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低碳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考 摘要 京都议定书的制定迎来了经济发展的低碳时代。文章分析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提出了中国应当确立低碳经济发展的能效目标 ,推进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建设 ,提高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 ,将有效降低碳排放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最终建立环境友好、人居和谐的低碳社会。 下载 关键词 低碳 ;经济 ;碳排放 ;能效 ;全球变暖 中图分类号 F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736X(2010)10-0012-02 Research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the Low-carbon Era Chen Yua
2、nhong 1, Luo Yudong 2 (1.Meixian Airport, Meizhou, Guangdong 514021; 2.Jiaying University, Meizhou, Guangdong 514021)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as low-carbon econf developing the low-carbon economy, promotes energy supply system, improves independent R Global Warmin
3、g 1997 年 12 月 11 日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三次缔约方大会最终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并于 2005 年 2 月 16 日正式生效 ,首次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具有约束力的减排目标 ,并引入了以联合履约、排放 贸易和清洁发展机制为核心的“ 京都机制 ” 。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涉及各国减排目标的履行、国际间碳排放贸易和清洁发展机制等许多国际性的贸易与合作 ,它的实施必然会对世界范围的经济发展、环境变化以及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2009年 11月 25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会议决定 ,到 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 40%4
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会议还决定 ,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行动 ,到 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 15%左右 ;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 ,森林面积比 2005 年增加 4000万公顷 ,森林蓄积量比 2005年增加 13亿立方米。这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 ,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的巨大努力。 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中国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建设低碳经济面临着许多挑战。 1.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气候变暖对中国的负面影响时有显现 ,通过减排来减缓气候变化是我们的愿望
5、。 2.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付出了 较大的环境代价 ,减缓二氧化碳排放与国内节能减排的政策目标是一致的。我们有必要采取相关措施改善和优化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 ,发展低碳技术 ,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 3.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加剧 ,“ 后京都 ” 时代的温室气体减排谈判已经开始 ,很多发达国家坚持发展中国家也要承担一定的减排义务 ,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碳排放国家 ,在 “ 后京都 ” 时代的减排压力会越来越大。 2007 年底形成的 “ 巴厘岛路线图 ” 已经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提出了要开展 “ 可测量、可核实、可报告 ” 的温室气体减排要求。 4.中国未来的碳排放形
6、式仍然相当严峻 ,如果强制限制必将以牺牲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为代价。如何在保持足够发展空间的前提下走出一条低碳能源的发展道路 ,是中国今后相当长时期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的目标分析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影响具有全球性和长期性特征 ,与经济发展和能源利用存在着密切关系。所以 ,二氧化碳减排问题不仅是科学问题、环境问题 ,而且是历史问题、能源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减排早已引起全球各界的高度重视。减缓二氧化碳 排放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 ,也是机遇。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愿景 ,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国正在成为“ 世界工厂 ”, 投
7、资规模不断扩大 ,再加上中国广大的国内市场 ,其投资规模和市场规模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如果只是对常规技术的简单复制 ,便有一个投资回报期的技术和资金的锁定效应。因此 ,把气候政策与国家发展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 ,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正是基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在 “ 十一五 ” 规划中提出 2010 年单位 GDP 能耗比 2005 年降低 20%的目标。然而 ,研究表明 ,即便中国实现这个目标 ,中国也只能做到相对的低碳经济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国家统计局的
8、资料表明 ,2006 年全国 31 个省区市只有北京市实现了年度单位 GDP 能耗目标 ,说明节能减排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低碳发展是指在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碳的排放 ,重点在低碳 ,目的在发展 ,是一种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的发展。低碳约束将制约经济发展方向的选择 ,决定经济社会向温室气体低排放的方向演化发展。在保持现有 经济发展模式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 ,碳排放的总量约束会限制经济发展的速度 ;而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变甚至更优的条件下 ,通过改善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增加碳汇等措施 ,可以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单位排放量
9、的减少。 由此看来 ,为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和经济规模持续增长的双重目标 ,中国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发展模式 ,重新选择更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而低碳经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首选。低碳发展是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当然 ,要实现低碳发展 ,技术创新是关键 ,因为能源效率的提高、低碳新能源 的开发、化石能源的低碳化都要依赖于技术创新。因此 ,国家出台了诸如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科技专项行动等多个法律文件和行动计划 ,表明了中国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和勇气。同时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也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的低碳经济实践 中国的
