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2 ,大小:145.50KB ,
资源ID:131635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316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习题答案.doc)为本站会员(h****)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习题答案.doc

1、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 参与社会生活 的需要和人类 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 巫师 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 仓颉 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 “ 成均 ” 和 “ 庠 ” 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 ( ) 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 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答:教育是人类 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

2、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 混同的状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 答:( 1)生产劳动教育 ( 2)生活习俗的教育 ( 3)原始宗教教育 ( 4)原始艺术教育 ( 5)体格和军事教育 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3、?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 ( 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 “_ 序 _” ,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

4、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 国学 _,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 大学 和 小学 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乡学 。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 “ 六艺 ” ,它们分别是指 礼、乐、射、御、书、数 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 “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 是 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 “ 学在官府 ” 的局面。 7、 “ 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 ” ,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 有教无类 ” 。 8、孔丘是儒家学

5、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 _诗 _、 _书 _、 _礼 _、 _乐、 _易 _、 _春秋 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 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 ( C ) 1、 “ 学在官府 ” 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 商代 B 夏代 C 西周 D 东周 ( B )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 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 ( C ) 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 “ 六艺 ” 教育的内容? A、射 B、御 C、诗 D、数 ( D ) 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孝 B、礼 C、忠 D、仁 ( B ) 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

6、出 “ 庶 富 教 ” 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三、判断题 ( ?) 1、西周时期所谓的 “ 乡学 ” 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 ( ?) 2、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按年龄大小入不同类型学校的情况。 ( ) 3、孔丘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是诗书礼乐。 ( ? ) 4、孔丘提出的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的 思想中, “ 性 ” 是指先天素质,“ 习 ” 是指行为习惯。 (? ) 5、私学是出孔子首创的,这也是孔子中国传统教育的杰出对贡献之一。 ( ?) 6、孔子所提倡的 “ 爱 ” 是无差别的 “ 爱 ” ,而墨子所提倡的 “ 爱 ” 是有差别的 “

7、 爱 ” 。 ( ?) 7、孔子的 “ 六艺 ” 教育中, “ 书 ” 是指教学生识字、写字,以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 四、名词解释题 1、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 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 学校。 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六艺: 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 “ 大艺 ” 、 “ 小艺 ”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

8、,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 “ 六艺 ” 。 3、 “有教无类 “: 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 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学校的产生是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 ( 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 2)政治上,国家的形成,

9、提出了进行贵族教育的必要性。 ( 3)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简述西周 “ 六艺 ” 教育的内容和特征。 ( 1) “ 六艺 ” 具体指 :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 礼乐。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书数。 “ 书 ” 是指文字, “ 数 ” 是指计算。 ( 2) “ 六艺 ” 教育的 特征 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既

10、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 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 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3、孔子的德育 原则有哪些? ( 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 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 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 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

11、是真正的错误。 六 、论述题 1、试述私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发展的贡献。 答:(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的过程中,贵族统治力量衰落,无暇顾及教育,官学教育因此衰弱。这在客观上反映了 “ 学在官府 ” 的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由于对人才的需求强烈和掌握文化的人沦落到社会下层,使私学的兴起成为可能。 ( 2)孔子是私学创办者中最杰出、最有影响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办学的典范。私学的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它冲破了西周以来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 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其三,私学的发展积累

12、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最后,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 ( 4)总之,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 2、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 1)首创私学,实行 “ 有教无类 ” 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 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 3)他提倡 “ 学而优则仕 ” ,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 4)他重视古代文 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 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

13、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3评析孔子 “学而优则仕 “的教育主张。 “学而优则仕 “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 基本含义 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 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 “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 进步意义 : 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 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

14、。 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 消极影响 : 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 “官本位 “的传统观念; 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的传统观念。 4.试述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 第三章 战国时 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2、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3、在关于人性的认识中,认为人性如素丝, “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 的是墨翟;认为 “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

15、就下也 ” 的是孟轲;认为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的是荀况。 4、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兼士或 “ 贤士 ” , 5、孟轲的教育理论基础是 “ 性善论 ” 。 6、孟轲提出的 “ 五伦 ” 分别是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 7、法家关于教育 实施的主张是 “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 8、大学提出的 “ 三纲领 ” 是明明德,亲 (新 )民,止于至善; “ 八条目 ” 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 9、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 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10、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

16、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学记 。 二、单项选择题 ( D ) 1、 “ 学在官府 ” 不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 商代 B 夏代 C 西周 D 东周 ( D ) 2、真正揭开 “ 百家争鸣 ” 序幕的是哪个学派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 C ) 3、 “ 明人伦 ” 的教育目的是由谁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庄子 ( A ) 4、 “ 化性起伪 ” 是谁提出的 ? A、荀子 B、老子 C、庄子 D、孔子 ( D ) 5、最早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 C ) 6、提出培养 “

