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2.57KB ,
资源ID:1342033      下载积分: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3420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浅谈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docx)为本站会员(h****)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浅谈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docx

1、浅谈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论文关键词:行政区划演变规律改革思路发展趋势 论文摘要: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规模和数量,尽管在不同历史时代有不同划分标准,从而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和 “ 折腾 ” ,但是这些变化和 “ 折腾 ” 又有其规律可循。只要我们根据这些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就可以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乡镇的行政区划,从而为我国 “ 三农 ” 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前提。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 “ 三农 ” 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搞好乡镇行政体制改革,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保障政策落实。但是,乡镇的行政建制

2、、行政单位、行政体 制和行政成本等都是由乡镇行政区划的数量、规模和幅度决定的。因此,只有首先搞好了乡镇行政区划的调整改革,才能搞好乡镇行政体制的彻底改革,从而为 “ 三农 ” 问题的最终解决和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必不可少的基本前提和制度载体。所以,认真总结我国乡镇行政区划历史经验,揭示乡镇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比较乡镇行政区划的改革思路,预测乡镇行政区划的发展趋势,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 我国西周出现乡制,春秋产生县制,秦朝形成郡制。其中对乡制的规定,从西周至今已有 3000 多年历史。从四、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开始,各个不同时代都有各自的规定。因其

3、历史时代不同,人口密度迥异,划分标准不一,故乡 (镇 )的数量、规模、层次和幅度等差异都很大。 从远古到春秋,不仅始终存在着自治传统,而且奠定了基层组织雏形。氏族社会的自治 “ 选罢 ” 制度,既可对 “ 贤能 ” 首领实行 “ 选贤与能 ”( 礼记 ),也可将腐败首领罢免流放, “ 流共工于幽州 ”( 尚书 )。乡村的建制规模,黄帝时以 8 户为邻、 3 邻为朋、 3 朋为里、 5 里为邑、 l0邑为都,每都 3600 户 (尚书 );西周时虽中央政府已是专制王朝,但地方仍 为乡村自治,王城之外的乡村,不是基层政权,乡官不由国家委派任命,而由民间推选王亲贵族担任;乡村建制规模,以五家为比、五

4、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每乡 1 25 万户 (周礼 )。 从春秋到隋朝,乡第一次成为基层政权,即乡官由国家委派任命,乡以下的里、什之主事,也由乡官从族长和富豪中任命。乡村建制规模,春秋时以 30 户为邑、 l0 邑为卒、 l0 卒为乡,每乡 3000 户 (国语 );秦汉时以 5 户为伍、 2 伍为什、 l0 什为里、 l0 里为亭、 l0 亭为乡,每乡 100013 户(史记汉书 );自东汉 以降,每乡在 500 户至 2500 户之问徘徊。 从隋唐到北宋,实行 “ 县政乡派 ” ,改 “ 乡官制 ” 为 “ 职役制 ” ,乡里不是基层政权,而是县衙派出机关,其职能

5、是县的职能延伸。乡村建制规模:隋代以 5户为保、 5保为里、 4里为党, 5党为乡,每乡 500户 (隋书 );唐代以 4户为邻、 5邻为保、 5保为里、 5里为乡,每乡 500户 (旧唐书 )。 从北宋到清朝,恢复乡村自治传统,实行 “ 皇权不下县 ” ,乡官不由县衙委派任命,改由族权和绅权支配下的地方贤达士绅担任。乡 (镇 )建制规模:宋代以 l0 户为保、 3 保为甲、 50 户为大 保、 10 大保为都保,每乡 500户 (宋史 );元代实行 “ 率 社一都一乡 ” 四级制,以 10 户为率、 5 率为社 每乡人口南北不同、多少不等 (元史 );明代以 l0 户为甲、 11 甲为里,每

6、乡仅为 110 户 (明史 );清代以 10 户为牌、 10 牌为里、 10 里为甲,每乡 1000 户 (清史稿 )。 从清末到民国,起初在自治与统治之间反复,最终恢复秦汉旧制,重新以乡 (镇 )为基层政权,即乡 (镇 )长由县衙委派任命、保甲长由乡镇长委派任命。南京政府 1939 年决定,实行 “ 县一区一乡、镇一保一甲 ” 虚五级管理制,以乡镇为基层政权。 乡镇建制规模,以其管辖的幅度大小和人口多少为标准。 “ 乡镇一般以 10个保为基本组织原则,最大不超过 15个保,最小不少于 6 个保,其规模在 600 户至 1500 户之间。 ” 建国以来,我们不仅把基层政权从县下伸到乡镇,而且还

