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49.56KB ,
资源ID:1372561      下载积分: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3725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隋唐史简答论述题.docx)为本站会员(h****)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隋唐史简答论述题.docx

1、11. 六镇之乱的影响 这次事件是对北魏汉化政策的一次反动。 受此事件影响,六镇军队几十万涌入中原,导致北魏政权灭亡,分裂为东魏西魏,就在六镇之乱后的第 9 年和第 11 年。 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一个在北周到隋唐政治史上很重要的概念:关陇集团。2. 杨隋代周的历史评价 杨隋代周是政权由关陇集 团一个家族转到另一家族手中,但其意义决不止于宫廷政变,不是简单的家族兴衰。 它标志着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内部组合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力量,已由鲜卑贵族变为汉人贵族。尽管这些汉人贵族往往具有双重血统,但他们却自我标举为中原汉文化的代表。 杨隋代周,实际上建立了以关陇汉人贵族为本位的新政权;以继

2、承汉人传统政治文化为号召,打破以武将为主体的北周政治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隋的建立,标志着东晋十六国以来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告一段落。隋唐大一统格局,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3. 南北统一的原因 制度因素:以“胡汉杂糅”为特征的体制,虽然在某些方面降低了秦汉以来官僚政治的水平,但在北朝最终形成的军事贵族,为皇权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从而为官僚政治的复兴提供了深厚的基础与活力,构成为迈向隋唐的“历史出口” 。 观念因素:不论是民间还是统治阶级都拥有南北统一的观念与期待,资治通鉴中有云:“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 ” 文化因素:1) 南北朝分裂时期发展起来的文化差别,

3、并未构成政治统一的重大障碍,反而使当时的人们产生了互补的渴望。如钱钟书所说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2) 文化的互补使两种文化重新鲜活起来,焕发生机,陈寅恪先生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4. 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 运河在隋代的开通,关系到其后千余年间政治文化(巩固统一) 、物质文化(物资交流)、精神文化(新文化、新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而政治重心仍然留在北方,大运河真正把中国历史疆域最基本的两大区域密切地联系起来。使已经南移的经济重心和尚留

4、在北方的军事政治重心连系起来,让政治机构能够运用灵活,尽量发挥它的作用。 政治:加强了中央对南方的控制,巩固了南北统一的成果,在隋朝灭亡之后,南北没有再次分裂,并在唐朝发挥了积极作用 经济:南北物资交流与国家经济命脉的畅通。运河将我国纬度、气候、物产大不相同的区域联系起来,成为国家的生命线。 运河沿岸成长起一批经济都会。处于水运干线与江海交汇处的区域,成为中国古代经济史上最为发达的地区。 文化:运河沿岸镇市云集着运送漕粮的军民、管理河道的民工、行商坐贾以及从事服务行业的市民,涌动着浓厚的商业气息。 围绕运河,出现了新的经济文化氛围。2 大运河一端通过扬州、明州等港口联系海外诸国,另一端自洛阳西

5、出,衔接着横贯亚洲内陆的“丝绸之路” 。沟通了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 ,连结着古代东方世界的主要交通线。5. 大运河造成的问题 中国东部平原的季风气候,造成全年雨量不均匀;加上地貌的起伏,给运河保持载船的水量带来困难。 运河与农田水利灌溉相互争水、尤其到了明清时期,运河沿线诸水源不得用于灌溉,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 此外,运河大堤阻碍了其西部地区排水,使这一地区几百年来经常遭受洪涝之灾,土壤逐渐盐碱化。6. 大兴城的布局创新 皇城内除了皇室住所与政府机构外, “不设杂居” ,使得“公私有辨,风俗齐整” 都城布局工整,各区域有明确界线,使得“坊有墉(墙)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7. 洛

