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舒城县柏林中心学校参赛原创作品:2018 国培计划学习研修活动创新教案:12 比较教学唐诗五首创新设计谢建武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学习鉴赏律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格律美。 (2)在分析品味诗歌语言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格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古诗,培养阅读兴趣,理解每首古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积蓄文化沉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
2、方法比较法 诵读法 讨论法 质疑法 点拨法 教学准备Ppt 课件 朗诵音频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初读唐诗。教师点拨: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今天,我们撷取了唐诗中的几颗明珠,来一睹唐诗的风采。1 读通唐诗,扫平字音、节奏障碍。东皋(go) 薄(b)暮 徙(x)倚 犊(d)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学生一人一首试读, 师生纠
3、正,最后师生齐读诗歌,此环节让学生初次感知课文,为下面教学作铺垫。 )2 读懂课文后框内关于律师的语文知识短文,回答下列问题:(1) 野望是律,颔联是:,。(2) 黄鹤楼是律,颈联是:,。(3) 渡荆门送别中对偶的联是:,。(4) 钱塘湖春行押韵的是哪几联?压韵。(5)每位同学向同位提出一个本文律诗体裁知识方面的问题,对方回答,彼此纠正。(此环节设计既是让学生掌握律诗这种近体诗的知识,更是使他们学以致用,深化对这五首唐律诗的认识和感知。 )3 齐读课文,完成感知。第二课时二、诵读诗歌,比较“散步” 。1 让学生自由诵读野望 、 黄鹤楼 钱塘湖春行三首诗。2 教师点拨:为什么我们要把这三首诗放在
4、一起来读?因为这三首诗的作者其实是在同一类情形下写的,什么情形?(散步,郊游) ,对,我们姑且把这三首诗叫作“散步诗” 。同样是诗人,同样都在散步,但诗人的心情是不是都一样呢?从文中找出关键词语分析给大家听听,再查阅有关作者写作本诗的背景资料印证自己的观点。填写表格比较:作者、朝代 散步时的心情 体现心情的关键词语写此诗的背景资料野望黄鹤楼钱塘湖春行(注:此教学环节运用诵读法、比较法, 让学生从“欲何依”“ 秋色”“无相识”“怀采薇”中发现王绩的彷徨、落寞、孤独、寂寞的心情;从“ 空余”“日暮”“愁”中感受到崔颢的岁月易逝、有家不能回的无奈心情;更从“暖树”“新燕”“最爱”等词语中感受到白居易
5、昂扬奋发、和对大自然美景的由衷喜爱之情。 )链接背景资料:野望:王绩(585 644) ,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放诞纵酒,其诗多以酒为题材,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流露出颓放消极思想,表现对现实不满。黄鹤楼:唐代诗人 崔颢 游宦到了湖北 武昌 的黄鹤楼有感而作。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钱塘湖春行:唐穆宗长庆二年(822 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宝
6、历元年(825 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823、824 年)间的春天,作者在大好春光中兴高采烈去西湖踏青。教师总结归纳:所谓知人论世,即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作者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情人眼里出西施” ,读文首先要读人,只有了解了这个人,你才能理解他(她)的文。这是我们今天学习这三首诗的收获。三、品读诗歌,比较手法。教师点拨:同学们,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诗人,他们写作诗歌的手法更是千差万别,现在我们比较一下:情感各异的诗人笔下的写景
7、手法有哪些不同?1 教师示范野望 ,抛砖引玉。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诗人在这里运用了白描手法。 衬托(烘托)手法,用美丽的秋景和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反衬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2 学生试着讨论分析黄鹤楼的写作手法。请几个同学发言。学生发言讨论后,师生明确: 虚实结合。 “黄鹤一去”把读者的视野引向茫茫远方;“白云千载”又让人联想到上下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只两句诗,视通万
8、里,思接千载,创设出一种苍茫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远近结合,整体细节结合。诗句描绘出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景象,葱茏茂盛而富有生机:晴空万里,远望汉阳,一棵棵树木清晰可数;鹦鹉洲上,芳草茂盛,一片葱绿。这段写景,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烘托铺垫。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呢?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