7、一度下伸到村。乡镇建制规模,经历无数反复变化。这些反复变化,大致分为五个不同时期: 1、 “ 小区小乡 ” 时期 (1949_-1953)。根据政务院 1950年和 1951年颁发的五个法规法令规定,从 1951 年春开始改造旧保甲、建立村政权,实行“ 县一区一乡一村一邻 ” 虚五级管理制。其中不仅把基 层政权从县下伸到乡,而且还深入下伸到村。乡镇的建制规模,以人口为标准,实行 “ 小区小乡制 ” ,平均每个乡镇控制在 400 多户以上。全国的县辖区在 1952 年达到 18330个;全国的乡镇从 1951年的 218642个增加到 1952年的 275269个。 2、 “ 小乡小镇 ” 时期

8、 (1954 1957)。根据 1954 年宪法规定和国务院1955 年指示精神,行政村不再是基层政权,但仍实行 “ 县一区一乡一村一邻 ” 虚五级管理制,小区小乡制已不适应农业合作化迅速发展需要,平均每个乡镇应扩大到 900 多户。故从 1955 年秋起,全国开始 了撤区并乡,扩大了乡镇的管理规模和管辖范围。到 1957 年,除台湾和西藏的昌都地区外,全国的县辖区从 1952 年的 18330 个减少为 9000 个,全国的乡镇从 1954 年的 218700 个减少为 1957 年的 120753 个。 3、 “ 大社大镇 ” 时期 (1958-1960)。 1958 年 8 月,根据中共

9、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规定,实行 “ 县一公社一管理区一生产大队一生产队 ” 五级管理体制。 “ 一大二公 ” 的公社规模,可根据自然地形条件和生产发展需要,由数乡并为一乡、组成一社,六、七千户左右。至于达到万户或两 万户以上的也不要去反对,但也不要主动提倡。因此,各地掀起兴办 “ 大社大镇 ” 高潮,平均每个社镇都在 5000户以上。到 1958年全国公社总数从 1957 年的 120753 个乡镇减少为只有 23630 个公社, 1959年调整增加为 25450 个, 1960 年又进一步减少为 24317 个。 4、 “ 颠来倒去 ” 时期 (1961 1982)。根据中共

10、中央 1962 年发布的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实行 “ 县一区 (镇 )一社(镇 )一生产大队一生产队 ” 虚五级管理制,把核算单位从生产大队改为生产队,从此开始实行长达 20 年之久的 “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 和 “ 党政合一、政社合一 ” 的体制。人民公社的数量首先由少变多:从 1960 年的24317 个猛增到 1961 年的 57855 个, 1963 年又进一步增加到 80956 个。然后又由多到少:到 1970 年减少为只有 51478 个;以后又有所回升,但到1982 年废除人民公社时,也只有 54352 个。这个时期,平均每个公社的规模在 1600 多

11、户到 3300 多户之间反复,人口在 7000 多人到 15000 多人之间徘徊。 5、 “ 反复调整 ” 时期 (1983-2005)。根据 1982 年宪法和 1983 年中共中 央、国务院通知规定,恢复乡镇行政建制,实行 “ 县一乡、镇一村 (居 )民委员会 村 (居 )民小组 ” 四级管理体制,同时确认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乡镇的建制规模,首先是规模由大变小,数量由少变多:从 1983 年的 56331 个增加到 1984 年的 91420 个。 1985 年又回落到 91138 个。但然后数量又由多变少、规模由小变大:从 1986年的 71521个逐步减少到 2005年的 35473

12、个,已经十分接近 1958年到 1960年数量最少、规模最大的最大极限。到 2005 年,全国平均每个乡镇的面积为 250 平方公里左右、户数为5600 多 户、人口为 21000 多人。 上述演变表明,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稳定时间最短、变化速度最快、反复频率最高。 二、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 我国乡镇的行政区划,在建国 55年的历史中所经历的这些反复变化,有没有规律可循 ?有没有经验教训可资借鉴 ?可以说,不管有多少反复变化,也不管有多么复杂,我们完全可以从中总结和找到一些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和经验教训: 1、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中央政府,对乡镇行政区划的调整改革,一旦做出决策并加以实施,就

13、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这条规律,已被建国以来对乡镇行政区划的反复调整改革的具体实践所证明。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从秦汉至今一直实行单一制。在这种条件下,任何一个层次的地方行政区划,都是中央政府的创造物。只要中央做出决定,就完全可以坚决实施。建国以来,我们曾有三次决定,把大乡制变成小乡制,要增加乡镇的数量,就确实做到了增加乡镇的数量:分别是 1950年到 1952年、 1960年到 1963 年和 1970 年到 1984 年。反之亦然,我们也曾有过三次决定,把小乡制改为大乡,要减少乡镇的数量,就确实做到了减少乡镇的数量:分别是 1952 年到 1960 年、 1963 年到 1970 年和 1

