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国家经济、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社会都在关注如何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离贫苦的时候,城市贫困现象日趋严重。城市贫困问题给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由于我国城市贫困的原因极其复杂,并带有我国特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因此在治理城市贫困问题时,必须从多方面、多角度通盘考虑。本文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城市贫困的途径,并以解决能力贫困及权利贫困为重点解决对象。下载 关键词:转型时期;城市贫困;能力贫困;权利贫困 一, 研究背景 近 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并在 2010年第二季度赶超日
2、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人均 GDP 却只有 3800 美元,在全球仅排在第 105 位左右。近几年来,虽然我国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时,做出了相当卓越的成绩,但现实是,我国仍有1.5 亿人口未达到联合国一天一美元收入的标准。贫困问题依然严重。尤其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城市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城镇事业人口不断增加,下岗职工人数不断加大,社会救济及保险制度还不够完善的条件下,相当一部分的城镇居民沦为城市贫困阶层,城市贫困问题日趋严 重,并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极大关注。 相关学者经过研究探讨,总结出了导致我国现阶段城市贫困日趋严重的原因。如傅道忠认为导致城市贫困的原因有下岗失业人员的大
3、量增加,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即是基于 “ 以人为本 ” 的基本要求,为城市贫困人口提供社会帮助。因为 “ 以人为本 ” 是政府提出并落实一切政策措施的根源及出发点。这也是本文的研究初衷。对于相关的政策,刘家强教授从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角度,认真分析了现有体系的不足,并提出了详细的改进政策,为解决城市 贫困问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 城市贫困的现状 1. 城市贫困的界定 贫困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包括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类型。所谓绝对贫困,就是那些没有能力获取满足基本需要资源的人群,凡生活在低于某一特
4、定的最低的实际收入水平的人都计算在内。所谓相对贫困,是指在同一时期,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各阶层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而产生的低于社会认定的某种水平的状况。中国城市贫困则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城市部分社会成员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而在一定程度上被 剥夺了正常获得生活资料和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权利,并使他们的生活持续性地低于社会常规生活标准。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贫困的规模,近年来不同机构的研究者有其各自的定义和标准,加之各地的低保线又容易受到当地财政投入能力的影响,因此迄今为止依然没有准确的官方统计数字。但是,据相关部门估计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低保人口总数在连年增加,并且还有相当数量
5、的贫困人口由于政策不完善等原因,未能享受低保。无论数据是否精确,我国城市贫困问题日趋严重,治理城市贫困的任务将异常艰巨。 2. 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 我国城市 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从 1978 年的 0.16 到现如今早已超过 0.4的国际警戒线,伴随着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迅速扩大,我国城市贫困越来越严重,并且呈现出我国的特点: 1) 贫困主体呈现多元化。 目前,我国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 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的城市贫困群体,主要由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抚养人的 “ 三无 ” 人员构成。而我国现如今的贫困群体的组成已经随着社会的变革发生了质的转变,在新出现的城市贫困人口
6、中,大部分是有一定工作能力并且愿意工作,只是由于社会制度及经济体制的变革,而失去 了原有的工作机会的人。在经济学家眼里,现在庞大的城市贫困人口主要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导致失业的群体;资源枯竭型城市里大量具有正常劳动能力的城市居民;退休较早、仅依赖退休金生活的老年人;流入城市、成为城市新贫困阶层的大量农村人口。 2) 贫困问题更加复杂化。 现阶段我国的城市贫困不同于国外城市贫困,国外城市贫困原因比较单一,大多是因为经济危机等因素导致的失业所造成的。而我国的城市贫困不仅包括了贫困人口的生活资料不足,更重要的是它还包含了贫困人口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精神文化方面的匮乏,是缺 乏基本生存资料和个人
7、发展条件的综合性的贫困。在 20世纪 90年代以前,大部分的贫困人口只是生活资料的缺乏,而现如今的贫困人口,大多是由于缺乏发展的物质资料、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当前大部分城市贫困人口,有工作能力并且愿意工作,但是由于种种社会因素失去了工作的机会,又由于缺乏人力资本以及物质条件,因而更难找到适合的新岗位。而正是由于社会资本的缺乏,使他们更难生存和发展。这便是经济学家所认为的能力贫困以及权利贫困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的城市贫困是一个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综合体,即生存意义上的绝对贫困、发 展意义上的相对贫困,这便是“ 转型期 ” 的贫困。我国的城市贫困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经济与社会转
8、型因素所造成的,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城市相应的基础设施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我国现行体制又不能瞬间跟上经济的步伐,因此原有体制的不健全便成为了城市贫困的根源之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 “ 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 ” 的用工方式被彻底打破,原来企业内部的大量冗员被推向社会,使原有的隐性失业显性化,导致许多劳动者就业权的丧失,而新的就业岗位又少之甚少,再加之自身能力的不足,既不能再回到社 会的主导产业中,也不会在新兴的产业中谋取生存的机会,从而导致他们在丧失工作的同时,也丧失了收入,从而使自己和家庭陷入了贫困的困境中。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时的大量农民放弃原有的
9、生存方式,涌入到城市中去另寻生存之路,更加大了贫困问题的严重性。 3) 贫困呈现区域性和阶层性。 就区域而言,我国贫困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内陆地区,这些地区受自然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极其缓慢。又由于我国城市贫困呈现行业性特点,一些暴力行业的工作人员收入远比其他行业的收入大得多,因此大多城市贫困人口都有着相同的经历,甚至存 在着某些经济连带关系,居住在相对集中的地区。阶层性贫困主要存在于失业人员、无业人员、老人和穷人子女。这些贫困人口有着共同意识和群体感,也容易使他们形成共同的目标,阶层性的特征比较明显,由于文化素质都相对较低,从众心理较强,加之较为艰难的共同生活处境,使他们的阶级意识更为强烈,
