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进化生物学课后习题 1 / 24 1 第一章 绪论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生物进化论: 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界进化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界的系统发展,也包括某一物种 2、进化生物学: 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不仅研究进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研究进化的原因、机制、速率和方向。 (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包括进化的过程、证据、原因、规律、演说以及生物工程进化与地球的关系等。) 3、灾变论: 认为地球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发生了巨大的“灾难”,毁灭了当时的动植物,以后由其他地方迁来的新的类型,所以不同地层有不同化石的类型。( 多次创造 ,每次均不同。认为生物的改变是突然发生
2、的,是整体地消灭和整体地重新被创造的。反对一个物种从另一个物种演变而来的思想。) 4、中性突变: 中性突变是指不影响蛋白质功能的突变,也即既无利也无害的突变,如同工突变和同义突变。 5、进化 : 进化指事物由低级的、简单的形式向高级的、复杂的形式转变过程。广义进化是指事物的变化与发展。涵盖了天体的消长,生物的进化,以及人类的出现和社会的发展。 6、生物进化 : 生物进化就是生物在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而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并导致相应的表型改变,在大 多数情况下这种改变导致生物总体对其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 7、神创论 : (物种不变论) 地球上的生物,都是上帝按照一定
3、计划和一定目的,一下子创造出来的。并且当初创造后物种没有实质性的变化,物种数也无增减,各种之间也无亲缘关系。在 18 世纪的欧洲占统治地位 二、进化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进化生物学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不仅研究进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研究进化的原因、机制、速率和方向,也就是说进化生物学是回答:“为什么”的科学,是追究实物或过程的因果关系的科学。它不仅要从生物组织不同层次揭示进化的原因,也要从时 间上追溯进化的过程。 三、比较拉马克学说和达尔文学说的异同。 相同点: 1 二者均认为物种是可变的,而是在自然界里,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变异,并且从一种生物类型变为另一种生物类型。 2 二者均主张生物
4、的进化史渐进的。 不同点: 1 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他主张物种演变和共同起源,他认为地球上现今生存的物种都是曾经生存的物种的后代,溯源于共同的祖先。共同起源是生物进化一元论的观点,而拉马克则是认为最原始的生物源于自然发生,各系统或群体生物并不起源于共同祖先,是典型的生物进化多元论的观点。 2 二者对适应起源看 法比不同。按照拉马克看法,用进废退或获得性遗传是一步适应,也称直接适应,即变异是定向的,“变异适应”。按照达尔文的看法,适应是两步适应,也称间接适应,第一步是变异的产生,第二步是通过生存斗争的选择,即变异是不定项的,“变异适应”。 3、拉马克学说是在同灾变论的斗争中创立的,达尔文
5、学说是在同神创论的斗争中创立的。 四、简述现代综合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现代综合进化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认为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使生物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主张两步适应即变异经过选择的考验才能形成适应。 第 二,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机制的研究属于群体遗传学的范畴。第三,认为突变、选择、隔离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五、你认为中性突变进化学说是对达尔文学说的否定吗?为什么? 否。因为达尔文注意到了变异的有害性和有利性,而中性突变进化学说注意到的是既无利也无害的所谓中性突变,应该说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看问题的结果,使达尔文学说得到了补充和发展。且中性说是始终
