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73KB ,
资源ID:1317772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31777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DOC)为本站会员(国***)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DOC

1、 1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王恒胤 ( 2011年 9 月 30日,根据录音整理 ) 一、引 言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今年 9月 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于 2011年 10月15 日到 18 日在北京召开,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 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在较短的时间内,党中央对文化问题进行如此高频

2、度的研究,并在党的全会上就文化发展问题专题作出决定,这在党的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这充分说明: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对文化问题已经形成了高度的自觉 。正如新华社报道中央政治局会议新闻通稿指出的那样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 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 重要因素 、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要支撑 ,丰富 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在全

3、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2 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

4、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这段文字 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 三个重要”为文化建设定了基调,“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文化建设的目标。“全球化”是国际大背景 。 今天党委安排我 在中心组学习中 就文化建设问题作个发言,想来想去,就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个题目 切入 , 谈点个人想法,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二、文化的概念与中西文化的差异 为方便我们进行下面的讨论,有必要就“文化”及相关的一些概念进行界定。同时,世界各种文化是千差万别的,正是有了文化的差异性,才会产生文化的传播与冲突,也才会有文化的 “自觉”与“自信”问题的产生。 1、关于文化的定义。 关于文化的定

5、义,现在有据可查的有 240 个之多,由此可见文化问题的复杂。我这里引用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 5版)中对“文化”一词的定义: 文化 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 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我们从这句话可以概括出,文化是人类生活环境的总和,它包括物质和精神。 2、英国学者、“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对文化的理解。 在对文 化的理解上,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是英国学者、“人类学之父”爱德华 泰勒对文化的理解。他认为,文化是个复杂的整体,其构成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所有其他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掌握的能力和形成的习惯。 3、文化的六个

6、特征:习得性、传承性、民族性、地域性、规约性、发展性。 文化具有六个特征:习得性、传承性、 民族性、地域性、规约性、发展性。文化的习 得性是指文化一定要通过 学习 获得 ,同时文化具有传承性,一代传一代。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和 地域性 ,它 对人类思想的发展既具有促进作用,也 具 有束缚作用 ,因而具有规约性 。中国历史 上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正是其具体体现 。尽管文化有规约性,但文化是不断发展的, 所以 它 又具有 发展 性,总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 3 4、文化的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 文化 的 构成,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物质文

7、化是表现文化的实物。比如生产工具、交通工具、饮食 、 建筑等等。物质文化很容易 理解 。比如饮食 , 中国人 拿筷子,外国人拿刀叉。这就是饮食文化的区别。制度文化是指人类用于调节内部关系,以便更有效地协调行为以应对客观世界的组织手段以及适应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内容包括所有制、传统机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等等。观念文化是指人类 通过认识主观客观的关系 而 进行自我完善和价值实现的知识手段。内容包括哲学、世界观、价值观、宗教信仰和思维模式等等。 5、文化的作用:影响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决定人的行为方式。 6、文化的差异性:浅层差异 语言、礼仪、风俗习惯 ; 深层差异 思维、世界观、价值

8、观与宗教信仰 。 7、中国人思 维方式与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 前 面讲到文化影响人们 的思维方式 ,这是文化对世界影响的最深层次的内容 。 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差异 , 中国人的思维倾向 于 形 象, 综合 , 统一 ; 西方人的思维倾向 于 抽 象 , 分析 , 对立 。 形象思维是通过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像、形象性符号进行思考的方式 。 抽象思维是指借助概念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举个形象的例子 , 我们的政府领导人在招商会是 常 会用 “ 我们已种下梧桐树,渴望引来五湖四海 的金凤凰 ”的 , 我们中国人 能理解其中的意思 , 感觉这话形象生动 , 而外国人听了 则

9、不知所云 , 这就是思维方式差异的 表现 。 中国人的思维主要是综合思维 ,将认知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而外国人的是分析思维 ,把认知对象拆分,将各要素独立出来进 行 思考。概括起来 , 中国的 是 综合思维 , 西方的是对立思维 。中国人 的 思维特征 是 : 形象、归纳、螺旋、由大到小、辩证、趋同 ; 西方人 的 思维特征 是 : 抽象 、 演绎、直线、由小到大、逻辑、求异 。造成 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有地理环境 ,生产方式 ,语言文字 ,哲学思想等等 。 8、中国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于万事万物相对固定的、成套的评价、看法或价值评估体系,它规范、制约

