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探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摘要: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无疑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本人 1993-1995 年留德期间,正好经历了德国1994年的超级大选和德国经济 1990年到 1994年从衰退转化到复苏的过程,因此对德国法律制度的效用有亲身的观察和较深的认识。 关键词:德国;社会市场; 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Abstract: Germanys society market economy legal regime has the important reference function without doubt to our countrys soci
2、alist market economy legal regave experienced Germany 1994 super election and the German economy 1990 to 1994 transform from the decline to the recovery process, therefore have the own observation to Germany legal regimes effectiveness and the deep understandomy; Legal regime 一社会市场经济以及社会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基本含
3、义 根据德国 “经济奇迹之父 “艾茵哈特的设想,社会市场经济就是把市场竞争自由原则和社会利益均衡原则相结合,把个人进取心与社会进步相结合,以社会大众福利制为目的的市场经济体制 1。 因取得社会进步和贯彻福利制是国家的任务,所以国家必须建立对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机制。因此社会市场经济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市场经济,二是国家宏观调控机制、三是大众福利制。社会市场经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德国取得执政地位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提出的执政纲领,在他们战后长期的执政中这一纲领得到了充分的实施,在社会市场经济作为基本国策规定入宪法之后,也得到了曾经一度执政的社会民主党人的遵守。 所谓市场经济,
4、就是以商品生产与交换为目的,以自由竞争为手段的经济体制。德国历届政府和学术界的一致看法是,市场 经济是和计划经济相对立的一种经济体制,根据西方社会多年发展的经验,因为市场经济能够保障个人自由并发挥个人积极性创造性,故只有它才能提供国民经济发展的自觉的和永久的动力,而计划经济则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德国实行的是全面的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其实战后德国也有实施计划经济的机会, 1949 年联邦德国成立时参与竞选的社会民主党就是把计划经济作为他们的竞选纲领的。但是随着社民党人这次竞选失败,计划经济的主张在德国似乎永远失去了支持者,而社会市场经济成为宪法规定的国策。 所谓国家宏观调控机制,指的是国
5、家利用各种经 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的各种制度的整体,这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自由放任式经济体制提出的。德国人认为,自由放任式市场经济并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正如 1929-1933年的国际性经济危机证明的那样。为协调经济发展,平衡社会利益分配,缓和阶级冲突,国家必须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这是实行国家宏观调控机制的目的之一。实行国家宏观调控机制的目的之二,是防止不正当竞争和限制竞争(垄断),使企业始终处于竞争的状态之中,使国民经济始终具有发展的动力。国家宏观调控机制,是社会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在市场经济运转正 常的情况下,国家把经济发展的一切决定权放手给企业和民间,但是一经显示国
6、民经济发展有异常情形,国家则立即施行多种干预手段,对市场进行调整,使其归于正常。德国人对此的概括是: “平时国家不问不管,紧时国家多方出面 “。 所谓大众福利制,就是使德国公民享受全面的社会保障的制度。按德国基本法的规定,福利制是德国建立的四大原则之一,也是实行社会市场经济的目的之一。所谓社会市场经济中的 “社会 “一词,在德语中本来就有大众福利的意思。追求利润当然是市场经济的动力,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目的却是为社会公众造福。因此在德国,有关国计民 生的农业、交通、邮电等行业长期以来并不完全服从于市场经济规则,也就是说这些行业并未全部进入竞争机制,因为它们不能完全着眼于利润。在这些部门曾经保留着