6、以分子水平的结构来提问题的,而达尔文学说是从表型水平来说的,二者并不相矛盾。 六、谈谈你对进化生物学发展新方向的见解( P15) 进化生物学课后习题 2 / 24 2 思考 题 一、你如何看待“美国的猴子事件”?( P14) 二、你认为“智慧设计”理论是正确的吗?为什么?( P14) 三、举例说明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P10 生存斗争、 P11 人工选择) 四、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螳螂以蝉为食,而黄雀又以螳螂为食,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 以虫治虫: 生物防治,充分发挥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降低农作物生产
7、成本,促进农业增收 ,保护生态环境。 以菌治虫: 以菌治虫又称微生物治虫, 主要是利用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自然生态系统中,昆虫的疾病是抑制害虫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主要指微生物侵染的虫病 第二章 生命及其在地球上的起源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自我更新: 生物的自我更新世一个具有同化与异化两种作用的新陈代谢过程。 2、熵: 是用来表示某个体系混乱程度的物理量。 3、耗散结构: 是指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时出现的有序结构。 4、团聚体: 20 世纪 50 年代奥巴林曾将白明胶水溶液和阿拉伯胶水溶液混合,发现混合后使原本澄清的液体变得浑浊了,取少许制片,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许多大小 不等的小
8、滴,把它们称为团聚体。 5、类蛋白质微球体: fox 把多种氨基酸干热聚合形成的酸性类蛋白质放入稀薄的盐溶液中冷却,或将其溶于水使温度降低到0,在显微镜下观察会看到大量直径为 0.53 微米的均一球状小体,即类蛋白质微球体。 6、还原性大气: 含有还原性气体 (CH4、 CO、 H2 等 )而含氧量很低的气体 (烟气 )氛围 二、简述生命的本质。 生命就其本质而言也是物质的,它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在其化学组成上有其同一性,在结构上表现了高度的有序性,在功能上具有复杂性。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 征是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控和自我突变。所以,生命实际上主要是由核酸和蛋
9、白质组成的,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的,以及向多方向发生突变并可复制自身的多分子体系。生物体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不断地从环境吸取负熵,用以克服自身还活进化生物学课后习题 3 / 24 3 着的时候不得不产生的全部的熵,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有序结构。 三、生物体新陈代谢的特点是什么?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节、自我突变 1、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是一个对立统一的过程,是生物体新陈代谢作用自我完成的动力源泉。同化作用于异化作 用就是对立的相反过程,又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首先表现为相互依存,即同化作用为异化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异化作用为同化作用提供
10、了能量。其次,表现为互相转化,即同化作用使外界物质转化为自身物质,而异化作用使自身物质转化为外界物质,循环往复,使生物自身的有序性得到维持。第三表现为相互渗透,即在合成作用中包含了分解作用,在分解作用中又有合成作用的存在。 2、还表现在生物体与外界环境调节的特殊联系上。这种联系,首先是生物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环境调节,主动地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自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体现了主动性和选 择性。其次,这种联系也是神物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试述 Dayhoff 假说的内容及其合理性。 内容 :最原始的三体密码大概是 GNC 三体密码。第一次扩展时由 GNC 扩展为 GNY, Y 代表 C
