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第一章 绪论 一、填空题 1、 当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从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就是 。 神经冲动 2、一次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基本上是由于刺激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使膜外膜内的正负离子移动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差发生变化的过程,因此,神经冲动会用 来说明。 动作电位 3、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细胞内主要是 传导,在细胞间主要是 传导 。电 传导、化学传导。 4、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叫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借助于 来完成的。突触,神经递质。 5、神经递质主要起两种作用,一种叫 ,另一种是 。兴奋,抑制。 6、反射是指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做
2、出的有规律的反应。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 方式来实现的。 神经回路 是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 ,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 。反射,反射弧。 7、 一般情况下,当人在恐惧和愤怒等情绪状态下, 使躯体兴奋起来,它能加速心脏的跳动、能让肝脏释放更多的血糖以便肌肉利用、能减 缓消化器官的活动,以便于采取搏斗和逃走的行动。交感神经。 8、 大脑皮层有四个脑区,分别是: 、 、 、 。负责 控制躯体运动和类似筹划、决策、目标设定等高级的认知活动的是 ; 主要负责触觉、痛觉和温度觉; 主要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是 。 额叶、顶叶、枕叶、颞叶;额叶,顶叶,枕叶,听觉中枢。 9、在功能上,大多数人与 相关的
3、机能已一侧化到左半球,我们说话、阅读、写字主要是左半球完成。语言。 10、 巴甫洛夫认为,条件作用可以是用刺激唤起特定反射的兴奋过程,也可以是用刺激 原本可能会产生的反射的过程。条件抑制包括: ;无条件抑制包括: 。抑制。消退抑制、延迟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 11、条件反射形成的最佳条件是:在铃响(信号刺激)后的 0.5 秒时,呈现食物(无条件刺激),两者的 是重要的条件,也叫条件作用。后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 是影响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重要因素。相邻性,相倚性。 2 12、 在心理学上,当一个反应的概率由在其之前的事件决定的时候,其行为被归类为应答性的;当一个反应的概率依赖于随后事件的时候,其
4、行为被归类为 。操作性的。 13、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反射是 ,行为是对其之前出现的刺激的应答。另一位心理学大师斯金纳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另一种学习 操作性反应,并认为行为是被其之后的刺激 的。应答性的,强化。 14、对行为起动力作用的个体因素很多,如:、等。 需要动机、意志、价值观、理想信念、情绪。 15、意识分为正常意识状态和异常意识状态;是意识活动的基本状态。注意 16、一般把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叫 ,主要包括: 、记忆、 、 和言语等心理活动。认知过程,感知觉,思维、想象 17、 决定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的选择与偏向。 18、 人如果把意识指向自己内部的大脑加工过程,这是对认知的认
5、知,也叫 。元认知, 19、 是一个人对自己和对方的心理状态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心理理论 20、 心理学上研究个体差异心理的主要两个方面是 , 。能力,人格。 21、如果说,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那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 ;另一类是 。内隐行为,外显行为。 22、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 个体行为及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现象。 23、个体 心理现象主要包括五大方面:需要动机和意志,意识和注意,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 。能力和人格。 24、精神分析的创始人是 ,它认为心理学 研究的主要对象应该是 。 弗洛伊德,潜意识。 25、 采用多种先进的脑成像技
6、术, 研究认知活动、大脑神经元电生理反应和行为三者之间关系 的科学是 。 认知神经科学 二、选择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 ) 。 b A 1864 年 B 1879 年 C 1903 年 D 1920 年 2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 A 冯特 B 韦伯 C 费希纳 D 艾宾浩斯 3 3.在心理学研究中,用可以测量的行为来推测看不到的( ),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 c A 思维 B 脑电 C 心理 D 情绪 4.人本主义心理学号称“第三势力”,主张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应是了解人性潜能,追求自我实现。下面 ( ) 是人本主义代表。 c A 皮亚杰 B 苛勒 C 马斯洛
7、D 科胡特 5 负责 控制躯体运动和类似筹划、决策、目标设定等高级的认知活动的是( )。 a A 额叶 B 顶叶 C 枕叶 D 颞叶 三、 名词解释 1.反射弧, 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反射方式实现的。执行反射的全部结 构叫反射弧。反射弧一般包括五部分:感受器、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联络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效应器。在实际活动中,执行反射的结构装置是环状的,所以也叫反射环。 2、正强化和负强化, 行为之后是增加了刺激,结果使这个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提高,这 叫正强化。行为之后取消了厌恶刺激,也能让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这是负强化。 3、精神分析 ,是奥地精神病学家弗