7、很大的国营经济成分(但是从 1995 年 1 月 1 日起德国铁路、航空公司、和邮政电讯实行了私有化改造,即按照私营公司的形式进行了重新组合,现在的德国国营企业仅仅只有鲁尔区的几个煤矿)。另外德国还对社会的高收入阶层实行累进税制,并以国家财政支持对雇员的养老、医疗、失业等实行全面的保险,并对职业教育、儿童教育、低收入房租、贫困者的社会救济等方面进行补贴。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 法律制度,就是德国为保证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给国家提供宏观调控的手段、实现福利制国家目的而建立的法律制度的总和。这些法律有,为商品生产和流通提供基本规则的民法和商法,为国家调控提供手段的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稳定法等,保护
8、劳动者的劳动法,实现福利制的社会立法等。这些法律构成一个相互协调的整体。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是一种完全法律化的经济体制。它的运转机制是完全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的。 “法治原则 “也是现代德国基本法规定的立国四大基本原则之一。 该国现行有效的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大约 3600多个,最大的法律如民法有 2385条,小的有几十条,它们基本上覆盖了的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完善的法制提供了社会经济所需要的稳定政治环境。二提供市场经济基本规则的法律 -德国民法和商法 提供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的法律,亦即规范市场经济的参加者及其行为的法律,在德国是民法和商法,这是毫无疑义的。民商法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是规范市场经济参
9、加者身份,赋予市场经济参加者用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所需要的基本的权利、提供商品交换基本的法律规则。民商法把商品生产者与商品交换者的基本需要,按照平等、自由、公正、公开、诚实信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协调一致等原则 ,规定为民事权利主体、物权、债权、公司、票据、保险等具体的制度,保障市场经济按照这些法律制度健康正常地运转。民法和商法所提供的规则,是社会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规则,这在德国是不言而喻的,但在我国有关的探讨中,对此似乎缺乏足够的认识 2。 (一)德国民法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法律规范的总和,其法律规范涉及到全社会的每一个自然人和法人,大到涉及国计民生的财产支配关系和流
10、通关系,小到个人、家庭与邻里之间的关系,都是民法的调整范围。所以它是市场经济社会最基本的法律,其重要性只有宪法可以相比。德 国现行民法是 1886 年颁布、 1900 年生效的德国民法典。明年该法典诞生就已经整整 100 年了。 100 年来,德国社会与经济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949 成立时制定的德国基本法即德国宪法承认德国民法典仍然有效。当然该法典也曾经过不少的修改,但其基本结构和内容没有大的改变。德国法律明确规定,任何企业的开办者和经营者都必须有学习过德国民法典的经历,每个大学生,无论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都必须有德国民法典的学分。一部法典能有如此
11、之长如此之大的生命力,其主要的原因有 : ( 1)体系宏大,覆盖面广。民法因调整范围广泛, 在一般国家也都是体系最宠大的法律。德国民法典开始制定时,正是分裂数百年的德国刚刚统一之时,立法者也想利用该法典把长期分裂割据而混乱不一的德国社会统一起来 3,这就更加扩大了民法典的规模。因此,该法典在立法时基本上把当时能够设想到的市民社会的民事法律关系统统都规定进去了。这就使得整个德国社会都建立在该法典之上,使得德国民法典实际上成了规范整个德国社会的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的法典,也使得后来想废止该法典的人常常自叹乏力(比如希特勒就曾想废止该法典 4) 。 同时也由于立法的这种背景和德国人一贯办事细致认真的传统
12、,该法典的条文达到 2385 条,成为当今世界最宏大的一部现行法典。 ( 2)采纳科学,多有创新。德国民法典制定时, 立法者尽量采纳了当时法律科学研究的成果,使得这部法典非常富有创新性。这一点比较突出的如:在立法模式的设置上,它放弃了在当时影响极大的 1804 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把民法规范规定为 “人 “、 “财产及对于所有权的各种变更 “、 “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 “三篇结构,而根据本国法学家的研究成果,把民法典的内容划分为 “总则 “、 “债务关系法 “、 “物权法 “、 “亲属法 “、 “继承法 “这五编式的结构,这样,民法的全部内容安排得清晰合理,人们从各编的题目就可以看出他们的相互区别