11、或 U 两种嘧啶。第二次扩张时由 GNY 扩展为 RNY, R 代表 G 或 A 两种嘌呤。第三次扩展是由 RNY 扩展为 RNN。最后一次扩展是由 RNN 扩展为 NNN。 合理性 : Dayhoff 及其同事认为密码的进化路线是由 GNC GNY RNY RNN NNN。在这一进化路线中,在 GNC 和 GNY阶段,仅第二位碱基才决定氨基酸的种类,实质上相当于单体密 码;在 RNY 密码中第一位剪接和第二位碱基共同决定氨基酸种类,因此相当于二体米娜;在 RNN 和 NNN 密码中,三位碱基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氨基酸种类的决定,实质上已过渡到真正的三体密码。所以, Dayhoff 及其同事的密
12、码进化学说包含了过去的一体、二体、三体学说,是目前最合理的假说。 五、试述生物大分子起源研究的最新进展 ( P35) 六、米勒模拟早期地球的简单能源进行的实验有什么意义? 1、 米勒的实验为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提供了实验依据。米勒模拟早期地球的条件,采用火花放电,烧瓶中的 CH4, NH3,H2,和 H2O(水蒸气),反应一周后得到了 11 中氨基酸。其中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缬氨酸是普通蛋白质中含量最多的几种氨基酸) 2、 开创了通过实验研究生命起源的新阶段。 思考题 一、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点是怎样的? 生命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物质的,它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在其化学
13、组成上有其统一性,在结构上表现了高度的有序性,在功能上具有复杂性。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控、自我突变。所以,生命实际上主要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以及向多方向发 生突变并可复制自身的多分子体系。生物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不断地从环境吸取负熵,用以克服自身还活着时不得不产生的全部的熵,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结构。 三、谈谈你对生物大分子起源的看法 ( P35) 进化生物学课后习题 4 / 24 4 四、什么是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及危害怎样?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进行预防? ( P32) 温室效应 就是因大气吸收
14、生热红外线辐射使地球气温持续上升的效应。 原因: 主要是由温室效应气体引起。 CO2 是温室效应气体的主要成分,它吸收生热红外线的热量不能散发的原因是 CH4、N2O、氯氟烃及 CO 等痕量元素填补了 CO2、水汽、 O2 分子间的空隙,阻止热量散发,增强了温室效应。 危害: 温室效应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地球气温持续上升,其次会因为水温上升导致冰川消融,第三是全球将面临干旱,第四是疾病大量流行。 措施: 1.减少森林的砍伐,特别是热带雨林,它们是吸收 CO2 的主力军; 2.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a.改变燃料结构, b.节约能源, c.采用核能; 3.召开国际会议,制定签署限制生产氯氟烃的条约;
15、4.选育替代作物,育种目标应该逐渐明确,抗高温、抗干旱将是不可替代的,提倡节水农业,种植抗旱作物。 第三章 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一、名词解释: 1、超循环组织模式: 指由自催化或自我复制的单元组织起来的超循环系统 2、分子准种: 分子系统也存在着类似物种的系统组合,叫分子准种。 3、内共生起源学说: 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质体来源于共生的真细菌,运动器来自共生的螺旋体类的真细菌,它们最早被原始的真核细胞吞噬近细胞内,与宿主进行长期的共生,而逐步演化为重要的细胞器。 4、渐进式起源学说: 用内胞形成和细胞内间隔作用的渐进发展解释细胞核和细胞器的起源。 认为细胞内的细胞器和细胞核的形成是由原始的原核细胞
