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莲藕贮藏期主要致病真菌分离鉴定及其致病相关酶酶学特性研究 摘 要:分别用组织分离法、直接挑取法和组织浸液划线法对贮藏期患病莲藕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分离得到 9种真菌,经回接发现 9种真菌均致病。再通过形态学鉴定,初步确定 9 种真菌中有 3种分别属于青霉属( Penicillium)、交链孢霉属( Alternaria)和芽枝孢霉属( Cladosporium),其他 6种属于镰刀菌属( Fusarium),其中 1株可产生红色素的镰刀菌的致病能力最强。选择产红色素的致病性最强的镰刀菌,通过测定活体外和活体内的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 PGM)和羧甲基纤维素酶( Cx) 2 种细胞壁降解酶活性 的变
2、化研究该病原菌的致病机理,结果显示,在活体外, PMG 的活性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先增加后降低最后到基本不变,而 Cx 活性则持续缓慢增加,即在前期主要是 PMG 起作用,后期则主要是 Cx 起作用;在活体内,接菌的莲藕的 PMG 和 Cx 活性显著高于未接菌的藕( P 0.05),说明 PGM 和 Cx这 2种细胞壁降解酶在病原菌的致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重要的致病因子。 关键词:莲藕;腐烂;病原菌;镰刀菌属;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羧甲基纤维素酶 莲藕是集果、蔬、药为一体的优质蔬菜,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 价值。除鲜食外,还可作藕粉、莲藕汁饮料、速冻藕片、脱水藕片、清水藕、盐水藕、
3、藕脯等加工制品。近年来莲藕的种植面积逐步增大,并以水煮藕、盐渍藕、速冻藕和真空保鲜藕等形式出口到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但是莲藕采挖后,暴露于空气中易出现褐变、干缩、霉烂等现象,制约了莲藕贮藏、运输及出口销售产业的发展。目前针对莲藕已经开发出了系列抗褐变剂,结合涂膜、真空、低温等保鲜技术可以较好地控制褐变,然而在低温贮藏过程中霉变依然严重影响贮藏鲜藕的商品性。因此本研究对低温贮藏条件下霉变的莲藕,分离鉴定引起贮藏莲藕霉变的主要病原 微生物,从酶学角度分析主要致病菌的致病机理,为低温贮藏条件下保持莲藕的新鲜度和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取自 2010年 5
4、6月贮藏于 4 10 条件下,有典型的发霉或腐烂症状的莲藕;人工回接莲藕购于华中农业大学菜市场,品种皆为鄂莲 5号(品种代号: 3735)。 CM304 冻干血浆为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氧化酶试剂由法国 biosMerieumx 生产。 1.2 主要培养基 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 PDA):马铃薯 200 g,葡萄 糖 20 g,琼脂粉 20 g,蒸馏水 1 000 mL。 1.3 真菌的分离纯化 为抑制细菌污染,先在 200 mL PDA 培养基中加入 1 mL 经过滤除菌的 100 mg/mL的头孢霉素和 2 3滴 25%的乳酸,再倒平板。然后采用以下 2种方法进行分离: 直接挑取霉
5、菌菌丝接种到平板上, 25 倒置培养; 切取病健交界处组织,先用升汞消毒 2 3 s,再用 75%酒精消毒 2 min,然后用无菌水冲洗,置于平板上, 25 倒置培养。待菌丝长出时,挑取菌丝移至另一平板培养,重复 2 3 次确保菌种纯化,然后于 4 斜面 保藏备用。 1.4 致病性检测 取 PDA 平板上培养 5 6 d 的新鲜菌体,用直径为 6 mm 的打孔器在菌落边缘打取菌碟进行回接。将藕表面清洗干净,用 75%酒精擦拭消毒,并用无菌水冲洗 3次,无菌操作台上晾干。将以上制备的菌碟和菌液分别采用 “ 刺伤 ” 和 “ 无伤 ”2 种方式进行接种,每 6个藕为 1 组,并以无菌水涂抹处理为对
6、照。接种后将藕置于铺有 1层打湿的吸水纸的保鲜盒中,保鲜膜封口并用橡皮筋扎住周围,置于 4 10 冰箱。待莲藕发病后,对发病莲藕进行病原菌的再分离。 1.5 病原真菌的鉴定 采用形态学方法鉴定。取灭菌的盖玻片斜插在 PDA 平板上,再接上纯化的菌种, 25 培养 3 4 d。然后拔出盖玻片,置于载玻片上于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及孢子形态,记录观察结果并拍照,菌丝体或孢子无色的菌先用棉蓝进行染色,再拍照。根据菌落、孢子及孢子梗形态,参考真菌鉴定手册、真菌学、普通真菌学等将其鉴定到属。 1.6 细胞壁降解酶的提取 活体外病原菌细胞壁降解酶的培养及提取参考薛莲等和冯晶等的方法,向改良的 Czaper 液体