13、和相互联系。又如 “权利能力 “、 “行为能力 “、 “法人 “、 “物权“等法律概念和制度,关于 “有限所有权 “理论、 “权利滥用禁止 “理论等,也是德国民法典吸收法学家的研究成果并在法典中首创使用的,目前这些概念及制度的科学性得到了全世界的承认并已经得到普遍使用。 ( 3)结构严谨,技术性强。 德国民法典充分体现了德意志民族惯于抽象思维和讲究专业化、技术化的特点。德国民法典中大量地应用了 “事实的抽象 -概 括式表达 “、 “一般性条款 “、 “共同性规定(提取公因式) “等法学逻辑手段和技术,使得德国民法典的层次分明,而且结构严谨。为了节省文字和篇幅,该法典中还大量地使用了 “援用 “
14、技术,很多条文直接引用其他条文的事实规定或者法律效力。在立法语言上,德国民法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尽量使用法律规范语言而不是一般民众的生活语言,这就使得法典条文的含义尽量地精确无误。在德国民法典制定时,曾有人就它的立法技术和语言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指责它过于专业化,疏远民众,是 “教授的法律 “。不过正因为此,该法典才做到了 “法律计算机 “ 5般的精确,给法官执法提供准确的应用规则,并限制了法官的任意性,从而使法律得到准确的贯彻,而大众化的立法技术和立法语言是做不到准确执法的。( 4)立足长远,讲究质量。德国民法典同时还体现了德意志民族认真、精确的特点。该法典从 1873 年起草,到 1896 颁
15、布,先后三易其稿,共计 24 年方才制成。在整个法典之中,至今人们还很难发现冗言赘语,也很难发现没有实用意义的条文,一些被后来实践证明过时的或缺损的内容,立法者也都进行了废止和补充。举世公认的是,德国民法典不愧为讲究立法质量的楷模。 当然,时代的发展是无止 境的,任何法典,即使它制定时再完善,也得要不断地进行修改。截止到 1994 年 11 月 5 日, 德国民法典已经进行了 122 次修改,涉及的条文约 500 余条 6。 其中废止的条文主要是封建色彩浓厚的家庭与婚姻制度方面的内容,增加的条文主要是禁止权利滥用、男女平权、侵权责任。消费者保护等方面的内容。总的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法的内容
16、必须不断增加。德国立法者也认识到,试图用一部法典来概括和规范全部社会生活是不可能的。当增加个别条文无济于事时,立法者干脆重新制定一部新法, 作为 德国民法典附从法。目前这些附从法有 地上权条例、住宅所有权法、通用交易条件法定规则法、婚姻法、消费者信用法等。 (二)德国商法 商法是规定以营业为目的的人(包括法人)和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和。顾名思义,商法就是专门规定有关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人(包括法人)和事实的法律。从法律逻辑上来说,商人是民事主体的特别形式,商行为是民事行为的特别形式,所以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民法是商法的一般法。在法律适用规则上,应优先适用商法,在商法无特别规定时,可以适用民法。
17、1897 年生效的 德国商法典,对它和 德国民法典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规 定的。 德国商法典和德国民法典是同时制定也是同时生效的,以后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时又同时得到德国基本法的承认。德国在民法典之外另外制定商法典的原因,是商人和商事行为虽然具有民事主体和民事行为的一般性质,但是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他们表现更多的是其独特性,即具有以营业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目的,即以商业性盈利为目的的特点 7。而且商行为比一般民事行为运转更快, 因而其风险更大,所以它有更高的安全性要求。为社会公益和社会经济生活安全而言,必须有国家立法对商人和商行为制定明确的规范。德国商法典包括四 编共 905 条,第一编:商人,
18、内容有商人,商业注册,商号,商业帐簿,商业代表等规定,第二编:商事公司及匿名合伙,是关于无限公司、两合公司、股份两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规定。第三编,商行为,内容有商行为的一般规定、买卖、批发、运输、仓库、运送等。第四编是海商法的规定。 德国商法典并没有规定商法的全部内容。以后德国又单独制定了票据法、保险法、支票法、银行法等商事法律。由于商业的迅猛发展,商法典的内容的更新和变化要必民法典更快更大。比较突出的有: 1937 年有关股份的法律从商法典中抽出,制定为单独 的股份法; 1986 年通过资产负债表规则法用 100 多个条文使商法典第三编得到更新: 1989 年又根据欧共体法制定了新的商业