16、,通过一系列 DNA 复制和质膜的内陷,形成了双层膜的结构。用内胞形成和细胞内间隔作用的渐进发展来解释细胞核与细胞器的起源。 5、阶梯式过度模式: 包括 6 个阶梯式步骤。它说明原始细胞的起源是一个由多种原始生物大分子系协同驱动的有序自组织过程,该系统的哥哥主要阶段受内部的动力学稳定和对外环境的适应等因素的选择。 原始细胞的起源是一个由多种原始生物大分子协同驱动的有序自组织过程,该系统的各主要阶段受内部的动力学稳定和对外环境的适应等因素的选择。 6、 分子准种 :超级循环系统存在着类似物种的系统组合,叫做分子准种 (moleculas quasispecies),选择可以作用于这些分子准种而促
17、使其进化。 7、古细菌 : 又名原细菌, 是与人类生活无直接关系的元和生物,能存在高温高压货高盐或极为低温,干旱的环境,属化能自养极端嗜热的细菌。 8、膜进化理论: 膜分化导致代谢分隔,从而细胞器和细胞核起源。主张从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是渐进的、直接的进化过程 9、达尔文式进化 :受生物学规律支配的生物学过程, 属于由变异、遗传、选择等因素驱动。 二、由非细胞形态的化学进化过度到具有细胞形态的生物学进化的过程中,哪一个环节是细胞进化的关键环节,为什么? 分隔结构的 形成。新形成的多核苷酸基因系统必须个别地分隔开来才能通过选择,实现优化,基因的翻译产物才能接受选择作用,从而实现基因型与表型区分。原
18、始细胞结构满足了这一要求,它是一种能稳定地连续保持其特征的分隔结构,它的分裂过程是其多核甘酸(基因)系统复制、蛋白质合成和形成新的分隔结构等三者同步的过程。 三、真核细胞起源的内共生学说的合理性表现在那些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 合理性: 1、 在膜形态结构上,线粒体和细菌相似,叶绿体和蓝藻相似。在化学组成上,内外膜不一致,线粒体外膜与真核细胞的质膜相似,而线粒体的内膜与原核细胞 的质膜相似。 2、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它们像细菌一样,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这些特征具有曾是独立生存的生物性质。它们所含的 DNA 均为裸露的环状分子。 3、 线粒体、叶绿体的核糖体在大小和对蛋白质合成
19、的抑制剂反应性质上与原核生物相似。 4、 现今的生物中,有些真核细胞中存在有共生现象。 5、 分子进化方面的证据,根据 16SrRNA 序列比较分析,红藻的叶绿体毫无疑问是从蓝藻来的。 6、 同工酶与代谢途径研究的证据也支持内共生学说。 不足: 1、 只重视形态学方面而忽视细胞生理和生化特征。 进化生物学课后习题 5 / 24 5 2、 不能很好的解释 细胞核的起源。 四、为什么说真核细胞更可能起源于古细菌? 因为研究发现古细菌的一系列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特征与真核生物有不少相似之处。例如,古细菌的细胞壁不含真细菌细胞壁的成分(胞壁酸),与真核细胞一样不受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影响 ;真
20、细菌的起始性甲硫氨酰 tRNA 需甲酰化,而古细菌与真核生物的都没有甲酰化;古细菌可利用真核生物的氨基酰 tRNA 合成酶 ;古细菌与真核生物的肽链延长因子对白喉毒素均有反应;古细菌的 5S rRNA 与真核生物的较相似,真细菌的 5S rRNA 则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较相似;古细菌的核糖 体蛋白与真核生物的相似;古细菌对作用于核糖体的抗生素的反应与真核生物的一致;古细菌的 RNA 聚合酶与真核生物的相似 (亚基组成,对抗生素和药物的反应 )。(具体请参照课本 P56 表 3-1) 五、简述真核细胞起源对生物进化的意义 1)为生物性分化和有性生殖打下基础。 2)推动生物向多细胞化方向发展。 思考
21、题 一、为什么说细胞生命的出现标志了真正生命进化的开始? 1、细胞是地球上一切生命最基本的结构形式,是现在生物的共同的始祖。 2、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最简单的细胞生命与最复杂的化学分子之间的差异是巨 大的,多数学者把细胞生命看作是真正的生命,细胞生命出现之前的进化是化学进化,细胞生命出现之后的进化史生物进化。前者是受化学规律支配的化学过程,后者是受生物学规律支配的生物学过程,即转变为由变异、遗传、选择等因素,驱动的所谓“达尔文式进化”。 二、你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可以解释细胞的化学进化吗? ( P53) 第四章 生物发展史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化石: 化石就是经过自然界的作用
22、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它们生活的遗迹。 2、标准化石: 存续时间相对较短,以致可以用其作为所在地质年代标 志的化石叫标准化石。 3、五界说: 将生物界分为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界。 4、三放型腰带 :组成髋臼的三块骨骼侧面观呈三射式:髂骨背向延伸,耻骨向前下方或下方延伸,而坐骨向后下方延伸。蜥臀类恐龙具有的腰带结构。 5、四放型腰带 : 组成髋臼的三块骨骼侧面观呈四射式:髂骨背向延伸,耻骨前突前伸,耻骨主干向后下方与坐骨主干平行延伸,形成与鸟类腰带相似的结构。鸟臀类恐龙具有的腰带结构。 6、硅化木: 硅化了的植物次生木质部,原物质成分已被氧化硅交代,是最为常见的木
