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 ,大小:20.64KB ,
资源ID:1354219      下载积分: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35421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潜力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发展对策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h****)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潜力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发展对策研究.docx

1、中国 “ 潜力型 ”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文章从创新系统构成的角度对中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根据其创新能力将 30 个省级行政区域划分为领先型区域、优势型区域、潜力型区域和后进型区域,通过对各个地区的创新能力构成的强弱项进行了比较,着重对 “ 潜力型 ”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从而寻找适合相关区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对策和路径。 下载 关键词: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 潜力型 ” 区域;评价;特征;提升对策 本文从创新系统构成的角度对中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根据其创新能力将 30 个省级行政区域划分 为领先型区域、优势型区域、潜力

2、型区域和后进型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个地区的创新能力构成的强弱项进行了比较,着重对 “ 潜力型 ”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从而有助于相关省(市、自治区)根据其创新能力各方面的特征需找适合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 一、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是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主体、创新环境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而构成的关系结构,是由多种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共同影响和协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近年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问题引起了国内许多学 者的关注,相关研究也为我国各地区经济与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依据。如刘凤朝、潘雄锋、施定国( 2005);邵云飞、唐小我( 20

3、05);赵彦云、甄峰( 2007);江蕾、李小娟( 2010)等等。现有的关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界定了区域自主创新的内涵和结构模型,构建了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对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和实际测度,并对不同区域自主创新的优势与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然而,这些研究尚缺乏对不同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深入剖析,从而在针对性上有所欠缺。 为了能够较好的体现各个创新主体在区 域自主创新中的作用,以及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的互动,本文从创新系统的角度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划分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学和研究机构自主创新能力 、区域自主创新载体能力和区域自主创新支撑能力。依照上文中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定

4、义,本文通过目标层、系统层、要素层和指标层四个层次 36 个描述指标,建立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多层次因子分析法和集成聚类分析法对其进行了评价,试图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反映我国 30 个省级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如下: 根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高校和研究机构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载体能力、创新支撑能力以及区域自主创新综合能力进行多层次因子分析的结果,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结合各个地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因子得分以及聚类分析的结果,本文将区域自主创新综合能力划分为 4 类(如表 1),并可进一步依次视为 “ 领先型区域 ” 、 “ 优势型区域 ” 、“ 潜力

5、型区域 ” 和 “ 后进型区域 ” 。为了检验按照区域自主创新综合能力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是否可靠,本文进一步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高校和研究机构自主创新能力、创新载体能力和创新支撑能力共同作为变量再次进行了多层次聚类分析,分析方法同上。 二、 “ 潜力型 ”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特征 潜力型地区包括辽宁、天津、湖北、陕西等 11个省市区。从地理位置上看,东部地区 3 个(辽宁、天津和福建)、中部地区 5 个(湖北、河南、安徽、湖南和黑龙江)、西部地区 3 个(陕西、四川和重庆)。 1. 总体特征。这一类型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除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平均得分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构

6、成要素以及综合能力的平均得分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上看,该类型区域中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最高,说明具备一定的 基础研究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其次是创新载体能力,能够有效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转化;再次是创新支撑能力,最后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也说明了,这一类型区域中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形成,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靠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政府的政策来主导(见表 2)。 根据潜力型区域内部各地区在区域自主创新各构成要素上的表现,可以将 11 个地区进一步划分为三类来分析: ( 1)辽宁、湖北、陕西、四川和重庆 较强的基础研究能力。这四个地区的优势在于其区

7、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各个构成要素表现都相对比较均 衡,特别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载体能力上具备一定的实力。四个省市高校云集,共有 “211” 工程院校 25所,具备很强的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基础研究能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共 45 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 50余个,具备很强的基础研究载体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其中陕西、四川和重庆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对西部地区加大科技支持力度、加强科技人才培训和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平台等政策的惠顾,基础研究实力更胜一筹。 ( 2)天津和福建 较强的创新载体能力。天津和福建都属于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经济 的外向型程度很高。两个省市在国家级科技

8、创新平台、产业技术研发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创新成果扩散平台的建设上有着突出的成就,同时两个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巨大,区域自主创新网络运行良好,对周围地区起着良好的示范作用。 ( 3)河南、安徽、湖南和黑龙江 较强的创新支撑能力。河南、安徽、湖南和黑龙江位于我国中部内陆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拱北的区位优势,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科教基础水平较好,边界通达的水陆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工业基础比较雄厚,产业门类齐全,集聚和承载产业、人口的能力较 强,因此总体表现为创新的支撑能力较强。 2. 潜力型区域内部各地区在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构成要素上的表现有一定的差异,但不十分明显。总体来

9、看,潜力型区域内部辽宁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各构成要素的表现比较均衡,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辽宁、天津和重庆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该类型地区中比较突出;湖北、陕西、四川和黑龙江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创新载体能力上的表现比较突出,但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支撑能力较弱;福建、河南、安徽和湖南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各构成要素的表现均不十分平稳。 3. 潜力型区域 自主创新网络发展的特征。这里,我们选取 R&D经费支出结构和科技经费筹集额的机构来考察活跃型区域自主创新中主体的发展特征,从而把握其创新特色。 ( 1) R&D 经费支出结构。 R&D 经费的支出主要投入到企业与高校和研究机构两个主要部

