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 ,大小:20.29KB ,
资源ID:1349941      下载积分: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3499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中国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发展.docx)为本站会员(h****)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中国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发展.docx

1、论中国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发展 内容摘要:经过 30 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学者对经济周期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提出了很多理论和思想。随着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的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对我国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做出总结,并研究了经济周期的特点。 关键词:经济周期理论,发展,特点 我国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周期问题一直讳莫如深。直到改革开放后这一课题才得以展开,我国经济周期的讨论才热烈地开展起来。改革开放,尤其是 1985 年以来,我国学者对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兴趣大增,取得了很多成果。 1984 年和 1985 年,我国经济超高速增长之后,开始出

2、现滑坡,乌家培和刘树成等人最早把社会主义经济增长有没有周期波动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提了出来。刘树成首先论证了中国的经济周期。同时,杜辉也发表了论证前苏联社会经济增长的长波运动和短波运动的论文。宫著铭第一个运用经济计量方法,为我国建立了 一个供给模型,测算了波动指数,较为系统地论证了我国的经济波动。这场始于 1985 年的理论大突破,为我国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 我国经济周期的划分 研究经济周期,首先要明确我国从建国到现在经历了几个经济周期。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的划分基本上是相同的。 施发启 (2000)用转折点检验和自相关系数检验的方法对经过平滑的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得出的结果证明了我国

3、经济增长率确实存在周期性波动,而且周期长度主要为四到五年。根据从波谷到波谷可以将我国 GDP增长率划分为九个周期: 1953 1957 年 , 1958 1961 年, 1962 1968 年,1969 1972 年, 1973 1976 年, 1977 1981 年, 1982 1986 年,1987 1990 年, 1991 1999 年。 刘树成 (2000)的划分除了最后一个周期是 1991 1998年外,其余的与施发启完全相同。 刘恒和陈述云 (2003)完全采纳了上述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划分。 有一些学者对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周期进行了划分。惠琦娜 (1998)认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经

4、历了四个经济周期: 1976 1981 年 , 1981 1986年, 1986 1990 年, 1990 1996 年。黄桂田 (1999)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 4 次经济周期: 1977 1981 年, 1982 1986 年, 1987 1990 年和1991 1999 年。 由此可见,学者们对建国后经济周期的划分问题已经达成了共识。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 周期长度极不规则,但是有逐渐变长的趋势;周期发生频率高。我国经济周期的长度长短不一,长的达 9 年 (1991 1998 年 ),短的只有 4 年 (1958 1961年, 1973 1976年 ),平均长度 5.2年,离差

5、为 1.7年。改革开放前,我国 1955 1976年按照 “ 谷 谷 ” 法划分的 5轮经济周期的平均波长为 4.2年,改革开放后,我国 4 轮经济周期的平均波长约为 6 年。 波动幅度较大,经济周期呈现收敛趋势。振幅最大的达到 48.6%,最小的也有 6.4%,平均振幅 15.0%,离差为 13.7%。 刘恒、陈述云 (2003)认为,我国 1953 1976 年的 5 轮周期波动中,有 3轮为古典型周期,即在周期的谷底,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为负增长。从1977年到现在的 4轮周期波动中,年度 GDP增长率都没 有出现绝对下降,而仅仅表现为增长率的下降。这说明,在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的经济周期

6、是在相当显著的波动过程中展开的, 1978 年前的波动标准差达到 10.48 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性开始变得平缓起来, 1978 年后的波动标准差为 3.01 个百分点。我国经济周期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古典型转变为改革开放后的增长型,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强,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国有企业预算约束硬化和稀缺资源在国有与非国有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为主要内容的微观经济主体的市场化进程, 在市场化的过程中, 我国经济波动的微 观基础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在削弱转轨型波动的同时使成熟的市场经济波动逐步表现出来。 从经济周期波动的波形看,我国经济周期实现了由非对称性周期向对称性周期转变。

7、 1996 年之前,我国已经实现的经济周期大都是非对称性的,即经济周期中呈现出经济增长率的缓升陡降或者陡升缓降的非对称过程。这些非对称性表明经济增长速度没有接近或者没有稳定在自然增长率水平附近,经济增长率变化的突发性较多,即出现过经济增长的 “ 大跃进 ” 和“ 急刹车 ” 等奇异行为。我国经济实现 “ 软着陆 ” 以后,在 1996 年至 2002年的经济周期当中, 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水平的态势,这意味着经济周期的对称性正在逐步恢复,预示着未来经济周期将以稳定的增长速度进行对称性波动。 我国经济越来越受国际经济的影响。实行改革开放后,特别是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我国经济波动与世界经济

8、波动的相关性日益显现。张兵(2006)以我国经济周期的划分为标准,通过计算皮尔逊相关系数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的方法,说明了中美两国 1981 1986 年、 1986 1990 年、1990 1995 年以及 2001 2005 年的经济周期波动具有较强的同步性。中美经济出现同步性的原因是中国 日益融入世界经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两国之间日益紧密的贸易和直接投资联系是同步性的基本传导机制。秦宛顺、靳云汇和卜永祥 (2002)采用 HP 滤波的方法对不变价格水平的美国、日本和我国季度 GDP进行处理,计算了中美和中日周期波动之间的相关系数,得出的结果表明,中美经济周期的联系为弱相关关系,中日