23、化石类型。 二、化石按照保存的特点可 分为哪几类?决定化石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化石按照保存: 1、遗体化石 2、模铸化石 3、遗物化石 4、遗迹化石 决定化石形成的因素: 1、生物死亡种群的大小 2、生物体组成部分的坚硬程度。 3、生物尸体被掩埋的速度 4、掩埋的环境 5、化石的程度和速度 进化生物学课后习题 6 / 24 6 三、地质年代划分的原则是什么?地质史划分为哪几个代?每个代又包括哪些纪? ( P70) 地质学家根据底层叠加原则及标准化石,将地质史划分为 6 个代,由早到晚依次是冥古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新生代 中生代 古生代 前寒武纪 全新纪 更新纪 上新纪
24、 中新纪 渐新纪 始新纪 古新纪 白垩纪 侏罗纪 三叠纪 二叠纪 石炭纪 泥盆纪 志留纪 奥陶纪 寒武纪 四、简述马的进化史 ( P85) 1、始新世的始新马,也称始马,前肢 4 趾,后肢 3 趾;臼齿低尖型, 6 个尖,低冠。 2、渐新世至中新世的渐新马,也称中马,前肢 3 趾尚有第 5 趾的遗迹,后肢 3 趾;臼齿脊牙型,低冠。 3、中新世晚期的中新马,也称买内马,前后肢都是 3 趾,中趾着地;臼齿脊牙型,高冠,齿面加大。 4、上新世的上新马,结构与现代马相似。前后肢都只有中趾显露,第 2、 4 趾完全丧失了它们祖先 的功能,只剩下枝状的痕迹。牙齿也更为进化 5、真马是通过家养驯化逐渐形成
25、了各种马的品种。 (1)体型增高、变大; (2)趾数减少。中趾加强,侧趾退化; (3)臼齿由低冠变为高冠,齿面加大,齿面构造复杂化。 思考题 一、怎样利用放射性现象测定岩龄 ? ( P72) 二、怎样理解生物界系统发展的发展规律? 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进步性、阶段性和多样性。 1、生物进化的进步性:表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趋势。 2、生物进化的阶段性:神武的进化过程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表现出明 显的阶段性。 3、生物进化的多样性: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多样性是不断增加的,特别是每次重大灭绝之后生物多样性增加都很迅速。 三、有人认为,化石记录不能普遍证明较高级的分类群是
26、从先前存在的类型进化而来,在许多谱系演化中,确实无中间类型化石存在,试说明这种情况的原因? 按照间断平衡理论,新种可以突然形成,迅速的突变是不易在底层中留下记录的,同时,大种群中的突变常因基因交流而消失,往往只有在小范围分布的种群中突变才能成功,所以许多中间类型的化石记录很难找到。 四、大多已存在的昆虫和爬行类的科比大多数存在的哺乳 类的科古老,怎样说明这一事实?这意味着昆虫和爬行类比哺乳类进化慢吗?( P83) 影响生物进化速度的因素 1. 生物自身因素的影响 生物进化的速度与生物体的结构水平相关。适合度、忍受变异的能力。 生物种群的繁殖方式也影响着生物进化的速度。有性繁殖、异花授粉 生物种
27、群的大小和发生变异的能力的影响。 2. 环境对进化速度的影响:环境的剧变可以产生较大的选择压力,引起或促进生物体发生变异,从而促进新种的形成。未被占据的生态位为新种的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 进化生物学课后习题 7 / 24 7 第五章 生物表型的进化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行为: 可分为动物行为和植物行为;动物行为是指动物体感受信息后的有规律的适应性活动,包括能直接观察到的一切动物状态,如动物的活动形式、发声、身体姿势以及体色的改变、气味的释放、假死、拟态等都属于动物的行为范畴;植物行为包括植物的生长、分泌等,表现为向性,如根的像地性,茎的负向地性等。 2、信号: 是指能引起动物发生行为反应的
28、任何符号、姿态和标志等。 3、进化稳定对策( ESS): 是基于最适性理论提出的,用于解释动物的各种行为对策的一种理论。当种群内所有个体均采取某种对策后,若其他对策者不能入侵该种群,在进化上 ,此种对策则是稳定的,此即 ESS 概念。 4、“有产者”原则: 是指斗争中资源(食物、领域、配偶)占有者往往处于优势。 5、亲缘选择: 对有亲缘关系的一个家族和家族中的成员所起的自然选择作用。亲缘关系越近,动物彼此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也就越强烈;亲缘越远,则表现越弱。 6、性选择: 指与性别相联系的动物的形态结构与行为特征等方面的进化压力来自异性之间的相互选择。 二、新构造的起源及其在进化中的意义是什么?
