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源约束成为制造业发展模式提升的改革思路 内容摘要:古典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原理曾是人们选择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基本理论依据,但纵观历史,在缺少先天的资源比较优势的情况下,由于资源短缺而被迫在解决经济发展瓶颈过程中所选择的发展模式技术含量更高,反而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本文指出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的约束边界,需要制造业发展模式的提升,并探讨了我国制造业提升发展模式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改革思路。 关键词:资源约束 ,制造业发展 ,制度激励 制造业本质上是一个人类参与的物质资源的形态转化过程,即将自然资源加工制造成可用于消费或再加工过程的产品,因此 ,消耗自然资源是制造业生产的必要条件。但近几年我国 “
2、 地荒 ” 、 “ 电荒 ” 、 “ 油荒 ” 等时有发生,资源紧缺成为目前制造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制造业企业能否突破资源 (本文以狭义资源即自然资源和能源为分析视角 )瓶颈,直接影响到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纵观历史,放眼现代,我们可以发现,在缺少先天的资源比较优势的情况下,由于资源短缺而被迫在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过程中所选择的发展模式技术含量更高,反而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 资源约束成为制造业发展模式提升的杠杆 资源约束下的制造业发展 模式提升导致了西欧与东亚经济发展的大相径庭。 18 世纪以前,西欧与东亚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大抵相当。 18 世纪以后的发展却
3、大相径庭,其原因就在于西欧在资源约束之下选择了资本和技术密集的制造业发展模式,而后者则依然固守着劳动密集的发展模式。 据美国历史学家彭慕兰 (Kenneth Yomeranz)的研究,直至 1750 年前后,东亚和西欧的发展模式均为劳动密集。 “ 有很多迹象表明,欧洲有许多富裕地区已经走上了一条较为劳动密集的道路,直到 18世纪后期和 19世纪引人注目的发展才扭转了那条道路 ”( 彭慕兰, 2000)。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欧洲已有的劳动密集的发展道路发生了急剧断裂 ?彭慕兰认为是矿物燃料和新大陆的发现,这两者的利用使得西欧的燃料和土地并不稀缺,稀缺的是劳动力。如此的资源约束条件迫使西欧在技术创
4、新中出现了对节约劳动的强调,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节约劳动的发明中,而充裕的劳动力使得东亚几乎不需要考虑劳动力的节约。 “ 西欧需要减少昂贵的劳动力的使用,历史前进了,最后导致机器和现代化工厂的出现,以及人均生产力与生活水平的巨大改善,而同时其他社会更感兴趣寻找能够节约土地、资本或某些具体的稀缺资源的创新。所以,欧洲人 并不一定更有创造力,但高工资成本促使他们的努力走上了一个真正变革的方向 ”( 彭慕兰, 2000 )。东亚因为拥有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最后陷入了 “ 比较优势陷阱 ” ,西欧没有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被迫选择了资本和技术密集的发展模式,这种最初的变化导致了后来的始料未及的差异
5、。 资源约束与制造业发展模式提升的现代证明。日本是个岛国,具有先天的资源劣势,大量资源都需要从海外进口。虽然资源约束问题一直是困扰日本制造业发展的难题,但是日本仍然能够较好地解决资源约束问题,始终保持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地位。通过对日本制造业发 展的研究得知,资源约束反而成为日本经济增长的杠杆。日本极其强调政府扶持和制度激励的重要性,在具有高度激励性的产业政策和支持下,日本建立了集约型的生产模式,确立了技术立国的发展方针,加强专利、技术等战略性资源的开发,强调制造业企业生产要素与专有资源有机的整合,尤其强调企业创新竞争力的培养。正是由于资源的严重约束,迫使日本选择以科技和创新为主的制造业发展模式,
6、建立了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科技优势,通过技术进步和研究创新来替代自然资源的缺乏。 德国制造业成功地解决人力资源约束问题,主要得益于其拥有一套完善的职 业培训体系。德国认识到人力资源的质量是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德国在人力资源的培养过程中,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点培养制造业企业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以至于德国制造业拥有了一流的人力资源储备,在与别国的制造业的竞争中保持着特有的优势。 以上说明,确实存在着由于资源短缺的约束迫使在制造业发展中选择技术含量更高的制造模式,由此反而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取得更好经济效果的现象。但是仅仅认为资源约束就可以迫使制造企业选择技术含量更高的发展模式是不够
7、的,我们注意到在更先进发展模式背后是具有激励创新的制 度安排在发挥重要作用。彭慕兰注意到了促使西欧转变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制度问题,认为在当时的西欧产生了据说比别的地方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制度,这就是市场机制和财产所有权制度。日本的技术立国方针和集约型的生产模式更是有着产业政策的扶持和制度激励,强调专利、技术等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我国制造业发展已经接近资源约束的边界 由于制造业是人为改变物质形态 (即进行加工制造 )的过程,所以,大量采用自然资源和开发能源,是制造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特点。而在地球上,很多自然资源和矿物能源是不能自然再生的。所以,现代制造业 生产受到自然资源和能源供应条件的约束,而且,其
8、约束性将越来越强,是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 自然资源约束严重影响制造业的发展。我国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利资源、林木资源和矿产资源等。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 0. 1 公顷 /人,占世界人均水平的 33.1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 2176. 8 立方米,还不到人均3000立方米的轻度缺水标准;人均森林面积为 0. 14公顷,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25 %。据有关部门的资料,我国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约占世界的 12%,居世界第 3 位,但我国人均矿产资 源占有量不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58%,居世界第 53 位 (于猛, 2004),实际是一个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