8、洛伊德创建的治疗神经症的一种方法。 四、简答题 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 P4 9 (一)到(五) 答:心理学是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是个体行为及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 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心理动力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世界观、理想、兴趣等;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等)、情绪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特征包括:能力和人格。 2.心理学家进行研究的目标是什么? P10 12 (一)到(五) 答:一般来说,人类渴望了解和解释自己行为、更渴望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心理学家希望通过自己的 研究和探索,找出如下五个问题的答案: (一)一
9、种行为的本质是什么?(描述行为)(二)这种行为为什么会产生?(解释行为) (三)这种行为将在什么时候更容易发生呢?(预测行为) (四)影响这种行为的条件包括哪些?(控制行为) (五)怎样才能使这种行为发生变化呢?(改善行为) 3.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 P14) 答: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4 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但就其内容来说,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4.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包括:代表人、产生时代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基本观点、评价) ( P26 37)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铁钦纳,该学派于 19 世纪末产生于德
10、国。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 ,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二机能主义 美威廉詹姆斯。 19 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研究对象:意识的过程。基本观点:意识是对环境适应的产物,认知 ,行为是适应环境的手段。 这一观点推动了美国的心理学研究面向实际,也吸引了大批一般民众的注意。 三行为主义学 于 1913 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华生,杰出代表人还有斯金纳、班杜拉。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 反应”( S R)的行为公
11、式。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刺激 -反应之间连结建立的后果。促进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和程序教学的开展,但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的境地。 四格式塔学派 该学派 1912年创建于德国,韦特海默、考夫卡、柯勒。研究对象:意识和行为。研究方法:知觉场。基本观点:心理意识是整体的或完整的。他们这种重视整体的观 点和强调各部分之间动态的联系以及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该学派否认过去经验的作用,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境地。 五精神分析学派 19 世纪末,弗洛伊德。研究对象:潜意识。研究方法:临床实践。基本观点: 人格的三种构成相互作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
12、精神病。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潜意识与心理治疗,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以沙利文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论,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对精神病产生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在美国形成了 新精神分析学。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代表人还有罗杰。研究对象: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基本观点: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潜能,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们就会完善自己、发挥创造潜能,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的。扩大科学研究的范围,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尚处于发展中的学说,
13、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备,他们对人的一些研究还停留在关于人性的抽象议论上,因而不能揭示人的心理本质规律。 七认知心理学 皮亚杰 , 20 世纪初。研究对象:人的认知过程。研究方法:实验。基本观点: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认知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含有辩证法 5 5 的因素,对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弗洛伊德主义的非理性主义有积极的意义,但他们把人的心理看成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加以研究,在心理学界依然存在争论。 八认知神经科学 布罗卡, 19 世纪后叶,研究对象:脑认知功能模块的实验性分离,意识和无意识的闹机制,学习与记忆的脑机制,个别差异的脑机制。研究方法: 1、对机能
14、进化水平不同的动物进行基因水平、蛋白分子 水平、细胞突触水平、行为的神经网络水平等多层次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2、对脑损伤病人进行神经心理学临床研究; 3、对正常人进行脑功能成像研究。评价:其研究结果对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建构和内容研究有巨大的影响。 一、填空题 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的状态。 2、(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最有力量的需要是(生理)需要。 3、(韦纳)对动机的归因理论作了系统研究,指出归因的三个纬度是(内外源性)、(稳定性)、(可控性)。 4、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5、人的社会心理需要包括(