29、 生物的多功能性是器官系统发育变异的基础,基因的多效性是新构造、新器官形成的基础。基因多效性即一个基因控制若干性 状的特征。随着环境的改变,某些原先没有多大适应意义的特征可能对新环境具有较大的适应性,因而会得到保存和加强。 三、新功能的起源及其在进化中的意义是什么? 生物在适应进化中,随着环境的改变,一些适应新环境的功能也随之出现。在系统发展过程中功能是最活跃的因素,常常出现的矛盾是新功能和旧结构之间的矛盾,矛盾的结果往往是创造新的结构满足新功能。新功能的出现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使生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 四、简述利他行为的生物学意义及其进化机制。 ( P105) 利他行为对行为表达着和行为接
30、受者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 义。利他行为在给行为表达者带来眼前不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亲缘选择的好处,即帮助传递自身基因的好处,从而提高了自身的内在适合度。利他行为给行为接受者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帮助其提高了适合度(存活能力和繁殖后代的能力)。 进化机制:亲缘选择和互惠性利他选择。 思考题 一、新功能起源的基本方式有哪些? 1、功能的强化:功能的强化按结构水平,分为两种,即细胞与组织的功能强化和器官的动能强化。 2、功能的扩大:功能扩大是指结构功能范围的扩大。 3、功能的更替:功能的更替指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由于环境的改变,原先次要的功 能逐渐转化为主要的功能,随着功能更替,器官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31、二、试述通讯信号的起源及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 P100) 通讯信号的起源: 动物信号起源于某些偶然的动作或者反应,如果这些动物或反应碰巧对其他动物起到了信号传递作用,则经过长期的适应、固定成为通讯信号。信号虽然起源于偶然的动作或者反应,但在其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加以改进,以提高信号传递信息的效率。 在农业生产中已经成功地利用通讯系统进行害虫的诱杀 在果园中设置糖醋盆来诱杀桃小食虫、苹果小食虫 在棉田用杨树枝把,利用杨树枝萎焉时放出的气 味诱杀棉铃虫。 在稻田设置荧光灯诱杀飞蛾 三、行为进化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比较、推理法。 用于行为比较研究的原则包括: 有共同祖先的种群,它
32、们之间应有类似的行为方式,对高等种类而言,那些既出现在高等种类又存在于低等种类中进化生物学课后习题 8 / 24 8 的行为应是较原始的行为,高等种类中独有的行为则是比较进化的行为; 特殊行为和共同行为比较,前者出现较晚,后者出现较早; 简单和复杂行为相比,一般简单的行为可能起源较早(由复杂行为简化而来的行为除外)。 2、观察、实验法。 在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时,常采用对 K-H 动物的观察实验来判 断。一个 K-H 动物是指被剥夺了学习机会的动物。在 K-H 动物身上表现出来的行为应该是先天性行为。 第六章 生物的微观进化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微观进化: 是无性繁殖系或种群在遗传组成
33、上的微小差异导致的微小变化。 2、种群: 是随机互交繁殖的个体集合,对于有性繁殖的真核生物而言,同种个体常因地理因素,环境因素的现实,被不同程度地分隔,形成不同程度隔离的个体的几乎。种群是有性繁殖的基本单位。 3、基因库: 一个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其组成成员的全部基因的总和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 4、基因频率: 指群体中某一等位基因在 该位点上可能出现的基因总数中所占的比率。 5、基因型频率: 是指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率。 6、适合度: 也称适应值,是指某一基因型个体与其他基因型个体相比能够存活并把它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的能力。 7、选择系数: 表示某一基因型在群体中不利于生存的程度,是表
