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 ,大小:19.10KB ,
资源ID:1334274      下载积分: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3342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浅析汉文化影响下的佛教寺庙园林.docx)为本站会员(h****)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浅析汉文化影响下的佛教寺庙园林.docx

1、浅析汉文化影响下的佛教寺庙园林 【摘要】佛教在两汉年间传入中国,寺庙园林也开始在中国兴盛。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汉文化特色的禅宗思想,进而影响了寺庙园林的创作,产生了不同于其他佛教国家寺庙的独特形式。本文从佛教汉化过程开始,分析不同于其他形式寺院的中国佛教寺庙园林的择址思想,布局模式以及寺庙植物选择,并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寺庙园林;汉文化;佛教 一、前言 中国的传统园林大致可以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公共园林以及寺庙园林。作为中国四大园林类型之一的寺 庙园林,兴起于两汉佛教传入中国之际,此后逐渐形成禅宗思想,与我国儒学、道教 “ 天人合一

2、” 的精神共同促进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古典园林的创作,产生了有别于其它园林类型的存在形式。 中国的寺庙园林不仅因其具有宗教因素,区别于本国的其他类型园林,另一方面,由于佛教自传入之日起,就不断地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富有汉文化特色的佛教思想,使其具有浓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化性,从而进一步形成了中国佛教寺庙园林别具特色的景观构成,区别于其它国家佛教寺庙景观。 二、佛教的传入以及汉化过程 佛教大约在东汉时期开始在中原和江南一带流传。为了更好的传播,教徒们开始用汉文翻译佛典,并尽可能的把中国的传统伦理和宗教观念相融合。可以说佛教从传入中国开始就朝着汉化的方向前进了。 南北朝时期,许

3、多朝代的统治者都利用佛教作为巩固统治的根据。由于佛教的壮大,统治者对佛教更为重视,逐渐导致了佛,释,儒三家争夺思想阵地的辩论。三教在争论中互相渗透使佛教接受了更多汉族本来的思想,更加汉化。 隋唐时期,最高统治集团采取三教并用的方针,佛教进入鼎盛时期,寺庙经济得到高度发展。适应中国的礼法制度基 本完成。 时至宋代,经过汉化的佛教思想在知识分子的头脑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并主要通过知识分子影响到哲学,道德,文学和艺术等领域。 宋代以后,一些主要的佛教宗派的基本观点与儒家相融合,本身也更加汉化。寺院和寺庙园林也逐步形成定制。 三、汉文化对佛教寺庙园林景观的影响 1.从 “ 城市郊野 ” 到 “ 佛国仙

4、山 ” 的选址理念 在古印度的佛陀时代,僧人们的生活极其简单,僧侣们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四处乞食游化的过程中度过的,基本没有固定的聚居寺庙,只在雨季里,才回到由居士们捐 赠的 “ 精舍 ” 结夏安居。 “ 精舍 ” 就是早期寺庙的雏形。由于印度佛教徒乞食弘法的需要,可以推断,精舍大都在离村落、城市不远的郊区。一来方便往返村落、城市乞食,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乞食的机会跟附近的村民接触,弘扬佛法。 佛教于东汉初由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洛阳白马古寺为中国的第一座佛寺。建于公元 67 年,坐落于安徽省桐城市东南十里的白马乡白马街。始建之初仅作为安置西域来访僧人的处所,并未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也未做过多选

5、址上的考虑,依旧沿袭最初的佛教建造精舍的传统,择址在城市近郊。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佛寺的大量 兴建,寺庙选址出现巨大的改变,由原来的市井平地逐渐转向山野幽僻等地,共同目标就是远离俗世,追求“ 佛国仙山 ” 的宗教意境,以满足精神修行的需要。这样的选址理念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僧侣不再是完全依靠乞食为生,因此精舍靠近村落不再成为必需条件,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道教文化崇尚自然、返璞归真、“ 贵自然 ” 、 “ 道法自然 ” 的影响。 2、从 “ 塔院式 ” 到 “ 院落式 ” 的景观布局方式 在佛教的起源地 -印度,早期的佛教建筑是墓塔,是以穹庐形的墓体为中心主体的建筑物。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