6、阳城的布局特点 仿长安规划,据高建宫城,中轴对称。有意效仿秦始皇以天极观念规划城市的意图。 城市结构及分区制度与长安类似。城、廓、苑组成、道路分级等等 市肆,由三市为主干组织廓。南市为主体,并且设河南府衙于南市附近,西、北市附近有县治。 由于经济发达,集中式的设市形式开始有所变化,坊内开始出现设店之举。8. 隋朝三省六部制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皇帝设内史省(即中书省)管出令、门下省审核颁布政令、政事堂下设尚书省主议政与决策,具体政务执行由门下省下辖的六部完成9. 隋唐的地方制度的变化变化过程:1) 隋文帝取消郡;2) 隋炀帝改州为郡;3) 唐高祖改郡为州;4) 唐太宗州上设道。制度变化的要点:1

7、) 隋朝改地方三级制为二级制,唐太宗时又出现向三级制回归的倾向。2) 自唐朝起,郡的设置消失,县以上机构为州。到明代,州也大部分消失,县以上机构主要为府。10. 隋朝完善人才选拔制度1) 人才考核权力收归中央:“别置品官,皆吏部除授”2) 开科取士:隋朝比较明确的有秀才科和明经科。11. 开皇律的立法成就3 完善法典篇目体例:法典篇目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婚丧嫁娶、户籍管理、偷盗诈伪、捕亡断狱等等均有涉及。 确立“五刑”:根据判罪的不同等级分为设五种刑法,五等判笞刑、杖刑、徒刑,三等判流刑,二等判死刑 改北齐律的“重罪十条”为“十恶”:十恶为:一、谋反,二、谋大逆,三、谋叛,四、恶逆,五、不道,

8、六、大不敬,七、不孝,八、不睦,九、不义,十、内乱。并且“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尤除名。 ”而十恶的罪名自开皇律确立后,历代法典均相继沿用、不作修改。 扩大官僚贵族特权 ,首创“例减”制度 :对“八议”人员及七品以上官员的一般性犯罪,照例依法减刑一等处置。12. 隋朝的司法制度中央:中央司法机构为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分管司法审判、司法行政和监察,此外刑部还负责徒流刑案件的复核工作。地方:行政长官兼司法诉讼审判制度有讯囚和死刑复核等制度, “讯囚不得过二百,行杖不得易人” , “死罪不得便决,悉移大理案覆,事尽然后上省奏裁。 ”“死罪者三奏而后决。 ”13. 隋朝法制的历史教训隋初,杨坚制

9、定完善的法律开皇律 。 开皇律正式确立的十恶制度,以宽严适中著称,但到晚年,性情猜忌,刑罚暴虐,而隋炀帝喜严刑峻法“敕天下窃盗已上,罪无轻重,不待闻奏,皆斩” “帝以盗贼不息,乃益肆淫刑” 。隋朝两代统治者都没有将制定法律的精神完整的贯彻到律法实施过程中,后期皇帝自毁法律,经常法外实施酷刑,各地官吏不复用律令。导致“百姓怨嗟,天下大溃” “人不堪命,遂至于亡” 。14. 隋朝速亡的原因子嗣: 高祖之子五人,莫有终其天命自古废嫡立庶,覆族倾宗者多矣,考其乱亡之祸,未若有隋之酷!奢华无道兴建工程:据估算 22 项力役共征用人力约 3012 万余人,其他没有明确记载因而无法统计的工程还有很多。大业年

10、间全国人口约 4600 万,几乎是全民就役巡游南巡江都 3 次;北巡 4 次;西巡 1 次。置离宫四十余所15. 李渊称臣于突厥的原因权宜之计16. 对贞观之治的再认识 贞观之治只是唐代国力恢复的过程,并非国力的高峰。 贞观之治“君明臣直”历来为人称道,但是其背后隐藏着太宗夺嫡以来的种种余波,太宗的纳谏、魏徵的死谏都暗含着弥补自己臣道亏损的用意。魏徵在隋末唐初仕途颇不平坦,多次改换门庭。对于李世民来说,杀兄夺嫡逼父,于礼法上有大亏,有被归为无道之君的可能。对于魏徵来说,臣节有亏,有被划为“贰臣”的可能。所以在这种心理作用下,李世民决心以“明君”的功绩抵消“夺嫡”的负面影响。魏徵决心以“文死谏”