34、示相对选择强度的数值,一般以 s 表示。 8、前进行选择: 是自然选择的最基本类型,可以导致物种的分化,包括单向性选择和分裂性选择。 9、遗传平衡定律: 一个群体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群体中各个体的比例可从一代到另一代维持不变。 10、平衡性选择: 又称为保留 不同等位基因的选择,是指能使两个或几个不同质量性状砸群体若干世代中的比例保持平衡的现象。 11、遗传漂变: 由于群体太小引起的基因频率随机增减甚至丢失的现象。 12、突变压: 改变群体遗传组成的基因突变频度的大小。 13、正态化选择 :又叫稳定性选择,即把趋于极端的变异淘汰掉而保留那些中间类型的个体,使生物类型具有相对稳定性。 14、
35、适应 :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合,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与其赖以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合的现象。 二、测定了 1000 人的 MN 血型样本,发现其中 M 型 360人, MN 型 480 人, N型 160人。试从该样本计算基因 M 和 N的频率。 M 的频率: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N 的频 率: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三、测定了 100 人的 PTC 尝味能力,其中 84 人对 PTC 的反应为阳性。计算 T 和 t 的基因频率, Tt 杂合子的人有多少? TT纯合子的人又有多少? 由题意可知: PTC 阴性的基因型 tt 的频率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基因 t 的频率 q=0
36、.4 基因 T 的频率 p=0.6 H=2pq=0.48 = Tt 杂合子的人数 =100 0.48=48 人 基因型 TT 的频率 P=p2=0.62=0.36 = TT 纯合子的人数 =100 0.36=36 人 四、在 300人的一个群体中,三种血型的百分比数如下: M型 42.6%; MN 型 46.7%; N型 10.7%。计算基因 M 和 N的频率。 M 的基因频率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N 的基因频率 q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五、在 100 个男人中发现了 1 人显示了某性状的性连锁隐性性状,计算该性状杂合子女人的频率和纯合子女人的频率。 由题意可知:该性状为伴 X 染色体
37、隐性遗传,该性状的基因型频率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q=0.01 = p=0.99 进化生物学课后习题 9 / 24 9 该性状杂合 子女人的频率 H=2pq=2 0.01 0.99=0.0198 该性状纯合子女人的频率 P=q2=0.012=0.0001 六、在人类中,男子色盲预计约占男人总数的 8%(色盲属伴性遗传)。你预期色盲女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是多少?在实际统计中测得女人色盲在总人口每一百万人中有 36 人,试计算男性色盲的实际频率是多少?色盲杂合子女人是多少? 1、由题意可知: q=8% = 正常女占人口为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2、实际统计女人色盲的基因频率 错误 !未找到
38、引用源。 男性色盲实际频率为 q=0.0085 色盲杂合子女人为 2( 1-q) q 5 105=77775(人) 七、在番茄中,某基因 c 的频率 q0=0.5。逐代完全淘汰 cc 个体,问近交 20 代以后,基因 c 的频率 qn是多少?如果把双亲q0=0.5 作为第一代,经过多少世代后基因 c 的频率将减少到 0.005? 1、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2、由题意可知: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 !未找到引用 源。 = n=198(代) 八、假定基因 A 突变为 a 的突变率 u=5 10-6,若忽略其他因素的作用,在平衡情况下,基因 A 和 a 的频率各为多少? p=1-q =
39、 U(1-q)=Vq = U-Uq=Vq = U=Uq+Vq A 的频率: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同理 a 的频率: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思考题 一、 试述微观进化和宏观进化的关系 二、 如何理解自然选择在微观进化中的作用 (一)自然选择可理解为随机变异的非随机淘汰与保存,变异提供选择的材料,变异的随机性是选择的前提,选择作用于表型,如果突变不影响表型,不影响适合度,则选择不会发生。 (二)自然选择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改变也是通过有性生殖的种群来完成的。也就是说一个个体如果产生了有利于生存的可遗传的变异,那么决定这种变异的基因必然在种群里逐渐扩散,逐渐取代原有基