10、长期下去,定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安全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三, 城市贫困产生的根源 1. 经济和社会体制转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性问题是城市贫困的最根本原因。 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失业是造成城市贫困最根本的原因。国有 和集体企业的改革产生了大量的失业人员,城市劳动用工制度由政府统一安排改为市场配置。同时,第一、二、三产业发展仍然不够协调,能够造就大量就业机会和岗位的第三产业仍不发达,新增就业机会与新增劳动力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使得企业原有的隐性失业越来越明显。下岗人员不断增加,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又加之农民的进城务工,使得原本就稀缺的岗位更是紧缺。
11、城市贫困现象愈演愈烈。 2.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社会保障体制由过去的企业承担的保障体制向社会化的保障 体制转变,经济体制改革使得企业竞争激烈,企业的倒闭和新建时有发生,部分失去企业保障的职工没有得到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承接。又加之我国现有失业保险体系覆盖面小,保险力度差,大部分失业人员基本的生活保障根本难以落实。为解决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问题,虽然各级政府在财政上加大了资助力度,但是具体落实到个人及家庭时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政府对城市中无劳动能力人员的救济远远不够他们维持生活和发展的需要。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的各种贫困救助与社会保障项目仍然空缺。城市农民工几乎完全处在城市社会保障系统之外
12、。他们的生存受到很大的威胁。 3. 能力及权利的贫困是贫困无法迅速解决的根源。 1)阿玛蒂亚 .森认为个人能力的不足才是导致贫困的根源。他指出,只有能力才能保证机会的均等,没有能力,机会平等只是句空话。真正的机会平等必须是通过能力的平等才能实现。该理论也适用于我国,现如今的下岗员工及失业人员大多都是没有受到过高等教育,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严重缺失,因而无法保障其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2)目前我国权利贫困广泛存在于下岗、待岗、企业破产、强制提前退休等各个方面。必须承认,城市贫困群体之所以贫困,并非全部 是由于他们能力不足,还由于政府在推行社会改革的过程中,对贫困人群的多项社会权利保
13、障不够、救济力度不足。在很多方面,我国现有保障体系都存在着权利保障的缺失。再加之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小,救济和补助标准低,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疾病的人员和受教育子女的家庭,现有保障不能使他们走出现有困境。相反,由于收入的缺乏和社会资本的不足,使得他们受教育和医疗等保障体制的权利的严重缺失,陷入一种贫困的恶性循环。 四, 城市贫困的解决对策 通过分析现阶段城市贫困的特点及成因,现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1. 提供更多 的就业岗位。 就业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扩大就业一直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目标。我国应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促进多种形式
14、就业,并定期为贫困人口做免费的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建立和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对那些最困难的边远地区应开展多种的扶贫制度,采取 “ 以工代赈 ” 的方式来帮助贫困人口走出贫困。还应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类似上岗证、资格证等劳动准入机制不断增加,这在一方面的确保证了我国劳动者的劳务质量,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贫困人群的就业范围 。适当减少一些行业的劳动准入限制,则有利于扩大城市贫困人群的就业范围,从而降低贫困人口的数量。 2. 健全社会保险体系。 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应该包括五大内容,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城市贫困人口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具有劳动能力,但是却失去了就业的机会。
15、因此失业保险对城市贫困人群是最重要的。现阶段,我国已初步实现了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与失业保障制度并轨,但是依然不够完善。应该加强对不同体制的企业的员工实行同国有企业员工一样的保险制度,以及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也应享有同等的社会 待遇及劳动保障,实现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对接。医疗保险作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保险制度,更应该做到普及化,应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并应将更多的医疗项目纳入到医疗保险体制中,让城市贫困人群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3. 提高劳动者综合能力,最大限度的消除能力及权利贫困。 阿玛迪亚 .森指出,发展的目的不仅在于增加人们的商品消费数量,而且更重要的在于使人们获得能力。正所谓 “ 授人
16、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 1) 给予城市贫困群体的子女免费受教育的权利。 现如今的教育体制较以往虽然有了一定的改 善,但是对于城市贫困群体依然有不公平的问题存在。据报道,光北京幼儿园的择校费和赞助费就高达数万元。城市贫困人口怎么可能负担得起。大部分的贫困人口无力资助学龄儿童上学接受教育,进而导致了贫困的恶性循环。政府应该对进城民工子女,明确其对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充分发挥正规学校的主渠道作用,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倡导社会团体和私人办学。 2) 为失业人员提供积极的就业培训。 城市贫困群体最稀缺的资本就是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的最重要的来源便是接受教育,因此政府应该对城市贫困群体给予受教育的
17、机会,努力 提高其掌握技能的水平,从而使劳动者在就业竞争压力大的现实中,不会处于绝对的劣势,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真努力,谋取一份稳定的职业来维持生计。 3) 加强法制宣传,提高维权意识。 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城市贫困人口的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同时,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城市贫困群体的法律援助工作,避免其因经济困难等原因丧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 4) 强化社会公平与公正。 现如今我国的贫富差距日趋严重,行业差距、阶层差距越拉越大 。政府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缓解贫富差距。并给予城市贫困群体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基本权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做到最大可能地消除权利贫困问题。(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刘家强,唐代盛,蒋华 .中国新贫困人口及其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考 J.人口研究, 2005. 朱力 .社会问题概论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陈琳 .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研究 J.理论前沿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