11、的态度消除“贰臣”的阴影。 4 历史上对于李世民的贞观之治的评价有部分夸大的嫌疑,并且有“层累造成”的色彩 17. 贞观中后期的政治问题 立嗣问题:李承乾李泰 李恪李治 企图解决边疆问题:远征高丽的挫败 临终托孤:长孙无忌、诸遂良 李勣18. 关陇贵族走向衰落的必然19. 武则天得以掌控政权的原因 北朝遗风女性活跃于政治舞台 家族背景 李武韦杨婚姻集团 佛教影响 个人性格能力 统治手段的丰富 20. 武则天称帝面临的问题 摆脱不了李唐的影响,也摆脱不了传统社会父系家族的束缚:无法从根本上证明改朝换代的合理性。 传位问题带来的困扰(母子姑侄) ,矛盾日益突出。 性别带来的压力与苦恼。 21. 文

12、学吏治之争 “文学 ”派的领袖人物,是称得上文坛领袖的张说、张九龄等人。他们富于才华风度,是新起的普通地主的政治代表。着重在用人、纳谏等方面对皇帝提出建议,自身也参与了当时的制度改革。但总体上讲,他们未能系统地解决当时面临的各类实际问题。 非科举出身的“吏治”派官员,包括两类人:一类是门荫出身的上层士人,如宇文融、李林甫,他们在政治上构成强大势力,善理繁剧;另外一类是杂色入流或以吏干出身、饶于治事经验者,如牛仙客、张守珪等人。 “吏治”派主张用“吏干”之才,不重视官吏的文学才华;“文学”派提倡用“文学”之士,将文学创作才能视为选拔官吏的必要条件。 “吏治与文学之争” ,不但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了重

13、大影响,而且随着两派势力的交替上升,轮流执政,盛唐前期的文学创作倾向及诗风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22. 盛世的隐忧:不正常的政治空气与决策机制23. 安史之乱的缘由 藩镇崛起: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节度使权力极大,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而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这就使得原来为一方之长的州刺史变为其部属。 外重内轻,尾大不掉: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 50 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 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 20 万,实力强大。相反,中

14、央兵力则不满 8 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5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 玄宗怠政:开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 唐玄宗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耽于享乐,挥金如土,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杜绝言路,排斥忠良。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让安禄山有机可乘。 河北胡化:唐太宗时平定东突厥及契丹各族后,将其内徙至河北一带,河北于是成为胡人杂居之地。当地胡化甚深,受到的汉文化影响很浅,因此与唐室的中原关系疏离。李林甫出任宰相时,为巩固权位,杜绝边将入相之路,建议玄宗用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而且又放任他们拥兵自重,使安禄山身为胡人等得以取得权力 将相

15、不和: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 15 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 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24. 安史之乱的影响 社会混乱。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不服朝廷管理。这些方镇有的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有的不入贡于朝廷,甚至骄横称

16、王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 剥削加重,叛乱四起。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 ,有的地方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唐政府和各藩镇的横征暴敛,终于激起了农民的不断武装叛乱,全国各地叛乱四起,这些叛乱虽说很快就被镇压,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边疆不稳。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史之乱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直至后来,唐朝失去西域安西

17、北庭。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经济重心南移。安史之乱,促使中国历史上北民南迁,致使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安史之乱对北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南方相对较为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南北经济趋于平衡。25. 刘安理财 “安史之乱“ 使唐王朝的财政状况濒于崩溃, 唐朝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决定进行以财政和赋税制度为主的改革。 主要措施:一是改革盐法,二是整顿漕运,三是实行常平法。另外刘安还提前筹划各地的躅(左,益)免,赈济事宜,减少了逃亡现象。 由于采取这些措施,不仅加快了运输速度,而且极大

18、地减少了运输费用。26. 两税法的背景、内容、意义 背景:随着大地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农民纷纷失地逃亡,或沦为地主的佃户。造成了国家的严重财政危机,租庸调制失效。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6建议,在唐初作为租庸调补充的地税和户税的基础上,统一各项税收创立了两税法。 主要内容:1)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分主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住州县户籍,就地纳税。2) 为避免一些官僚、富人逃避租庸调,而到其他州县置产,取消租庸调及杂税。3) 夏秋交税。 4) 按户等纳钱,按田亩纳粟米。 意义:1) 把租庸调和各种杂徭、杂税合并,建立了统一的税制,在一定时期内,既保证了国家