19、代理法。三给国家提供宏观调控手段的法律制度 由于对自由放任式市场经济产生的经济危机的深刻认识,德国才改行国家宏观调控式市场经济,其目的一是为了均衡社会经济利益,二是为了防止因为垄断而导致限制甚至扼杀竞争的现象,防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就是说,国家不再把社会经济的发展只当作私人事务,而要以社会的最高公共仲裁人的身份积极地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如果说民商法提供给市场经济参加者合法的身份和必要 的权利,那么国家的积极的干预则是要给市场经济提供和谐发展的秩序,保证它能顺利发展。在法治国家的原则下,国家的宏观调控的范围和方式必须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德国在这一方面制定的法律主要有: (一)关于保护竞争的法律。
20、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竞争。因此促进竞争并保护竞争顺利进行就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对竞争不能如自由放任时期那样放任不管,因为放任竞争会产生如下两种损害竞争的情况:一是竞争的滥用,即不正当竞争;二是企业之间达成协议限制甚至扼杀竞争。为此德国专门制定了如下立法: 反限制竞争法又名卡特尔法。 1957 年制定, 1980 年和 1990 年两次修改。之所以又称之为卡特尔法,因为该法的主要立法目的就是要消除企业之间达成的限制竞争的卡特尔协议。有时卡特尔也指根据上述协议而产生的企业组织,如企业集团、企业组合等 8 。该法列举的卡特尔形式有:交易条件卡特尔,它给一个行业
21、的企业规定一个统一的合同条件:价格卡特尔,它规定一个统一的最低价格;顾客或者地区卡特尔,它为每个企业规定特定的顾客种类或者特定的营业地区等。卡特尔的极端形式是辛迪加,它是指将价格、交易条件、合同条款、有 关产品的一般条件等全部统一规定从而形成垄断的卡特尔形式。卡特尔行为可以产生于市场的各个行业,也可以发生在市场交易的各个阶段。总之,卡特尔的本质,就是使企业减少甚至是免于竞争压力,保证他们在不改进其为顾客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质量的条件下而能够获得稳定的甚至是不断提高的收入。 在对卡特尔行为进行国家干预时,确定它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否真正造成损害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企业的联合有时是好事,有时是坏事。按
22、卡特尔法的规定,当企业之间的协议造成他们 “支配市场 “的地位(垄断),并滥用此地位剥削合同相对人或者消费者时,即认 为其是法律应该禁止的 “限制竞争行为 “即卡特尔行为。对交通、能源、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型企业等自然垄断行业,也要根据上述标准来判断其是否具有限制竞争的行为。国家对卡特尔行为的干预方式是:对要成立卡特尔的企业实行准许制,即企业之间成立卡特尔时必须向联邦经济部申请准许,否则为非法。对已经成立的卡特尔组织,由设在柏林的联邦卡特尔局或者各州的卡特尔局进行调查,以确认他们是否能够造成他们 “支配市场 “的地位以及他们是否有 “控制滥用 “(即利用其地位操纵市场)的情形。由于对此情形的判断在
23、具体的事件中是很困难的,所以立法者赋予卡特 尔局一种可以假设的权利:根据企业的某一行为(比如规定价格)确定,它在市场上是否具有限制竞争甚至取消竞争情况。在得到肯定的答案之后,卡特尔局将颁发一个 “联合禁止 “命令,宣布企业之间的卡特尔行为无效,并将其予以解散。在德国,成立卡特尔必须得到联邦经济部的批准,而联邦经济部在这个问题上非常慎重,只有能够创造或者扩大就业机会的卡特尔才能获得批准,而卡特尔的本性一般来说是消减就业机会的,故新成立卡特尔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在德国,只有环境保护企业不受卡特尔法的限制 9; 另外因受欧洲联盟法(原来的欧共体法)制约的 农业等行业,因不参与竞争,故也不受卡特尔法的
24、限制。 反不正当竞争法又名竞争法, 1909 年制定。该法的立法目的,是排除竞争中的不公正、不道德行为,建立并发展公开、公正的竞争秩序,保护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卡特尔法在具体调整范围上虽有差别,但是他们的作用是互补的,目的是相同的。该法制定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它是德国政府早就认识到国家应当积极干预市场经济的意义并实施了干预的一个象征。当然此后德国对该法也曾进行过一些补充和修改,如 1932 和 1933 年颁布两个附加条例等 10。该 法把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分为四大类:第一种是 “顾客误导 “,指的是使得顾客自己作出决定而损害自己的种种不道德行为,如通过诱惑性广告进行心理上的和
