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摘要 国际贸易理论先后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四个发展阶段。以 Melitz 的异质性企业模型和 Antras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为代表的新新贸易理论,从企业异质性研究入手,分析了单个企业的国际化路径和全球生产组织模式选择,从微观层面来剖析国际贸易产生、贸易利得与分配、资源配置等问题,使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具有了坚实的微观基础。虽然新新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做出了突破性贡献,但仍有一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 国际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异质性企业;内生 边界 一、引言 国际贸易理论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
2、它主要阐释国际贸易成因、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贸易利得等问题。随着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先后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四个发展阶段。 古典贸易理论主要包括 Adam Smith 的绝对优势理论和 David Ricardo 的比较优势理论 (221 模型 )。在他们的理论中,假定在完全竞争及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劳动作为唯一的投人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则国际贸易是发生在劳动生产率绝对 或相对差异的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之间的产业间贸易,该理论首次阐明了自由贸易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0 世纪 30 年代,瑞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Heckscher
3、和 Olin 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 (H O 定理 )。与古典贸易理论不同的是,他们认为比较优势的形成除了劳动这一投入要素之外,还包括资本、自然资源等要素禀赋的差异。后经 Haberler、 Mied、 Learner、 Leontief等学者将一般均衡分析的新古典模型与 H O 定理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222 模型 ) 新古典贸易理论。这 一以要素禀赋理论为核心的新古典贸易理论在 20 世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处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地位。 进入 20 世纪 60 年代,在国际贸易领域,大量存在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同一产业内产品的情况,这一有悖于要素禀赋理论的现象引起了V
4、erdoon(1960)、 Balassa(1966)等人的关注, Grubel、 Lloyd(1975)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产业内贸易理论 (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20世纪 70年代后期, Krugman(1979, 1980, 1981)、 Dixit和 Norman(1980)、Lancaster(1980)、 Helpman(1981)、 Ethier(1982)、 Brander 和Spencer(1985)、 Eaton和 Gmssman(1986)等经济学家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嵌入新古典贸易模型中,形成了所谓的新国际贸易理论,用规
5、模经济、不完全竞争、消费偏好多样性和产品差异化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原因,对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中的完全竞争市场、规模报酬不变和产品同质性等基本假设进行了彻底颠覆,较好地诠释了发达国家之间同一产业内贸易占绝大比重这一 历史现实。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公司内交易特别是跨国公司内部一体化和对外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实践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国际贸易理论对此问题的说服力也显得苍白无力,迫使经济学家对公司内贸易的成因进行反思。 21 世纪初, Marc Melitz(2003)提出了异质性企业模型, Pol Antras(2003)提出了企业内生边界模型,共同开创了
6、新新贸易理论 (New-New Trade Theory)。该理论打破了以往贸易理论关于企业同质性假定,把国际贸易建立在异质性企业这一微观经 济主体基础之上,对当今国际贸易成因、结构和模式进行了具有相当说服力的全新解读。 二、新新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 1、国际贸易领域的微观实证数据对以往理论提出挑战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两大中心主题为贸易所得和贸易分工基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所建立的产业间贸易模型根本没有涉及到企业层面;新贸易理论所建立的产业内贸易模型虽然涉及到微观企业层面,但为了简化模型,以代表性企业的假设将企业同质化。然而,近年的实证数据表明,企业间的差异对于理解国际
7、贸易有关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学家在对企业有关数据实证分析中发现,在某一行业内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仅是少数效率高、竞争力强、规模相对大、产品质量好的企业。早在 1995 年, Bernard 和 Jensen 曾发现在美国制造业中就存在上述现象; Melitz和 Yeaple(2004)根据大量事例对 1996年美国进出口企业的生产率研究表明,出口企业劳动生产率比非出口企业高出 39;Eaton、 Krama 和 Koaum(2004)在研究中发现,法国制造业中仅有 17.4的企业从事出口贸易,而且其出口量仅占生产量的 21.6; Jensen、Ber-nard、
8、 Redding(2007)等人研究发现, 2000 年美国 550 万企业中只有大约 4的企业进行过出口贸易, 2002年美国制造业企业中出口与非出口企业比较,出口企业的就业率、销售额和人均增加值分别高于非出口企业 119、148和 26。 经验数据显示,在生产分工日益细化的背景下,全球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企业规模、利润和国际经营行为有诸多异质性,因此需要研究企业个体特征在企业国际扩张选择中的作用。然而,由于新贸易理论采用对称性企业假设,一体化均衡下同一产 业内企业定价、产量、利润、收益和外贸参与程度相同,企业无任何差异,因而它无法解释 20世纪 90年代以后获得的微观数据,这就迫切
9、需要一种新的摒弃技术对称以及研究企业异质性作用的贸易理论。 2、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增强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国际经贸活动出现了新特征,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跨国企业的数量呈级数增长,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核心组织者。联合国贸发会 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 15 个发达国家共有 8.2 万家左右的跨 国公司,它们拥有超过 81 万家子公司; 2007 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 2006年国际贸易有 1 3 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 1 3 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即与跨国公司有关的贸易已占国际贸易的 2 3;跨国公司已