19、的财政收入,也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2) 扩大了税源,按资产征税,比较合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不合理状况。3)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7.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均田制是唐朝前期的主要土地制度,租庸调制是与之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武德七年(624) ,高祖李渊颁布均田令和赋税令,标志着这两种制度的确立。 均田制。唐制:丁男、中男可授田一百亩,其中八十亩口分田,二十亩永业田,口分田不许买卖,丁男老(六十岁以上)时,政府收回五十亩,丁男死后,政府收回口分田,允许永业田传子孙;不是户主的老男、笃疾、废疾者给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各给口分田三十亩。均田制之所以能够实施

20、,是由于唐建之初,政府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无主荒地,所以能够在局部范围内实施均田。但是,政府掌握的土地毕竟有限,而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的加剧,政府显然没有足够的土地授给农民,只是徒有其名罢了。这并不是说均田制一无是处,它的意义在于能够一定程度的抑制世家大族兼并土地,短期内维持小生产者的稳定性。 租庸调制。租即为田租,庸相当于人头税,调则是徭役。唐制:凡授田民(不管是否足额授给) ,每丁纳粟二斛为租;绢二丈、棉三两或者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是为调;每丁服徭役岁二十日,若不应役,每日折绢三尺或折布三尺七寸五分,这种折绢或布的代役金,称之为“庸”。除此以外,临时加役十五日,免其调;加三十日,则租调全免。额

21、外加役最多不能超过三十天。隋朝规定五十岁以上的人才能以庸代役,而唐朝将此加以推广并制度化, 并规定了役期的最高天数。租庸调制是唐王朝剥削均田农民的主要方式,虽然对农民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但是这种相对灵活的赋役制度有力的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28. 宦官专权 宦官之祸,始于明皇,盛于肃、代,成于德宗,极于昭宗。 唐代宦官专权的特点是宦官直接威胁皇权,掌握皇帝的废立。宪宗以后诸帝,七帝为宦官所立,而宪宗、敬宗死于宦官之手。 宦官专权的制度基础:内掌禁军、管枢密,外掌监军1) 宦官参掌机要 代宗永泰二年(766 ) ,设枢密使,由宦官担任。职掌本为在皇帝和宰相之间传递

22、文书,因为接近皇帝,逐渐参预政事。2) 宦官专兵 德宗贞元十二年(796 ) ,设立左、右神策护军中尉,以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分任,统率神策军。自此,宦官掌禁军成为定制。 发展概况:玄宗、肃宗、代宗(712 779):南衙对北司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德宗至7宣宗(779 859):北司的势力全面超过南衙,宰相仍然拥有独立的行政权力29. 黄巢起义的意义 起义军给予腐朽的唐王朝以致命打击。后来起义军虽然失败了,但唐朝的统治已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起义军在广大地区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特别是给士族地主以致命打击。从此以后,自汉魏以来曾盛极一时的门阀士族阶层基本上被消灭,广大农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善,许多奴婢

23、被解放为平民。阶级关系有较大变化,土地高度集中的情况也有所缓解。 这次起义还表现了农民的“平均”思想和要求。起义军领袖在称号上加以“平均”等字样,这虽还不是明确的起义纲领, ,口号,但肯定是起义农民的主要政治,经济要求的反映。这样的要求的提出,在当时,对于农民起义很有号召,动员作用;对于后代的农民起义也有很大的影响。30. 后周的改革 经济措施:发展生产、鼓励农耕 政治军事:澄清吏治,整顿禁军。严惩贪暴不法官吏,禁止地方军将干政。 统一战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 31. 唐代的行政制度 决策及行政机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 监察机构:御史台 制度变化:三省制到中书门下制 (开元十一年)改政事堂号“中