10、门。全国 R&D经费的支出主要流向企业,而流向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比重较小,这也反映出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从活跃型区域内部省市的表现看,天津、辽宁、安徽、福建、河南、重庆几个地区企业 R&D经费支出的比重超过了全国水平,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很明显;黑龙江、湖北、湖南、四川和陕西中企业 R&D经费支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创新地位并不突出。其中,四川和陕西高校和研究机构 R&D经费支出甚至超过了企业,从而表现出较强的基础研究实力。 ( 2)科技经费筹集结构。我国科技经费的筹集来源主要是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科技经费筹集的来源上, 11 个省市区中除了陕西省以外,绝大部分科技筹集经费的来源主体为企业

11、,其次是政府,金融机构贷款所占比重非常低,这与全国的整体趋势相一致。其中天津、辽宁、安徽、福建、河南、湖南和重庆来自企业资金的比重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四川是除陕西以外企业资金比重最低的省份。陕 西省科技筹集经费的来源主体为政府,比重达到了 51.3%,说明政府在陕西省区域自主创新中起到了很大的扶持作用;此外四川、湖北、辽宁和黑龙江四个省份中来自政府资金的比重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从金融机构的贡献程度上看,安徽、福建和重庆金融环境发展较好,但是金融机构对潜力型地区科技和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持和贡献程度普遍比较低,金融环境还有待完善。 三、 潜力型区域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1. 潜力型地区自主创新的投

12、入强度普遍不足,与经济增长不成比例。从 R&D经费与 GDP的比重上看,潜力型地区也存在着全国 普遍存在的问题,即 R&D 投入强度严重不足。从潜力型区域内的各省市情况看,许多省份的GDP 总量在全国排名前列,如辽宁、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和四川,都属于地方生产总值过万亿的经济发展大省,且每年都在 GDP和 R&D经费投入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 R&D 经费占 GDP 的比重则普遍较低且增速缓慢。 2. 潜力型区域内企业缺乏核心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市场化程度低。潜力型区域内企业并没有成为自主创新的核心,其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区域自主创新主要依靠的是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基础研究以及良好的创新载体和支撑

13、环境。通过分析, 我们发现,潜力型区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主要表现在缺乏核心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创新成果的应用和市场化程度不高。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企业自身新产品的生产和市场化能力较低;另一方面,潜力型区域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能力虽强,但高校和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很紧密,因此创新成果比较难转化成对企业有很强应用价值的创新成果。 3. 潜力型区域基础研究投入不足, 基础研究能力较弱。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的源头,然而从 R&D经费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研究的支出情况上看,全国都暴露出基础研究投入较低而热 衷于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的问题,而且这一问题在潜力型区域内部更为突出。基础

14、研究的比重不仅低于领先型、优势型区域以及全国的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后进型区域。 4. 重视创新成果的产出,忽视创新成果的商品化。这主要表现在科研论文等创新成果的产出水平较高,但是专利的申请授权量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明显偏低。 四、 “ 潜力型 ”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潜力型区域中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最高,说明具备一定的基础研究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其次是创新载体能力,能够有效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转化 ;再次是创新支撑能力,最后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也说明了,这一类型区域中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形成,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靠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政府的政策来主导。 1. 保

15、持并加强潜力型区域基础创新能力雄厚的优势,并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提高其核心创新能力。对现有的基础研究平台如国家和声部及重点实验室等进行整体规划,形成一批布局合理、装备先进、高效运行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心,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性、前沿性研究的比重。 2. 建立健全创新激励体系,在留住本地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的 同时,积极吸引外来人才和创新成果。潜力型区域有着高校和研究机构众多,基础创新平台建设良好的优势,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创新环境以及创新人才的待遇低等种种原因,存在着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大量流失的现象,从何使其核心竞争力难以提升。因此,潜力型区域应该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采取积极的创新激

16、励政策,通过科研奖励等方式留住并吸引高水平创新人才,从而打造创新优势。 3. 潜力型区域存在着经济发展与创新能力不相匹配的现象,大部分省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是自主创新能力水平较低。因此,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自主 创新投入机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自主创新活动的资金倾斜力度适当加大,从而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以及科技人才培养的强度,加强创新投入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达到区域经济、社会与科技均衡发展的目标。 4.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潜力型区域自主创新的各个构成要素发展不平衡,创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存在着一定的缺失,因此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区域自主创新的各构成要素协调运行,形成创新合力。例如,进

17、一步巩固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加强高校和研究机构在 区域自主创新中的基础引领作用;发展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改善金融环境,是创新资源投入渠道多元化;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创新主体合作上的引导作用等等。 5. 营造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改善区域自主创新的外部环境。通过营造用于创新、尊重创新和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在相关省市区内树立一种创新的标准和行为规范,形成尊重知识、崇尚真理、珍惜创新型人才的风气,提倡 “ 以市场为导向 ” 的创新理念,倡导各个创新群体进行复核市场需求的创新活动。 6. 积极与领先型和优势型地区开展自主创新合作,承接领先型

18、和优势型区域高新 技术产业的转移,发展战略新型产业,推动本地区产业机构的升级。近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两家经国务院批复建立的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首次携手全面合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探索新机制、新体制,这为潜力型区域针对自身特点与领先型和优势型地区开展深入有效合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纪宝成,赵彦云主编 .中国走向创新型国家的要素:来自创新指数的依据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 柳卸林,胡志坚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与成因 .科学学研究,2002,( 5): 550-556. 3. 刘凤朝,潘雄锋,施定国: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中国软科学, 2005,( 11): 83-89. 4. 邵云飞,唐小我 .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成份实证研究 .管理工程学报, 2005,( 3): 71-76. 5. 赵彦云,甄峰 .我国区域自主创新和网络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7,( 4): 59-65. 6. 张军涛,陈蕾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中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 创新系统视角 .工业技术经济, 2011,( 4) . 作者简介:王亚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蕾,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后,讲师。 收稿日期: 2014-03-12。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