25、道德上的强迫买卖等。第二种是 “妨碍对手 “,指通过毁灭性价格战(即倾销行为)、封锁、发布贬低他人的广告甚至违法犯罪等手段,降低竞争对手的竞争能力。第三种是 “剥削性竞争 “,指的是企业对他人劳动的剥削,如假冒他人的成就(如在自己的产品上使用与他人相同的包装等)、模仿他人的广告、盗用他人的声誉、诱拐挖走他人的工作者等。第四种是 “违法竞争 “,指企业有意识地、有计划地以违背税法、工商 法等谋取竞争优势,获得不正当利益,如给回扣、行贿等。另外该法还具体地列举了一系列有关的法律事实,并从中甄别出正当与不正当的界限。这些事实有:迷惑性广告、清仓出售、甩卖和季节末大甩卖、购物券交易、行贿、诬陷、营业性
26、诽谤、吐露商业秘密等。 虽然竞争法对种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作出了细致的规定,但是它又规定,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权利,并不属于企业和个人,而是属于法院。受害人可以依据事实向法院起诉,但只有法院有权判定某种竞争行为是否正当并决定是否给予相应的处罚。 (二)关于国家调节、稳 定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 即使各种社会经济力量完全按照合法的方式存在和竞争,有时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如通货膨胀和失业等,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常见的。此时就必须有国家出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调节,把市场经济导向健康发展的轨道。德国 1967 年制定的稳定法就是给国家提供调节社会市场经济的手段的法律。该法
27、的全称是促进经济稳定与增长法。它规定,在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联邦政府有权以间接的干预措施调节经济发展(所谓 “经济干预 “);调节的目标是,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保持稳定的物价、高的就业率和对外贸易平 衡,保持各州、城镇、乡之间的经济均衡发展:调节的主要手段是预算、税收、社会福利措施等。它还规定,监督、调节社会市场经济,是联邦政府的义务,联邦政府必须对协调各地的经济发展负责,对各地区的投资用税收进行引导,并在每年初就过去年度的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向国会报告。稳定法的施行,其意义一是它给国家提供了经常的明确的调节控制经济发展的权利义务、以及实施调节的手段;二是它扩大了联邦政府参与经济事务的权力,缩小了
28、经济的地方自决权,对联邦制条件下的经济地方自治原则进行了修正。 德国在稳定社会经济关系的方面,除利用稳定 法进行大胆的调节之外,还采取了如下措施: 为抑制、消灭通货膨胀,规定德国中央银行德意志银行独立,使其脱离联邦中央政府机构系列,中央银行董事会的组成不属于联邦总理的职权。这样,政府就无法决定货币发行量,这就消除了政府为追求经济高速发展而滥发钞票导致的通货膨胀。 设立经济发展理事会,成员有联邦经济部长、财政部长、各州政府一名代表、乡级政府的代表等。理事会的任务是:对德国境内全局性的经济发展问题进行协商,寻找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方法并尽可能地采取一致行动。因德国是联邦制国家,经济事务的决策权属于各州
29、政府。成立经济发 展理事会后,联邦政府便可以对各州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协调,并贯彻联邦的经济政策。 设立财政计划理事会,其成员与经济发展理事会组成方式一样,其任务是协调国家、州和乡的财政计划,使公共收支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设立社会力量监督国民经济运行的常设机构,于 1963成立的一个由德国境内没有党派色彩的五个著名经济学家组成的专家理事会,人称 “五贤士会 “。该理事会的主要任务是:鉴定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每年秋季撰写一部关于宏观经济发展的优劣的鉴定报告。这份报告要向社会公布,而且对政府实施政策有直接的作用。在每年 1 月份 召开的联邦议会上,联邦政府要将他们对该鉴定的意见向议会提出专
30、门的说明。(三)关于市场准入的法律 对于允许公开竞争的行业,国家均规定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不达到标准者不得开业进入市场。市场准入制度是企业开业登记制度之外的另一种考核制度,任何营业者当然都必须经过国家登记方可开业,但德国法律要求,营业者在申请登记之前,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市场准入条件。这些条件是,对各种公司,依据商法的规定实行规范制和批准制;对个体商人,则要求其具备职业知识。对具有高级技术知识的个人营业者,如医师、律师、会计师、经济师和税务顾问等,国家 还要求他们必须经过特殊的培训并达到一定的年龄。德国在市场准入方面的法律是非常严格而细致的。例如,即使是修鞋师傅、家庭用水管道修理师傅这样的个体开业