7、培养基中加入果胶或羧甲基纤维素钠( CMC)作为碳源(果胶诱导 产生果胶酶, CMC 诱导产生纤维素酶),后分装于 250 mL 三角瓶中,每瓶装 100 mL 培养基。病菌在 25 培养 5 d,用打孔器在菌落边缘打取菌碟,每瓶培养基中加入 3片菌碟, 25 振荡培养,过滤除去菌丝, 4下 10 000 r/min 离心 25 min,取上清液作为待测酶液。 采用乙醇 NaCl 提取法提取病原菌感染后活体内细胞壁降解酶 7,10。 1.7 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测定 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 PGM)活性和羧甲基纤维素酶( Cx)活性均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 9, 10。酶活 单位为 50 下每 1
8、min 催化底物释放 1 g还原糖所需酶量,酶活单位( U/g) = m1 000/ ( 300.5 )。 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 Microsoft Excel 2003 软件分析数据、绘制图表。用 SPSS 11.5 进行方差( ANOVA)分析,用最小显著差法( LSD)与 S-N-K检验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莲藕贮藏期的发病症状 贮藏 2 周后莲藕开始发病,表皮擦伤处和藕节处最先开始发粘,其后莲藕表面擦伤处出现比较干燥的粉红色粉末 状菌落,其颜色逐渐变褐变黑,表面出现青色、灰色和白色霉菌(图 1b),贮藏中后期发病严重的藕会出现腐烂现象(图 1c),且黑色面积
9、扩大,藕也出现严重皱缩。 2.2 分离的致病真菌 从 9株发病较典型的病株上分离到 60株霉菌,根据 PDA平板上菌落的形态、颜色将霉菌归为 9种,真菌在 PDA 平板上的菌落形态见图 2。 2.3 人工回接试验 由试验结果可知, 9种霉菌回接后均可引起莲藕发病,各菌主要通过伤口侵入,且侵入后发病率均较高。 M4、 M5、 M8、 M9 这 4种菌在莲藕无伤的条件下也可使 其发病, M4与 M5的无伤发病率分别可达到 60%, 50%,此外,M4、 M5有伤接种后的发病程度最严重,其中 M4的发病率略高于 M5。由此判断,莲藕贮藏期主要病原菌为霉菌,且 M4 的致病能力最强。 2.4 病原真菌
10、鉴定 M1 菌丝无色或淡色,有横隔,分生孢子梗顶端有特殊的扫帚状分支,分支为多极的分生孢子梗,最后产生许多瓶梗,瓶梗上着生分生孢子链,分生孢子呈球形,鉴定其属青霉属( Penicillium)。 M2 菌丝淡褐色,有隔膜,分生孢子梗较短,单生,不分枝,分生孢子深褐色,串生有分枝,呈纺锤状或倒棒 状,顶端延长成喙状,多细胞,有砖壁状分隔,横隔 1 4个,纵隔 0 3个,鉴定其属交链孢霉属( Alternaria)。 M3 分生孢子梗淡褐色,单生,有分支,分生孢子褐色,卵形至椭圆形,有链状分支,鉴定其属芽枝孢霉属( Cladosporium),各菌孢子及孢子梗形态见图 3。 M4、 M5、 M6、
11、M7、 M8、 M9菌丝有隔,分枝,分生孢子为小型或大型,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至柱形,有 1 2个隔膜,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或长柱形,有较多隔膜,鉴定其属镰刀菌属( Fusarium)。其中 M4 产红色素, M5产黄色素,各菌孢子形态见图 4。 2.5 病原菌 M4活体外细胞壁降解酶酶活的变化 由图 5 可以看出,在离体条件下,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的活性先迅速增大再降低,最后基本保持不变。第 2天,其活性达到最大,之后则不断下降,第 5天开始基本不变,说明在培养基中以果胶作为碳源时, M4在前 2 d可迅速产生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之后则可能由于果胶不断被分解消耗或 pH值不断下降而导致聚甲基半乳糖
12、醛酸酶活性下降。纤维素酶活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加,与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活相比,其增加速度比较缓慢。综合得出,在诱导物存在的条件下,莲藕贮藏期的病原 菌具有产生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和纤维素酶的能力。在病原菌培养过程中,细胞壁降解酶可持续产生,前期主要是 PMG 起作用,后期主要是 Cx 起作用。 2.6 病原菌活体内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 活体内的细胞壁降解酶是在莲藕接上致病菌后第 21天进行测定的。由图6 可以看出,接有菌的莲藕其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 PMG)和羧甲基纤维素酶( Cx)的活性分别为 2.64, 4.74 U/g,而未接菌的莲藕其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 PMG)和羧甲基纤维素酶( C
