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 ,大小:20.78KB ,
资源ID:1350153      下载积分: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35015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效应及其实现.docx)为本站会员(h****)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效应及其实现.docx

1、论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效应及其实现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日本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跳跃式经济发展史实,针对知识经济下跳跃式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论述了跳跃式区域经济增长结构效应及其生成机制,提出满足空间平等与总体效率最优均衡、实现市场调节与政府制度变迁和宏观调控的弹性均衡等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优化标准,说明了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优化路径。 关键词: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效应 报酬递增机制 自增强机制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针对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提出 “ 大推进 ” 均衡发展模式和 “ 突击式 ” 非均衡发 展模式,这种理论是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已经

2、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增长结构和增长机制的新变化。 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效应的形式 1聚合效应。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结构和增长机制已不同于传统物质经济: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物质投入,知识、技术、信息、人才、制度、政策等稀缺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经济增长机制除市场机制外,政府制度结构变迁机制、宏观调控机制等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结构和速度的主要机制。稀缺要素越密集,区域经济发展中 “ 聚合效应 ” 越显著,外部规模经济性越强,经 济增长速度越快,发展水平越高。 2极化效应。由于各区域在制度改革权力、政策供给等方面享受的优惠待遇不同,对技术、人才、信息等稀缺要素的占有不同,加之自然环境

3、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性,价格机制引导生产要素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收益率向最优区位或发达地区集中,推动发达地区跳跃式经济发展,而欠发达地区由于技术、资本、人才净流失,制度、政策供给不足,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3扩散效应。传统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本、劳动等物质投入,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产业扩张和城市化进程缓慢,传 统产业或城市发展规模有限,生产要素通过双向式平面传递, “ 扩散效应 ” 易于实现。知识经济下,人才、知识、技术密集的区域或产业通过要素有机聚合,产生集聚经济性,获得规模经济收益,只会强化发达地区 “ 极化效应 ” ,弱化对欠发达地区的 “ 扩散效应 ” 。 4规模

4、经济效应。规模经济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区域或城市规模经济与产业规模经济两方面。规模经济性取决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应用程度,是一个历史范畴。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规模经济弹性越大,经济增长曲线向上移动;反之,科技发展水平越低,规模经济弹性越 小,经济增长率越低。因为知识技术密集产业专业化报酬递增,其边界扩张具有无限弹性,知识技术密集产品生产具有高沉没成本、低复制成本、规模经济显著、边际收益递增的特点。 5邻近效应。以获取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为目标的产业集聚具有“ 邻近效应 ” 。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可以共同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和公共基础设施,节约运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知识、

5、经验、技能传播,激发新思想、新方法的应用;便于企业在交往中建立相互信任与合作关系,树立企业声誉和产品信誉,加速市场资本积累,形成本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资源互补,减 少对外部资本的依赖性,降低市场波动风险,形成持续发展能力。 6网络效应。企业 “ 扎堆 ” 和密集的城市群体构成一种高效的专业化协作网络,可以加速技术创新,促进知识、信息交流,降低交易费用;以众多的城市群体为 “ 发展中心 ” ,以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为增长点,以立体交通通讯网为依托,以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服务化和生态化为目标,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区域性的网络体系,是实现区域经济跳跃式发展的必要

6、条件。 跳跃式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1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一种自动 调节机制,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无序性,它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引导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向收益率高的区域和产业,形成集聚经济性,推动这些区域或产业跳跃式经济增长;而欠发达地区由于稀缺要素大量流失,经济增长中产生渗漏机制,导致贫困恶性循环。因此,市场机制会引起区域两极分化。 2制度结构变迁机制。制度结构变迁机制的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根源。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府制度结构安排不均衡,东部地区具有制度改革自主权,制度变迁起步早,享受的政策优惠多;而中西部地区不享有制度改革自主权,制度供给不 足。制度结构变迁的差异,造成区域发

7、展的巨大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实现了跳跃式经济发展,而西部地区制度结构僵硬,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3宏观调控机制。政府宏观调节属自觉的再次调节,具有顺市场调节和逆市场调节二重性质,是为了纠正 “ 市场失灵 ” ,是对市场调节的补充和完善,是政府对宏观经济活动的积极干预过程。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途径是政策工具和经济参数的调节,既包括调节总需求的财政、货币政策,调节总供给的产业结构政策及维持物价稳定的收入政策,也包括利率、汇率等经济参数的调节;其主要目标是保持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促 进区域经济跳跃式协调发展,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4自增强机制。自增强机制是经济体自我繁殖。自我强化的过程和趋势,具有多态均

8、衡、可能无效率、锁定和路径依赖性,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制度和政策是一种俱乐部产品,是可再生的替代性的战略资源,具有累积性、加速性和报酬递增的特点,它对受惠地区带来 “ 放大效应 ” ,而给非受惠地区带来 “ 挤出效应 ” 。自增强机制使落后地区制度结构与政策结构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自主制度变迁机制难以形成,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5报酬弱增机制 。报酬递增机制是一种加速成功和加剧损失的正反馈机制,具有累积性、加速性和不可逆性特点,它决定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方向。发达地区人才密集,产业技术含量高,享受的优惠政策多,基础设施完备,信息流动快,报酬递增机制作用强,跳跃

9、式经济增长技术时间长;而不发达地区经济实力弱,资金、人才大量流失,产业技术含量低,政策供给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不灵,报酬递增机制作用弱,跳跃式经济增长难以实现。因此,报酬递增机制只会强化发达地区的优势地位,削弱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 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优化标准 1 维持空间平等与总体效率的最优均衡。新古典增长理论主张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联系效应和引致投资大的产业,以及经济条件好、增长效率高的地区,以其跳跃式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和地区高速发展,却忽视了非均衡增长给落后地区带来的 “ 挤出效应 ” 。新兴古典经济学将跳跃式经济发展看成是分工自发演进的结果,忽视政府制度变迁和宏观调控在经