31、者,法律也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实科中学毕业(六年制中学)毕业、学徒三年、帮工五年、最后通过政府专门考试的履历。四关于劳动者的法律 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根本来源,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保护他们的合法利益,理所当然地是立法的中心任务之一。由于德国是私有制国家,贯彻的是 “劳动自由 “的原则,故劳动关系的建立完全采用市场化方式即采用劳动契约形式,由雇主与雇员自己决定是否发生雇佣关 系,并决定工资、工作时间、工作条件、休假、劳动保护等有关劳动的具体事宜。在这种条件下,劳动者总是处于较不利的地位,他们的权益常常难以得到保护,劳资冲突的产生是必然的。为缓和这种冲突,稳定社会关系,德国法律在保护劳动者上采取了较大的举
32、措,其主要有: 制定独立于民法的劳动法。在德国民法典关于雇佣关系的规定显然已经不足以保护劳动者的条件下,把劳动关系从雇佣的法律规范中分离出来,另外从 19 世纪末开始制定了一系列劳动法规,这些法规最初是针对个别行业制定的,尤其是针对矿工等劳动保护最为迫切的行业制定的,到第一次世 界大战后已经成为劳动法群体。 1969年德国制定了专门的劳动法统一法,把所有的劳动法规统一为一个大法。该法以德国民法典和德国商法典为基础,但又广泛地引入行政法措施,确立了统一的劳动保护条件。该法的另一个显著的成就是,把对劳动关系的司法管辖权从一般管辖权中分离出来,为成立独立的劳动法院提供了法律依据。 设立独立的劳动法院
33、,对劳动关系进行特别司法管辖。 德国于 1979 年制定劳动法院法,规定设立县、州、联邦三级劳动法院系统,审理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劳动关系争议。该法规定,区别于一般的民事争议的是,劳动 争议的审理贯彻程序捷便和费用节俭的原则。 3 提倡 “社会伙伴关系 “。所谓 “社会伙伴关系 “指的是德国社会的一种说法,它认为德国的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代表者雇主联合会与工会之间的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根本冲突,而是一种在客观上既有矛盾但又谁也离不开谁的、要共同为经济稳定和繁荣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的伙伴关系。德国法律对这种说法至少是采取了鼓励的态度,法学家们在其著述中也大量采用并阐述这一说法。按照 “社会
34、伙伴关系 “,只有雇主与雇员之间、雇主联合会与工会之间在出现劳资冲突时即互相斗争又互相协调才能解决问题。这一看 法可以说在德国形成了共识。 1993-1994 年德国南部的钢铁工人长达10 个月的罢工就是在工会与雇主联合会顽强而又灵活的斗争中得到解决的。 2 建立 “共决权 “制度。所谓 “共决权 “制度,指的是德国法律规定的,在所有的企业中建立的由就业者享有参与和雇主共同决定企业事务的权利的制度。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 企业委员会 “制度。按照 1952 年颁布、 1989 年修订的企业宪章法,在一切企业中设立企业企业委员会,企业委员会由就业者或者就业者代表组成,它享有代表就业者讲话以及
35、决定部分企业内部关于就业者事务的权利。其权利主要 包括:在集体事务方面如就业者的休假计划、工作时间、职员宿舍的安排以及工作秩序、工人岗位劳动监督、企业新技术引进等问题上企业委员会拥有决定权;在企业对就业者的个人处置事务如就业者的培训、岗位调换、解雇等问题上,企业委员会拥有知情权和建议权;在企业变更损害到 20 名以上的就业者的利益时,企业委员会有为他们取得利益补偿和申请社会救济的建议权等。企业委员会不同于工会,因前者是法定组织,有法定权利;而后者是自愿成立的社团,其权利来源于组织章程;而且前者只可在企业内部活动,而后者可以是行业的、地区的甚至是全国的组织。 就 业者参加企业监事会制度。根据德国
36、前述企业宪章法、 1951 年的产业企业共决权法、 1976 年的共决权法等法律,就业者有权在一切股份公司、两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中拥有监事会席位。法律对就业者席位的多少有明确规定,如在拥有 500 名以上就业者的矿山、钢铁企业中拥有 1/3 至半数的席位, 在企业集团如康采恩的监事会中拥有至少 20的席位。在监事会中,就业者监事行使与其他监事同样的权利。 工会的统一化和独立化。德国法律规定,某一行业只能组织统一的工会,其目的是避免该行业工人力量分散,保持工会的强大。所谓工会 的独立化,指的是德国法律规定,工会不能从属于任何党派或者教派,而只能保持其独立。该规定的目的,是要防止把工会作为党派的
37、竞选的工具或者教派斗争的工具, 使工会保持其只为工人利益活动的特性。 建立完善的劳动保护和劳动保险制度。德国对劳动保护的法律制度见于民法、商法、行政法的一系列法律之中。其内容包括两方面,一种是针对劳动中的危险对就业者的保护,如劳动秩序、就业者健康、劳动技术条件、危险品作业的保护等规定;另一种是劳动时间保护、劳动报酬保护、解约保护等。另外,对特殊劳动者如妇女、青年、重残疾人、以及家庭劳动者等 ,由法律针对其特性作出规定。虽然德国法把劳动关系的缔结仍然当作民法上的一种合同,承认其成立依据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但是它把劳动保护条款规定为强制性条款,雇主只能接受,而不能改变和抛弃。同时,德国对一