24、书门下”中书门下掌握了从决策、委任到执行的权力,成为皇帝之下的最高决策兼行政机关。1) 三省按照决策的程序分工,三省长官在政事堂讨论,形成决策,由中书省起草,皇帝批准后再由门下省审核,下发尚书省执行。在三省制的体制下,政事堂是最高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决策与行政分离。 2) 中书门下:由于五房等办事机构的设立,中书门下不仅继续具有原来政事堂的决策功能和权力,而且也具有行政权力,成为最高的决策兼行政机关。唐初依政务处理程序分工、决策与执行分离的三省制至此而名存实亡。 设官分职:唐代官僚系统有职事官、散官、勋官之分1) 职事官:有具体职守的官员,自正一品至从九品下,共 30 等次。三省六

25、部、寺监、州县以及十六卫、折冲府的官员都是职事官。2) 散官:“本品” ,代表品阶、身份的称号,自从一品开始,共 29 阶。 3) 勋官:授予作战有功人员,自上柱国至武骑尉,共 12 转。 使职差遣:对于设官分职之制的冲击 地方官制:州(郡) 、县二级制32. 唐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以文化能力考核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始于隋朝。隋炀帝大业四年(608),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唐的科举分为常科和制举,常科每年举行,制举则根据需要临时举行待“非常之才” 。 武举设立于武则天时期,主要是招收军事方面的人才。考试科目与录取标准的变化考试科目 录取标准8唐初 时务策 文章的词

26、华高宗 中宗 帖经、杂文、对策 对策占主要地位玄宗开元初 杂文渐用诗赋 抑制词华,注重内容开元二十四年 突出杂文 词华和内容并举天宝年间 突出诗赋贞元年间 重视文章 文章的内容科举制的意义和影响1) 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 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 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4) 消极影响: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5) 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发展,唐传奇小说的勃兴,促进了跨

27、学科创新的路径与方法6) 成为向上流动最重要的可靠通道,成为唐朝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也成为士子入仕的唯一“正途” 。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士文化” ,一个通过考试竞争形成的、具有特殊优越感与自我意识的新阶层崭露头角。总而言之,唐代科举制度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达到了集权中央、巩固统治的目的。33. 道教在唐朝的发展 隋文帝杨坚:道佛并容“开皇”:采自道教经典中所谓开劫的年号 造道观,度道士禁止毁坏道、佛等神像 隋炀帝杨广:既笃信佛教,又利用和扶持道教建崇玄署,设令丞,加强对道、佛的管理于内道场集道、佛经,别撰目录 迷信金丹,幻想长生不死 唐高祖李渊:抑佛崇道 武德八年

28、,正式颁布先老后释诏:“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孔次、末后释。 ” 唐太宗李世民:重道轻佛 唐太宗将世袭追溯到老子,可能不仅是出于门第上的考虑,也许是想通过强调自己与道教的最密切关系,以笼络道教各派,以及那些家传道教的士大夫和隐逸之士。 唐高宗李治:追号老君为 “太上玄元皇帝” ,立祠堂;其庙置令、丞各一员; 以老子为上经,令王公百僚皆习,并将其列为科举取士的考试内容; 提高道士地位和优宠道士;兴建道观。 武则天:9对佛教徒厚加赏赐,大肆营造佛堂、佛像,尽力扶持佛教;下令削去太上老君的“太上玄元皇帝”尊号,规定“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 ;罢贡举人习老子的规

29、定,自制臣轨两卷,令贡举人为业 。 唐玄宗李隆基:大力推进开国以来的崇道政策,以提高道教地位,促进道教的发展,采取以下措施: 尽量神化“玄元皇帝” ,掀起崇拜狂热。 尽量提高道士的社会地位。 设置崇玄馆,规定道举制度,以“四子真经”开科取士,并设置玄学博士。 列道德经为诸经之首,亲自为之作注,颁示天下。 搜集天下道书并进行整理和传播。 大力倡导斋醮和道教乐曲 唐武宗李炎:崇道灭佛 崇奉玄元皇帝,以老子降生日二月十五日为降圣日,休假一日,在全国推行。 用大祠之礼祀九宫贵神,恢复玄宗旧制。 重用道士赵归真等,亲受道教法箓,并拜归真为师。 於朝内修筑望仙观,炼丹药,追求服食成仙。会昌四年下令废除佛教