6、发展,舍利塔在中国演变成为与民居及园林建筑中的楼阁结合的形态。后来,塔成为寺庙园林环境的构成因素之一。它在我国寺庙园林中的位置由中心逐渐后移,或另建塔院,其作用往往是标志宗教空间并兼供游人观赏。而寺庙园林的主体部分则是被院落式布局的建筑形式以及庭院式的园林景观所逐渐替代。就其改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官署改造的寺院决定了寺庙园林的最初的庭院形式。汉永平十年,汉明帝在洛阳鸿胪寺中修建馆舍,以供从西域来华的高僧,取名为白马寺。此寺因系 “ 鸿胪寺 ” 演变而来,故带有明显的官署建筑的 “ 院落式 ”布局形式。另一方面,寺庙的院 落布局也与当时民间 “ 舍宅为寺 ” 的风气大盛有关。这些

7、舍宅为寺的宅邸并非一开始就作为寺庙而建,建造之初多是按照人居院落的模式建造,之后经过改造和整修改作寺庙之用,因此在寺庙园林的布局当中多出现院落形式便是自然之理。 其次,随着 “ 寺 ” 与 “ 舍 ” 的逐渐结合,中国私家园林的品性和特点也被运用到寺庙的布局和环境美化中。寺庙园林多采用私家园林惯用的自由灵活的园林布局方式,增强空间的渗透、连续和流动性,用园林构景要素点缀内外空间,在构景上,除了采用亭、廊、桥、楼、轩、水池、假山等园林建筑形式外,还以塔、经幢、摩崖造 像、宗教圣迹等宗教小图景观进行点缀。 最后,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中的宗法伦理的关系也对中国寺庙园林的布局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家极为

8、注重人伦关系、行为规范,崇尚等级名分,讲求礼乐教化,兼济天下。这种理性精神表现在传统建筑群体布局上即是严格对称的轴线建筑群。按照轴线寺庙建筑布置为多进院落:从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到僧舍、佛塔、石室,按从事宗教活动的顺序逐一有序地展开,形成充满宗教色彩的有序空间组合。 3.从 “ 自然景观 ” 到 “ 人工田圃 ” 的植物栽种模式 对比印度和中国佛教 寺庙的植物栽种,可以看出,除了地域和气候造成的树种差异之外,在植物栽种方面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印度的寺庙内是绝看不到经济作物的栽植。而在中国的寺庙园林中,除了营造景观效果的观赏植物,还有相当比例的苗圃,田圃,果园等经济林的存在。这种生

9、产圃、林的产生,也是跟汉文化的影响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在印度佛教的戒律里规定僧人们应该乞食为生,不得垦土掘地,以免杀死地下的生命,也为了避免滋生烦恼,干扰修行,所以比丘尼不能自行耕种,连挖地、种树、种菜都是禁止的。因此在印度佛教的寺庙,除了自然生成的植物景观之外,是绝无其 他人工栽种的植物,更加不用说生产苗圃了。 而在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重视劳动生产、自给自足的,难以容忍一个群体可以不事生产,以向人乞食为生。因此,中国的佛教僧人为了适应中国的风土人情,以佛制的 “ 随方毗尼 ” 及随事制戒方式作为原则,调整僧侣的生存方式,开始在寺庙园林内开垦农田种植作物。 结 语 佛教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世界范围

10、内迅速的传播,在许多国家与地区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教派。其中传入中国汉族地区形成的北传教派就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产生的更适于中国地域性的佛教教派。与之相适应的 是中国的佛教寺庙园林也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寺的全新的形式。从选址的理念到寺庙园林的布局形式,再到植物栽种方面的选择,都极具汉文化特色。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影响有着密切相关。深入研究和探索其中的关系能够使我们更好理解和学习中国寺庙园林的精髓所在,并对其它园林类型的研究有十分宝贵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白化文 .汉化佛教与佛寺 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3.3 章采烈 .中国园林艺术通论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 任晓红 .禅与中国园林 M.北京:商务印 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1998.5 邱环 .锄下菩提 -佛教农禅观 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7 朱钧珍 .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 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7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