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内容摘要 城镇化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通过对 1995-2012 年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地方财政支出及工业发展水平对我国城镇化有显著促进作用。由于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对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也不同,对于东部地区,工业、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地方财政支出显著的促进了城镇化发展,中部地区的关键因素是工业发展以及对外贸易发展水平,而对于西部地区,产业的发展并没有促进城镇化,对城镇化有推动作用的关键因素是地方财政支出和教育水平。因此,不同地区应根据各自发展情况,来寻求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下载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财政支出;工业;服务业 一、引言 城镇化是我
2、国经济持续发展及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由 1980 年的 19.39%上升到 2013 年的 53.73%,年均提高 1.01 个百分点。1996 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 30.48%,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见图 1)。2001 年 “ 十五 ” 规划首次提出将城镇化作为中国国家战略。中共十八大报告再次将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作为推动中国未来新 一轮发展的 “ 新四化 ” 。 2014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
3、,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比较低, 2012 年美国城镇化率为 83%,日本城镇化率为 92%,欧洲城镇化为 74%,拉美国家城镇化为79%,我国仅为 52.57%。但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增长速度有所增加。 2012年我国城镇化人口增速为 2.98%,美国城镇化人口增速为 1.04%,日本城镇化人口增速为 0.44%。这说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空间仍然比较大。我国城镇化还将保持快速发展 的趋势,需要继续提高城镇化水平。因此进一步探寻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就显得极为必要。 二、文献综述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传统经济部门向生产率高的现代经济部门转移带来了城镇化的发展,因
4、此城镇化的发展与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和产业间收入差距有关。对于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 钱纳里和赛尔昆研究表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工业化水平越高,则城镇化水平也越高, Moomaw和 Aii也验证了城镇化水平与人均 GDP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Huff 和 Angeles 通过对东南亚国家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计量分析得出,全球化的因素如经济体的工业产出和国际运输成本比国内因素如总人口、人均 GDP、土地面积和政府支出更能有效地促进城镇化发展。 Han 指出,城镇化和工业结构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并通过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得出山东的城镇化发展、服务业发展与工业化发展存
5、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并且服务业的发展比工业更能促进城镇化发展。 Liu等指出,黑龙江垦区城镇化的驱动力与农业现代化、经济自由化、大规模安置等因素有关。 张自然研究指出,我国城 市化对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的正向作用明显强于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对城市化的反向影响。曹广忠等利用 2000 年截面数据分析表明,我国东部沿海省区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和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江易华利用因子分析对县域人口城镇化的内生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业人员、城乡收入比和人口发展功能区划是主要因素。 张丽琴和陈烈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研究得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对新型城镇化促进作用明显,而科技教
6、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作用低于预期。李润平用 2010 年县域数据分析得出金融发展因子 、产业结构因子、财政政策因子、农村金融因子和城乡收入差距因子会影响县域城镇化。 文献的分析基本上是基于截面数据或者时间序列数据来分析我国或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因素。由于区域基础和发展条件不同,我国不同省份城镇化发展程度以及影响因素是不同的,因此本文在基于 1995-2012的省份面板数据通过计量模型对我国城镇化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础上,具体研究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三个不同区域的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从而对于不同区域省份的城镇化发展进程提供一定的建议,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三、新型城 镇化影响因素的理
7、论和实证分析 (一)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的过程,城镇化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机会和消费需求,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要求以人为本,要求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共同发展。而以人为本,需要以人民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因此需要消除城乡居民在就业、收入、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提高城镇化发展效率和质量。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农业的发展即为产 业结构的优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农业的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有助于城镇化的建设,第二产业的发展对新型城镇
8、化具有主导作用,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第三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力量,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就业岗位和服务、技术支持。 我国是具有 31个省份的人口大国,并且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速度具有非均衡性,因此城镇化发展的差异也很大。表 1 中2012 年我国各个省份的城镇化水平,显示东部地区各个省份的城镇化水平比较高,而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比较低。 并且 从世界城市化过程的三阶段来看,除了上海市、北京市和天津市的城镇化率达到 80%以上、进入成熟阶段外,西藏自治区城镇化率仍小于 30%、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他各个省市的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因此,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应该
9、是不同的,本文将对其进行实证分析。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尽可能的考虑影响我国以及各个省份城镇化发展的因素,本文加入了多种因素变量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东部地区,除了工业发展水平和地方财政支出对城镇化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外,服务业的发展也显 著地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弹性系数为 0.38。 对于中部地区,工业发展和对外贸易发展在 1%的显著性水平上促进了城镇化,而服务业并没有促进城镇化发展。这说明中部地区仍然是依靠传统城镇化发展道路即依靠第二产业发展,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东部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但是对外贸易已经失去了对城镇化水平已经较高的该地区的推动效果,反而对
10、开放度不高和城镇化水平不太高的中部地区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说明随着内陆地区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外贸对地区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将逐渐明显。 对于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支出和 教育水平对城镇化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而其他因素如产业发展及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对城镇化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促进作用。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外相对封闭。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 1995-12012年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得到能够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是工业发展状况、地方财政支出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在我国体制转型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的城镇化发展条件下,城镇化发展状况和速度的空间差异普遍存在,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
11、水平较高,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镇化的发展。中部 地区正处于经济加快发展、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阶段,工业发展和对外贸易发展对城镇化有一定促进作用。西部地区的地方财政支出和教育水平可以促进城镇化发展,由于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滞后,而没有能够发挥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 由此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因此在新型城镇化政策的领导下,促进城镇化的路径也不相同。东部地区应当继续发挥工业和服务业对城镇化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促进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农业的协调发展,尤其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城镇的服务功能。中部地区要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 对外开放水平,实行集约化、精细
12、化的生产发展模式,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改进服务发展水平,提高服务业的人口聚集能力;西部地区则需要在加大财政投入和提高教育水平的基础上,借鉴东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经验,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 农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前提,虽然目前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但是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并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基础作用,因此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农业科技投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发挥劳动 力的吸纳作用;城镇化的质量提升离不开基础设施条件的支撑,但是我国目前基础设施建设不太健全,尤其是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地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要素流通和聚集,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因此,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规模经济效应,改善生活环境,刺激经济发展。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