9、经济周期的关系为负相关。但是任志祥和宋玉华 (2004)认为,由于我国经济的开放度较低、汇率机制实质上是固定汇率、资本帐户实行管制再加上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内需拉动、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份额相对较小等因素,中国经济周期 与一些发达国家 (如日本、美国 ) 经济周期的相关性仍然较弱。中美经济并不存在周期性的衰退和复苏的同步性。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 (一 )投资波动 梁军 (2000)认为,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受到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影响。在这三个因素中,投资又是最直接的因素。在我国,投资是国家控制社会的经济资源、指挥经济活动的最重要手段。比如,1977 年,投资增速开始回升,

10、达到 4.65%, 1978 年达到 21.96%,有力地拉动了当年的经济增长,形成了一个经济周期的起点。随后,投资增 速下降,1979 年和 1980 年只有 4.58%和 6.65%,到了 1981 年跌入谷底,投资出现负增长。 1982 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 26.64%,经济增长加快,投资增速其后逐年回落, 1983年是 12.62%,直到 1985年出现投资高峰,经济回升,投资增速高达 39.39%。 刘金全 (2003)利用我国 1992 年第一季度到 2001 年第四季度数据,研究了我国投资波动性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得到三个基本结论:在水平值和波动成分上,经济增长率与投资

11、率和投资增长率之间没有显著的格兰杰影响关系,但是它们的趋势成 分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格兰杰影响关系,这意味着投资和产出之间仍然存在长期的均衡联系,投资波动是诱导经济周期的重要原因;投资率和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存在方向上的差别,存量水平上的投资率增加并未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现阶段实际产出中的投资品成分也未明显膨胀;流量成分的投资需求增加作为 GDP的统计成分形成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投资需求仍然是扩张总需求的主要对象;投资波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增长率 “ 减损效应 ” 和 “ 溢出效应 ” ,最优投资路径应该具有一定的光滑性。如果频繁地扩张投资或者抑制投资,都会具有一定的社会成本 。 李

12、延军、金浩、王竞和高素英 (2003)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了经济波动的成因,认为从总体经济的构成来看,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波动是造成经济波动的主导力量,从社会需求来看,最终需求的增长以投资拉动为主,因此投资波动是引起经济波动的最重要因素。 (二 )制度冲击 胡鞍钢 (1994) 利用二阶自回归动态方程模拟政治动员的冲击影响,其结论认为,党代会具有很强的政治动员作用,经济的扩张与历次党代会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与人代会也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杜婷、庞龙和杨灿 (2006)运用经 济计量方法对制度冲击改变我国经济周期特征进行了检验,并通过市场化程度、非国有化水平和开放度三个制度冲击变量检验了其与我国经济周

13、期波动的相关性,其结论证明在我国受政治背景的影响而出台的重大的经济制度改革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制度变动冲击对经济的周期变动的方向及程度起到了较大的决定作用。 (三 )总需求冲击 施发启 (2000)认为,在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经济波动的原因相同。改革开放前,由于物质产品短缺,我国经济增长波动主要取决于总需求的波动。总需求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构成。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 一直实行高积累低消费的政策,因此总需求的波动主要取决于投资需求的波动。改革开放后,虽然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仍然是总需求波动,即总需求扩张导致经济增长加速,但是瓶颈产业和高通货膨胀的约束又使得

14、经济被迫调整,经济增长回落。引起需求扩张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低和工业化阶段还未完成,并且需求扩张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 (四 )我国经济周期的特征事实 简泽 (2006)考察了 1952 1999年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统计规律性,概括出我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的特征事实:我 国经济波动具有持续性,只是到了 2 3 年后才表现出回归趋势的倾向;所有的变量都呈现出显著的周期性波动,但波动程度存在差异,消费、资本存量、就业和一般物价水平的波动小于产出波动,而投资、政府收入、政府支出、进口、出口和货币供应量的波动远远高于产出波动;总需求的组成部分、就业和全要素生产率与产出共变,并表现出强烈的顺周期性,资

15、本存量领先于产出的变动,而是工资则滞后于产出的波动;货币供应量和一般价格水平是反周期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事实与其基本相似,只是我国周期波动的幅度大大高于西方发达国家 。 吕光明和齐鹰飞 (2006)采集了 23 个主要宏观经济变量数据,运用 CF 滤波,分解得到他们的周期性成分,得出了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事实。资本形成、财政支出、进口、出口、价格水平和 M0 的波动性大于总产出的波动性;从业人数、全要数生产率、消费、国内贸易、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工资总额等的波动性小于总产出的波动性;劳动生产率的波动性与总产出的波动性大致相同。从业人数、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消费、资

16、本形成、财政支出、进口、出口、国内贸易、名义工资总额、价格水平、通货膨胀率 M1 是顺周期的; M0 和价格水平是逆 周期的。 综上所述,虽然有人反对社会主义存在经济周期的观点,但是经过尖锐的争论,学者们进一步认识到: “ 波动是必然的,周期是不可避免的。波动是指事物运动的非直线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呈波浪式发展状态前进的,否认波动,就是否认了辩证法;周期是指事物在时间上、样态上有重复的相似性,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否认周期性就是否认了规律性。 ” 经济周期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是社会生产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更替而随之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与社 会主义经济周期的不同之处是社会主义经济周期不会像资本主义经济周期那样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社会主义再生产所要求的比例平衡也不会通过经济危机来实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