17、 兼士 ” 的 教育目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 A ) 7、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A、 “ 不言之教 ” B、 “ 以法为教 ” C、 “ 兴利除害 ” D、 “ 化性起伪 ” 三、判断题 ( ) 1、孟子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扩充人固有的 “ 善性 ” 的过程。 ( ?) 2、墨家教育中所谓的 “ 博乎道术 ” 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文史知识的教育。 ( ?) 3、稷下学宫是战国初期文化教育中心,各家私学的集散 地,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 ?) 4、荀子所讲的人性探讨的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类属性,也就是人类的社会性。孟子所讲的人性探讨的是人先天带来的自然性。 五

18、、名词解释题 1、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稷下学宫前后历时 150 年 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2、明人伦: “ 明人伦 ” 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 “ 明人伦 ” 就是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后世也称为 “ 五伦 ” 。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

19、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3、虚壹而静: 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4、 三纲领八条目: 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所谓“ 三纲领 ” 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所谓“ 八条目 ” 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实际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

20、,先到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 5、豫时孙摩: 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 “ 豫 ” 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 “ 时 ” 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 “ 孙 ” 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 “ 摩 ” 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6、教学相长: 这是学记总结出的教学原则,即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 “ 学 ” 因 “ 教 ” 而日进, “ 教 ” 因 “ 学 ” 而益深。 六

21、、简答题 1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 ( 1)它冲破了 “政教合一 “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 ( 2) 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 ( 3)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 ( 4)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2、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 ( 1)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在荀子看来, “ 礼 ” 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 “

22、礼 ” ,实行 “ 礼 ” 的榜样,是 “ 礼 ” 的化身,因此,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 2)荀子认为,教师 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他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 ( 3)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认为当教师应具备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四要能体会 “ 礼法 ” 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 3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 孟子从 “施仁政 “的政治主张和 “性善论 “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与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

23、是 “得民心 “。 “得民心 “是 “仁政 “的关键,而教育是 “得民心 “的最有效措施。他认为教 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 “求放心 “。他指出每个人虽然先天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物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够,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七、论述题 1从 “ 人性论 ” 入手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 “ 人性论 ” 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最早引起广泛讨论,并进行理论论证的是在战国时期。对 “ 人性 ” 的讨论,表明了人类开始自觉地把自己与自然界分开,理性的思考自身的特殊本质。 ( 1)、孟子的性善论 人性

24、应该是指人类所独有的道德属性。 人性的善性是人类在缓慢的进化中学习的结果。 “ 人皆可以为尧舜 ” ,每个人都有平等的道德发展的可能性。 教育的作用: “ 求放心 ”? 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固有的 “ 善端 ” 。 ( 2)、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则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是根本错误的。他认为人性从根本上说是恶的,而教育的作用在于 “ 化性而起伪 ” ,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荀子是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论证上述观点的: 荀子首先试图分清天赋( “ 性 ” )和人为( “ 伪 ” )的区别。他认为 “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面成者也。 不可学,

25、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 他所理解的 “ 不可学,不可事 ” 的人性,包括人的生理本能和人的感知认识能力。这种自然本能中不仅不存在礼义,而且顺着本能倾向发展,人类社会必然产生争夺、伤害和淫乱,破坏社会秩序,危及社会生存。这就证明了人本性是一种 “ 恶端 ” ,必须通过教育从根本上加以改造,使人接受礼义的约束。他还说,礼义教化的产生就是为同人的天赋罪恶倾向进行斗争。 “ 性伪之分 ”? 教育的必要性。 “ 性 ” 和 “ 伪 ” 是素质与加工的关系,两者是互为条件的:没有素质就无从加 工,不经加工素质也不能发展。但是,恶的素质如何能被加工为善

26、的品质?荀子为解答这一矛盾,又提出了 “ 涂之人可以为禹 ” 的观点,即认为仁义礼法有可以被人认识的 “ 理 ” ,任何人哪怕是下贱的 “ 涂之人 ” ,都可以通过教育而习得善,成为象大禹一样的圣人。这一点与孟轲的 “ 人皆可以为尧舜 ” 道理相通,表现出每个人都可以受教育的平等观念。 “ 性伪之合 ”? 教育的可能性 在阐明教育必要性和可能性之后,荀子最终指出,在现实性上,要达到善必须化解人性中的恶端,发挥教育的作用,以人为的力量达到善的境界。所以,教育的作用就是 “ 化性起伪 ”? ?教育的作用。 当然, “ 化性起为 ” 是有条件的, “ 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 ” (荀子 ?大略),即政

27、治,教育,环境和个体之间相顺相谐,人的造就就是可能的了。 孟子和荀子,一个认为人性本善,一个认为人性本恶,实际上他们两个所说的人性并不是一回事,可以说是各讲各的人性。孟子所讲的人性,侧重于 “ 人 ” 字,探讨的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类属性,也就是人类的社会性。具体说就是指产生各种道德规范的社会和个人基础,即同情心、正义感、恭敬态度和是非观念等,因此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天生就不可救药的坏蛋是没有的。但这种善心的萌芽常会受 不良环境的影响而被扼杀,所以教育的作用就是把丢失的善心再找回来,也就是复归于善,可见教育又是必要的。荀子所讲的人性,侧重于 “ 性 ” 字,探讨的是人先天带来的自然性,如喜