13、x)的活性分别为 1.83, 3.45 U/g。经 T 检验分析,接菌的莲 藕与未接菌的莲藕相比较,其两种酶活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P 0.05)。由于病原菌侵染前期主要是果胶酶破坏胞间果胶物质,此阶段的果胶酶作用比纤维素酶大,在病原菌侵染后期,主要由纤维素酶降解细胞壁物质,因此在病菌侵染后其纤维素酶活会大于果胶酶酶活。 3 结论与讨论 目前,关于莲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防褐变、产品工艺及多酚氧化酶、膳食纤维、酚类物质、淀粉等成分的提取、结构及功效研究方面;病害方面的研究主要是田间植株的腐败病,包括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发病规律与防治的研究,各研究认为莲藕腐败病病原菌主 要为尖镰孢菌莲专化型( F.
14、 oxysporum f. sp. nelumbicola) 1214,其次为串珠镰孢菌、腐皮镰孢菌、接骨木镰孢菌、周毛杆菌等。其中, Chen 等将分离到的尖镰孢菌莲专化型( F. oxysporum f. sp. nelumbicola)人工接种到莲藕上可引起莲藕褐色坏疽。而对于莲藕采后运输贮藏期微生物病害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 本研究选用湖北武汉地区的莲藕品种鄂莲 5 号(代号: 3735)进行试验,从病株中分离到 9种霉菌,并依照柯赫氏法则证明 9种霉菌均可致病,引起莲藕发霉、 变褐变黑及腐烂。通过形态学进一步鉴定,初步确定 9 种菌有 3种分别属于青霉属( Penicillium)、交
15、链孢霉属( Alternaria)和芽枝孢霉属( Cladosporium),其他 6 种属于镰刀菌属( Fusarium),其中 1株可产生红色素的镰刀菌,其致病能力最强。 由以上结果可知,镰刀菌( Fusarium)为莲藕贮藏期的优势病原菌,但对于这些镰刀菌是否和前人研究的莲藕腐败病病原镰刀菌一致,仍需要进一步的鉴定来确认,以为莲藕低温贮藏时的霉变腐烂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病原真菌在与植物长期进化和 复杂的互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植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在环境条件适宜时,病原菌对寄主植物致病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其所具有致病因子的多少和活性的大小,致病因子是病原真菌产生的对寄主植物有毒性的代谢产物,
16、主要包括酶、毒素、激素及胞外多糖等其他致病物质。病原菌在寄生过程中产生的胞外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与致病性有关的酶是细胞壁降解酶。本试验研究了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 PMG)和羧甲基纤维素酶( Cx)的致病作用,结果表明,在活体外, PMG活性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先增加后降低最后到基本不变,而 Cx活性则缓慢持续增加,即在前期主 要是 PMG 起作用,后期则主要是 Cx 起作用;在活体内,接菌的莲藕 PMG 和 Cx 活性显著高于未接菌的藕( P 0.05)。 在未接菌的莲藕上, PMG 和 Cx 皆有活性,但并未引起病变。这是因为:一方面,植物体内的酶活必须超过一个阈值,才会引起病变,而健康的藕
17、上所产生的 PMG 和 Cx 活性太低;另一方面,健康组织内的小环境不利于自身的细胞壁降解酶产生致病作用,只有在病菌侵入后,各种细胞壁降解酶相互协调,才能发挥浸解的作用,引起病变。 病原菌对植物的致病因子除了酶,还有毒素、激素等物质,且活体外和活体内的环 境因素不同,病原菌在培养基上产生的酶可能和被侵染的寄主组织上的酶不一样,因此,关于莲藕贮藏期病原菌的致病机理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刘洪 .中国水生蔬菜基地成果集锦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余以刚,李光伟 .莲藕综合利用研究 J.食品科技, 2003( 1): 30-31,35. 方中达 .植病研究方法 M.北京:中国农业
18、出版社, 1979. 魏景超 .真菌鉴定手册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 周与良,刑来君 .真 菌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刑来君,李明春 .普通真菌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薛莲,檀根甲,徐先松,等 .苹果炭疽病菌对苹果果实致病机制初探 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6, 33( 4): 522-525. 冯晶,高增贵,薛春生,等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致病作用研究 J.杂粮作物, 2002, 22( 3): 164-166. 曹建康,姜微波,赵玉梅 .果蔬采后生理生化实验指导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张