10、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实践证明:无论在传统物质经济还是知识经济条件下,分工自发演进模式只会扩大区域发展差距,区域增长结构效应的实现空间是有限的。因为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结构 “ 瓶颈 ”制约 突显,要求不发达地区保持一定发展速度,才能实现国民经济跳跃式增长。空间平等与总体效率的最优均衡要求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服务化进程中,以专业化经济性和分工协作网络为基础,在发展阶段、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升级、人均收入和社会福利待遇等方面保持合理比例,以便为区域增长结构效应的发挥创造有利条件。 2实现市场调节与政府制度变迁和宏观调控的弹性均衡。市场调节与政府制度结构变迁和

11、宏观调控作为资源配置的不同形式,相互之间具有互依、互补和互替关系,其作用的范围、方式和程度取决于社会成 本与社会收益的比较,以社会成本最小,社会收益最大为原则,其有效边界位于社会成本相等的那一点,在两种调节模式的社会成本相等时,其调节范围便趋于稳定,才能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两种调节模式的有效边界还受市场发育程度、发展阶段、文化传统、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应随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不同区域应根据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建立弹性调节机制,不应将两种调节模式绝对化。在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时,应加速政府制度结构变迁进程,以便为市场机制功能发挥提供制度保证;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时,

12、应强化政府宏观调 控,以产业政策为核心,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 “ 乘数效应 ” ,维护正常市场秩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 3以区域增长机制的培育和完善为平台。不同区域增长机制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是跳跃式区域增长机制形成并发挥作用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了试点推广、由沿海到内地的渐进式制度结构变迁模式,导致制度结构变迁的区际差异。东部地区具有制度结构改革自主权,在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进程和所有制结构转型等方面远远走在西部前面,而西部地区制度供给不足。为了实现西部地区跳跃式经济发展,应强化政府制度结构 变迁机制,打破僵硬的制度结构,以便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扫清障碍;同是,要加

13、大对西部政策倾斜力度,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充分发挥政策调控 “ 杠杆效应 ” 。为了维持东部沿海地区跳跃式经济增长,促进西部经济腾飞,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差距和东西部差距,应尽快建立和完善跳跃式区域增长机制,逐步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报酬递增机制为支点,以自增强机制为依托,以政府制度结构变迁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为根本动力的跳跃式区域增长机制体系。 4建立产业结构良性循环机制。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要以本区域自然人文资源为依托, 以知识、技术、人才、信息等稀缺资源为核心,以制度、政策等可替代性战略资源为引擎,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知识、信息化和服务化为目标,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

14、级。产业结构良性循环机制要求以本区域各类资源优势开发为基础,以政府制度结构变迁和宏观调控为根本动力,以科学技术大规模创新和应用开发为直接动力,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占用一席之地;建立多样化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体系,各产业之间优势互补;要求构建需求收入弹性大和关联 效应显著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并随区域经济发展而依次更替,带动相关产业高速发展。 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优化路径 1加大研究开发和知识资本投资力度,提高科技创新应用能力,促进知识资本积累和智能提高。知识经济时代,各国经济发展主要以知识、技术和信息创新为

15、基础,经济发展进入创新推动阶段;各国在知识技术创新投入上的差异,最终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的和增长质量的差异。知识资本是企业拥有的以领导和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是一种具有极强渗透力、粘合力和扩张力的资本形态,是具有外部经济效应和专业化报酬递增效应的资本形式。在现阶段,应加速发展知识密集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知识技术含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培育和完善区域增长机制,为区域增长结构效应发挥提供良性循环发展机制。为了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西部经济跳跃式发展,西部地区应以制度结构变迁为突破口,加速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打破制度结构低水平均衡状态。为了优化区域增长结

16、构,充分发挥区域增长结构效应,为东部地区跳跃式经济增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央政府应赋予西部地区更大的制度改革自主权,促使西部地区形成自主制度 变迁机制,克服自增强机制给西部地区带来的不利影响;还应给予西部更多的优惠政策,提升西部产业技术含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3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推动区域增长结构高级化。为了充分发挥区域增长结构效应,应组建跨部门、跨地区和跨国企业集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产业和区域规模经济水平;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以工业化为动力,加速城市化进程,以城市化促进产业结构服务化;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先导,通过信息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区域增

17、长结构网络化;将工业化、城市化和生态化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自然和生态协调发展。 4实施立体式网络开发模式,促进经济要素全方位传递。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了梯度开发战略和向东部沿海倾斜的政策,促使东部地区经济跳跃式发展。而西部地区由于稀缺要素大量流失,经济增长能力削弱,工业增长速度相对缓慢。面对知识经济下经济增长结构和增长机制的新变化,应采取立体式网络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模式的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为载体,以经济特区、开发区、科技园区和大中城市为 “ 发展极 ” ,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小城镇为 “ 增长点 ” ,形成纵横交错的开放型 网状结构,促使信息、技术、知识快速传播,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 “ 网络效应 ” ,实现跳跃式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杨小凯,经济学原理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3(美)达尔 ?尼夫主编,樊春良等译,知识经济 M,珠海:珠海出版社, 1998 4(意)尼古拉 ?阿克列塞著,郭庆旺等译,经济政策原理:价值分析与技术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作 者简介: 陈金良( 1959-),男,陕西泾阳人,肇庆学院财会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