40、因,才能形成新生物类型 三、 适应在生物进化中意义( P138) 适应在进化中的作用: 适应与种内进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可以导致物种分化,使之产生一些新类型 。 适应必然带来种的繁荣和物种分布范围的扩大,同时又因为环境变化的随机性、不定向性,生物必须及时地对变化了的环境快速适应。 四、 有人认为达尔文学说过时了。谈谈你的看法 五、 微观进化的意义是什么? 微观进化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微观进化的实质是通过突 变、选择、迁移和遗传漂变定向地改变基因频率。可见,微观进化是进化的基础,多种微观进化汇集的结果即表现为宏观进化 。 微观进化小进化是生物体保持连续性所必需的。生物体必须通过微观进化来适应
41、多变的环境,使物种的基因库更加丰富 。 微观进化是构成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进化生物学课后习题 10 / 24 10 第七章 物种与物种的形成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物种: 是进化的单位,又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是指生命存在的主要形式,体现了生物界统一性中的多样性,连续中的不连续性,不稳定中的相对稳定性。 2、生殖隔离(广义的生殖隔离): 是指在自然界中生物间彼 此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正常可育后代的现象。生殖隔离机制是指生物防止杂交的生物学上的特性和机理。 3、种群: 也叫居群,是指生活在一定群落里的一群同种个体。(与 P112 的种群定义相联系。) 4、亚种: 是物种以下的分类
42、单位。亚种是种内个体在地理和生态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群体,它有一定的形态生理、遗传特征,特别有不同的地理分布和不同的生态环境,所以也称为“地理亚种”。 5、姐妹种: 种与种之间在外部形态上极为相似,但相互间又有完善的生殖隔离,这样的物种关系叫做姐妹种,又称为隐种,是亚种与种之间存在的形态之一。 6、非时向种 :只对现在存活的生物进行分门别类,不考虑时间因素,所涉及的物种就是非时向种。 7、时向种 : 指一个物种在其生存时间内所包含的所有生物个体 。考虑时间向度,识别和区分不同物种的概念。 8、量子种形成: 骤变式物种形成方式(量子物种形成),种群内部分个体由于遗传因素或随机因素(基因突变或遗传
43、漂变)相对快速地获得生殖隔离,并形成新种。 二、举例说明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物种的形成一般是通过隔离实现的,因为只有隔离才能导致遗传物质交流中断,防止因基因交流而将彼此间的差异淹没,保证群体向各自方向发展,使 歧化不断加深,直至新种形成。 另一方面,生物学上差异造成的隔离,也是随着物种的形成而获得的。以美洲棉尾兔分布为例,在美国东部棉尾兔有8 个种,而在西部多山地区则有 23 个种,说明在多山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又如蚊子中至少有 6 个物种之间的隔离属于生态隔离,一些种生活在盐水中,另一些生活在活水中,还有一些生活在静水中。 三、为什么说环境的不稳定性是物种形成的基本条件之
44、一? 因为生存环境具变化性和异质性。环境随时间的变化导致生物的适应进化,环境在空间上的异质性导致生物的分异(性状分歧),分异的结果是不同类 型的生物,即物种的形成。所以说环境的不稳定性是物种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 四、以染色体畸变为例,简述物种形成的量子种形成方式。 ( P157) 五、简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1、物种形成是生物对不同生存环境适应的结果。 生物的不连续性使生物对环境的异质性的适应对策,物种的形成不但表示生物类型的增加,而且它还为新的生物类型提供新的进化起点。 2、物种间的生殖隔离保证了生物类型的稳定性。 物种的存在使生物既保持遗传的相对稳定性,又使进化不致停止,成为进化的基本途径。 3、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物种具有可变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这只是相对的,一个物种不能永远适应变化着的环境。 当环境变化的速度超出了旧物种的适应能力,旧种的灭绝就会发生,这时新的环境有待新的物种去占领。 4、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转移和转换的环节,是维持生态系统能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关键。 思考题 一、随着研究的深入,物种的概念将有怎样的发展?(自己组织 )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