10、占全球技术贸易的 60 70,全球 FD 的 80,全球 FDI 的 90, 21 世纪很可能变成 “ 跨国公司时代 ” 。跨国公司在国际化经营中,中间投入品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部门结构上多集中于研发密集度高、部门投入物复杂程度高的 IT、汽车、工业设备、非生产性服务等部门;跨国公司的公司内贸易增长 速度加快,例如 1992 2002 年,跨国公司海外工厂的销售数量增长率高于商品和非要素服务总贸 摘 要 :要解决国际贸易专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需要根据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在建设的专业目标定位、师资培养、教材建设、教法选择等方面加大改革。以适应高职国
11、际贸易专业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具有较高国际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和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技能的高级应用型外贸技能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 :国际贸易 人才培养 高职教育 自我国加入 WTO 以来 ,我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规模不断 扩大。这就急需一大批熟悉进出口业务的外贸应用型人才 ,为了满足社会的这一需要 ,我们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设置等进行探讨和改革 ,如何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彰显专业特色 ,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1 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1)专业培养目标在新经济时代 ,国际贸易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
12、德 ,能以英语为工具 ,熟悉国际商贸知识及商贸文秘的职业职责范围 ,能够使用多种现代化办公设备与通讯设施 ,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 。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就业方向为 :进出口公司、三资企业、报关、报检代理公司、大型运输和保险公司、外商投资咨询公司、跨国营销集团等。 (2)专业培养规格在思想道德素质上 ,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在专业上将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生在理论学习后 ,要根据目前我国已加入 WTO的实际情况 ,系统地学习各门专业课的实际操作 ,包括国际商务谈判、签约、履约、租船、投保、仲裁、索
13、赔等各个环节 ,也包括对外投资的策划、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各种业 务 ,具体方法可以通过国际商务实验实训和案例实践教学的形式来实现。 2 教学方法的创新 2.1 优化课程结构 现在书市上各类高职高专国贸相关教材非常多 ,而且大多数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各种教材大同小异 ,内容重复 ,如国际货物运输和保险部分在国际贸易、国际货运代理实务、外贸跟单员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多门课程中重复出现 ,这样的重复内容在整个国际贸易教材中比例还相当大 ,任课老师之间讲课衔接不上 ,导致重复部分 ,重复讲授。在讲解过程中 ,多数老师重理论轻实践 ,以至于学生学了 多遍在工作中仍不懂整个贸易的国际货物的流程和相关知识
14、,这样学生走出校门后适应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 ,为了避免重复教学 ,应该对国际贸易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对几门课程重复的地方进行整合 ,最好能根据本校自身的特点和特色 ,老师自己编写教材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2.2 改进教学方法 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 ,理论课知识讲太多 ,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这个时候就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方面的探索 ,如模拟公司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方法等。如讲授进出口业务流程中进出口货物的整个流程 ,老师不能仅仅在黑板上板书流程 图 ,要更加生动的采用案例教学手段 ,适当的可以结合本地企业的案例进行教学 ,如 :赣州华坚国际鞋城有限公司有一批女鞋出口到美国洛杉矶 ,贸
15、易术语为 CIF,委托赣州东信货代公司办理租船订舱手续 ,在这个前提下 ,老师可以以分组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课后弄清楚办理每个环节需要提交的材料 ,然后再到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解说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每一个小组中大家都可以客串不同的任务角色 ,这样可以让每个角色的流程大家都能较强的记住 ,而且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学习精神。 2.3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环节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多数专业课程应采用模拟实验和软件教学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对国际贸易专业课还应多采用案例教学。 ,如“ 外贸函电实训 ” 对于增强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起
16、了很大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 ,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其它一些课程 (或其中的部分教学内容 ),如 “ 国际结算 ” 、 “ 外贸单证制作 ” 、 “ 海关报关实务 ” 等相关课程可以尝试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来提高其学习的效率。这样不仅不会学起来枯燥无味 ,而且更能学的好 ,记得住。 3 建设师资队伍构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 培养模式 ,主体是专业教师队伍 首先 ,要加强专业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的培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师除应具备各类教育教师都要具有的素质外 ,还应具备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各种素质。其次 ,应当有针对性的选派教师进入外贸企业、海关、报关公司等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以培养专业教师较强的
17、实践操作和课堂演示能力。高职学院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 遵循专职与兼职相结合 ,培养与引进相结合 ,思想道德与专业学术并重的原则 ,以宽松优越的个人发展环境 ,不断提升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灵活创新的用人机制 ,建设一支适应 学院事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以宽松优越的个人发展环境 ,不断提升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灵活创新的用人机制 ,建设一支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总之 ,随着我国外贸进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的贸易地位不断增强 ,为了能够培养更多国家需要的贸易人才 ,只有通过不断改革与完善课程环节和课程要素 ,形成具有专业特征的应用性课程体系 ,才能确保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被社会所认可、接纳。 参考文献 赵绍全 .当前部分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浅析 J.北京联 合大学学报 ,2005(3). 侯涵 ,梁赤民 .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07,7. 黄安平 ,江荣华 .对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