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构建和谐社会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生存保障问题 摘要:随着城乡社会的统筹发展,农民科学、合理地离开土地,成为历史的必然。但在实际征地中,由于相关政策体系的不完善,造成很多失地农民面临 “ 进无出路、退无保障 ” 两大难题。形成原因主要是: 1、失地农民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和缺乏非农劳动技能等因素,失地农民就业难; 2、目前各类建设用地征地补偿普遍偏低,政府还没有全面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范围,失业农民没有养老保障; 3、补助方式不完善,使失地农民成为 “三无 “(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人群。解决办法:建立 “ 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经济补偿 ” 三位一体的长效 保障机制。 1
2、、构筑就业保障线; 2、构筑养老保障线; 3、构筑生存保障线; 4、构筑政策保障线。 关键词:和谐社会 失地农民 生存保障 土地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来源。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土地的征用量逐年攀升,由此产生的农民失地问题也日益严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失地农民的生存保障问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解决 “ 三农 ” 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 “ 城乡统筹 ” 就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工业化、城镇化的牵引下完成 人口与资源的优化组合。因此说,农民失地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科学、合理地离开土地,不仅符
3、合政府的愿望,也是大多数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相关政策体系的不完善,造成很多失地农民成为当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形成的新的困难群体,他们担负着由农村向城市转型的成本,面临着生存、就业、养老等多方面的困难,已成为社会稳定的一大严重隐患。 失地农民面临的 “ 两大难题 ” 2004 年,我们对鞍山市开发区、营城子分区、沙河镇等重点集中征地地区的失地农民的现状作了实地调查, 调查中我们发现,失地农民很多面临“ 进无出路、退无保障 ” 的尴尬状况,虽然目前依靠一次性安置费用,生活水平还没有明显地下降,但从长远看,随着安置费用逐渐用完,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势必凸现,给社会稳
4、定留下极大隐患。 1、出路问题。农民一旦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维持家庭可持续生计的主要来源。要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根本的出路在于就业。但从调查情况看,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在鞍山营城子分区抽查的 40 家被征地农户中,就业率不到 50,村里更是出现了一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 2、退路问题 。土地承载着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随着土地的丧失,这些农民就失去了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习惯生存保障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限的安置资金随着后续生活及通货膨胀的销蚀,又难以为失地农民再造一个可持续生计。一些大龄失地农民尤其是老年人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也没有什么社保和低保,势必成为社会中又一类困难群
5、体。 “ 两大难题 ” 形成的原因 1、失地农民就业难。失地农民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和缺乏非农劳动技能等因素,再加上农村就业信息服务渠道不畅通,导致很多失地农民无法向二、三产业转移。即便有 一些由政府安置就业转移,而一旦企业合同期满或精简人员,这部分人往往首当其冲被裁减。 2、保障体系不健全。从总体上看,目前各类建设用地征地补偿普遍偏低,而政府在征地过程中,还没有全面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范围。失地农民也只是注重眼前的利益,主要考虑的是今天能分到多少钱,很少考虑今后的出路问题。村里由于资金等原因也无法将土地征用款用于解决农民社会养老保险。 3、补助方式不完善。当前政府和农民普遍乐
6、于接受一次性发放安置补助费的办法,但从长远角度上看,该办法没能充分考虑到土地对于农民不仅是生产资料,更是生存和生活的保障的事实。农民一旦失去土地,便永远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如果缺少谋生手段,就会坐吃山空,成为 “三无 “(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农民。 “ 两大难题 ” 解决的办法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有序。切实解决失地农民出路和退路问题,维护好农民切身利益,确保社会稳定和谐,关键是要构筑四条保障线,逐步建立起 “ 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经济补偿 ” 三位一体的长效保障机制。 1、构筑就业保障线。失地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就业,政府在征地的同时,应 建立失地农民再
7、就业实施体系。一是安置就业。对失地农民实行“ 开发性安置 ” ,即以土地换就业。推荐失地农民到用地单位和园区企业就业,鼓励用地单位和企业把合适的岗位优先安排给被征地农民,对多招收失地农民的企业还给予一定的优惠或补贴;二是自谋职业。免费为失地农民办理农转非手续,建立失地农民的劳动力档案,统一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加大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失地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三是自主创业。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扶持和倾斜,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建立失地农民就业援助制度,让他们享受下 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失地农民发挥其农业生产技能,承包经营农业园区、基地等,继续从事
8、种养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解决生活出路。 2、构筑养老保障线。养老问题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当土地被征用后,建立适合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系已迫在眉睫。一是要完善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机制。按照 “ 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 ” 的原则,引导失地农民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二是要完善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机制。对所征缴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设立专门机构,实行专户储存和管理,确保失地农民保障资金规范 化管理、安全运行和实现保值增值;三是要完善养老保险基金统发机制。基金主要用于充实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中基本保险部分和补贴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费用。对农村被征地人员在按一定标准缴纳一定年限的养老保
9、险费后,参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办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使被征地人员在年老时有稳定的基本生活费。 3、构筑生存保障线。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一种解决贫困问题的补救机制,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 “ 安全网 ” 。一是对 60 岁以上或没有达到城市低保标准的失地农民,全部进入城市低保,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最低生活保障,让失地农民中 的困难户、特困户直接进入城镇居民的低保体系;二是在保证失地困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的同时,为失地农民统一规划建设了安置房,实行集中安置,为失地农民提供住房保障 4、构筑政策保障线。征地补偿是征地问题的核心,也是征地制度改革的难点。政府作为征地所有权的绝对拥有者,要坚持 “
10、以人为本 ” 的工作理念,逐步建立既兴国又富民的配套政策。一是在确认农民集体土地财产权利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补偿标准,改变用压低地价来降低城市建设成本的投资理念,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二是改变货币补偿方式。对征地时年龄在 16 周岁以 下的失地农民,可实行一次性货币安置。对征地时在劳动年龄段内的失地农民,并能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达到 15 年的,可帮助办理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不能满 15 年的,可帮助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对征地时年龄在 60 周岁以上的失地农民可建立基本生活补助制度。 总之,我们只有坚持 “ 以人为本 ” 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切实解决土地征用以及失地农民的生存保障问题,才能保持安定有序、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城乡社会的统筹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作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