15、成就需要 )、(成功恐惧 )、(交往需要)。 6、若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状态,如总是把失败归因于(能力 )这样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则不仅减低动机,也会有碍于人格的成长。 7、在期望理论中,(效价)指人们对所从事的工作、学习任务或者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意义的判断,即目标对个人的价值或目标吸引力; ( 期望值 )指个体对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即目标实现的主观概率 。若 V(效价)和(期望值)都很高,说明激励价值目标高、意义大,有吸引力,那么激励的力量(动机强度)就大,反之,就激励不了人。 8、在双因素理论中,包括的两个因素是(保健因素)、(激励因素)。 9、意志行动的两个基本阶段是(
16、准备 )、(执行 );意志行动中的四种冲突是(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二、单项选择题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而非指活动本身。 需要 B 动机意志情绪 、(自我实现的需要)力求完成与自己 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6 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实现自己理想。 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生理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能够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叫(诱因) 内驱力诱因需要爱好 、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表现在( A) 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同一行为必须由同一动机引起 同一行为必须由不
17、同动机引起 不同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境界是() 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大多数人都能达到的 少数人能够达到的没有人能够达到的 三、多项选择题 、需要是( AB) 、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 、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可以激发动机的因素有( AD) 、需要内驱力情绪诱因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强调个体内部的积极力量,他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匮乏动机是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而成长动机是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指
18、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中,缺失性需要是( ABCD) 、在种族和个体发展过程中早期出现的需要 、力量强的需要 、关系到个体生存的需要 、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旺盛的需要 、社会需要包括( ABD)的需要。 7 、求知、交往、休息、成功 四、名词解释 1 需要 P44 需要指的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要求,这种需求是有机体活动的源泉。需要涉及的不平衡状态包括心理的不平衡和心理的不平衡两个方面。 2 动机 P56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的产生与啷个因素有关,一是需要,二
19、是诱因。各种动机理论都认为,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 3 需要层次理论 P53 需要层次理论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该理论把自我实现需要定义为人的潜能充分发展的最高阶段,其核心思想是人的需要是由不同层次的。 4 自我效能感 P60 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的,班杜拉用自我效能感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启动和改变。个体确信 自己有能力进行和完成某一项活动,就属于高自我效能感,否则就是低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 5 意志 P64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调
20、节行动,客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五、问答题 1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P54 最后一段 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人得罪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他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 为的力量。关于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越是基础的需要对人的影响力越大。只有在基本需要等到满足后,才能出现更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把前四种水平的需要都划为基本需要,由基本需要产生的行为动机被称为“缺失性动机”
21、,因为那些动机是由食物、水、安全、爱、尊重的等基本需要的缺失而被激发出来的。 2 你的意志品质怎样,举例分析。 P70-71,四个方面分析 8 (一)自觉性,指一个人能自觉地确立意志行动的目的,清楚地,深刻地认识到该目的的正确性和重要性,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以服 从相应的目的的意志品质。(二)果断性,指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实现所做决定的意志品质。(三)坚韧性,指对行动目的的坚持性,并能在行动中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的意志品质。(四)自制力,指在意志行动中能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语言和动作等方面的品质。 3 简述需要动机和行为的关系。 P56 1、 行