30、,僧尼还俗。 隋唐道教前所未有地得到上层统治者的崇奉和大力扶持。 在政治与宗教双重因素的推动下,道教逐渐走向全盛。 34. 佛教本土化:佛教与儒学的融合 佛教徒一方面阐述佛教了脱生死的宗教优越感,另一方面又百般解释佛教“有助王化”,充分肯定儒家的纲常伦理。 他们以佛教的内容比附儒家的名词概念,援引儒家思想诠释佛教。 佛教作为一种哲理化的、教义精奥的宗教,扩大了思维的时间与空间;提供了新的概念范畴、思辨体系,补充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缺欠。 在语言方面,注意到反切与声调是受到佛经翻译的影响。佛经的翻译,引进大量新的词语,使汉语词汇丰富起来,佛教故事也与史籍混溶起来。35. 新儒学唐代的儒学,大体可以分

31、为两大流派:一是新儒学,一是经学。唐代新儒学的性格特征一是哲学思想品格,继承和创新了先秦原始儒学的人性思想和政治思想;二是政治实践品格,积极参与社会,勇于提出批评。隋末王通,是唐代新儒学的开山,在河汾之间讲学。王通门人及问学者,参与唐初开国创业及达成贞观之治并作出杰出贡献,文献确实可考者,有薛收、魏徵、陈叔达、杜淹等人。36. 古文运动的意义历时二百多年的古文运动,既有鲜明的理论主张,也有丰硕的创作成果;不仅确立了新的文学语言、新的散文范式,而且确立了“文以明道”这一重要理念,延续了儒家的道统。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运动,从一个侧面为中国文化开启了新的历程。1037.

32、唐的对外关系贞观三年(629)冬,唐太宗派李靖、李勣统军分道掩袭,在被突厥役属的铁勒部薛延陀、回纥等部族配合下,次年二月击破突厥,擒获颉利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东突厥汗国灭亡后,诸部族皆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开辟“参天可汗道” ,置邮驿以通往来。 唐于大漠南北广置羁縻府(都督府、都护府)州,以当地酋长为长官。 唐代对周边民族基本上实行羁縻制:委任当地肯于效忠的世袭首领担任唐朝的都督、刺史等,以管理其本族事务;羁縻府州执行唐朝法令。高宗朝的边疆开拓38. 从敦煌看汉化佛教 建筑:中心塔柱窟:源于西域禅窟:自印度的僧院窟演变而来覆斗顶窟:方形佛殿窟,模仿汉晋以来的宫殿建筑模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33、。隋唐以后,中国式的佛殿窟明显地占据了优势。 佛像:佛像通常不再袒露肩臂,而穿上了中国式褒衣博带的长袍。菩萨造像极少裸体,上身至少覆以璎珞,甚至戴宝冠、披天衣,是汉人心目中的南亚贵族装饰。 观世音菩萨从男性变成女性形象,以便于女性在闺阁中供奉。是“本民族创造出来的汉化佛教的首席代表。 ” 经书:疑伪经(如父母恩重经 、 善恶因果经 、 佛说延寿命经等)是中国僧人假托如来所说而编造的佛经,是中国民间世俗思想的映射,也是研究社会史的重要资料。历代高僧都排斥此类“经文” 。而敦煌的僧人不具备深厚的佛学造诣,他们抄写、传播着不少疑伪经典。这也反映出佛教进入中国后经历的本土化、世俗化过程39. 敦煌文化

34、 构成:以儒、道、汉化佛教为主的汉文化。 混杂居住于敦煌和西域地区的汉、吐蕃、回鹘、粟特、于阗等民族多边交往而产生的混合型文化。印度、中亚、西亚等外来异质文化与当地民族文化汇聚产生的“嫁接”式文化。“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季羡林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感到要以外来的价值观念重新审视自身的历史 包括社会制度、政治结构和伦理准则。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这事实上削弱了异质文化所可能带来的刺激与活力。 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