10、人们的伦理道德标 准、评价事物的尺度、行为处事的准则,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价值观的内容包 括 人与自然 , 人与时间 , 人与人 , 人的需求 , 人的本性 。 造成价值观 差异的五个纬度因素是权力距离 ,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 ,不确定性规避 ,4 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男性价值与女性价值。其中占核心地位的是权力距离。权力距离的概念是指社会和组织对权力的分配,以及权力较少者接受这种权力分配不平等的程度。权力距离越小,人与人之间就越觉得平等。反之,则觉得越不平等。个体主义指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强调个人行为的自由 、 权利 、 竞争和独立等“自我”概念。集体主义指强 调集体利益、群体关系、统

11、一和协作,强调“我们”这一概念。 通过对 比,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价值观与西方 价值观 这样 的差异 : 中国主要是集体至上 ,讲和谐 ,好共性 ,重相互依靠 ,重亲密无间 ,讲面子 ; 西方国家则是个人至上 ,讲竞争 ,好个性 ,重独立 ,重隐私 ,不讲面子。 其中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最明显对比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比, 比如 1964年,中国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 活 动, 号召大家 “甘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 同 年,美国学生 则 发起 了 “不甘心做国家机器上的螺丝钉、轮子 , 或任何部件”的运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因 思维差异、价值观差异 而 对交际风格产生 的 影响 是: 东方在

12、交往时比较间接 ,含蓄 ,含糊 ,简洁 ,谦逊 ,以 关系 为 中心 。 而西方就表现得直接 ,直率 ,清晰 ,详尽 ,自信, 以 任务 为 中心 。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播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播现象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不争的现实,文化的全球化也具有某些表现。我国新时期 30多年的改革开放确也在社会生活的一定领域和层面上有所表现,不承认这一点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学习了作为人类文化结晶的西方先进文化要素,也面临着各种挑战。 当今世界 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 、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中

13、,文化较量日益突出,国际舆论话语权和文化市场的争夺更加激烈。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而活跃的态势,如何捍卫 “文化边界 ”、 “文化版图 ”、 “文化主权 ”,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只有进一步改变以往封闭环境中形成的思维定式,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有效地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增强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拓展我国的战略利益。 (二)全球化 背景下文化传播的规律 5 1、文化的传播走势是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区辐射与渗透 。 从一个特定的历史断面来看,有的国家的文化与社会文明发达,处于高位和强

14、势状态,有的国家的文化与社会文明层次则不发达,处于低位和弱势状态,这必然形成一定的文化落差。文化的传播是遵循力学规律的,处于高位的文化总是向处于低位 的文化传播,很难出现逆向的文化传播。 2、“器”文化层往往比“道”文化层更容易传播和被接受 。 “器”文化仅仅具有形式化的表现和工具意义,在不同的国度中都会沟通的,较少地受到制约,传播的速度和规模就更大。 “道”文化因其积淀性和凝固性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且关涉到意识形态或民族的根,不容易被改变,也不容易被接受。 3、任何可以称为先进文化的东西,无一不是吸纳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结果 。 从 1840年起,中国在长达一个半世纪中作了三次大的文化选择,每

15、一次选择,都是面向世界,并力求站在全球文化发展至高点上的结果。 第一次:面向西方的选择 从“睁眼看世界”到旧民主主义文化的形成; 第二次:面向俄国的选择 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到社会主义文化的创建; 第三次:面向世界和未来的选择 从传统社会主义文化到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 (三)两点重要启示 1、 “文化对话论” : 坚持“和而不同、平等交流”的文化发展理念。不排斥 各种文化的内在差异和具体样式,不同的话语在不同层面上对话和沟通, 形成良性的互动。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2、 文化的传播不是靠强力的输出,更有效的是靠公共领域的渗透和发达文化产业的带动。 正因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播现象

16、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在与西方争夺文化“话语权”的时候, 我们当然就不能以一种“关起门来打自己老婆孩子 ,街坊邻居管不着 ”的心态 “不参与、不争论”,把话语权拱手让给西方敌对势力; 同样,全球化背景下 的文化传播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我们只有深刻把握住文化传播的大势与规律,才能真正做到高度的文化自觉。 四、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6 文化的高度自觉,不仅体现在上面所述的对文化发展大势和规律的把握上,更重要的还是要对我们当前文化建设的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文化的高度自信,不仅体现在对我们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更重要的是在全球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得到别人的认同与赞赏。 那么, 从 “ 文化自觉 ” 到 “