28、欢好看的、好听的、好吃的、好玩的,追求舒服、安逸等,实际上是指人的生理本能,而这些个人利欲的追求正是为恶的根源,所以必须靠教育来改造恶性,产生善行。可见荀子的性恶论是直接强调教育的必要性,而孟子的性善论则绕了一个弯子,先强调教育的可能性,再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2、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学记在综合诸子百家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 经验教训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 ( 1)豫、时、孙、摩。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概括出 “ 教之所由兴 ” 和 “ 教之所由废 ” 的重要规律。 “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29、。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而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 ( 2)长善救失。孔子曾经提出过 “ 改过迁善 ” 的思想,偏重于强调在道德教育中要善于克服自己的缺点 ,学习他人的长处。学记则把这 ?思想发展为教育和教学的一项比较普遍的原则。 “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 ( 3)启发诱导。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教学思想,进一步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宝贵经

30、验,指出 “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 ( 4)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 互促进。 “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 ( 5)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的,互相促进的。 “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 这里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自身的

31、学习,从而推动自身素养的不断发展。后人则把教学相长进一步引申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要相互促进。无论做本义还是引申义的理解,对于有 效教学的实现都是有启发意义的。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在秦统一文字的过程中,狱吏程邈对小篆进行改进,简化成为隶书,这种字形和我们今天的楷书已经很接近了。 2、 “ 立五经博士 ” 的文教政策是汉武帝统治的时期确立的。 3、公元前 124 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 4、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博士。 5、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 6、汉灵帝时设立的 鸿都门学 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32、7、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经学会议 ,讨论结果经班固编成白虎通义。公元 175年在蔡邕的建议镌刻于太学门外的石经称 “ 熹平石经 ” 。 8、在汉代识字教育所采用的字书中,流行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急就篇,它的编者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 9、王充的主要著作是论衡,他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 。 二、单项选择题 ( A ) 4、 “ 立五经博士 ” 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 ? A、汉武帝 B、秦始皇 C、周文王 D、唐太宗 ( B ) 5、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 A、王充 B、 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 B ) 4、 “ 太学 ” 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 A、唐代 B、

33、汉代 C、秦代 D、周代 ( B ) 8、汉代首先提出 “ 独尊儒术 ” 思想的是谁?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三、判断题 ( ? ) 1、秦朝实施 “ 以吏为师 ” 的教育制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加强了民众的法制意识,因此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大进步。 ( ?) 2、秦始皇 “ 书同文字 ” 的文教政策破坏了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 ?) 3、汉代董仲舒提出的 “ 独尊儒术 ” 的政治思想为汉高祖采纳,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文教政策使儒学成为封建教育的主流。 四、名词解释题 1、三大文教政策: 是西汉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文教政策建议,包括: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

34、思想的统一; 2.兴太学,行教化而美习俗; 3.重选举以选用贤才等三个方面。 董仲舒的这三大建议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并对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思想和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三纲五常: 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 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 “ 三纲 ” 即 “ 君为臣纲 ” , “ 父为子纲 ” , “ 夫为妻纲 ” ,所谓 “ 五常 ” 即 “ 仁、义、礼、智、信 ” 。董仲舒把“ 三纲五常 ” 及其相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赋予的,是违背不了的,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 3、次相授受: 是汉代私学的教学方法或制

35、度。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董仲舒是最早采用这种方法的大师,比英国的导生制要早近两千年。这种 “ 滚雪球 ” 方式的教学,可以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扩大教育的范围,缺点是弟子的转授毕竟不如教师直接传授。 4、文翁 兴学: 汉代蜀郡太守先从郡吏中选派人员到长安就学于博士,这些人学成归来后,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学生,学成者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的办学措施,文翁兴学的措施到汉武帝时得到推广。 5、 “ 设科射策 ” : 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的形式。 “ 策 ” 是指主考所出的试题。 “ 射 ” 是以射箭的过程来形象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 “ 科

36、” 是主考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学生根据考试所取得的世纪等级作为授官的依据。 五、简答题 1、 秦代在文教政策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 1)书同文 ( 2)行同轮 ( 3)设三老以掌教化 ( 4)禁止私学 、焚书坑儒 ( 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概述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 1)德教是立政之本。 ( 2)以 “ 三纲五常 ” 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 ( 3)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 。 “ 必仁且智 ” 。 六、论述题 1、论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响: (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的,其主要措施包括:设儒学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术取士;建立视学制度等。 ( 2)独尊儒术政策实施后,统治者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 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起到了统一思想,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汉代官学和私学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学制系统已初具规模,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