19、红 .立枯丝核菌胞壁降解酶及其在致病中的作用 D.扬州:扬州大学,2004. 陈捷 .现代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刘安国,汪金莲,刘光亮,等 .莲腐败病病原镰刀菌的分离和鉴定 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0, 12( 2): 1-4. 周国林,柯卫东,司升云 .莲藕腐败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征研究 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2004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4. 丁爱云,宋卫国,时呈奎, 等 .莲藕腐败病的发生和药剂毒力测定 J.农药, 2002, 41( 6): 32-33. 张和义 .莲藕腐败病的防治 J.中国农学
20、通报, 1994, 10( 1): 52. Chen L S, Lin C W, Liu C D,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s causing rhizome rot of the East Indian lotus6. 高同春 .水稻旱育秧苗立枯病病原鉴定、致病机理及治理研究 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0. Marcus L, Barash I, Sneh B, et al.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ectolytic emzymes produced by virulent and hypo
21、virulent isolates of Rhizoctonia solani Kuhn Research on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s from Lotus Root during Storage and Properties of Pathogenic-related Enzymes LUO Haili, LI Jie, YAN Shoulei, WANG Qingzhang (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
22、han 430070 ) Abstract: The pathogens of lotus root diseases during storage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 inoculation test indicated that the 9 fungi had pathogenici were identified as Penicillium, Alternaria and Cladosporium respectively, the other six were defined as Fusarium, and one strain of the Fus
23、arium producing haematochrome has the strongest pathogenic the strongest pathogenicity was evaluated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 by determination of PGM and Cx activ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vitro, PMG activity was increased initially and then stepped down, and Cx activity increased in the period
24、, which indicated that PMG mainly took effect at the previous period and Cx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t the later std pathogenic fungus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p 0.05). Cell wall degrading enzym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eriod of pathogen causing disease, and which was an important pathogenic facx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