17、 文化自信 ” ,我们还要走多长的路? 曾经的一条手机短信引发 了 我的思考。 前 年的圣诞节期间流传了这样一条短信:“等咱中国强大了,全叫老外 考中文四六级,文言文太简单了,全用毛笔答题,这是便宜他们了,惹急了,一人一把刀,一个 木 盒刻甲骨文,考听力全用周杰伦的歌,双截棍听两遍,菊花台只听一遍,告诉他们这是中国人说话的正常语速,阅读理解全是绕口令,口试要求唱京剧,实验考包粽子,不过现在还要过洋节,圣诞快乐 !”,这一短信, 是当代大学生的一种情绪的渲泄, 是一种文化的反思还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这 体现出 当代大学生已开始有 了“ 文化自觉 ” ,开始质疑外来文化,开始有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18、同时,这也体现 了 我们对自己的文化 没有足够的自信 , 充分说明了从“ 文化自觉 ” 到 “ 文化自信 ” ,还需要走相当长的一段路。因为 前提是“等咱中国强大了” , 这不仅包括 GDP的强大,还包括文化的强大。 (一)什么是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 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约瑟夫奈在 1990年出版的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的。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软实力是指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 软实力 有 两个突出特征: 1

19、、软实力是可以感知 的潜在的隐性的力量 。 软实力也许看不见摸不着,但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软实力产生的效力是缓慢的、长久的,更具有弥漫扩散性,更决定长远的未来。决不可因为它的内在形式而忽视它的存在,更不能把软实力当作“软指标”而视为可有可无。 2、软实力资源难于培育 。 软实力需要长期的艰苦建设, 绝对不会像有些硬实力项目那样可以一蹴而就。它7 不是大家艰苦奋斗,集中力量办大事就能建设的。譬如某一个民族气质,某一 所 高校的校风,我们不能一声令下,集中几个月几年突击就能形成 。软实力是潜移默化的 、长期培养的过程。 软实力 主要依靠自己独立建设,无法依靠外援,也不可以通

20、过交易的方式取得。软实力建设比硬实力更缓慢,绝对不具有速效特性。 (二)中国文化实力到底“软”在哪里 1、德刊中文封面令中国文化的尴尬 。 据中国青年报 2008年 12月 12日报道: 在德刊马普研究院期刊的一个红色封面上印着五行中文字句:“重金礼聘长驻日场, ( KK) 加美主任亲率青春玉女,仪态万千北方佳丽,身材惹火住家少妇,风骚迷人即日登场。” 在学术界享负盛名的德国马普研究院( Max Planck Institute), 为配合其刊物马普研究院期刊的中 国专题,把 这 五行看似是诗句的汉字印成封面,想让读者一看便知内里乾坤,但这几行中文字来自色情场所的传单,令中国读者不满。事件曝光

21、后,该期刊的编辑委员会尴尬不已,研究院深表遗憾。 目前,全球已经建 有 百余所“孔子学院” 。 一个非官方的统计显示:世界上把汉语当作外语来学习的人已经超过了一亿,可以说用中国文化影响世界的时代已经到来。但实际上,中国 文化 软实力在世界的影响力, 还 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大,甚至可以说,还相当的薄弱。 全国作协主席铁凝说: “与飞速发展的经济相比,中国文化的发展是滞后的,中国是文化大国,但不是文化输出的大国。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积极影响力的确不尽如人意。” 法国前总统德斯坦 说: “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不会成为一个大国。 ” 当经济领域的中石化、中移动向世界五百强挺进时,我们的文化企业却拿

22、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品牌代表;当美国利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拍成电影成功占领中国市场时,中国的创意产业几乎为零。全国 500 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全世界每 100本图书, 85本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全世界每 100小时音像制品, 74个小时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美国生产的电影占全球影片数量的 10,却占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观影时间。 这就是我们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 2、中国文化实力的三块“软肋”: ( 1)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多样化文化的能力不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8 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趋势的发展,

23、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各种腐朽、落后思潮纷纷涌现。而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西方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也不断涌入。这对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构成极大冲击,使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思 想文化基础削弱。原有社会核心价值观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而处于被边缘化状态,主流文化与各种不健康的亚文化之间的竞争和冲突越发激烈。当前,我国的核心价值体系无法有效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潮和文化,这就造成公民对国家的忠诚感和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减弱,社会文化整合难度进一步加大。 另一方面, 传统的意识形态样式,以理性化逻辑化为内容特征,以文件书刊广播为主要载体,以“会议”(一种权力符号)宣讲为主要管道,这在今天已显出其局限性,经常使核心

24、价值观因经济社会变迁而被边缘化。 文化领导权和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只能靠大众意识对意识形态 合法性的承认,靠来自被领导者自愿的认可和同意,只能 “以理服人”而不能 “以力服人”。在民主社会,权力语言已越出政治国家的范围而通过市民社会扩展到世俗生活,进而渗透到民族共同体的一般“文化精神”之中, 在社会意识形态里, 政治动员的边际效应递减。 这不仅仅出现在中国, 国外 同样存在。 文化软实力说到底就是争取人心和凝聚人心的能力。 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蕴含在文化所传递的价值观之中。传播文化的目的是让人接受,接受的前提是认同,而认同不仅仅是表面的吸引或喜爱,更是对于蕴含其中的价值观的接受。因此,价值观本身是