38、切就业者建立以企业资金和国家资金为基础的强制性保险制度,它规定所有的雇员都必须参加医疗、养老、事故、失业等项保险,保险费由雇主与雇员各半分担。如就业者失业,除其可以领取失业保险赔偿外,还可免费接受由国家财政支持的职业培训和转岗培训。 总之,一方面由于就业者技能的提高和劳动市场的一百多年的 “磨合 “,另一方面 由于法律对就业者的完备的保护,德国的就业者的法律地位和劳动条件已显著提高,据 1991 年的统计资料,其劳动力价格已经成为世界之冠,个人的消费达到全国社会净产值的 56.1,远远大于同期国家的各项支出 11。五关于社会福利制的法律 如上所述,所谓福利制,就是使德国公民享受全面的社会保障的
39、制度,这是德国基本法规定的四大原则之一,也是实行社会市场经济的目的,为实行福利制国家的目标,德国长期把农业、交通、邮电等行业置于市场之外,使之未进入竞争机制。同时,德国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以国家的财政为基础在该国建立起了全面的 福利制制度。这些制度除上文谈到的就业者的福利措施外,还主要有如下方面: 住房。德国依据国家财政支持建立起了西方国家唯一的 “福利制住房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住房十分紧张,大量的无房居住者使得住房市场对居住者非常不利。因此德国政府开始实行住房市场的国家控制,使其基本上不再依市场调节。控制的手段之一,是国家强制投资住房市场,并获得对住房的部分支配权,然后把住房低价出租
40、给社会低收入者阶层不定期居住,这就是所谓的 “福利制住房 “。控制的手段之二,是依住宅义务法( 1948 年)强制规定对房主解约的限制,后来该规定 导致对德国民法典的修改,而建立起了 “承租人保护 “的法律制度。依靠这些制度,德国的住房市场曾有过长期的对居住者宽松的局面。但是自从德国统一后,住房市场目前仍然比较紧张。 养老。德国对全社会实行法定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是由国家财政支持的。通常男子年满 65岁,妇女年满 60岁即可领取到养老金、退休金。 教育。德国对全体居民实行十年制义务教育制和一切教育免费制度。对受教育有困难的居民,国家给予特殊的帮助,比如对残疾人国家建立特别的学校予以教育。对经
41、济困难的大学生,国家给予未来可以减免的贷款。对失业者,国家举办 专门的学校使他们免费学习新的技能。 贫困者的社会救济。德国对低收入者实行国家补助。补助的方式有发生活补助费、提供福利制住房等。六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参考价值 关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效果的分析,例如原西德如何依靠这种制度而取得举世注目的建设成就的情况,在我国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了介绍。此处当不再赘言。所应补充的是,在德国统一后原东德地区的经济重建过程中,德国式市场经济又一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东西德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巨大,统一后为发展东部经济而耗费了大量资金,从而导致德国经济从 1990年到 1993 年 没有正增长率,但是
42、德国马克的币值与汇率基本保持未变,通货膨胀率没有超过 3, 人民的生活水平基本没有下降,未出现大的社会动荡。 1994 年德国东部的经济改建已经基本完成,德国经济开始走出低谷,出现 2的增长率, 1995年经济可望持续增长。正因为此,执政已经三届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党在多数人预期竞选失败的情况下,在 1994 年的超级大选中又一次取得了竞选胜利。这一切与前苏联地区及东欧地区某些引进英美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国家的政治动荡、经济难以发展、人民怨声载道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 当然,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从法 律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并非是无可指责的。但是,对它的批判不是本文的目的。我国的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尚
43、处于初级阶段,我们需要广泛地吸收和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法制经验,尤其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法制的成功经验。实事求是地说,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对我国在许多方面都有借鉴作用,最突出的方面应该是以下几点: 依靠民法来建立我国市场经济社会的行为规范基础。民商法是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基础。正如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 -其实也是其他市场经济国家法律制度所表明的那样,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立法是民法以及作为民法特别法的商法 ,因为他们提供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整个社会的最基本的法律规则。但是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的立法者对此并无清楚的认识。目前我国民法立法非常薄弱,根本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整个社会的基本规
