分割成许多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由不同单位来完成,每个子系统的设计生产必须遵循某些共同的明确规则,以保证这些子系统能够共同组成一个和谐、完整的工作体系,完成预定目标的大系

8、统。这些按照一定规则被计划分解成的一系列准独立的子系统,就是 “ 模块 ” ,随着模块设计分散化,从一体化到松散簇群的发展,从产品生产的每一个模块延伸到产业链的顶端,不同国家总可以在这一条价值链中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 三、比较优势理论的实 证分析 实证研究对这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思路很简单,就是考察不同国家进出口产品中所含的劳动或者资本两种生产要素的比值,从而分析一国是否按照比较优势来进行国际贸易,但不同学者甚至同一学者采用不同模型得到的结论却很少一致。 1 不支持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 Leontief 1954 年运用美国 1947 年的投入产出表和外贸进出口数据首次进行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证分

9、析,发现 值(出口产品中所含的资 y-劳动比,进口产品中所含的资本 劳动比 )为 1,301,说明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 础之上的。这一结果与 H-O模型的要素禀赋论相悖,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巨大争议,因此被称为 “ 里昂惕夫悖论 ” 。学者们随后对这一悖论提出了各种解释,包括:劳动力不同质、要素密集度逆转、存在关税及贸易壁垒、自然资源稀缺、需求逆转等,其中第一种解释是由里昂惕夫本人提出的。 2 支持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更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在 Learner 等学者的努力下展开,学者们首先区分了不同的劳动力种类,如 Markus 将劳动力分为高技能劳动、非熟练劳动、其他劳动等;

10、 Bowen 等将劳动分为专业技术人员、行政人员、销售人员、服务业人员 、农业工人、生产工人等; Stern 等将进出口产品中分别剔除农业部门、自然资源部门后进行分析,许多学者对欧盟、日本、中国等国家的国际贸易分析都明显支持比较优势理论。 四、国内有关比较优势理论的争议 国内学者以林毅夫为代表力挺比较优势理论,其论证的核心是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在一个劳动力相对富裕的国家,劳动力的价格就会很便宜,而资本的价格就会相对地较昂贵,如果一个经济体系能够对要素禀赋的变动作出及时的反映,要素价格就会反映其禀赋的稀缺,企业就会调整产品生产的要 素投入,在技术选择时尽可

11、能地使用相对便宜的要素。在传统赶超战略下形成的生产要素存量配置结构,是与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相违背的,因此导致大量的赶超企业缺乏自生能力,政府保护没有自生能力的国有企业,或者采取各种扭曲价格的方法,或者给予这些国有企业以补贴,从而影响了市场的正常运转,制约了资本积累的速率,也制约了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 洪银兴提出 “ 比较优势陷阱 ” ,比较优势理论以静态的视角,没有考虑产业结构的调整,比较优势理论所讲的比较成本是对本国产品的比较而言,并不意味着在国际竞争中就一定具有优势, 竞争优势理论应该取代比较优势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主导理论。落后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无法成

12、为带动产业升级的龙头产业,容易导致进口漏出和储蓄漏出,从而不能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长期单纯执行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一国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升级,而且会固化原有产业分工,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增长的现象。杨小凯认为,以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模仿是后发劣势,短期内技术模仿可能见效较快,但长期同样会陷入经济增长的困境,没有制度模仿是不能持续的。 五、结论及研究展望 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占有核心的地位,经过不断改进和发展,现代不断扩大的国际贸易和合作的实践更进一步地推动了理论向前进步,比较优势理论从最初的绝对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到今天的以产业

13、内、产品内、价值链分工协作比较优势理论。 未来研究方向之一:比较优势理论假定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在全球经济与社会一体化进程日渐加快的现实下,这一理论适用性的基础何在 ?之二:虽然蒙代尔等将要素流动纳入到比较优势研究之中,如何区分不同能力的劳动力等异质性生产要素在分工协作中的比较优势 ?之三:以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内核的比较优势理论,面对结构学派提出理论与现实的质疑时,如何在城乡二元、区域多元体系中以比较优势参与分工协作与区域产品交换 ?之四:由熊彼特提出的创新理论,渗透到多个领域,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欠发达国家能够以持之以恒的创新来改善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吗,虽然学者也关注到特定生产要素在比较优势中的作用,但如何将创新这一动态生产要素纳入到比较优势的分析框架之内 ?之五:持 “ 比较优势陷阱 ” 的学者,尝试从更长的时期来分析以比较优势参 与国际分工所带来两极分化的现实,对于这一世界经济体系中的 “ 马太效应 ” ,发展中国家真的能够跨越 “ 比较优势陷阱 ” 而追赶上发达国家吗,比较优势理论似乎并没有给予人们太多的希望 ! 责任编辑王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