25、否具有吸引力 和感召力是决定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谁的价值观能引起人的共鸣和认同,谁就能在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 2)文化的发展模式单一,发展动力不足。 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来自各级党政机关、教育部门、科研院所和各种主流媒体,实施方式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强势宣传和直接教育。在传统的文化发展战略中,忽视了各种社会团体、群众自治组织以及普通民众学习和传播先进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这一点,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包括即将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有了进一步的清楚认识,要求发展面向现代 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 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 也就是说,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的推动

26、主体比较单一,而且采取的主要是自上而下的 “ 灌输 ” 模式,力量作用单向化。对这种模式的过度依赖导致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具有浓重的行政化色彩,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针对性不足、缺乏时代特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造成了当代中国文化的渗9 透力不足,而且缺乏有效而又持久的发展动力。 ( 3)文化产业发展落后,“文化赤字”严重。 各级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严重不足,文化载体建设严重滞后。 在过去,我 国许多农村连电影院也没有,其文化设备相当落后,更不用提文化站 。 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深刻的教训的:文化载体我们不去建设不去占领, “ 法轮功 ” 等邪教组织、披着宗教外衣的西方 敌对势力就会趁

27、虚而入。 目前, 我 国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产业集约化程度 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还很小。 根据 2008年的数据, 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相对较小,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影响远远低于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英国、韩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超过了 6,而我国只有 .5左右。 文化的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存在相当程度的“文化赤字”现象 。当 GDP位居世界第二的中国已经制造了全世界 40%的袜子、 65%的体育用品、 80%的拖拉机与95%的纽扣时,中国文化的输出却无法与发达国家的文化扩张相抗衡。 中国产品产量虽大,但产

28、品只有“ Make in China”这几个字母,根本没有别的文化符号代表中国文化,对其进口国家起不了影响作用。 多年来,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 10: 1 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到一些亚洲国家和中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 100: 1以上。 尽管在“十一五”期间,这种差距已经在大大缩小,但文化对外贸易逆差的状况仍没有根本的改观。 文 化产品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只有通过具体的文化产品才能实现。因此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中国文化产品的质量,扩大其传播覆盖面。这方面,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要比经济领域的差距大得多,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和无所

29、不在的传播网络造就了美国的“媒体霸权”,对于塑造美国国家形象,传播美式价值观、政治理念和生活方式,推进美国产品的销售,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因为文化产业弱小,在国际上难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许多攸关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变成了“失语者”。 文化交流中的 逆差,国际竞争中的劣势,关系的绝不只是市场份额的大小、产业较量的成败,更关乎意识形态主动权的得失、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强大挑战,如果我们不能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就无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 中高扬社会主义文化理想,10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捍卫国家文化主权。 (三)从

30、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文化实力如何硬起来 1、借助社会建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 。 第一,增强意识形态的普适性和包容性 。 主流意识形态在确保自己的主导地位的同时, 也 就是保证我们党对意识形 态的绝对领导 的 同时,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包容、整合其它有益的意识形态内容 , 为人们提供核心价值观念,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广泛的精神需求,成为人的精神家园。要赋予主流意识形态多层次的内容,使各种社会力量都能在主流意识形态中得到思想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点很重要 。 要改变对“主旋律”的狭隘理解,只要 是 表达 了 对人类基本价值的维护,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美好感情的向往,都应该

31、纳入“主旋律”的框架之内,扩大“主旋律”的合法性边界。把逻辑的力量与事实的力量结合起来,把思想的严谨与表述的生动结合起来,使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主流意识形态可悟、可信、可感、可亲、可用。尤其是要使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可信、可亲。现在 的 意识形态教育只是一味的灌输 , 容易使 人 们 产生 一种反感 的逆反 心理 。 我们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重任,在对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服务过程中, 怎 样 才能把 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转换成一种可以感悟到的,可以信赖的,可以感受到的,可以亲近的 东西 ,是我们需要 着重 考虑的问题 。 第二,把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转化为现实的

32、政策和制度安排 。 要 把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政策,把崇高的理想 转变成现实的利益 诉 求 ,在这种转化中,达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与认同,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 群众 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利益需求,使 人民 群众由拥护政策进而认同主流意识形态 ,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生成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使 制度和政策 安排 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这样, 人民群众 就 会在 这种 制度和政策安排中得到实惠 并 认可我们这种价值观。 如果老让人民群众生活在一种“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感慨中,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又“情何以堪”? 第三、建构全社会参与的文化建设新格局,增强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 要 在文化软实力建设过程中引入文化治理理念,推行分权化战略,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各司其职合力推进本国文化发展。努力形成全党全社会广泛参与、多向互动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新格局,增强中国文化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