9、。我国以世界土地的 7%养活着世界 22%的人口,这固然说明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的自然资源实际上是十分匮乏的。如土地紧缺已成为制约东部发达省市制造业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以浙江温州为例,目前温州市可用于建设的土地只有 55 万亩左右,而全市 1999 年至 2003 年五年间共批准建设用地 27 万亩。按这样的速度,10 年就会全部用完。不少当地企业因无地可用,只好把企业迁往外地。据2004 年 浙江省中小企业局 浙苏沪中小企业发展优势比较的报告,造成浙江企业外迁的诸多因素中,首先是土地紧缺,占 52.3%。工业用地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企业发展的首要障碍。能源资
10、源约束制约制造业规模的扩张。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严重的能源资源的约束。近几年我国出现的煤炭供应短缺、石油供给短缺引致了煤炭、石油等产品市场价格不断提高 ,2003 年以前仅仅南方缺电的现象已经扩展到 2004 年以来长江流域、中部省份、华北东北等全国 3/4 城市拉闸限电的全局性短缺。 2003 年我国可供消费的能源总量中 11.9%的能源是从国外进口的, 94.9%的能源是自己生产的一次性能源,仅有 0.12%的能源是回收利用的二次能源。同年份制造业的能源消费总量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的 54.5%,而制造业在 GDP 中的比重仅为 37.3%,相对于产出的比重来说,制造业的能耗很高。现在,我国已
11、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依靠大量消费能源,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增长,但也使中国制造业发展越来越接近了资源和环境条件的约束边界。资源条件已无力承受 “ 高消耗、高产出、高排放 ” 的粗放发展模式。 资源约束的压力迫使制造业发展模式的提升,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当有了一定的资本 积累和经验的时候,应当不失时机地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发展模式的技术含量,把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创造。当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强调发达地区应当适时地转变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同时,在我国相当多的欠发达地区,一方面还存在着传统的比较优势原理发挥作用的条件,另一方面也缺少提升发展模式必要的资本积累、人才积累,依据传统的比较优势
12、原理,制定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依然是必要的,是有现实意义的。 提升我国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制度安排 历史经验证明,要适时提升制造业发展模式,除了资源约束条件的变化之外,更为关键的是 要有有利于提升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制度安排。制造业发展模式的提升具体要落实到微观层面即制造业企业的经济运行,制造业企业根据资源约束条件的变化,在盈利目的驱动下进行投入和产出的比较,依据整个社会科技与经济的发展趋势,自主地、与时俱进地变换发展模式。因此,笔者认为有利于提升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微观层面的制度安排就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有利于转变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制度安排,必须是有利于各种企业平等进入和有效竞争的制度安排。市场经济的
13、全部魅力就在于竞争。这里的竞争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竞争是产 业成熟和制造业发展模式提升的杠杆。竞争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价格竞争,也包括创新方面的竞争。熊彼特强调,尽管做马车企业可以把马车做得尽善尽美,但毕竟不如能造出火车的企业。然而,这一切都以平等进入为前提,靠着各种力量,特别是行政力量形成的垄断,阻隔了平等进入,也就扼止了有效竞争,阉割了市场经济最本质的东西。 促进资源环境保护政策与技术创新政策的整合。科技进步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是双刃剑。若科技进步是朝着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方向迈进,科技进步就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 ,否则,就不利于资源环境保护。为了防止科技进 步偏离环境
14、友好、资源节约的方向,一方面在资源环境保护的工具箱中,我国应尽可能选择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如建立基于潜在技术驱动型标准,管制中充分运用市场诱因等等,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对特定科技创新的资源环境后果评价。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在我国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的形势下,高新技术制造企业必须同时是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企业,所以,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标准应构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的重要内容。高新园区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和科技创新的核心区,对高新园区的考核应更多地纳入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标准,以促使各级政府、高新园区管委会更加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引领科技创新与资源环境保护的有效结合,促进
15、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发展模式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 为循环经济立法,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实现资源使用的可持续性。循环经济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高效、清洁利用基础上的发展模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一个 “ 资源 产品 再生资源 再生产品 ”的循环流动过程,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我国制造业企业应该遵循循环经济模式,从过去的粗放型资源利用模式转到集约型利用模式上来。同时应当大力研究开发 绿色制造技术、不可再生材料的替代技术、节能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生态工厂循环制造技术等。为了促进上述技术的产业化,国家应考虑制定一些财政、金融和税赋政策,支持绿色制造产品的生产和消费。 参考文献: 经济 ,国内宏观 -飞诺网 F 美 彭慕兰 .大分流 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2000)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2.郭熙保 .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