22、为与动机的关系:我们的行为总是受一定的动机支配和调节的,动机是行为发生的内部原因,而行为是实现动机的外部行为。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即各种不同的动机通过同一种行为表现出来; 不同的活动也可能有同一种或相似的动机。 2、 需要与动机的关系:需要是动机的基础。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人的活动具有激活、维持和调节以及评价的功能。 1 依据动机理论,如何激励动机? P58-63 (一)归因理论,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1)因素来源,即内外源性。( 2)稳定性( 3)可控性(二)自我效能感理论,推测和判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三)期望理论( 1)目标适当,经过努力可以达到( 2)目标
23、要有价值(四)双因素理论( 1)直接满足( 2)间接满足 第三章 意识与注意 一、填空题 1、介于清醒状 态与睡眠状态之间,高度卷入的幻想活动是( 白日梦 )。 2、睡眠可分为两种状态:( 快速眼动睡眠 )和( 非快速眼动睡眠 )。做梦是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 3、常见的睡眠障碍包括( 失眠 )、梦魇、夜惊、睡眠窒息和(嗜睡 )。 4、注意的种类可以分为( 有意注意 )、 ( 无意注意 )和 ( 有意后注意 )。 5、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叫 (注意的广度 ) 二、单项选择题 1、( Alpha)波出现在睡眠的(第一) 阶段 A 第一阶段 B 第二阶段 C 第三阶段
24、D 第四阶段 9 2、即使集中注意力,感觉的清晰程度也会发生周期性、有节律的变化,这种现象叫(注意的起伏) A注意的起伏 B注意的分散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 3、梦境在 (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开始出现。 A 睡眠初期 B 睡眠中期 C 睡眠晚期 D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三 、名词解释 1.意识 P76 意识是指人运用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外身心状态和环境的觉知。 2. 注意 P87 是我们从无线的信息(外界、信息加工过程中)中针对部分信息进行主动加工的过程,包括指向集中、激活和抑制。 3. 有意注意 P91 即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4.有意后注意
25、 P93 即随意后注意,兼具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点。它像有意注意那样有预定目的,但又像无意注意那样不需要意志付出努力,因此它是一种有预定目的,但又像无意注意那样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5.注意分配 P99 指在同一时间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6.无意注意 P90 即不随意注意,是 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四、问答题 1、什么是注意广度?它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P94-96 注意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影响因素: 1.注意对象的特点(形状、大小、数量、排列); 2.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
26、经验(任务越复杂,越需要关注细节,注意的广度就会变小;个体的知识经验越丰富,知识结构越完整,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2、什么是注意的稳定性?它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P96-97 注意的稳定性:也被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 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 注意对象本身的一些特点会影响注意的时间长短。(丰富单调;活动静止)。但不是说事物越复杂,刺激越丰富,注意力就越稳定。10 过于复杂、变幻莫测的对象反而更容易使人产生疲劳,导致注意的分散。 2 人的主观状态 一个人身体健康,情绪良好,精力充沛,就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全力投入,不知疲倦。相反,一个人处于失眠、疲劳疾病状态,或
27、在情绪受挫的情况下,则注意无法保持稳定,活动效率也会大大降低。另外,个体对工作任务的兴趣以及意志力也会影响到注意的稳定性。 3、教师应如何利用有意注意的影响因素来组织有效教学? P92 1.活动的目的:对所进行的活动要有充分的了解。从活动的目的出发,人就能自觉地去指导自己的注意。活动越重要,对活动的意义理解的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人也就能越能长久保持自己的有意注意。 2.个体特征:一个具有坚毅特点的人,易于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目的与任务;相反,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的人不可能有良好的有意注意。 3.个体对活动的兴趣:对待事物的兴趣,尤其是稳固的兴趣也支配着有意注意。但是在有意注意中,注
28、意和兴趣的关系史非常间接的, 即尽管活动本身是枯燥的,但为了获得活动的最后结果,有意注意仍能长时间的保持着,知道完成任务、达到目的为止。 4、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是什么? P91 1.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引起无意注意(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浓郁的气味),这里不仅指绝对 强度,还指相对强度。(一个强烈的刺激物如果在其他刺激物构成的背景上出现,就可能不会引起注意;相反,一个不甚强烈的刺激物,如果在没有其他刺激物的背景上出现,反而可能引起注意); 2)刺激物的对比性,如形状、大小、颜色或持续时间的差别,也会引起无意注意。(“万绿 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批改作业中的红字); 3)新异刺激(新奇的发型、服饰,奇怪的声音、气味,新老师、新开业的商店) 4)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个别学生交头接耳,这时老师忽然放慢讲课的速度,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2.个体自身状态:无意注意虽然主要是有外界刺激物引起的,但是也决定于人本身的状态。这首先是由人们的需要、兴趣和对那个事物的态度决定的。 其次,人的情绪状态和身体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无意注意。(人在过度疲劳状态,常常不能注意到在精神饱满时容易注意的事物)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