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非营利组织的社会经济效应研究 论文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 社会经济 效应 研究 论文摘要 : 20 世纪后期以来,非营利组织在全球兴起,构成解决发展问题、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加剧了对非营利组织的功能需求,从而使之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和经济力量,其积极效应在于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增长,带动绿色 GDP、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组织类型,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支重要的社会和经济力量。近几年来,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复苏和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曾经指导全球经济政策 20 多年的 “ 新自由主义共识 ” 开始受到严重抨击。在此社会背景下, 20
2、世纪后期以来,全球非营利组织的数量与规模迅速增长。 一、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以民间慈善组织和志愿组织为代表的非营利组织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近些年来发展快速。以美国为例,近 30 年来,非营利组织在教育系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医疗保健、文化艺术、大众传播、社会服务和公共事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仅慈善机构就从大约30 万个发展至 60 万个。目前大约一半的大学和医院、近 2/3 的社会服务机构、大多市民协会、几乎所有的交响乐团都属于非营利组织,这些组织安置了大量人员就业。有资 料显示,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在过去的 25 年中就业人数翻了一番,到 2001 年已达到 1250
3、 万人,占美国总就业人数的 9.5。在发展中国家,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近 20 年,一些国家的发展速度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在我国,非营利组织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也经历了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截至 2004 年底,全国共登记社会团体 16.2万个,比上年增长 8,民办非企业单位 13.5万个,比上年增长 8.9。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政府开始逐步摆脱 “ 全能政府 ” 的角色 ,一部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职能逐步移交给市场和社会,非营利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悄然兴起。 二、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 (一 )从全球发展来看,非营利组织的兴起
4、是对全球 “ 国家发展危机 ” 的必然反应 1全球范围的国家发展危机。全球性的国家发展危机首先表现在发达国家。自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开始出现严重的福利支付危机,公民传统的社会福利政策遭受严重质疑。 20 世纪 50 年代所形成的提供社会福利的政府保障体系受到很大挑战,面对日益庞大的社会福利支付负担,以及不断扩大的服务需求,政府早 已力不从心。在这样的背景下,福利国家的政府不得不开始寻求非营利组织的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发展危机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问题上。从 20世纪 7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经济的衰退以及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解体等原因,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为非营利组织发展提供空间,并
5、允许它们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项目。 2中产阶级与公民的参与意识增强。非营利组织的产生和发展,需要有一些有创造力的人员去构建。二战后,伴随着经济工业化的快速增长,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中产阶级迅速崛起。中产阶级有强烈的民主、自由、平等以及法律意识,关心公共 权力的运用,对传统政治的社会基础带来很大冲击。同时,公民在满足自我基本生活需求之后,也开始有意愿去更好地服务和参与非营利组织。随着环境危机的加深,公民开始对政府的表现感到失望,渴望自己组织起来,自主解决问题。社会的上层也不例外,出于名誉上的考虑等同样存在参与建立非营利组织的动机与动力。 (二 )从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改革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契
6、机和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政府不但垄断着绝大部分既有资源,而且在新的资源出现后,也是利用国家的强制性权力,将其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这个时 期的中国具有明显的 “ 强政府、弱社会 ” 的特征,非营利组织几乎不具备生存、发展的制度空间和环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为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 经济体制改革是以 1978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家、社会和农村个人之间的关系,并随着资源的自由流动、活动空间的自由化以及国家对社会干预的减少,为农村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此时,农村出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批自下而上的非营
7、利组织。从 1984 年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开始从农村转向城市,单位制度开始弱化,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断攀升,城市中游离于单位之外的个体户和私企从业人员数量激增,城市劳动力人口可以在不依赖单位的情况下获得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资源。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之下,城市从业人员需要一种新的沟通方式,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市场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来维护市场秩序;而政府也需要一种新的组织方式来沟通政府和分散的个人,减少社会管理的成本。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以及对单位制的冲击都为城市非营利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政治体制改革最重要的内容在于政府机构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它不仅是经济