9、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3 学生自学钱塘湖春行 ,分析鉴赏其中的写景手法。写一段文字读给同学们听听。其他同学或老师补充修正。(注:教是为了不教。此三步走教学环节正是依此而设计的,教师亲身示范野望是教学生“学 ”,第二步学生试分析黄鹤楼是为了达到“学会” 的目的。而第三步学生自己分析鉴赏钱塘湖春行是为了使学生“会学” 诗歌。由“教” 到“扶”再到“放”,让 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 学生背诵默写这三首诗。第三课时四、赏读诗歌,比较远游。教师点拨: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比较了三首“散步诗” ,这节课我们再比较一下剩下的两首
10、诗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 ,这两首诗都是作者在什么情形下写的?(出门远游) ,对,我们姑且叫它们“远游诗”吧!1 师生自由朗读这两首诗。2 学生自学诗歌,填写比较内容。作者、朝代 游经的地点 远游的心情 能体现心情的关键词语写此诗的背景资料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注:此环节是上一节课的翻版,教师不必多讲,由学生自学发言讨论明确几个环节组成,教师必要时点拨一下即可。学生根据经验,会很快从 “单车”“征蓬”“圆”中体会到诗人王维由愤激凄凉抑郁到振 奋慷慨悲壮的情绪变化;也会从“游”“尽”“流 ”“仍怜”等词感受到青年李白初次远游的喜悦和蓬勃朝气,以及对故乡的依依不舍。 )资料链接:使至塞上:唐开元二十五
11、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实际上作者是被排挤出了朝廷,诗人单车问边,虽有孤寂之感,但更多的是凌云之气。此诗作于作者赴塞途中,写出了边塞沿途的景色。渡荆门送别:唐开元十三年,李白出蜀至荆门时作此诗,李白此次是由水路坐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南、湖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当时李白正年轻气盛,昂扬奋发。3 赏读名句,揣摩妙处。教师点拨:这两首“远游诗”都有几句千传诵的名句,下面我们来探讨为什么它能成为千古名句?(1)名句赏读教师示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根据下面提示讨论质疑诗句的妙点。 它妙在色彩搭配上: 它妙在线条传神上: 它妙在意象的选择上: 它妙在
12、“直” “圆”两字富于想象力上:总结归纳: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描绘了塞外雄伟壮观的景象。虽景物不多,但层次丰富。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特色。 (2)学生试评析千古名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学生自己思考,然后每人用“它妙在用了,写出了”的句式说一段话,揭示名句的妙处。(注:由上面的教师示范,学生很快就会学以致用,大多同学能找出本句一二出妙处来:比如:它妙在用了一个“随” 字,写出了山与平原的位置 变化,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它妙在用了一个“入” 字,写出了长江奔腾汹涌的气势。这联诗,景中蕴藏着诗人初出四川时的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等等。 )(
13、3)学生独自赏析名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注:学生独自思考,每人就它的几出妙点,写一段赏析性文字,然后请几位同学上台发言,大家点评补充。 )如:诗句借助瑰丽的想象,生动的比喻,描绘出船行出三峡后江面平静,宽广无边的绮丽景象。诗人借天镜“飞” 、海楼“结” ,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之平静无波;云彩变换构成海市蜃楼反衬江岸之辽阔。(注:由教师“ 示范” 到导学生 “试学”再到学生“自学”,教是为了不教,由知 识传授到能力培养,一步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4 学生背诵默写这两首诗。五、能力迁移。阅读下面古诗:江上董颖万顷沧江万顷秋,镜
14、天飞雪一双鸥。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注释:(1)董颖:北宋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 (2)摩挲:用手抚摸。(3)钓舟:指行舟。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 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 ,对该诗进行赏析。注:最后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会学” ,能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了方法,学会独立解决学习上的问题,由掌握知识转化为了学习能力。参考答案:1、表达了诗人对羁旅生活的惆怅,离别时对亲友的依恋之情和对结束羁旅生活的期盼。2、构思一:新颖别致。古代诗人笔下“柳”总与“别”相关,此诗却把“柳” 与“不别”联系在一起,字面上不说 怨思离情,读者却能心领神会,可谓不落俗套,巧妙之至。写法一:运用衬托手法。以双鸥相伴相随衬托诗人的孤寂;以江天景致的空旷衬托柳树钓舟的渺小,进而创造出开阔明朗的意境。语言一:用“万 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安徽省舒城县柏林乡中心学校 邮编 231300 联系 18256491519)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