14、985 年到 2005 年。如此反复不断的 “ 折腾 ” ,有了那么多的反面教训,居然没有遇到任何阻力,统统都是说到做到。这就说明,单一制国家对行政区划的改变,只要做出决定,就可坚决实施。只要坚持单一制,就具有这种优势,这是不少联邦制国家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2、乡镇行政管辖的幅度太大、距离太长并在达到一定限度后,就一定会增加行政区划的管理层次。在国土面积不减、工作量不变的前提下,行政管理的层次与幅度是成正比的。即层次越少则幅度越大,层次越多则幅度越小。我们在 50 多年实践中的基本教训,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因为县的行政管辖幅度太大,表现为乡镇的数量太多,达到 l0万个左右甚至 20万个左右

15、,必然增加县的行政管辖困难,所以在县与乡之间不得不增加一个县的派出机构即县辖区这个管理层次。县辖区在 1952 年有 18330 多个,到1954年达到 18900多个, 1957年开始下降也有 9000多个。后来虽然不断减少,但即使是到 1983年,我国的县辖区也仍有 8100多个。二是因为撤区并乡虽然解决了县的行政管理困难,也减少了县辖区这个管理层次;但自“ 撤区并乡 ” 以来,由于在两、三个乡镇合并成为一个乡镇之后,没有及时对乡镇以下的村、 组进行相应的合并,自然就拉长了乡镇行政管理的距离,增加了乡镇行政管理的难度。所以又有不少地方又不得不在乡镇与村委会之间增加一个管理层次,即作为乡镇派

16、出机构的片区、管理区或办事处。因此,只要过分扩大行政管辖的幅度,加大行政管辖的距离,就一定会增加行政区划的管理层次。 3、乡镇行政区划的规模太小、数量太多并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一定会 “ 物极必反 ” 走向反面。乡镇的规模和数量都是有限度的,规模不是越小越好,数量不是越多越好,一旦达到一定限度之后,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出现新的 “ 折腾 ” 。这条规律,也被建国以来 50 多年的三次实践所证明:一是 1950年以后的实践是如此,因为乡镇数量太多,所以在 1952年达到极限之后,就开始走向反面。但这次教训没有被吸取。二是 1960 年以后的实践又是如此,结果从 1963 年又开始走向反面。这次教

17、训,还是没有被吸取。三是 1970年以后的实践还是如此,结果从 1984年开始又一次走向反面。这次教训,同样还是没有被吸取。历史是一次又一次的被重复,却始终有人不 “ 信邪 ” 。 4、乡镇行政区划的规模太大,数量太少并在达到一定程度后,也同样会“ 物极必反 ” 走向反面。乡镇的规模小了,数量多了,这 会带来很多问题。所以最终要合并,扩大乡镇规模,减少乡镇数量。但这同样是有限度的,也不是规模越大越好,数量越少越好。否则,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出现另一种 “ 折腾 ” 。这条规律,同样被建国以来的三次实践所证明:一是从1958 年到 l960 年,规模太大,数量太少,只有 24317 个公社,结果

18、走向反面,走向另一个极端,到 1963年又分成 80956个社镇。二是从 1970年开始,认为社镇的合并使数量又显得较少,只有 51478个社镇,应增加社镇的数量,但结果却走向反面,到 1984 年又分成 91420 个乡镇。现在正在演绎第三次,已经 从 1984 年的 91000 多个乡镇,逐步合并成为 2005 年的 35473 个乡镇。据说还要继续合并下去,直到合并为只有 30000个左右才能 “ 见底 ” 。可以预见,一旦到了 “ 见底 ” 之时,一定又会出现新的逆转,朝相反方向发展。 总之,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表明,乡镇行政区划在从少到多与从多到少之间和从大到小与从小到大之间不

19、断反复的表象背后,无疑隐藏着一个乡镇数量的多少、乡镇规模的大小、既不能太多太小、又不能太大太少的最佳选择。如果找不到这个最佳选择,就会背离表象背后的固有规律,一定要受到应有惩罚。在笔者看来,我 国乡镇行政区划的数量和规模的最佳选择,就是 40000个左右。无论是高于这个限度,还是低于这个限度,都会或迟或早向相反方向发展。 三、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发展趋势 我国行政区划的调整改革,不仅要在划小省区的同时、 “ 撤地并县 ” 、“ 撤区并乡 ” 、 “ 撤片并村 ” 、 “ 撤街并居 ” 、减少三个管理层次,实行省县直辖、县乡直辖、乡村直辖和区居直辖,而且还要对乡、镇、区的规模和数量,也应进行相应的