8、体制改革得以深入的重要保证,也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带来契机和推动力。政府开始逐步摆脱 “ 全能政府 ” 的角色,客观上产生和发展了大量沟通政府和市场的中介组织,进一步培育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力量。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社会改革开始提上日程,其主要目标是 “ 小政府、大社会 ” ,实行 “ 政社分开 ” ,将原本应由社会承担的职责交给社会,培育和发展非营利组织。民政部推行的 “ 社区建设 ” 、“ 社会福利社会化 ” 和 “ 村民自治 ” ,就是社会改革的具体实施和实质进展。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 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贫困、区
9、域发展不平衡、环境恶化等,这些问题不可能单纯依靠政府或市场机制来解决,社会对非营利组织的功能需求逐渐显现出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客观上需要一些非营利组织来从事社会经济活动,进入市场和政府都力所不及或不适合进入的领域。 三、非营利组织对社会经济领域的积极效应 从经济学理论来说, “ 政府失灵 ” 与 “ 市场失灵 ” 为非营利组织提供了发展空间,并为缓解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萨拉 蒙通过研究指出 ,非营利组织首先是区域中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因为它在就业和国家支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 (一 )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增长 从全球发展来看,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重要的
10、就业渠道和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Lester M.Salam-on,Helmut K.Anherier(1999)、 Moore, Gas-sieJ(2004)研究认为,非营利组织是一条重要的就业渠道,在增加就业方面凌驾于一般经济体系之上,是劳动力的 “ 蓄水池 ” 。 Lester M.Sal-amon(1999)在其为约翰 霍普金斯非营利部门比较项目研究中发现,不同类型的 22 个国家的非营利组织共雇用了近 1900 万个全职工作人员,占所有非农业就业人口的近 5,占所有服务行业总就业人口的 10,占所有公共部门总就业人口的 27,相当于各个国家最大私
11、营企业就业总和的六倍多。就业人数超过了这些国家的公用事业、纺织制造业、造纸和印刷、化学制造业。如果将志愿者就业计算在内,那么这些国家非营利组织就业比重平均占所有非农业就业人口的 7,甚至占到所有公共部门总就业人口的 41。同时,非营利组织又是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即使排 除了宗教组织, 22 个国家的非营利组织就足一个 1.1 万亿美元的产业,相当于这些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 4.6。非营利组织的力量不可小视。 在中国,非营利组织同样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安置就业方面,非营利组织正在成为提供就业的重要渠道,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以上海为例,在直接就业方面,仅 2004 年全市民间非营利组织就业
12、人员已超过 11 万人,其中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业人员 7.8 万人;在间接就业方面,社会团体通过行业协调、中介服务、咨询服务等方式促进就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在这方面成效则更明显。按我国目前非营利组 织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在推动就业增长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另外,非营利组织在国家支出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邓国胜等人对我国非营利组织所做的全国问卷调查分析,推算出 1998年中国社团的平均支出规模约为 20万元,社团的总支出规模约为 362 亿元。按 1998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产值指标计算,中国社团总支出占 GDP 的比重为 0.46,占第三产业产值的 1.44。对于民办非企业单位,至今没有
13、有关支出规模的具体数据,保守估计其规模应当明显高于社会团体,由此推算出 1998 年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总体支出规模应该在 GDP 的 1以上,占整个第二产业产值的 3以上。与其他发达国家的 4.6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非营利组织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值得期待。 (二 )带动绿色 GDP,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普遍增长,生态环境危机与资源耗竭的危机日益加深,国际上开始普遍倡导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体系甚至将其作为各种活动的指导思想。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于 2006 年 9 月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 2004显示, 2004 年全国因
14、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 5118亿元 ,占当年 GDP的 3.05,虚拟治理成本为 2874亿元,占当年 GDP 的 1.80。由于部门局限和技术限制,已计算出的损失成本只是实际资源环境成本的一部分,可见生态环境的保护任重而道远。同时,中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还面临许多社会问题,诸如,庞大的人口数量和不断扩大的人口规模、部分人口素质较差、仍有相当数量的百姓处于贫困状态;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落后等。这些问题不可能单靠市场或政府来解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全民的参与,而逐渐增强的民众力量将是有效参与的重要保障。在这一点上,非营利组织是最佳的选择。比如公益性社会团体
15、中的环境保护协会、动物保护协会以及志愿者协会等,致力于人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宣传,将是一支来自民间的重要力量。 事实证明,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在环境保护、安置就业、减少贫困和人口控制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带动了绿色 GDP,并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Salamon L.M.and HelmasNonprofit Sector:A primer 2ndedit J ,NonprofitOrganization Are Hiring Workers at aFaster Pace Than Government,Business,Chronicle of Philanthropy,2004,(4) 王绍光多元与统一 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孙立平改革前后中国大陆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及民众间互动关系的演变 J中国社会科学, 1999, (1) 邓国胜全国问卷调查分析 R北京:清华大学 NGO 究中心, 200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