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中日对忠孝恩理解的差异 【摘要】每个民族,每个地域,在自己特定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下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具有不一样的性格特点。正是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不同性往往使世界精彩纷呈,但也会因为文化的不一样造成矛盾的产生。本文通过对菊与刀的阅读并站在自身的文化背景下对日本文化进行浅析。 【关键词】忠;孝;恩;文化差异 一、前言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象征着日本民族随性谦和的一面,刀是日本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表现出日本民族的坚韧与好斗。在菊与刀一书中,美国学者露丝 ?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从日本对战争的看法讲起,讲到明治维新,再分述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2、,如尚武而爱美,蛮横而有礼,顽固而喜新,不驯而服从等,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作为全世界公认的现代 “ 日本学 ” 开山之作,该书对我们了解日本民族的 “ 本性 ” 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二、日本的忠 日本天皇向来是日本民 众强烈的效忠对象,尽管天皇并未掌握实权,但这并不妨碍日本民众对天皇的效忠。正如书中所言,天皇与 “ 日本 ” 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天皇的日本不是日本;日本天皇是日本国民之象征,宗教生活之核心,天皇就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 日本民众对天皇的效忠可谓到了盲目的地步,其实不然,日本无条件的忠只体现于对天皇,正如二战期间,日本国民不停地批判政府和他们的上司,但只要天皇命令战斗
3、,士兵们会不惜一切战斗到底。 这与中国古代死忠于帝王的人有相似之处,但日本人对天皇的狂热还是令人费解。日本虽然从中国儒家伦理观念中引进 “ 忠 ” 的观 念,但还是与中国儒家的忠存在差异。儒家思想并不主张像日本人对天皇的愚忠,儒家绝没有认为忠是无原则地听从上司、君主之命。如在孟子 ?离娄篇中,“ 子告齐宣王曰: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 这正体现了儒家思想主张的忠是有条件的,是有原则的忠。中日的忠的差异就在于是否是有条件的。日本人对天皇的忠诚可谓是达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是无条件、绝对的。例如,孔子所谓的 “ 臣事
4、君以忠 ” ,其含义是不能欺君犯上。但是在日本,同样这句话却被解释为: “ 家臣必 须随时为自己的主君奉献出整个生命。 ” 三、日本的孝 所谓百善孝为先,但是孝在不同的民族有不一样的体现。日本人认为父母的恩情是必须报答的,他们追求的孝是无条件的。孝道在日本成为必须履行的一种义务,日本人追求的孝要求他们忍受父母的恶行和不义,即使父母品行恶劣,甚至破换自己的幸福,孝行也是不能被违背的;他们被要求不该质疑父母的决定。正如书中所述,如果一位母亲不喜欢媳妇,要求赶走媳妇,即使儿子与他妻子上十分相爱,但为了遵循孝道,也要顺从母亲与妻子解除婚约。 相较日本,虽然中国的孝也讲究 顺从父母,要遵循家里的尊卑秩序
5、,但是中国的孝讲求条件,基于仁的基础。这不仅要求子女讲究仁,也要求父母讲究仁,父母不仁,子女可以拒绝。不过,中国这样有条件的孝像有条件的忠,同样不被日本人所理解。对父母的顺从已深入日本骨髓,尤其对父亲,甚至于一个成年的日本人,只要他的父亲不退隐,做事之前若得不到他父亲的首肯便不会付诸实施,当然这与日本信赖秩序、等级制,要求各得其所是分不开的。 四、日本对恩的理解 恩在日本社会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日本,接受恩情是一种令人难以承受的情分,所以必须倾尽全力去 偿还。但是在日本看来报恩是有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人们不喜欢随便背负恩所带来的人情债,因为若施恩者仅是相
6、识的人或是同等地位的人,他们就会感到很不舒服。因此日本人一般不会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会轻易地主动帮助别人。这与中国讲求的乐善好施,乐于助人有所差别。 日本把恩分为具有不同规范的不同范畴:一种是数量及持续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例如上文所讲的对天皇的忠诚,就是在报皇恩;对父母的孝,就是在报父母之恩,这样的恩是必须偿还而且是无限的,日本便称之为义务。一种是数量相当、须在特 定期限内还清的。比如情义,恩情债必须以与恩等量的方式回报,而且有时间限制。在情义一栏中,想必雪耻一词我们不陌生。在日本,雪耻是对名誉的洗礼,是对名誉的情义,当一个人的名誉受损时,即遭受侮辱或失败时,如果不报仇,不洗刷污名,就相当于没
7、有履行义务,对不起自己的名誉。正与我国所倡导的原谅、宽容相反,即使不讲以德报怨,但至少也会以直报怨,讲求大人不记小人过。但是日本与中国在有恩必报这一点上还是相似的。 五、小结 日本独特的文化,促使日本民众形成相应的性格特点,使日本独具自己的特色。不同的社会生态 环境影响促使生成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间有相似也有差异与矛盾,中日文化也不例外,既有矛盾也有相互融合之处。我们研究一个民族地区的文化,需要基于当地的社会生态环境,以客观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贝拉 .王晓山,戴茸译 .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 M.新知三联书店, 2003. 于丹 .于丹论语心得 M.中华书局, 2006. 本尼迪克特 .田伟华译 .菊与刀 M.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1. 刘凤娟 .日本传统 “ 孝文化 ” 漫谈 A.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05): 71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