44、范的需要。现行民法最基本的法律 “民法通则 “过于简单,只有 156 条,在其实质内容方面, 不但物权财产权(最突出的是不动产财产权)、债权这些民法中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的法律规范,在我国可以说是缺乏有实质意义的规定,而且已经被改革实践和其他法律所否定的内容,如关于不许土地出租的规定等,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民法的有效条文,所有这 些给我国目前的改革确实带来不少困难。但同时这也给改革带来良好的契机。因为大家都能看到的是,旧的古老传统很难适应当代的情势,在产品经济体制下制定的行为规则又被改革和人民群众所抛弃,所以我国目前最缺乏的就是民间的基本的行为规范。而民法依其本源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
45、间社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因此,如果现在我国能够制定出一部详备而得当的民法,不但会弥补我国目前的民间社会行为规范缺乏的漏洞,而且会极大地促进改革的发展。这也是我们从德国民法典的制定和施行百年时理应得到的经验。 依靠法治方法实现法治经济。对我国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这一点,目前从上到下已经没有疑义。但是对怎样才能实现法治经济这一问题,理论界无人提及,实践上可以说并不明确。因为,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改革方法可以说是与法治目标相违背的。其主要的表现是,新的改革措施的出台常常不依靠法律的手段和方法,没有遵循 “先立法、后行动 “这一法治国家普遍的原则,而是绕过现行法律、甚至违背现行法律的规定,依靠非法
46、律的种种手段推进改革的进行。比如,改革中大量存在的 “先试验、后立法 “方法就是如此。这样,几乎每一次改革措施出台都会带来法律威信下降的副作用,它违背了法治国家的目的。 这一点无疑也是我国目前法制威信不高的原因之一。对此问题的解决可以参考德国等法治国家的作法。在德国,对政府的行为实行的是 “法律之外一切行为均为非法 “的原则,政府施政如有新的举措,首先考虑的是把自己的纲领制定为法律,然后才付之于行动,如不然,政府的行为就是非法行为。这一原则虽有僵硬之嫌,但它却维护了法律的尊严,遵循了法治的原则,收到了长远的政治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对改革也应贯彻 “先立法、后行动 “的改革策略,也就是依靠法治手
47、段达到法治目的的策略,把一切改革活动纳入法治轨道。要做到这一点在我国并不难,因为目前所推行 的改革制度,常常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已经为我国台港地区或者其他国家证明是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甚至有些改革措施就是直接从这些地区和国家引进的。那么在吸收这些地区和国家的经验时同时引进他们的有关的法律制度、同时把这些法律制度通过立法转化为我国的法律制度,应该说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2参见张贤钰: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与法制的评价,中国法学 1993 年第 6 期等。 3 Helmut Koehler:Einfuehrung zum BGB,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Seite IX 4
48、HelmutKoehler;Einfuehrung zum BGB,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1993, Seite XIX 5 Konrad Zweigert Hein Koetz,Einfuehrung in die Rechtsvergleichung,Tuebingen 1971,Seife 268. 7 Wolfgang Hefermehl:Einfuehrung zum HGB,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Seite 7. 10 Stern .Verlag, 1990,Seite 126. 11 A.Hoffmann: Tatsachen Ueber Deutschland, Societaets-Verlag 1992,Se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