20、调整改革。但在如何调整改革乡镇行政区划的问题上,又众说纷纭。那么,有些什么样的改革思路 ?其发展趋势又会如何呢 ?对这个问 题的解决,大致有四种不同思路: 1、 “ 维持论 ” 。认为应维持我国乡镇现状。其理由是现在的 35000多个乡镇,同建国以来的各个时期相比:从规模讲,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小;从数量讲,不是最多也不是最少;从人民的认同讲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坏。同时还认为,建国以来的 “ 折腾 ” 已经够多了,不管有多少问题都不要再“ 折腾 ” 了。但是,这种思路的毛病就是不能勇敢地面对没有解决的问题。因为有的乡镇太大,老百姓办事很不方便,干部群众很有意见;有的乡镇又太小,可是 “ 麻雀虽小 ”

21、,却 “ 肝胆俱全 ” ,这又增加了行政建制,浪费了行政资源,加 大了行政成本,加重了群众负担,群众也有意见。所以笔者认为, “ 维持论 ” 的思路是不可取的。 2、 “ 分乡论 ” 。认为应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分乡,增加乡镇的数量,实行 “ 小乡小镇 ” 制。其目的就是通过改大乡制为小乡制,把 “ 乡一村一组 ”这三个管理层次中的村级管理层次取消,使乡镇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不再有任何中间 “ 阻隔 ” 。但是,这种思路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没有考虑到一旦废除了村级行政建制,乡镇的数量就会大大增加,其后果又会像50 年代初期那样,扩大县的管理幅度,增加县的管理难度,必然在县与乡之问重新增加一个县辖

22、区这个管 理层次。因此,这种思路达不到减少层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所以笔者认为, “ 分乡论 ” 的思路也行不通。 3、 “ 并乡论 ” 。认为应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对乡镇的 “ 合并 ” ,进一步扩大乡镇规模、减少乡镇数量,使乡镇的数量减少到只有三万个左右,实行 “ 大乡 ” 制。其理由是不仅认为现在乡镇的规模太小,而且还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将会涌入城市,许多乡镇人口将会越来越少。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应进一步合并乡镇,减少其数量。但是,这种思路又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即使将来有 10 亿人口生活在城市,也至少仍有 5 亿以上人口生 活在农村。况且现在的乡镇又不是规模太小,而是太

23、大了。因为继续合并后的乡镇,数量必然更少,规模必然更大,管理距离更长,又会给乡镇的治理和老百姓办事带来许多新的不便和问题,最终又会像 60 年代初期那样出现 “ 反弹 ” ,引起新的 “ 折腾 ” 。所以笔者认为, “ 并乡论 ”的思路同样是行不通的。 4、 “ 微调论 ” 。认为应通过适当调整,一方面把规模太大的乡镇适当划小,另一方面又把规模太小的乡镇适当扩大。我国乡镇的规模和数量,根据 55 年的经验教训,应大体维持和稳定在四万个左右,从而使每个乡镇的平均面积在 240 平方公里左右 (平原 、丘陵、山区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的面积多少是不同的,尤其是新疆、西藏的差别较大 ),人口在 1 8

24、万左右(将来会因城市化而减少到平均 1 4 万左右 )。通过这种 “ 微调 ” ,就可以使我国乡镇的数量和规模既不太多太小也不太少太大。 只要把上述不同思路的优劣利弊加以比较,就可以发现,只有在坚持“ 撤地并县 ”“ 撤区并乡 ” 和 “ 撤片并村 ” 的同时,坚持对乡镇规模进行必要的 “ 微调 ” ,才是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所应选择的正确道路,也是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的发展趋势。 这是因为在建国以来进行的一系列调整改革中,只有 “ 撤区 并乡 ” 这次调整改革,才把乡镇的数量从 1991 年的 55542 个合并为 2001 年的 40470 个。从数量和规模的角度来讲,这既不太多也不太少,

25、既不太大也不太小,是许多次反复 “ 试错 ” 中最科学最成功的一次改革尝试。当然,只有通过对乡镇规模进行必要的 “ 微调 ” 和深化改革才能巩固改革成果。因为在 “ 撤区并乡 ” 的同时还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一是仍有少数乡镇的规模合并得太大,应通过调整使之适当划小;二是也有少数乡镇的规模仍然太小,还应适当合并使之相对扩大;三是没有 “ 撤地并县 ” ,全国有 500多到 700个县的面积太小人口太少,不仅浪费 了太多行政资源,而且给县乡关系的处理增加了困难;四是没有及时对村、组进行合并 (其实在交通和通讯不断现代化的条件下,完全可把村委会从 60多万个合并为 40万个左右、把村民小组从 500 多万个合并为 400 万个左右 ),这又导致了在不少地方增加了片区、管理区或办事处这个管理层次 ?但是,只要在坚持 “ 撤地并县 ” 和 “ 撤片并村 ” 的同时,坚持对乡镇规模进行必要的 “ 微调 ” ,就完全可把我国乡镇的数量长期稳定在最为合适的四万个左右这个最佳选择的限度之内。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村民自治、乡镇自治、地方自治和政令畅通提供坚实可靠的制度载体 。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