10、低碳经济实践可以在如下五个方向上向前推进。 1.确立全社会低碳经济发展的能效目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们不可能照搬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模式和节能发展道 路 ,必须从实际出发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科学合理的能源消费模式和节能方法。从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来看 ,以构建合理的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为基础 ,确立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引导社会能源消费行为 ,对于构建低碳经济、低碳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可持续的能源需求和能效变化预警指标体系。同时 ,把总量控制目标科学分解为各地区和各产业部门具体的能效技术经济目标 ,将全面、协调、可持续
11、发展的低碳经济总体要求转化为可操作、数量化的具体工作任务。 2.强有力地推进能源 供应保障体系建设 ,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石油储备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物价、应对突发事件、保障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欧美日等许多石油消费国在经历了石油危机的沉重打击后 ,都把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作为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的首要战略。目前 ,中国尚未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现有原油、成品油储罐多属生产和流通的配套设施 ,难以发挥储备功能 ,一旦遇到突发事件 ,处境将十分被动。国内外研究机构普遍认为 ,未来 20 年国际油价将呈上涨趋势。因此 ,尽快建立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可以减少经济代价 ,有利于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活动中处
12、于主动地位。除了要建 立战略石油储备之外 ,还要规定最低的商业储备。维持国内石油的备用产能 ,是一项昂贵的政策选择。为了建立备用产能 ,需要在国内石油供应链上的许多环节进行重复建设 ,包括钻井、采油、输油管线和炼油厂等。在正常情况下 ,中国国内石油产业不可能把一定规模的石油产能存而不用。然而 ,重要的是需要评估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挖掘多少潜在的产能 ,以保证产业的持续发展。因此 ,应当评估中国石油企业能否在紧急情况下利用现有的油井提高产量 ,前提条件是地表设施如天然气加工和输油管线与进口的生产能力相匹配。此外 ,要在中国油轮通过的重要通道为原油运输提供 军事保护。 3.加强低碳技术国际合作 ,提高
13、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目前 ,中国的低碳技术还处在相对落后的水平 ,各大行业实现低碳化发展的难题都基本集中在技术支撑上。低碳技术的开发主要依赖于两个途径 : 一是自主研发 ,二是直接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对于先进低碳技术的引入 ,从理论上说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 ,清洁发展机制 (CDM)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便利 ,但在实践中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往往有所保留。因此 ,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大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低碳技术的 自主研发急需大量前沿科技人才与科技资金支撑。以新能源领域人才现状为例 ,目前 ,中国风电产业中受过长期专业技术培训的人员
14、不超过 50 个。在中国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两年后的今天 ,全国仅有华北电力大学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学院。可以尝试通过设立类似 “ 碳基金 ”( 英国 )或 “ 经济 科学研究联盟 ”( 德国 ) 等机构和组织 ,为中国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和保障。 4.到 21 世纪中叶 ,以碳排放有效降低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模式将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为特征而建立起来的粗 放型的发展模式。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之下 ,人类依靠大量地消耗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建立起制造业的基础 ,从而推动经济的整体发展。目前 ,此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已经充分暴露在我们眼前。一是
15、化石能源的无节制消耗排放了大量的 CO2,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难题。二是人类经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 ,资源的消耗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而且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已经到了枯竭的边缘。一方面是资源即将枯竭 ,另一方面是人类生存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这样下去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不可能 。因此 ,必须改变以往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改变是传统的发展范式的改变 ,由化石能源为支撑的经济发展范式向以清洁可再生能源为支撑的经济发展范式的转变。 5.到 21 世纪末 ,建立环境友好、人居和谐的低碳社会。低碳社会的特征是碳的排放已
16、经大幅度降低 ,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民众生活在无污染或污染度极低的自然环境当中。建立这样的低碳型社会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原有化石能源即将耗尽、难以继续为人类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保障的必然要求。建立这样的低碳型社会 ,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需要从许多层面多策并举。一方 面 ,大力提高原有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 ,淘汰耗能高、污染重的落后产业 ,从碳源上遏制碳排放的增长 ;另一方面 ,积极开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替代原有化石能源 ,比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等。开发新能源 ,既可以从源头上遏制碳的排放 ,又可以为解决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能源危机提供行之有效的办法。低碳社会的建成需要假以
17、时日 ,但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 ,提出到 21世纪末建立低碳型社会的目标是一个紧迫的任务 ,只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时间的紧迫性 ,中国才能有效地推进能源问题的解决和低碳社会的建设。 四、结束语 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任重而道远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 ,中国一定可以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低碳发展之路。实现经济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国际经验表明 ,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环境是引导能源科技发展方向的最重要因素。我们应加强需求拉动和政策导向力度 ,加强技术研发体系的系统化布局和创新能力建设 ,实现在低碳能源技术方面的突破。 参考文献 郭印 ,王敏洁 . 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
18、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J.改革与战略 ,2009,(10):176-179. 胡淙洋 .低碳经济 与中国发展 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1):11-18. 黄志强 .低碳经济 :企业的必由之路 J.中外企业文化 ,2009,(11):5-9. 李友华 .关于发展中国碳汇经济的几个问题 J.学术交流 ,2008,(3):87-91. 孟赤兵 .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 J.中国科技投资 ,2009,(6):66-68. 王克群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J.当代论坛 ,2009,(11):10-11. 责任编辑 :唐玉萍 作者简介 陈远红( 1970-),女,广东梅州人,梅县机场安质部项目经理,经济师,硕士;罗予东( 1969-),男,广东梅州人,嘉应学院计算机学院高级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网络工程、信息安全。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